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音乐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音乐学
中国音乐学

田青

季刊

1003-0042

musicology2003@yahoo.com.cn

010-6493334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北里甲1号

中国音乐学/Journal Musicology in China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音乐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民族音乐研究、中外音乐研究、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形态学、音乐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论文,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歌剧创作的文学资源及汉语表达方式和词曲关系

    王次炤
    97-10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歌剧创作的文化传承必然涉及文学脚本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方式,也涉及音乐和语言,也就是词曲关系的特殊结合.中国历代的戏剧和小说、各民族的民间故事、庄子哲学、佛教经典、历史典故、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等,无疑是中国歌剧脚本丰富的文学资源.汉语和中国文字的特征、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小说和戏剧的诗情画意、情景相即的文学意境等,无疑给中国歌剧的文学表达带来无限的想象力.汉语歌唱的音韵学模仿、单音节语言的特殊节拍、汉语声调形成特殊的词曲关系、民族民间音乐中的腔词关系等,对当代中国歌剧音乐创作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歌剧文化传承文学表达词曲关系

    从约翰·凯奇的实验主义出发审视"实验"的意义

    刘彦玲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们,包括约翰·凯奇(John Cage),在对"实验"的解读上体现了"确定"与"不确定"之间所蕴涵的张力:"实验"既可以是作曲家对结果的控制,也可以是创作过程(包括结果)中那悬而未决的状态.本文的目的在于从凯奇的实验性创作以及相关的思维出发,探索从60年代起不同的评论者是如何通过建构"实验"的内在性与历史性彼此交锋,并与凯奇的观点进行对话.本文将首先介绍20世纪中叶以后作曲家与评论家为实验音乐中的"实验"所建构出概念网;其次,笔者将呈现70年代开始学者们如迈克尔·尼曼(Michael Nyman)等为了确立"实验"音乐与"先锋"音乐之间的关系所做的"挣扎".最后,笔者将借助莉迪亚·戈尔(Lydia Goehr)的阐释,介绍阿多诺对"实验"音乐的解读以及对凯奇实验音乐观念的批判,论证这位法兰克福学派的哲学家如何质疑甚至否定凯奇做为实验音乐家代言人的身份而在当代与其后的评论中独树一帜.

    凯奇实验音乐先锋派经验阿多诺

    一个中国城市的历史想象与当代书写——评贾国平交响乐《宁波组曲》

    李露莎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波组曲》是贾国平创作的一部城市主题交响组曲.作曲家以西方管弦乐队为主,用现代作曲技法对宁波展开"侧写",并融入中国传统美学,重构音响的文化属性.作品通过考古式创作和隐喻式表达,挖掘诸多深隐于历史的地方特色音乐元素,在音乐的感性诠释中实现对宁波专属的地理人文品质和历史精神内涵的当代建构.

    《宁波组曲》城市主题贾国平

    对于形式与情感的二元区分——论康德音乐美学思想

    楼逸秋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音乐美学思想中存在着一个被广泛忽视的听者导向维度.他认为,音乐可以是一种美的艺术,也可以仅仅是一种快适的艺术;这取决于听者是将注意力放在音乐的形式结构上,还是其传达的内心激情上.通过这种理论构建,康德试图调和音乐美学中的形式主义和情感主义.然即便如此,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形式和情感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是二分的.尽管这种二分法在哲学反思层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却不能恰切地解释具体的音乐审美经验.因而,康德的这一调和仍然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

    康德音乐形式情感

    融入现代音高思维 开掘民族音乐张力——李滨扬笛子协奏曲《楚魂》的音乐创作阐释

    刘畅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作曲家李滨扬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笛子协奏曲《楚魂》(1991),是一部具有探索性的民族器乐协奏曲.本文通过对该乐曲在结构安排、音高组织、戏曲元素运用以及民族管弦乐队写作等方面的解析,阐述作曲家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现代音高思维及作曲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以具有现代性的音乐创作语汇,对中国传统民间音乐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响张力进行探索与开掘.

    民族管弦乐渐变式发展现代音高思维中国戏曲元素音乐张力

    求索四十载,问乐育华章——音乐学家乔建中为学、为政、为人、为师的多重境界

    杨银波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扎根民间、求索传统四十余载,续接传统、谱写新篇,为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学做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10月,先生82岁高龄之际,曾经的同事、友人、学生、学术追随者齐聚古城西安,共话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他们基于不同的身份与立场,选择了不同的话题与视角,从为学、为政、为人、为师多个层面建构出了完整、立体的"乔建中形象",深化了"乔建中"作为一个学术符号对学界与学人的价值意义.

    乔建中学术贡献学术思想学术符号

    乔建中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

    前插1页

    书讯

    封4页

    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

    前插1页

    古琴艺术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幽兰春晓》《琴荟》首发式在京举办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