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医药指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医药指南
中国医药指南

王宝群

旬刊

1671-8194

zgyyzn2004@163.com

010-58767077,58768306,56290550

100022

北京朝阳区东三环中路55号富力城双子座B座902室

中国医药指南/Journal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正式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国医学基金会主办的国家及全国性学术类综合医学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赵方锐
    10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Hunt-Hess分级,分为低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Ⅰ~Ⅲ)组52例和高分级动脉瘤(Hunt-HessⅣ~ Ⅴ)组21例。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72h内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采用格拉斯哥评分(GOS)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发现复发病例2例,行二期栓塞治疗术1例。术后低分级动脉瘤组的预后优良率(90。38%)明显高于高分级动脉瘤组(42。86%),P<0。05。结论 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可有效缓解患者的颅内高压,疗效确切。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患者预后往往不佳。

    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Hunt-Hess分级

    眼外伤的原因调查及预后分析

    伍博晰
    10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眼外伤原因与影响预后不良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眼外伤者共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影响眼外伤的单因素有接受治疗时间、职业类型、致伤原因、外伤类型;Logisti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眼外伤患者预后多因素为工人、农民、眼球穿孔、接受治疗时间25~48 h、眼球破裂伤、暴力伤,组间差异检验值均为(P<0。05)。结论 农民、工人是眼外伤高发群体,暴力伤、劳作伤是导致此类人群出现眼外伤常见原因,眼球穿孔、眼球破裂伤者其预后不良出现率较高,应加强眼外伤的预防宣教,着重预防影响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尽可能规避眼外伤带来的视力降低、失明的风险。

    眼外伤原因预后眼球眼球穿孔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

    陈艳华
    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 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抽取116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58例,对照组服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组服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资料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脑动脉硬化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指标,促进患者血脂新陈代谢,降低颈动脉斑块数量和体积,不良反应小,效果确切,是理想的治疗方案。

    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老年脑动脉硬化颈动脉斑块

    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李翠
    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本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接受的行血常规检查患者中,抽取247名,均实施静脉采血和患者末梢采血两种方式进行血液标本采集。观察两组采集法血常规各项指标检测结果。结果 静脉采集法和末梢采集法RBC、HCT、WBC、Hb、PTL等指标检测结果差异较大,其中静脉采集WBC指标检测结果较末梢采集法低,而RBC、HCT、Hb、PTL指标检测结果较末梢采集法高,两种采集方法检测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采集方法在MCHC、MCHH和MCV几项指标中检测结果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采血方式在临床中均有一定的价值,静脉采血方式血血液标本影响较小,检验结果更准确,对于部分需要以RBC、HCT、WBC、Hb、PTL作为参考指标的检测项目应尽量采用静脉采血的方式。

    静脉采集末梢采集血常规

    尿常规检验中联合应用干化学法与尿沉渣的临床效果研究

    陆景润
    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在尿常规检验中联合使用尿沉渣和干化学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病患的尿液标本330份,并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110例病患,一组给予干化学法检测设为B组,一组给予尿沉渣法检测设为C组,最后一组给予尿沉渣和干化学法联合检测法设为A组,对三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的定量白细胞阳性率为36。3% 都高于B组的8。1%以及C两组19。1%,而C组的白细胞阳性率高于B组,A组的定量红细胞阳性率为30。9%都高于B组的17。2%以及C两组7。2%,且B组的红细胞阳性率高于C组,且A组的检测错误率为5。4% 明显低于B组的14。5% 以及C两组13。6%。结论 在尿常规检验中联合使用尿沉渣和干化学法,对白细胞和红细胞的阳性检出率较高,并且检测错误率明显较低,有着较好的检测效果。

    干化学法红白细胞尿沉渣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王宠
    106-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80例从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救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分组依据为两组患者所用治疗方式。对照组服用奥氮平,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对入组患者治疗效果予以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7。5%(31/40)(P<0。05);对照组治疗前SAS评分和SDS评分依次为(70。8±1。6)分和(71。2±0。9)分,相比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老年抑郁症患者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奥氮平治疗方案,既可提高治疗效果,又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推广应用价值明显。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奥氮平老年抑郁症心理状态

    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超声诊断脑梗死患者的研究

    孙诚
    10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在脑梗死诊断中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超声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4例,另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体检未发现脑部异常的健康志愿者44例,均对其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超声联合检查,对比2组血流诊断及血管检测结果。结果 2组血流检测信号消失差异性较低(P>0。05),实验组与参照组血流加快、血流缓慢及血液流速正常比例具有显著性(P<0。05)。2组颅内血管狭窄差异性较低(P>0。05),实验组与参照组及颈部血管狭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脑梗死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超声联合检查,能够迅速发现患者梗死情况,临床诊断率较高,能够有效避免漏诊问题,应予以临床推广。

    经颅多普勒超声颈部血管超声脑梗死诊断

    结核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红岩张昕
    108-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结核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抽取我院结核ICU收治的肺结核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收取同期在ICU治疗的非肺结核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42。5%,VAP感染病死率29。41%;对照组VAP发生率5%,VAP感染者未出现死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感染者及未感染者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时间、多种抗生素使用、气管切开、侵入性操作及APACHEⅡ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ICU内VAP具较高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由多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结核ICUVAP感染危险因素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与临床检验学研究

    纪伟
    10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医院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CLSI标准进行确证试验。结果 从304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110株,检出率为36。2%,且耐药性比较复杂。结论 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在临床上检出率较高,多药耐药明显,须引起临床重视。

    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检验分析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比较

    朱宝江
    11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3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效果;血脂达到正常参考范围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不良反应率。结果 观察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脂达到正常参考范围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降低血脂和改善肝功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