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李坤成 姜玉新

月刊

1003-3289

cjmit@mail.ioa.ac.cn

010-82547901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大猷楼502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Imaging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经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的理、工、医相结合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杂志创刊于1985年,现为月刊(内文160页,约35万字)。杂志主要刊出放射学(包括CT、MRI、普通X线)、超声医学、介入治疗学、影像技术学、超声工程学、电子内镜学、核医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刊主要特点是:①综合影像;②信息量大;③理、工、医相结合;④传播及时。该刊是基础科研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学术交流的园地,是广大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医学工程技术与临床相结合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状态

    李庆龙詹鹏超邢静静刘星...
    1371-13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评估胃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状态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按7:3比例将277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集(n=195)与验证集(n=82):训练集含PD-L1阳性亚组88例、阴性亚组107例,验证集各含37及45例.比较不同集别亚组间临床及常规CT特征,分析胃癌PD-L1状态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CT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建立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观察各模型评估胃癌PD-L1状态的效能.结果 训练集亚组间Borrmann分型、cN分期、cM分期、临床分期、肿瘤最大径及厚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orrmann分型、临床分期及肿瘤厚径均为PD-L1阳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评估训练集胃癌PD-L1状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8、0.832及0.841,在验证集分别为0.657、0.801及0.789;临床模型的AUC均低于其他模型(P均<0.05).结论 临床资料联合CT影像组学特征有助于评估胃癌PD-L1状态.

    胃肿瘤程序性细胞死亡1配体2蛋白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影像组学

    超声参数预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可否获益于单一超声引导下清宫术

    周春桥黎新艳莫宇宁韦芳桃...
    1377-1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超声预测剖宫产瘢痕妊娠(CSP)患者可否获益于单一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招募140例经阴道超声诊断CSP并首次接受单一超声引导下清宫术患者,根据清宫术中出血及术后转归将其分为获益组(n=103)与未获益组(n=37);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及CSP病灶声像图特征,测量瘢痕处绒毛厚度、子宫前壁下段残余肌层厚度及孕囊最大径并进行组间比较;针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计量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分类预测变量.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声像图特征及分类预测变量中的独立预测因素,以之联合建立预测模型;根据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分类预测变量单一及其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加以比较.结果 相比未获益组,获益组孕周较小(P<0.05),且超声表现为富血供、有胚芽及有心管搏动者占比较低,瘢痕处绒毛较薄、残余肌层较厚而孕囊最大径较小(P均<0.05).ROC曲线显示,瘢痕处绒毛厚度二分类最佳截断值为4.7 mm,残余肌层厚度最佳截断值为1.8 mm,孕囊最大径最佳截断值为29 mm,将其转换为分类预测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转换后的分类预测变量,包括瘢痕处绒毛厚薄、残余肌层厚薄及孕囊大小均为CSP患者可否获益于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5);三者联合构建的预测模型的AUC为0.918,均高于各单一因素(P均<0.05).结论 瘢痕处绒毛厚度≤4.7 mm、残余肌层厚度>1.8 mm及孕囊最大径≤29 mm是CSP患者获益于超声引导下清宫术的独立预测因素;三者联合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高于各单一因素.

    剖宫产术妊娠,异位超声检查刮宫术前瞻性研究

    平扫MRI诊断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胎盘植入

    陈文林崔博闻蔡思清
    1382-1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平扫MRI诊断早孕期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发生胎盘植入(PI)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79例早孕期CSP孕妇,根据术后病理,以瘢痕处肌层内存在绒毛组织或滋养细胞为发生PI(PI组,n=23)、以未见绒毛或滋养细胞为单纯CSP(CSP组,n=56);比较2组术前盆腔平扫MRI参数,评价MRI定量参数诊断早孕期CSP发生胎盘植入的效能.结果 相比CSP组,PI组孕囊最大面积及孕囊紧贴瘢痕长度更大、瘢痕最薄处厚度更小而瘢痕周围流空血管影占比更高(P均<0.01).以孕囊最大面积、孕囊紧贴瘢痕长度及瘢痕最薄处厚度诊断早孕期CSP发生PI的敏感度分别为78.26%、82.61%及91.07%,特异度分别为67.86%、66.07%及69.57%,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0.79及0.82;根据瘢痕周围流空血管影诊断的敏感度为78.26%(18/23)、特异度为85.71%(48/56)、准确率为83.54%(66/79).结论 平扫MRI对诊断早孕期CSP发生PI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胎盘,滞留磁共振成像

    新生儿肾上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临床及CT表现

    梁琼鹤管红梅蒋维维盛会雪...
    1386-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新生儿肾上腺囊性神经母细胞瘤(CNB)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8例新生儿肾上腺CNB,记录其临床资料,观察术前全腹CT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 8例中,6例(6/8,75.00%)于胎儿期、2例(2/8,25.00%)于新生儿期经超声检出;均见单侧肾上腺单发病灶,位于左、右侧肾上腺各4个(4/8,50.00%),最大径2.3~6.1 cm、中位最大径4.5 cm.CT显示8个(8/8,100%)病灶均表现为局限性厚壁囊性肿块,其中3个(3/8,37.50%)囊内密度均匀、3个(3/8,37.50%)囊内有分隔、1个(1/8,12.50%)囊内见少许漂浮物、1个(1/8,12.50%)囊内同时存在分隔及漂浮物,均未见钙化;病灶均未见跨越中线、均无血管包绕,7个(7/8,87.50%)边界清晰、1个(1/8,12.50%)边界欠清,均轻度推压周围结构;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2例累及肝脏.结论 新生儿肾上腺CNB多于胎儿期检出,CT主要表现为厚壁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内可有分隔及漂浮物,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可出现肝脏转移.

    婴儿,新生儿肾上腺肿瘤神经母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存在不同级别骶髂关节炎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表观弥散系数与SPARCC评分的相关性

    张紫微王家维曾琪眭贺...
    1390-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存在不同级别骶髂关节炎的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表观弥散系数(ADC)与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协会(SPARC C)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对35例AS患者(AS组)和30名健康对照者(HC组)行骶髂关节MR检查;判断AS组骶髂关节炎分级和SPARCC评分,根据有无骶髂关节面下骨髓水肿(BMO)将其分为BMO亚组(n=19)与非BMO亚组(n=16),测量其骶髂关节ADC(ADC骶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ADC骶髂用于AS骶髂关节炎分级的效能;以Pearson相关分析观察不同骶髂关节炎分级AS患者ADC骶髂与SPARCC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BMO亚组、非BMO亚组ADC骶髂分别为(4.85±1.44)×10-4及(4.30±0.64)×10-4 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HC组[ADC为(3.32±1.36)×10-4 mm2/s,P均<0.05].以ADC骶髂评估AS骶髂关节炎的敏感度分别为 49.44%、51.94%、73.06%及 60.50%,特异度分别为 75.00%、78.92%、83.33%及 66.67%,AUC分别为0.613、0.712、0.837及0.645.AS骶髂关节炎Ⅱ、Ⅲ级患者ADC骶髂分别与SPARCC评分呈中-高度正相关(r=0.580、0.933,P均<0.05),而Ⅰ、Ⅳ级患者ADC骶髂与SPARCC评分无明显相关(P均>0.05).结论 存在Ⅱ、Ⅲ级骶髂关节炎的AS患者的ADC骶髂与其SPARCC评分呈正相关;ADC骶髂可作为监测AS患者骶髂关节BMO的可靠定量参数.

    脊柱炎,强直性骶髂关节磁共振成像前瞻性研究

    儿童脂肪纤维瘤病CT及MRI表现

    李长健李旭胡克非王晓玉...
    1395-1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儿童脂肪纤维瘤病(LPF)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LPF的16例患儿,观察其CT及MRI表现.结果 16例LPF中,4例病灶边界较清、12例边界不清,6例形态较规则、10例不规则,2例可见不完整包膜、14例无明显包膜.6例脂肪为主型LPF主要表现为中心散在部分纤维条索病灶或病灶一侧呈云絮状软组织密度/信号而无明显边界;8例纤维为主型病灶形态松散,周围伴多发纤细条索向周围延伸,内见部分散在囊状脂肪密度/信号;2例均衡型病灶主要表现边界较规则、清晰的混杂密度/信号.12例接受增强扫描,其中7例可见病灶内非脂肪区轻度渐进性强化,2例病灶周边明显强化、中心强化不明显,1例病灶明显均匀性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均未见明显钙化、囊变及骨质破坏.结论 CT及MRI中LPF多表现为皮下含脂密度/信号病变,常以脂肪细胞为主或纤维成分为主,呈轻度渐进性强化或明显强化,多无明显包膜、钙化、囊变及骨质破坏.

    儿童纤维瘤病,侵袭型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脊椎侵袭性血管瘤18F-FDG PET/CT表现

    宋乐李慧张卫方
    140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脊椎侵袭性血管瘤18F-FDG 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收集24例脊椎侵袭性血管瘤患者,病变位于颈椎6例、胸椎14例、腰椎4例;观察其18F-FDG PET/CT特点,比较具有不同CT表现病灶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结果 24例中,5例(5/24,20.83%)病变局限于椎体、19例(19/24,79.17%)病变累及椎体及附件;其中10例(10/24,41.67%)病变椎体见溶骨性破坏及内部残留骨质,6例(6/24,25.00%)伴单纯溶骨性破坏,4例(4/24,16.67%)伴骨小梁增粗、稀疏,4例(4/24,16.67%)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相比邻近非病变椎体,12例(12/24,50.00%)病灶放射性摄取增高、9例(9/24,37.50%)接近、3例(3/24,12.50%)减低;14例(14/24,58.33%)放射性分布均匀、10例(10/24,41.67%)不均匀.24例血管瘤的SUVmax[2.50(1.53,4.13)]与肝脏SUVmax(2.79±0.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1,P=0.794);其中,伴骨皮质破坏病灶的SUVmax高于无破坏病灶(P<0.05),伴骨折病灶的SUVmax高于无骨折病灶(P<0.05).结论 脊椎侵袭性血管瘤CT表现多样,其18F-FDG代谢接近肝脏,合并骨皮质破坏及骨折病灶的代谢较高.

    脊柱血管瘤氟脱氧葡萄糖F18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和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股骨内侧髁软骨下不全骨折与内侧半月板损伤模式及外突的相关性

    覃滢李智晞韦宝琛石桢松...
    1405-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股骨内侧髁软骨下不全骨折(SIF)与内侧半月板损伤模式及内侧半月板外突(MME)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确诊的36例单侧股骨内侧髁SIF患者,根据SIF分级分为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对比组间软骨损伤分级、半月板损伤及MME,分析SIF分级与软骨损伤、骨坏死体积(OV)及MME的相关性;比较不同半月板外突分级患者软骨损伤分级、OV及MME,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高、低级别组各含18、18例SIF.高级别组存在Ⅲ~Ⅳ级软骨损伤者占比高于,OV及MME值(内侧半月板外缘垂线至胫骨平台软骨边缘垂线的距离)均大于低级别组(P均<0.05);组间半月板后角损伤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SIF级别与软骨损伤分级、OV、MME值均呈正相关(rs=0.710、0.765、0.540,P均≤0.01).MME值与半月板损伤程度、撕裂范围均呈正相关(rs=0.502、0.520,P均<0.01).MME分级0、1、2级分别为4、19、13例,不同MME分级间软骨损伤分级、OV、MME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ME值与软骨损伤分级及OV均呈正相关(rs=0.451、0.579,P均<0.01).结论 SIF患者OV及软骨损伤与内侧半月板损伤模式及MME均存在相关性.

    膝关节骨折,骨软骨疾病胫骨半月板损伤

    投影域与图像域联合学习重建网络用于重建有限角度胸部CT图像

    陈杰王克强简建波王鹏...
    1410-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双域(投影域与图像域)联合学习重建网络(DDRNet)用于重建胸部有限角度CT图像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65例胸部肿瘤患者共4 300幅胸部增强CT图像,以DDRNet进行重建,并将三维与二维投影信息融合;评估重建效果,并与单域重建,滤波反投影法(FBP)、基于残差的编码/解码网络(RED-CNN)、Resnet+反卷积网络(RDN)及生成对抗网络(GAN)重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DDRNet重建图像峰值信噪比(PSNR)于迭代约60轮后,而投影域和图像域学习网络则于迭代约90轮和80轮后趋于稳定.训练稳定后,相比投影域学习网络,DDRNet和图像域学习网络输出结果波动更小;训练200轮后,DDRNet重建图像PSNR显著高于投影域和图像域学习网络.DDRNet重建图像质量明显优于FBP、RED-CNN、RDN及GAN.结论 DDRNet可有效重建高质量胸部有限角度CT图像.

    胸部深度学习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2025年征订启事

    14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