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油脂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油脂
中国油脂

曹万新

月刊

1003-7969

zyzz@chinajournal.net.cn

029-88617441、88621360 88626849

710082

西安市劳动路118号

中国油脂/Journal China Oils and Fat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油脂专业的唯一专业科技期刊。读者对象主要有全国大型浸出油厂,油脂精炼厂,外资油脂厂,个体油脂厂,油脂储炼厂,植物蛋白厂,粮油加工厂,油脂化工厂,国家粮油储备库,粮油收购站,国家粮食储备仓库,饲料加工厂,棉麻加工厂,化工厂,化肥厂,肌醇厂,生物化工厂,油机械厂,通用机械设备厂等。是粮油食品类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强、广告效果最好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芝麻花生混合压榨调和油储藏稳定性的研究

    张天宇陈科名王澍何东平...
    72-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提高油脂储藏稳定性提供参考,以花生油为原料,通过Schaal烘箱法,在考察芝麻素对花生油储藏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考察调和油 2 种制备方式(植物油直接混合、原料混合再压榨)对芝麻花生调和油储藏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芝麻素可降低花生油储藏期间的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共轭三烯值、巴比妥酸值,延长氧化诱导时间;将芝麻与花生混合后再压榨制备的调和油的储藏稳定性优于芝麻油与花生油直接混合制备的调和油的.综上,芝麻油可提高花生油的储藏稳定性,且混合压榨法可作为制备调和油的一种更好选择.

    芝麻花生混合压榨储藏稳定性芝麻素

    高油酸油脂在贮藏和加热过程中醛类的演变规律

    葛家琛李鹏燕邓瑞珏李川...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温度对高油酸油脂中醛类化合物形成的影响规律及其作为油脂氧化评价指标的可行性,选取典型高油酸油脂(橄榄油和山茶油)为试验对象,分别进行冷藏(4℃)和室温(26℃)贮藏12 个月以及90、150、210℃加热处理 12 h,分析处理过程中 5 种醛类物质(壬醛、辛醛、癸醛、反式-2-癸烯醛和反式-2-十一烯醛)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可能的形成机制,并与传统油脂氧化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冷藏和室温贮藏时,饱和醛的生成占主导,尤其是壬醛的增量显著;加热处理时,随加热温度升高不饱和醛逐渐占据优势,反式-2-癸烯醛和反式-2-十一烯醛的增长逐渐加剧;基于油酸自动氧化理论,壬醛的产生主要由9-ROOH和10-ROOH两种氢过氧化物的裂解导致,反式-2-癸烯醛和反式-2-十一烯醛则分别为9-ROOH和8-ROOH氢过氧化物的裂解产生;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脂贮藏时特征醛与总氧化值线性相关,加热处理时不饱和特征醛类与茴香胺值线性相关.因此,高油酸油脂氧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醛类物质含量和种类与温度密切相关,醛类物质可以作为油脂氧化程度评价的新指标,结合传统油脂氧化评价指标,能更全面评价油脂的初级和次级氧化程度.

    高油酸油脂温度特征醛氢过氧化物氧化指标

    市售植物油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污染水平研究

    侯靖卢跃鹏周晓婷赵礼阳...
    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调查市售植物油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污染情况并为市场监管和行业质量提升提供技术依据,采用13C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市售 13 种共 48 批次植物油样品中3-氯-1,2-丙二醇(3-MCPD)酯、2-氯-1,3-丙二醇(2-MCPD)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进行检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植物油中豆甾二烯含量进行检测,分析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和豆甾二烯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考察精炼工序(脱色、脱臭)对植物油中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检测方法平均回收率为102.0%~110.4%,相对标准偏差小于或等于11.10%,且该方法测试结果均为满意;39 批次样品中3-MCPD酯含量超过100 μg/kg,范围为126~4 252 μg/kg,超过欧盟限量的有1 批次,超标率为2.1%;32 批次样品中2-MCPD酯含量超过100 μg/kg,范围为101~2 192 μg/kg;34 批次样品中缩水甘油酯含量超过100 μg/kg,范围为109~4 593 μg/kg,超过欧盟限量的有6 批次,超标率为12.5%;未精炼油脂(豆甾二烯含量小于0.1 mg/kg)中氯丙醇酯与缩水甘油酯含量均在定量限(100 μg/kg)以下;3-MCPD酯含量与2-MCPD酯含量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缩水甘油酯、豆甾二烯含量之间不具有相关性,缩水甘油酯含量与豆甾二烯含量之间同样不具有相关性;精炼过程,特别是脱臭过程会导致氯丙醇酯与缩水甘油酯的产生.综上,市售植物油中缩水甘油酯污染情况相对较为严重,其污染原因与植物油精炼过程有关,需要引起重视.

    植物油氯丙醇酯缩水甘油酯油脂精炼豆甾二烯

    裂殖壶藻油提取及高浓度EPA/DHA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杨玲欧莹秦宇杨海麟...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藻油中ω-3 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的简单、绿色、高效分离纯化工艺,首先利用裂殖壶菌原始菌株及定向驯化菌株ALE40 为原料提取油脂,通过优势性评估及细胞通透性对比二者提油效果,并通过测定油脂指标对比3 种提油方法(酸解法、超声干法、超声湿法)优劣.对超声湿法提取的粗藻油采用酯交换法进行乙酯化后,联合尿素包埋法和分子蒸馏技术富集高浓度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酯交换及尿素包埋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优化,通过对分子蒸馏重相DHA和EPA含量测定确定分子蒸馏级数,并对纯化藻油的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相比裂殖壶菌原始菌株,ALE40 的细胞通透性明显较好,在无需干燥的情况下,超声10 min即可达到最高油脂得率(53.2%),缩短超声时间的同时提高了破壁效率;3 种提油方法中超声湿法提取的藻油理化指标较好;酯交换反应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60℃、KOH 添加量3%、醇油比10∶1、反应时间0.5 h,尿素包埋最佳工艺条件为脲酯比0.8∶1、溶酯比8∶1、包埋温度4℃、包埋时间8h;尿素包埋后的藻油经二级分子蒸馏纯化后,藻油中 EPA 和 DHA 总含量从17.40%(酯交换反应)升高到90.86%,总回收率为62.28%;得到的纯化藻油的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行标要求,且储存3 个月内无沉淀,具备一定稳定性.综上,该提取分离纯化工艺全程实现试剂循环利用,且制备的藻油酸值低、无异味.

    裂殖壶菌藻油提取DHAEPA尿素包埋分子蒸馏分离纯化

    高碳低氮条件下培养基中磷水平对莱茵衣藻生长及油脂合成的影响

    冯天孙守瑞宋佳美华兰...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莱茵衣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在前期已明确最佳碳氮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不同磷水平下莱茵衣藻生物量、油脂含量、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油脂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究高碳低氮条件下培养基中磷水平(0P、1/8P、1/4P、2/4P、4/4P、5/4P)对该藻生长及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培养基中磷水平的增加,莱茵衣藻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培养5d,磷水平1/8P时的生物量、油脂含量和油脂产率最高,分别为2.27 g/L、43.35%和191.31 mg/(L·d),分别比0P时提高91.55%、13.09%和1.23 倍;培养5d,磷水平5/4P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最高,分别达到5.15 mg/L和3.46 mg/L,分别比0P时高2.30 倍和0.65 倍;当磷水平为1/8P~5/4P时,莱茵衣藻油中各脂肪酸含量总体差异不显著,但其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低于0P时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显著高于0P时的;随培养基中磷水平的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综上,在高碳低氮条件下,与常规磷水平培养基培养相比,适当降低培养基中磷水平可进一步提高莱茵衣藻的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同时获得较高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

    莱茵衣藻磷水平微藻生物量油脂脂肪酸组成

    中国黄连木资源价值及其开发利用对策

    龙雪蓉贾黎明蒋晓辉白倩...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中国黄连木资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综述了中国黄连木的多用途价值,系统阐述了中国黄连木雌雄同株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价值,并针对黄连木研究现状提出相关开发利用对策.中国黄连木具有重要的油脂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材用价值、观赏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文化价值等,尤其近年来发现了珍贵的雌雄同株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在黄连木未来的开发利用中,应当保护和筛选黄连木优良种质资源,提高栽培管理技术以及加强对黄连木全株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促进黄连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黄连木资源价值雌雄同株开发利用

    花生品种对水酶法制油水相体系中油脂和蛋白质分布的影响

    郭倩倩郭兴凤朱婷伟田亚东...
    115-11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花生品种对水酶法制油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品种花生(豫花23、豫花37、豫花9326)的基本成分,并研究了水酶法制油工艺条件对不同品种花生水相体系中油脂和蛋白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3 个花生品种中,豫花37 的油脂、水分、灰分、可溶性糖、可溶性总酚含量均最高,豫花23 的蛋白质含量最高(25.36%),豫花9326 的粗纤维含量最高(6.59%);花生品种对水相体系中油脂和蛋白质的分布有显著影响;以水相体系中低油脂和高蛋白质分布为准则得到水酶法制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豫花37 的粉碎时间90 s、豫花23 和豫花9326 的粉碎时间120 s,酶用量1.0%,酶解时间2h,酶解温度50℃,此时豫花23、豫花37、豫花9326 在水相体系中油脂分布分别为6.21%、4.19%、4.19%,蛋白质分布分别为50.99%、75.68%、63.84%.综上,豫花37 能在更短的粉碎时间内使水酶法制油过程中花生水相体系中的油脂分布少,蛋白质分布多,更适用于水酶法制油.

    花生品种水酶法水相体系油脂分布蛋白质分布

    紫苏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王士博孔令雪刘金娟
    12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紫苏饼粕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以采用水提醇沉法从紫苏粕中提取的紫苏多糖(PMP)为原料,检测其对羟自由基(·O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亚硝酸盐(NO-2)的清除能力,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同时,使用H2O2建立LO2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上探讨PMP的抗氧化能力,并进一步研究PMP对LO2 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结果表明:PMP对·OH、O-2·、DPPH·、NO-2 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EC50分别为964.59、6 376.84、333.55、275.24 μg/mL;LO2 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条件为H2O2 浓度800 μmol/L处理时间 24 h;PMP可显著提高H2O2 诱导损伤的LO2 细胞活力,当PMP质量浓度为 1 000 μg/mL时,细胞活力可提高到 92.46%;在保护LO2 细胞氧化损伤机制方面,PMP显著降低H2O2诱导的细胞内活性氧(ROS)生成水平,提升线粒体膜电位,提高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减少丙二醛(MDA)的含量,并通过显著上调凋亡蛋白Bcl-2 的表达和下调Bax的表达改善氧化应激损伤引起的细胞凋亡,提高细胞的增殖活性.综上,PMP表现出一定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以及对H2O2 氧化损伤的LO2细胞的保护作用.

    紫苏多糖自由基清除肝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

    市售橄榄油中铜-焦脱镁素a的HPLC-MS/MS快速测定

    金馥瑞李莹李伟刘莹...
    128-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快速、准确检测市售橄榄油中非法添加的脂溶性色素,建立了一种测定橄榄油中铜-焦脱镁素a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使用SPE柱对样品进行净化前处理,随后通过HPLC-MS/MS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色谱分析采用C8 色谱柱,以甲醇-1 mol/L乙酸铵水溶液(体积比8∶2)和甲醇-丙酮(体积比6∶4)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质谱分析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负离子扫描模式,多重反应监测模式,电子倍增电压600 V,碎裂电压260 V,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经过方法学验证,该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2 μg/kg和64 μg/kg,回收率为91.0%~106.0%,相对标准偏差为3.9%~5.7%.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精密度,能够准确、快速地检测市售橄榄油中的铜-焦脱镁素a.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铜-焦脱镁素a橄榄油掺假

    川渝火锅用牛油关键风味物质的鉴定

    尤悦王俏君秦雅丽杨礼学...
    13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为不同风味需求火锅底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消费者偏好分析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含量与种类从6 种牛油(3 种市售牛油、未精炼牛油、脱胶牛油、精炼牛油)中筛选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牛油,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香味提取物稀释分析法、气味活度值法、风味重组和风味缺失实验对其风味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精炼牛油的消费者偏好平均得分最高且挥发性物质组成最丰富,其含有23 种风味物质,包括醛类10 种、酸类5 种、杂环类4种、醇类 3 种和酮类 1 种;根据牛油风味物质的气味活度值,确定牛油的 7 种关键风味物质为(E,E)-2,4-壬二烯醛、(E)-2-辛烯醛、乙酸、2-戊基吡啶、辛醛、1-辛烯-3-醇和2-戊基呋喃,通过风味重组和风味缺失实验得出(E,E)-2,4-壬二烯醛、(E)-2-辛烯醛、乙酸和辛醛对牛油风味的贡献最大,2-戊基吡啶、1-辛烯-3-醇和 2-戊基呋喃对牛油风味的贡献次之.综上,确认了牛油中7 种关键风味物质,可为牛油产品风味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川渝火锅牛油风味分子感官科学关键风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