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导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导刊
中国医药导刊

胡大一 黄北鸥(常务副主编)

月刊

1009-0959

zhgyydk@sina.com;zhgyydk@126.com

010-62212621;62214110

100053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26号院2号楼

中国医药导刊/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al Guid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科技核心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临床医药工作者。由国内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担任总编,国内100多名著名临床医药专家、药品审评和评价专家参与编审。本刊紧密结合临床实际,突出先导性、实用性和时效性,是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要参考文献,也是医药生产及营销企业了解我国临床信息的重要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医药导刊》约稿函

    1210页

    奥拉西坦与胞磷胆碱联合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NT-proBNP、MMP-9水平的影响

    黄莹樊冬梅
    1211-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奥拉西坦与胞磷胆碱联合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划分为观察组(80例,奥拉西坦+胞磷胆碱治疗)和对照组(40例,奥拉西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心肌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情况和认知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等心肌指标,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MMP-9水平,以及年龄相关性脑白质改变(ARWMC)分级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拉西坦与胞磷胆碱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患者认知功能.

    奥拉西坦胞磷胆碱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血液流变学NT-proBNPMMP-9

    3D-CPA对宫颈癌的检测结果及与miR-455、VEGF、MVD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张文莉冯彩霞王彩丽许汴菊...
    1217-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3D-CPA)对宫颈癌的检测结果及与宫颈癌患者miR-45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病理微血管密度(MVD)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宫颈癌患者80例,设为宫颈癌组;选取同期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设为CIN组;选取同期8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的3D-CPA检测特征与血管参数测值.应用3 D-CPA观察各组患者宫颈内部血流,比较各组患者血流分级结果.比较不同血流分级宫颈癌患者miR-455、VEGF和MVD表达情况,并分析miR-455、VEGF和MVD表达与宫颈癌患者3D-CP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结果:3D-CPA图像显示,宫颈癌组80例患者中有75例出现肿块,且血管丰富、走形杂乱,大多数患者肿块内血管出现血管树或血管网状结构;CIN组8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经过阴道超声均未发现肿块,宫颈病变局部血流较为丰富,三维成像之后可以看到大多数患者出现棒状或条状血管,无火球状血流;对照组的所有受检女性,阴道超声显示宫颈回声均匀,宫颈内部仅有少量点状血流信号.通过对比血管参数测值发现,三组患者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血管化-血流指数(VF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流分级宫颈癌患者年龄、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血流分级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节转移、MVD、VEGF、miR-45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宫颈癌患者3D-CPA VI值与miR-455、VEGF和MVD表达正相关(P<0.05).结论:应用3D-CPA能够评估宫颈癌的肿瘤血管生成,对临床宫颈癌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参考价值.通过血管分级验证发现宫颈癌患者3D-CPA VI值与miR-455、VEGF和MVD表达具有相关性,能够反映宫颈癌的肿瘤新生血管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3D-CPA宫颈癌检测价值miR-455VEGFMVD

    古代经典名方升陷汤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和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研究

    朱慧明郝雨欣程佳洁吴梦冬...
    1222-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古代经典名方升陷汤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作用机制与药效物质基础.方法: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采用多个数据库收集的升陷汤中化学成分信息,预测化学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相互作用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数据库对靶点进行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分析,针对心血管疾病构建"药材-活性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升陷汤5种药材中的44个潜在活性成分,通过作用于72个靶点,影响9个心血管相关的基因通路,发挥治疗心血管相关疾病的作用.经分子对接验证,可以从中确定为物质基准质控指标的核心成分共10个,发挥作用的关键核心靶点9个.结论:升陷汤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筛选活性成分预测作用机制目的,可为古代经典名方物质基准指标成分的确定提供依据.

    古代经典名方升陷汤网络药理学心血管疾病作用机制物质基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三妙散治疗骨关节炎的药理机制

    楚曼张续贺弯弯康武林...
    1230-1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中医方剂三妙散治疗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药理机制,分析其作用的活性成分、关键靶点和信号通路,以期为三妙散治疗骨关节炎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和结果: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DrugBank数据库发现了三妙散的57个潜在活性成分和203个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TTD、OMIM、DisGeNET和PharmGKB数据库得到1971个骨关节炎相关靶点,利用韦恩分析发现了108个与药物靶点的交集靶点,且交集靶点主要来自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和汉黄芩素.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将结果导入Cytoscape软件利用CytoNCA插件进行拓扑分析,得到9个三妙散治疗骨关节炎的关键靶点.DAVID富集分析发现,三妙散治疗骨关节炎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氧化应激、对活性氧的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I3K-Akt、IL-17、TNF及细胞凋亡等.结论:三妙散的主要成分槲皮素、山奈酚和汉黄芩素等可能通过ESR1、FOS、JUN、MAPK1、MAPK14、RELA、TP53、TNF和MYC靶点,作用于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等而发挥治疗骨关节炎的作用.

    三妙散骨关节炎网络药理学药理机制

    风湿祛痛胶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内脏脂肪素的影响

    王雪玲陈小兵赵舒平
    1238-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风湿祛痛胶囊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的疗效及对DN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visfatin,V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我院治疗的DN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风湿祛痛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肾功能相关指标及血清VF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肾功能及血清VF水平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2hB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P<0.05),且研究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F水平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患者血清VF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湿祛痛胶囊可有效改善DN患者的糖脂代谢及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VF水平有关.

    糖尿病肾病风湿祛痛胶囊内脏脂肪素

    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乳腺癌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

    钟敏朱海军蒋冬梅周洁...
    1242-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氟西汀联合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对乳腺癌合并抑郁患者情绪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6例乳腺癌合并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氟西汀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氟西汀联合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血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1.13%)(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5-HT、NPY、DA、N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乳腺癌合并抑郁患者中采用氟西汀联合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并通过上调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

    乳腺癌合并抑郁氟西汀气机升降理论血清神经递质

    HPLC-DAD法同时测定延胡索配方颗粒中10个标志性成分

    陈叶青范晓良张纯
    1246-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延胡索配方颗粒中四氢非洲防己碱、D-四氢药根碱、原阿片碱、延胡索乙素、黄连碱、四氢小檗碱、延胡索甲素、盐酸巴马汀、盐酸小檗碱、去氢延胡索甲素10个生物碱成分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0.1%磷酸溶液(含0.08%三乙胺)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0℃.结果:10个成分在上述条件下均达到基线分离,线性关系良好(r>0.9995,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90%~100.05%,RSD为0.7%~1.9%(n=6),8批延胡索配方颗粒样品中上述10个标志性成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740、0.488、0.973、7.227、1.242、1.599、1.513、0.720、0.218、4.479 mg·g-1.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延胡索配方颗粒多成分含量的同时测定,为延胡索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延胡索配方颗粒标志性成分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李朝辉周玥张婷婷
    1253-1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为加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持续提升执业药师专业素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方式,对2021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收集开展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专业科目施教机构、课程设置、学习方式、培训人数等基本情况并进行分析;收集《药品监督管理统计年度报告(2020年)》发布的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全国执业药师注册数据,重点选取执业药师注册执业领域、执业类别、学历分布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21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机构中省级药监局占比31.25%,医药行业协会/学会占比50.00%;专业科目施教机构有3家及以上的占50.00%;按执业药师执业领域、执业类别和执业药师学历层次分别设置继续教育专业科目课程的占62.50%;学习方式以网授为主,辅以面授或函授方式的占56.25%;全国共有88.5万名执业药师参加继续教育.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国执业药师累计在有效期内注册人数为594154人,注册于药品生产、批发、零售企业、医疗机构和其他领域的占比分别为0.66%、5.78%、91.10%、2.44%、0.02%;执业类别为药学、中药学、药学与中药学的占比分别为48.78%、47.70%、3.52%;学历为大专和中专的占比85.64%.结论:管理部门可依据执业药师执业领域、执业类别、学历分布情况,开展分类分层继续教育培训;科学设计、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加强考核,保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质量,提升执业药师专业能力和素质,服务公众合理用药.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学专业能力考核和评估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王德生王天科马周鹏
    1258-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SLCA)的临床病理学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SLCA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SLCA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SLCA均为单发,巨检分别呈灰红色及暗红色的肿块,边界较清晰,无包膜,切面海绵状,质地较软、韧;镜检2例肿瘤的主要结构为扩张伴局部狭窄的窦样血管腔隙和灶状毛细血管,部分互相吻合呈网状,管内可见不规则乳头状突起,内衬柱状或立方状细胞、较肥胖,无明显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免疫组化显示2例肿瘤CD31、CD68、CD34、Lysozyme均呈阳性表达;Ki67(+)<2%.结论:SLCA镜下表现为形态不规则的扩张血管腔相互吻合形成的网状结构,同时具有反映脾窦衬里内皮细胞和组织细胞双重潜能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以此可同脾脏血管瘤等其他肿瘤鉴别.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病理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