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双月刊

1008-9691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23197150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 10 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厥热胜复、阴阳错杂"探析清肺排毒汤防治突发性疫病肺部感染的可行性

    徐泽梁群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治疗疫病历史悠久,可参考文献众多,早在《黄帝内经·素问篇》中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在 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防治中,中医药便突显出自己独特的优势.肺部感染是突发性疫病最常伴病种之一,多由流行性细菌或病毒等各种感染因素诱发,若患者既往存在慢性肺部疾病史,则会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极易发展成重症肺炎,病死率高、病情进展迅速,且治疗病程长、预后差、并发症多,一般抗菌药物应用效果不佳."厥热胜复、阴阳错杂"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是病至厥阴出现发热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多角度探讨厥阴病与重症肺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分析清肺排毒汤治疗厥阴热的机制,更好地领会张仲景组方用药之精华,为疫病造成肺部感染患者的辨证过程提供新的思路.目前国内COVID-19 疫情防控机制逐步完善,现有COVID-19 患者逐渐减少,疫情局势趋于缓和,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无法预测未来类似COVID-19 的突发重大疫病是否会再次暴发,关于中医药防治突发性疫病的特色理论创新及临床应用仍有必要开展.

    厥阴病清肺排毒汤重症肺炎

    1975至2019年美国乳腺癌病死率分析

    蒋佳维
    5页

    从肠论治脓毒症所致ALI/ARDS有效性的Meta分析

    刘源梅建强董妍陈分乔...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在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下指导下,从肠论治脓毒症所致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中,从建库至 2020 年 10 月 8 日发表的将通腑法作为干预措施治疗脓毒症所致ALI/A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通腑法治疗.由2名研究者筛选文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数据提取,运用改良Jadad量表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 和Stata 16.0 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 13 篇文献,均为单中心RCT,其中≥4分的文献7篇,<4分的文献6篇.共纳入57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90例,对照组289例.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联合通腑法治疗能明显提高脓毒症所致ALI/ARDS患者氧合指数[PaO2/FiO2,均数差(MD)=62.55,95%可信区间(95%CI)为 55.74~69.37,P<0.05],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MD=-29.70,95%CI为-48.34~-11.06,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D=-2.94,95%CI为-5.28~-0.59,P<0.05)、降钙素原(PCT,MD=-1.34,95%CI为-2.17~-0.51,P<0.05)和C-反应蛋白(CRP,MD=-22.41,95%CI为-36.52~-8.29,P<0.05)水平,缩短机械通气时间(MD=-2.26,95%CI为-2.86~-1.66,P<0.05)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MD=-4.15,95%CI为-7.47~-0.84,P<0.05),降低 28d病死率[相对危险度(RR)= 0.43,95%CI为 0.24~0.76,P<0.05]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MD=-3.53,95%CI为-5.41~-1.64,P<0.05).结论 从肠论治对减轻脓毒症所致ALI/ARDS患者病情及改善预后有一定价值,但仍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的RCT以验证其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循证医学证据.

    从肠论治通腑肺与大肠相表里脓毒症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Meta分析

    脓毒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的表达水平分析

    贾育梅赵永祯梅雪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 2 型糖尿病(T2DM)对脓毒症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表面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2 月收治的 65 例脓毒症合并T2DM(脓毒症合并T2DM组)、67 例脓毒症未合并T2DM(脓毒症组)、60 例T2DM患者(T2DM组)作为研究对象,以 45 例同期本院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受试者性别、年龄、既往史、糖化血红蛋白(HbA1c)、入院时血糖、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计数(LYM)、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主要感染部位,入院 24h内进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及平均荧光强度(MFI);并随访 28 d,观察T2DM对脓毒症患者 28d预后的影响,比较不同预后患者HLA-DR+CD14+水平的差异.结果 T2DM组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和MFI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87.72%(76.18%,93.64%)比 94.86%(92.91%,95.70%),HLA-DR+CD14+ MFI:10.80(8.45,14.45)比 12.40(1.45,15.28)],脓毒症合并T2DM组和脓毒症组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和MFI均较健康对照组及T2DM组进一步降低[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70.78%(42.22%,84.73%)、68.95%(44.95%,87.00%)比 94.86%(92.91%,95.70%)、87.72%(76.18%,93.64%),HLA-DR+CD14+ MFI:5.50(3.81,9.20)、5.29(3.35,9.59)比 12.40(1.45,15.28)、10.80(8.45,14.45),均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症合并T2DM组两组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和MFI、SOFA评分、28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症合并T2DM组死亡者的年龄明显大于生存者[岁:脓毒症组为 68(60,74)比 61(52,69),脓毒症合并T2DM组为 66(64,73)比 60(53,68),均P<0.05],SOFA评分明显高于生存者[分:脓毒症组为 14(11,16)比 8(5,11),脓毒症合并T2DM组为 12(9,16)比 8(6,11),均P<0.05],死亡组的HLA-DR+CD14+百分比和HLA-DR+CD14+ MFI均明显低于生存组[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脓毒症组为 44.94%(28.01%,64.45%)比 77.14%(47.41%,88.35%),脓毒症合并T2DM组为 40.68%(34.83%,66.64%)比 73.46%(58.44%,85.31%);HLA-DR+CD14+ MFI:脓毒症组为 3.92(2.30,5.44)比 7.07(3.39,10.55),脓毒症合并T2DM组为 3.90(3.34,6.04)比 6.81(4.41,9.32),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组、脓毒症组和脓毒症合并T2DM组HLA-DR+CD14+细胞表达百分比与hs-CRP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48、-0.628、-0.457,均P<0.001),MFI与hs-CRP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289、-0.540、-0.323,均P<0.05).脓毒症组和脓毒症合并T2DM组的HLA-DR+CD14+百分比与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20、-0.558,均P<0.001),MFI与SOFA评分也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27、-0.482,均P<0.01).结论 HLA-DR+CD14+水平在T2DM和脓毒症时均下降,但当脓毒症合并T2DM时,HLA-DR+CD14+水平未发现进一步下降.

    脓毒症2型糖尿病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

    温阳祛毒方对重症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免疫指标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许智晶王聪梅耿玉安齐路...
    2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温阳祛毒方对重症感染患者血清因子和免疫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月至12月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档案顺序纳入,奇数为研究组,偶数为对照组,每组 43 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阳祛毒方[药物组成:制附子(先煎)30g,茯苓 30 g,白芍 15 g,赤芍 15 g,炒白术 30 g,干姜 9g,炙甘草 9g,桂枝 15 g,葶苈子15 g,生龙骨 15 g,生牡蛎 15 g,党参 12 g,当归 12 g,细辛 3g,五味子 6g,大枣 12 g]治疗,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各 1 次,连续服用 7d.比较两组发热、呼吸困难、尿频尿急、咳痰程度等中医症状积分水平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C-反应蛋白(CRP)、嗜酸粒细胞(EOS)及免疫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E(IgE)、CD3+、CD4+、CD8+、CD4+/CD8+]水平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发热、呼吸困难、尿频尿急、咳痰程度)积分和IL-10、CRP、EOS水平以及IgE、CD8+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治疗后发热、呼吸困难、尿频尿急、咳痰程度积分和IL-10、CRP、EOS水平以及IgE、CD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热积分(分):1.36±0.30 比 2.57±0.46,呼吸困难积分(分):1.22±0.31 比2.26±0.75,尿频尿急积分(分):1.30±0.39 比 2.33±0.82,咳痰程度积分(分):1.19±0.77 比 2.51±0.85,IL-10(ng/L):9.03±1.67比10.51±2.40,CRP(mg/L):4.68±1.33比7.82±2.53,EOS(×109/L):0.30±0.04比0.46±0.10,IgE(mg/L):104.62±10.73 比 135.68±14.64,CD8+:0.228±0.016 比 0.258±0.020,均P<0.05],CD3+、CD4+、CD4+/CD8+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3+:0.636±0.044 比 0.567±0.055,CD4+:0.537±0.054 比 0.398±0.045,CD4+/CD8+:1.76±0.51 比 1.55±0.39,均P<0.05).治疗结束后发现研究组未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 1 例,胸闷 1 例,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43)比 0.05%(2/43),P>0.05].结论 温阳祛毒方能降低重症感染患者血清IL-10、CRP、EOS水平,改善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良好.

    重症感染温阳祛毒方血清因子免疫功能

    T淋巴细胞亚群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彭苗苗马爽张强赵美玲...
    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指标水平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78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脓毒性休克组(37例)和脓毒症组(41 例),以同期 40 例本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3 组受试者CD4+T淋巴细胞(CD4+T)和CD8+T淋巴细胞(CD8+T)计数水平,计算CD4+T/CD8+T淋巴细胞比值(CD4+T/CD8+T)、NLR;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PCT、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两组患者24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比较各组淋巴细胞亚群及各项炎症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各项指标与APACHEⅡ的相关性.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CD4+T、CD8+T、CD4+T/CD8+T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CD4+T计数(×106/L):168.27±76.68、266.08±131.57比789.60±173.78,CD8+T计数(×106/L):156.50±68.37、205.81±75.60比636.42±90.59,CD4+T/CD8+T:1.09±0.39、1.27±0.34比1.44±0.38,均P<0.01],NLR、PCT、CRP及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NLR:25.85±11.62、15.94±8.72比2.68±1.31,PCT(μg/L):21.82±15.28、9.09±4.96比0.13±0.10,CRP(mg/L):158.65±62.33、106.97±51.49比6.48±2.08,IL-6(ng/L):1344.64±899.21、245.31±176.99比3.25±1.83,均P<0.01];脓毒性休克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脓毒症组(分:32.00±1.00 比 22.01±1.09,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 2 组的CD4+T、CD8+T、CD4+T/CD8+T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水平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0.571、-0.506、-0.555,均P<0.01),NLR、PCT、CRP及IL-6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0.711、0.709、0.777、0.707,均P<0.01).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越低,NLR及PCT等炎症指标水平越高,脓毒症病情越严重.因此,T淋巴细胞亚群及各项炎症指标水平可作为评估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脓毒症脓毒性休克T淋巴细胞亚群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高良姜素通过调控NLRP3炎性小体抑制巨噬细胞焦亡

    沈灵芝李莉杨舟鑫郭冬阳...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良姜素对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BMDMs)焦亡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BMDMs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不同浓度高良姜素组;采用脂多糖(LPS)+三磷酸腺苷(ATP)构建细胞焦亡模型.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 8(CCK-8)测定不同浓度高良姜素对BMDMs增殖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BMDMs培养上清液中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1 p10 亚基(caspase-1 p10)、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细胞中NOD样受体蛋白 3(NLRP3)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BMDMs上清液中IL-1β含量;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观察细胞死亡情况;采用高通量测序比较模型组和高良姜素 20 μmol/L组的差异基因表达.结果 5、10、20、40、60、80 μmol/L高良姜素组BMDMs的增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说明上述浓度高良姜素对BMDMs增殖无明显影响,故本研究选择 5、10、20 μmol/L高良姜素和处理 1、2、4 h观察不同浓度及时间对BMDMs焦亡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aspase-1 p10、成熟IL-1β蛋白表达和IL-1β含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高良姜素 5、10、20 μmol/L各组上清液中caspase-1 p10、成熟IL-1β蛋白表达和IL-1β含量均明显降低[IL-1β蛋白表达(灰度值):0.155±0.006、0.113±0.006、0.111±0.007 比 1.000±0.000,caspase-1 p10 蛋白表达(灰度值):0.207±0.044、0.160±0.008、0.082±0.008 比 1.000±0.000,IL-1β(μg/L):99.80±10.36、85.21±8.78、26.53±4.56 比 494.10±35.47,均P<0.05],不同浓度高良姜素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随着高良姜素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作用增强,以高良姜素 20 μmol/L组作用 4h的抑制作用最明显[IL-1β蛋白表达(灰度值):0.186±0.004 比 1.000±0.000,caspase-1 p10 蛋白表达(灰度值):0.247±0.009 比 1.000±0.000,IL-1β(μg/L):173.80±10.56 比 653.80±76.02,均P<0.05];20 μmol/L高良姜素作用 4h可减少焦亡细胞数量(个/视野:23.00±3.61 比 67.67±15.63,P<0.05),抑制NLRP3 的蛋白表达水平(灰度值:0.178±0.025 比0.406±0.066,P<0.05).高通量测序显示,与模型组比较,高良姜素下调了Nlrp3、Nod2、IL-1β等基因,上调了Skp2(又称Fbxl1)、Fbxl20、Fbxl4、Fbxo32 和Fbxw7 等基因水平.结论 高良姜素通过调控巨噬细胞中NLRP3炎性小体来抑制细胞焦亡.

    高良姜素焦亡巨噬细胞

    大黄素和栀子苷配伍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谢伶俐陈凌波谭瑛子邓怒骄...
    3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大黄素和栀子苷配伍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的保护和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选择 6~8 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大黄素组、栀子苷组、大黄素与栀子苷配伍组(配伍组)、乌司他丁组.通过腹腔注射酵母多糖的方法构建大鼠SIRS模型,大黄素组、栀子苷组、乌司他丁组、配伍组于大鼠注射酵母多糖后即刻和12h后各给药1次.制模后24 h,测定各组大鼠血清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含量;取小肠组织观察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小肠组织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及Toll样受体4(TLR-4)的蛋白阳性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D-LA、DAO、ET、TNF-α、IL-1β、IL-6、IL-10均明显升高[D-LA(μmol/L):99.11±11.93比36.94±1.92,DAO(U/L):5 018.80±759.00 比 2 253.23±372.40,ET(μg/L):0.36±0.04 比 0.15±0.02,TNF-α(ng/L):66.61±20.88 比9.47±0.78,IL-1β(ng/L):63.73±7.64比25.86±5.90,IL-6(ng/L):392.00±56.47比111.17±36.22,IL-10(ng/L):41.90±8.12 比 19.75±1.54,均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小肠黏膜水肿明显,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紊乱并伴有细胞脱落,肠黏膜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多,杯状细胞减少,固有层松散、充血;小肠组织中TLR-4及NF-κB蛋白阳性表达明显增强[TLR-4蛋白阳性表达(A值):0.59±0.08比0.27±0.04,NF-κB蛋白阳性表达(A值):0.65±0.07比0.30±0.06,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栀子苷组、乌司他丁组、配伍组血清D-LA、DAO和ET水平均明显降低[D-LA(μmol/L):67.49±8.32、69.08±6.76、69.17±5.63、58.16±7.12比99.11±11.93,DAO(U/L):3659.38±563.90、3713.29±354.70、3575.30±444.40、3087.01±227.50比5018.80±759.00,ET(μg/L):0.27±0.04、0.24±0.03、0.23±0.03、0.20±0.02比0.36±0.04,均P<0.05],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含量亦均明显著降低[TNF-α(ng/L):44.34±10.63、39.23±11.74、35.80±11.49、28.74±9.56比66.61±20.88,IL-1β(ng/L):50.30±8.22、46.74±5.10、48.25±5.16、40.84±5.02 比 63.73±7.64,IL-6(ng/L):299.27±50.65、263.98±37.62、281.84±63.24、216.72±38.90比392.00±56.47,均P<0.05].大黄素、栀子苷、大黄素与栀子苷配伍、乌司他丁均可升高血清抗炎因子IL-10 水平(ng/L:92.63±32.83、87.34±30.79、71.66±16.82、133.70±39.40 比 41.90±8.12,均P<0.05).大黄素组、栀子苷组、配伍组、乌司他丁组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小肠组织中NF-κB p65 和TLR-4 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TLR-4 蛋白阳性表达(A值):0.49±0.03、0.47±0.08、0.36±0.08、0.42±0.06比0.59±0.08,NF-κB p65蛋白阳性表达(A值):0.50±0.06、0.49±0.07、0.42±0.06、0.46±0.09比0.65±0.07,均P<0.05].与大黄素组、栀子苷组比较,配伍组血清D-LA、DAO、ET、TNF-α、IL-1β、IL-6均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肠组织病理改变减轻,小肠组织NF-κB p65和TLR-4蛋白阳性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大黄素和栀子苷有助于缓解酵母多糖引发的SIRS,其作用与保护小肠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反应有关,二者配伍有增效作用.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栀子苷大黄素配伍炎症因子肠黏膜屏障核转录因子-κBToll样受体

    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宣瑞萍查日田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在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9 月收治的112 例AE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 56 例.对照组给予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雾化吸入治疗,研究组给予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雾化吸入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治疗10d后,比较两组肺功能、血气指标和血液学指标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均明显升高[对照组:FEV1(L)为59.76±11.43比53.71±5.62,FVC(L)为63.54±6.19比55.28±7.51,FEV1/FVC为(59.48±8.15)%比(53.96±8.43)%,PaO2(mmHg,1 mmHg≈0.133 kPa)为76.93±4.58比68.95±4.96,SOD(kU/L)为83.19±6.58比70.41±5.57,GSH(mg/L)为242.89±21.78比218.31±46.52;研究组:FEV1(L)为 65.83±10.35 比 52.49±5.41,FVC(L)为 69.41±10.73 比 53.31±8.36,FEV1/FVC为(67.62±7.35)%比(52.71±7.33)%,PaO2(mmHg)为 83.21±5.34 比 70.32±5.31,SOD(kU/L)为 90.32±7.14比 71.63±5.94,GSH(mg/L)为 264.33±26.14 比 213.67±41.36],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明显降低[对照组:PaCO2(mmHg)为 53.56±5.14 比 59.16±5.59,IL-1β(ng/L)为6.43±1.71比8.53±3.89,IL-6(ng/L)为18.64±2.13比25.31±4.19,TNF-α(ng/L)为81.72±10.79比102.58±14.31;研究组:PaCO2(mmHg)为47.13±5.42比61.37±6.08,IL-1β(ng/L)为5.16±1.37比9.01±4.13,IL-6(ng/L)为10.52±2.43比25.84±4.27,TNF-α(ng/L)为61.35±12.81比104.35±1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以研究组的变化更明显.研究组治疗前后FEV1、FVC、FEV1/FVC、PaO2、PaCO2、IL-1β、IL-6、TNF-α、SOD、GSH的差值ΔFEV1、ΔFVC、ΔFEV1/FVC、ΔPaO2、ΔPaCO2、ΔIL-1β、ΔIL-6、ΔTNF-α、ΔSOD、ΔGS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ΔFEV1(L):13.85±4.52比6.13±2.31,ΔFVC(L):15.83±2.74 比 8.32±2.46,ΔFEV1/FVC:(14.65±1.95)%比(5.47±1.39)%,ΔPaO2(mmHg):13.14±2.81比8.12±2.37,ΔPaCO2(mmHg):13.68±2.75比 4.84±2.53,ΔIL-1β(ng/L):4.33±1.06 比2.02±0.56,ΔIL-6(ng/L):15.31±2.07 比 7.53±2.45,ΔTNF-α(ng/L):37.92±8.3 比 22.51±8.73,ΔSOD(kU/L):18.52±3.36 比 14.13±3.27,ΔGSH(mg/L):41.59±8.61 比28.75±7.34,均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8.57%(16/56)比21.43%(16/56),P>0.05].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治疗AECOPD,有助于抑制呼吸道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安全性良好.

    慢性阻塞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布地奈德格隆溴铵福莫特罗丹参酮ⅡA磺酸钠炎症细胞因子

    俯卧位通气对严重脑功能损伤患者低氧血症的影响

    叶青青邵绍鲲吕海锋王飞飞...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俯卧位通气(PPV)在改善严重脑功能损伤患者低氧血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 2020 年 8 月至 2021 年 8 月收住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 140 例严重脑功能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氧合指数≤200 mmHg(1 mmHg≈0.133 kPa)并行PPV的 20 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PPV前、PPV后 12 h、恢复仰卧位后 12h血气分析相关指标[包括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值]和呼吸机相关参数[包括气道峰压(PIP)、呼气末正压(PEEP)、潮气量(VT)、肺动态顺应性(Cdyn)等],以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差异,同时记录患者PPV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结果 患者男性 15 例,女性 5 例;平均年龄(46.10±17.22)岁,平均PPV时间(22.20±5.94)h.与PPV前比较,患者PPV后 12h和恢复仰卧位后 12 h PaO2、氧合指数、SaO2、VT、Cdyn均明显升高[PaO2(mmHg):98.35±21.85、98.45±17.90 比72.15±10.14,氧合指数(mmHg):198.82±40.51、202.27±46.39 比 133.20±33.95,SaO2:0.97±0.02、0.97±0.01比 0.94±0.03,VT(mL):558.42±111.23、580.29±119.44 比 484.82±123.77,Cdyn(mL/cmH2O):26.11±5.42、27.90±5.80 比 24.15±6.13,均P<0.05];与PPV后 12h比较,患者恢复仰卧位后 12 h Cdyn亦明显升高(P<0.05).患者PPV前后各时间点FiO2、PaCO2、pH值、PIP、PEEP、HR、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例患者在PPV后出现以颜面部为主的皮肤受压处红肿,恢复为仰卧位后逐渐好转.期间未出现导管脱落、恶性心律失常及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等情况.结论 PPV对改善严重脑功能损伤患者的低氧血症有一定临床疗效.

    俯卧位通气脑功能损伤低氧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