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脂
中国油脂

曹万新

月刊

1003-7969

zyzz@chinajournal.net.cn

029-88617441、88621360 88626849

710082

西安市劳动路118号

中国油脂/Journal China Oils and Fat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油脂专业的唯一专业科技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有全国大型浸出油厂,油脂精炼厂,外资油脂厂,个体油脂厂,油脂储炼厂,植物蛋白厂,粮油加工厂,油脂化工厂,国家粮油储备库,粮油收购站,国家粮食储备仓库,饲料加工厂,棉麻加工厂,化工厂,化肥厂,肌醇厂,生物化工厂,油机械厂,通用机械设备厂等。是粮油食品类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广告效果最好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热榨菜籽油加工过程中三甲胺及其前体物质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熊欣洁丁彩霞史海明张虹...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热榨菜籽油的质量控制和生产工艺调控提供理论参考,以市场上3种基因型(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共6个不同品种的油菜籽为原料,探究了热榨菜籽油加工过程中三甲胺及其前体物质(芥子碱、胆碱、甜菜碱和甘磷酸胆碱)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种不同基因型油菜籽中4种前体物质的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烘炒后,白菜型油菜籽制备的菜籽油中三甲胺含量最高,芥菜型油菜籽的最低;油菜籽经过烘炒后,胆碱和甜菜碱含量有所上升,芥子碱和甘磷酸胆碱含量有所降低,三甲胺及其前体物质主要存在于菜籽饼中,少量转移至菜籽油中;随着烘炒温度的升高和烘炒时间的延长,油菜籽、菜籽油和菜籽饼中三甲胺含量逐渐升高,在220℃下烘炒20 min时,菜籽油中三甲胺含量达到最高值(552。0 μg/kg);随烘炒温度的升高和烘炒时间的延长,芥子碱和甘磷酸胆碱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胆碱和甜菜碱含量呈上升趋势。综上,热榨菜籽油加工过程中,可以优先选用产生三甲胺含量较少的芥菜型油菜籽为原料,对油菜籽进行前处理以减少三甲胺前体物质的含量,或者在保证菜籽油风味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烘炒温度和缩短烘炒时间。

    热榨菜籽油三甲胺芥子碱胆碱甜菜碱甘磷酸胆碱

    氧化诱导时间评估二次精炼棕榈液油热稳定性的应用研究

    徐振波夏天梁俊梅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更好地应用油脂氧化诱导时间(IP值)这项关键指标,以二次精炼棕榈液油为研究模型,在温度120℃、空气流量20 L/h条件下测试得到其IP值,并分别进行了 60℃烘箱加速氧化实验以及170 ℃高温加热实验,考察将IP值应用于评估油脂热稳定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二次精炼棕榈液油的IP值与烘箱加速氧化速率存在一定关系,当油脂过氧化值低于0。34 mmol/kg时,IP值与烘箱加速氧化速率呈强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但当油脂过氧化值高于0。34 mmol/kg时,IP值与烘箱加速氧化速率没有显著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仅为-0。07;IP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二次精炼棕榈液油在170℃下加热过程中极性物质含量、酸值上升速率以及使用寿命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当二次精炼棕榈液油的初始过氧化值低于0。34 mmol/kg时,IP值对烘箱加速氧化速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IP值不能对油脂在高温下的使用性能进行评估。

    二次精炼棕榈液油氧化稳定性氧化诱导时间热稳定性

    食品微凝胶的类型、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胡佳靳贺喜蒋洢慧苏霞...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凝胶是一种尺寸在0。1~100 μm之间的交联软颗粒,以其多样的三维网状结构和优越的物化性质,在食品、医药等领域展现出了广泛的应用潜力。为了全面了解微凝胶在食品领域的最新进展与实际应用,重点探讨了多糖基、蛋白基和复配型食品微凝胶的类型,分析总结了当前食品微凝胶的最新制备技术,并详细总结了其在生物活性物质递送、食品风味物质保护、脂肪替代、食品乳化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此外,还对食品微凝胶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展望。微凝胶作为食品领域结构独特、性能优异的新型微纳粒子,对食品加工、风味、质构、脂肪替代、营养等扩展应用意义深远。

    微凝胶多糖蛋白质制备应用

    牦牛酥油粉制备工艺优化

    罗丽宋礼曾国福崔广智...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拓展酥油的应用领域,以牦牛酥油为原料,采用脂肪酶酶解、微胶囊包埋技术制备酥油粉。对微胶囊制备过程中的酥油用量、β-环状糊精用量、酪蛋白酸钠用量、乳化温度、均质压力、喷雾干燥质量浓度对包埋率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考察,测定酥油粉的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质,并对比分析酥油与酥油粉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为酥油用量38。5%、β-环状糊精用量45%、酪蛋白酸钠用量4%、乳化温度60℃、均质压力32 MPa、喷雾干燥质量浓度48 g/100 mL,在此条件下产品包埋率为94。6%,产品水分含量、总脂肪含量、过氧化值以及表面油含量均符合QB/T 4791-2015《植脂末》的规定;与酥油相比,酥油粉的短链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综上,采用脂肪酶酶解、微胶囊包埋技术可实现对酥油脂肪酸组分调整、改善酥油风味,延缓酥油脂肪酸氧化的目的,制备的酥油粉可作为功能性食品的原料,从而拓宽酥油的应用领域。

    酥油酥油粉酶解微胶囊包埋脂肪酸

    澳洲坚果加工与产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杨艳芬段敏仙张碧蓉闫素云...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世界澳洲坚果种植大国,但我国澳洲坚果还处在初加工阶段,加工副产物也未被充分利用,为促进我国澳洲坚果的精深加工利用,综述了澳洲坚果的营养成分、加工产品、产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现状,并对澳洲坚果的综合加工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澳洲坚果富含脂肪、蛋白质、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其主要加工产品有坚果油和开口坚果;澳洲坚果产业副产物包括饼粕、青皮、果壳、叶、花,在提取蛋白质,制作堆肥、燃料、茶叶、花茶等方面有应用价值。未来我国应重视澳洲坚果精深加工,充分利用澳洲坚果副产物,提升澳洲坚果产品的附加值。

    澳洲坚果营养活性成分加工综合利用

    千年桐优良种质资源筛选与综合评价

    曹杰米小琴熊波黄会猛...
    105-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千年桐产业良种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经筛选的29份千年桐优良母株为试验对象,测量其树体表型性状(树高、冠幅和胸径)、果实表型性状(30个鲜果质量、30个干果质量、单株鲜果总质量和干籽出仁率)及油脂性状(干仁含油率,油酸、亚油酸、α-桐酸含量和α-桐酸/β-桐酸),并对各性状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析评选出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29份千年桐的12个性状变异系数介于10。82%~45。84%,其中单株鲜果总质量变异最大;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1。46~1。97;相关性分析表明30个鲜果质量与树高、冠幅呈显著正相关,单株鲜果总质量与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干仁含油率与干籽出仁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鲜果总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油酸与亚油酸呈显著正相关,α-桐酸与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与α-桐酸/β-桐酸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可将千年桐优良母株划分为3个类群,类群Ⅱ中的种质具有筛选树体矮化、高产、高含油率良种的潜力;通过综合指标与经济指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AF-7和YZQ-6为最优母株。综上,初步构建了千年桐种质资源综合评价体系,AF-7和YZQ-6可作为今后千年桐良种选育的母株。

    千年桐种质资源综合评价良种α-桐酸

    富硒花生降胆固醇活性肽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活性研究

    刘欣刘昆仑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降胆固醇保健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以富硒花生芽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富硒花生蛋白,并对其进行酶解和超滤制备富硒花生降胆固醇活性肽。以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并对酶解物的氨基酸组成、超滤前后多肽的降胆固醇活性及硒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采用木瓜蛋白酶、加酶量16 000 U/g、pH 8。0、底物质量浓度3 g/100 mL、酶解温度41℃、酶解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富硒花生蛋白酶解物的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45。58±0。49)%,显著高于未富硒花生蛋白酶解物的[(32。70±0。71)%];富硒花生蛋白酶解物的总疏水性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36%。超滤后分子质量小于10 kDa的多肽组分的降胆固醇活性最强,胆固醇胶束溶解度抑制率为(52。72±0。63)%,且硒含量最高(10。13 mg/kg)。综上,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富硒花生蛋白和超滤的方法可以制备富硒花生降胆固醇活性肽。

    富硒花生蛋白酶解降胆固醇肽氨基酸组成超滤硒含量

    文冠果壳中总皂苷和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

    刘荣徽魏媛刘超赵光鸿...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文冠果壳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通过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脂质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文冠果壳总皂苷和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并分析了抗氧化活性与构效关系。结果表明:文冠果壳总皂苷和总黄酮均具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及脂质过氧自由基清除能力,且文冠果壳总黄酮对4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高于文冠果壳总皂苷;构效关系分析表明,文冠果壳总皂苷和总黄酮抗氧化活性差异与其化学结构有关。综上,从文冠果壳中提取总黄酮,并将其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有助于提高文冠果壳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文冠果壳总皂苷总黄酮抗氧化构效关系

    食用植物油中4种合成抗氧化剂的QuEChERS预处理技术研究

    朱蕊薛斌任兴发
    124-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食用植物油中合成抗氧化剂相关检测工作的效率、便捷性和安全性,采用QuEChERS预处理技术,建立了同时从食用植物油中快速、高效提取,分离和净化没食子酸丙酯(PG)、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叔丁基对羟基茴香醚(BHA)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4种合成抗氧化剂的样品预处理方法,以用于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样品先采用乙腈-乙酸乙酯溶液(体积比3∶7)溶解并加入合成抗氧化剂专用提取吸附剂中静置,再加入萃取液(添加0。02 g/100 mLα-硫辛酸作为保护剂)振荡提取1min,离心后取上层混合提取液加入C18E净化吸附剂中振荡提取2 min净化,离心分离后取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配备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对4种合成抗氧化剂含量进行测定,同时对色谱上样液中的油脂残留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4种合成抗氧化剂在1。0~1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均可达4。0 mg/kg。在10、30、200、300 mg/kg 4个不同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2。08%~102。9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0%~4。97%。抗氧化剂色谱上样液中的平均油脂残留率为0。006 1 g/mL,RSD为4。81%。综上,建立的QuEChERS预处理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快速、预处理效率高、结果准确性好、净化效果好等特点,适合食用植物油中4种合成抗氧化剂含量的检测与分析。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合成抗氧化剂食用植物油

    食用植物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的研究进展

    江仪婷魏骊霏侯旭杰赵文革...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邻苯二甲酸酯(PAEs)是一类植物油脂中常见的有害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和内分泌干扰等毒性。旨在为有效控制食用植物油中PAEs提供重要参考,对食用植物油中PAEs的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技术、污染途径以及脱除技术进行了总结。PAEs检测的前处理方法包括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QuEChERS法、液液萃取法以及凝胶渗透色谱等,测定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食用植物油中PAEs的污染途径有植物油料、油脂加工工艺、加工助剂、塑料材质的加工设备部件和管件及油脂包装与贮藏等;食用植物油中PAEs的脱除技术包括物理吸附、水蒸气蒸馏及分子蒸馏等。采取一系列PAEs的污染途径控制措施,适宜的脱除技术以及优化检测方法可有效防范食用植物油中PAEs超标及提高食用植物油质量安全。

    食用植物油邻苯二甲酸酯前处理技术检测技术污染途径脱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