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双月刊

1008-9691

cccm@em120.com

022-23306917,23197150

300050

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122号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连续2年被评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期刊,连续7次(14年)荣获天津市优秀期刊奖、天津市一级期刊,荣获天津市期刊编校质量奖,首届《CAJ-CD》规范优秀奖。在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杂志影响因子连续8年在本学科领域内排全国前3位,且逐年提高。在科技部中信所2010年CJCR核心版影响因子1.039,排第1位。历年向中国科协推荐的多篇论文在全国优秀学术论文评选中都获得优秀论文奖,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期刊现已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WPRIM)、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英文版)、中文生物医学期刊目次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中医药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China Info)”、万方医学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传统医药信息网”、“em120.com危重病急救在线”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刊出文章能反映国内学术水平,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科研设计合理,预见准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现已成为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成果和发展状况的权威性的杂志,在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领域的学术刊物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在国际上受到关注。本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本刊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作者在投稿时需提供投稿文章的电子版,发至邮箱 (cccm@em120.com),同时邮寄纸质稿2份;单位介绍信;审稿费100元;有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需提供带审批章和课题号的证明复印件;第一作者简介(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硕士以上学位、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联系方式(手机、Email等)。本刊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6-93,定价:每期 10 元,全国各地邮局办理订阅手续,过刊和散刊可在本刊发行部购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重症监护病房内人文素养的思考

    郑洪君马杰飞
    129-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至今,医学的发展都伴随着人文的体现.从祖国传统医学的"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的道德理念,到西方医学伦理学的逐年完善,无不彰显着医学人文在医疗行为中的重要地位."健康中国"政策的提出,对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医学人文学科向好发展.近年来,伴随医学人文的蓬勃发展,其内涵得到不断丰富.重症监护病房(ICU)作为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前沿,面临诸多伦理风险和道德问题,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医护人员人文素养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从ICU一线医生的角度出发,浅谈对于ICU内关于人文素养认知、医学人文教育及ICU内人文实践的思考.

    重症监护病房人文素养人文关怀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编辑部
    133页

    更正

    133页

    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乳酸清除效果的Meta分析

    刘峻溪吴彩军赵艺源子毕玮...
    134-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乳酸清除的效果,为血必净注射液在脓毒症乳酸清除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中发表的有关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乳酸清除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Cochrane Handbook 5.1.0 标准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4 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文献 13 篇,872 例患者,其中试验组(给予血必净注射液加常规治疗)446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426 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 12h和 24h血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数差(MD)分别为-0.88、-0.73;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26~-0.50、-0.89~-0.57,均P<0.000 1];试验组在提高患者 24h乳酸清除率方面优于对照组(MD=17.20,95%CI为 8.80~25.59,P<0.000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更有利于降低患者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MD=-2.41,95%CI为-2.79~-2.03,P<0.000 01)和 28d病死率[优势比(OR)=0.51,95%CI为 0.30~0.88,P=0.02].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有利于提高脓毒症患者乳酸清除能力,能缓解脓毒症病情,改善患者预后.

    血必净注射液脓毒症血乳酸Meta分析

    血必净注射液对复杂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炎凝反应的影响

    崔文华宋林超程鹏张仕娟...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必净注射液对复杂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炎凝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2020 年 6 月至 2023 年 7 月收治的 274 例复杂腹腔感染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是否使用血必净注射液分为观察组(141 例)和对照组(133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加入血必净 100 mL静脉滴注,每日 2 次,连续应用 5d).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 2、3、5 d炎症指标[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内毒素]以及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的差异,并观察临床预后.结果 两组治疗前各炎症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治疗后各炎症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FI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T、APTT均较治疗前缩短,治疗 5d达到最低水平,且观察组各炎症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IL-6(ng/L):18.89±8.22 比 24.59±10.39,PCT(μg/L):0.30±0.16 比 0.52±0.20,CRP(mg/L):13.13±6.54 比 28.87±8.66,内毒素(kEU/L):0.17±0.06 比 0.22±0.08,D-二聚体(mg/L):1.75±0.61比 1.96±0.77,FIB(g/L):2.50±0.78 比 3.10±0.94,PT(s):14.16±1.90 比 15.05±1.46,APTT(s):34.52±5.40比 36.21±4.72,均P<0.05].观察组重症监护病房(ICU)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ICU治疗时间(d):5.71±2.22 比 6.86±2.99,住院时间(d):15.50±6.39 比 17.02±5.70],病死率降低[21.27%(30/141)比 32.33%(43/133),P<0.05].结论 在西医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复杂腹腔感染脓毒症,可减轻机体炎凝反应,有炎凝并治的功效,临床获益良好.

    复杂性腹腔感染血必净注射液脓毒症炎凝反应炎凝并治

    长期给予地塞米松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膈肌萎缩的影响

    王倩倩沈鹏田海涛张小平...
    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地塞米松(DEX)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引发的大鼠膈肌萎缩的影响,探讨其与膈肌蛋白质代谢的关系.方法 将 20 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ARDS模型组、DEX低剂量组和DEX高剂量组,每组 5 只.采用气道内滴注等容积脂多糖(LPS)4 mg/kg的方法复制ARDS模型,对照组仅气道内滴注生理盐水 2 mL/kg处理.制模成功后DEX低剂量组腹腔注射DEX 1 mg·kg-1·d-1,而DEX高剂量组则注射DEX 5 mg·kg-1·d-1,连续 7d.实验 8d,记录所有大鼠的膈肌重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各组大鼠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测定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NOD样受体蛋白 3(NLRP3)、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 1(caspase-1)、Gasdermin D(GSDMD)、肌球蛋白重链 2(Myh2)和F-框蛋白 32(Fbxo32)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膈肌中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的比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RDS模型组大鼠体质量、膈肌重量、快肌纤维、Myh2 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体质量(g):266±17 比 292±15,膈肌重量(g):0.77±0.02比 0.92±0.08,快肌纤维:(74±1)%比(78±3)%,Myh2 蛋白表达(A值):0.75±0.07 比 0.95±0.05,均P<0.05],IL-1β和IL-18 mRNA表达、慢肌纤维以及NF-κB p65、NLRP3、caspase-1、GSDMD、Fbxo32 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IL-1β mRNA(IL-1β/GAPDH):2.2±0.3 比 1.0±0.2,IL-18 mRNA(IL-18/GAPDH):2.3±0.3 比1.0±0.3,慢肌纤维:(26±1)%比(22±3)%,NF-κB p65 蛋白表达(A值):0.40±0.15 比 0.17±0.05,NLRP3 蛋白表达(A值):0.51±0.05 比 0.27±0.08,caspase-1 蛋白表达(A值):0.54±0.12 比 0.30±0.19,GSDMD蛋白表达(A值):0.40±0.12 比 0.20±0.05,Fbxo32 蛋白表达(A值):0.51±0.15 比 0.33±0.08,均P<0.05];与ARDS模型组比较,DEX低剂量和DEX高剂量组体质量、膈肌重量、快肌纤维、Myh2的蛋白表达均进一步降低,IL-1β和IL-18 的mRNA表达、慢肌纤维以及NF-κB p65、NLRP3、caspase-1、GSDMD、Fbxo32 的蛋白表达均进一步升高,DEX高剂量组的变化较DEX低剂量组更显著[体质量(g):198±14 比 222±5,膈肌重量(g):0.57±0.04比 0.68±0.04,快肌纤维:(56±5)%比(69±2)%,Myh2 蛋白表达(A值):0.29±0.16 比 0.57±0.15,IL-1β mRNA表达(IL-1β/GAPDH):5.6±1.4 比 3.3±0.6,IL-18 mRNA(IL-18/GAPDH)表达:5.8±1.2 比 3.9±0.6,慢肌纤维:(44±5)%比(31±2)%,NF-κB p65 蛋白表达(A值):0.87±0.04 比 0.70±0.07,NLRP3 蛋白表达(A值):0.75±0.08 比 0.63±0.04,caspase-1 蛋白表达(A值):0.99±0.06 比 0.82±0.08,GSDMD蛋白表达(A值):0.85±0.11 比 0.61±0.10,Fbxo32 蛋白表达(A值):1.00±0.10 比 0.78±0.12,均P<0.05].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对照组肌肉纤维结构正常,ARDS模型组纤维间隔明显,而在DEX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肌肉纤维排列混乱,肌肉结构出现扭曲.结论 长期使用DEX可能会加重ARDS导致的膈肌萎缩,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LRP3 炎性小体的形成和细胞焦亡有关.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膈肌萎缩NOD样受体蛋白3炎性小体焦亡

    加味破格救心汤联合针刺治疗脓毒性心肌病的临床研究

    周智恩严善秀卢萍姚娟...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破格救心汤联合针刺治疗对脓毒性心肌病(SIC)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2022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收治的 76 例SI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36 例.对照组给予脓毒症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破格救心汤[组成:制附子 30g(先煎),红参 30g(另炖),山萸肉 60 g,干姜 30 g,生龙骨 30g(先煎),生牡蛎 30g(先煎),磁石 30g(先煎),茯苓 90 g,车前子 30g(包煎),炙甘草 60 g,麝香 0.5 g(人工)],每日 1 剂,早中晚各 100 mL分服;同时针刺双侧足三里、关元、内关、三阴交及气海穴,每日针刺 2 次.两组均连续治疗 7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乳酸(Lac)等指标的变化;记录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采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比值(E/A比值),同时观察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机械通气时间、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及 28d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炎症指标(CRP、PCT)、心肌标志物指标(cTnI、NT-proBNP)、血流动力学及灌注指标(HR、Lac)、病情严重程度评分(APACHEⅡ、SOFA)和 28d病死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LVEF、MAP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CRP(mg/L):22.18±9.46 比 68.45±13.46,PCT(μg/L):1.16±0.59 比 4.35±1.28,LVEF:0.48±0.06 比 0.41±0.05,cTnI(μg/L):0.60±0.14 比 0.98±0.30,NT-proBNP(ng/L):204.35±26.54 比 240.12±56.12,HR(次/min):88.75±10.05 比 98.57±10.56,MAP(mmHg,1 mmHg≈ 0.133 kPa):82.10±5.08 比 73.46±3.55,Lac(mmol/L):0.75±0.28 比 1.60±0.36,APACHEⅡ评分(分):10.46±1.80 比 15.50±2.16,SOFA评分(分):2.60±1.24 比 6.76±1.60,均P<0.05].两组治疗后LVFS、E/A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VFS:(25.12±3.46)%比(22.61±3.88)%,E/A比值:1.16±0.46 比 0.96±0.32,均P>0.05];治疗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ICU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间(d):9.62±3.05 比 10.48±3.40,ICU住院时间(d):12.51±2.04 比 13.72±1.14,均P<0.05],MODS发生率和 28d病死率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38.89%(14/36)比52.77%(9/36),44.44%(16/36)比 47.22%(17/36)],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加味破格救心汤联合针刺可改善SIC患者预后,其机制可能与控制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有关.

    脓毒性心肌病破格救心汤针刺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关于中、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

    156页

    中药红芪饮片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疗效分析

    王硕王宇郑雨薇郑庆厚...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中药红芪饮片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梗)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 2020 年 3 月 31 日至 2023 年 3 月 31 日石家庄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 200 例急性下壁心梗行急诊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PCI后常规治疗,患者每日上午及下午各饮用温水 500 mL,连续服用至术后 30d;治疗组在术后上午及下午将红芪饮片 10g加入 500 mL沸水中冲泡凉温后饮用,连续服用至术后 30 d.观察两组患者术后 1~5 d血压、多巴胺用药量和使用持续时间,以及 30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脏死亡、心梗、心力衰竭、再入院)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躯体化症状自评量表(SSS)评价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多巴胺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mg:960.4±287.9 比 1160.4±610.5,P<0.05),多巴胺使用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60.7±16.9比 71.6±20.4,P<0.05).治疗组患者PCI后 1d起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mmHg(1 mmHg≈0.133 kPa):96.8±19.5 比 90.2±11.1,P<0.05],持续到术后 5 d(mmHg:106.3±14.4 比 99.7±13.9,P<0.05),两组舒张压变化不明显;术后 30d内治疗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4/100)比 13.0%(13/100),P<0.05],SSS评分亦明显低于对照组(分:31.56±11.58 比 40.72±18.67,P<0.05).结论 急性下壁心梗PCI术后患者应用中药红芪饮片可明显改善临床疗效.

    红芪中药饮片经皮冠脉介入术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反向型Takotsubo综合征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郭朝锋王晓静李爱菊王红宇...
    16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EB-Echo)在反向型Takotsubo综合征(r-TTS)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 2014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郑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 例已确诊为r-TTS患者的EB-Echo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作为r-TTS组;选择同期收治的 33 例经典型TT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经典型TTS组.比较两组患者EB-Echo检出率、EB-Echo诊断时间、心脏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量(LVSV)]、血容量指标[下腔静脉直径(IVCD)、下腔静脉塌陷度(cIVC)]及并发症[急性左室流出道梗阻(ALVOTO)、急性二尖瓣反流(AMR)、肺动脉高压(PH)]发生率及预后的差异.结果 r-TTS组EB-Echo检出率明显高于经典型TTS组[100.0%(10/10)比 66.7%(22/33),P<0.05],且诊断时间较经典型TTS组明显缩短(min:26.80±3.77 比 41.18±6.61,P<0.05).在心脏功能指标方面,r-TTS组LVEF和LVSV均明显低于经典型TTS组[LVEF:0.36±0.05 比 0.41±0.04,LVSV(mL):36.43±4.30 比40.65±5.09,均P<0.05],而r-TTS组和经典型TTS组容量指标(IVCD和cI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VCD(mm):15.02±1.88 比 14.94±1.75,cIVC:(0.43±0.06)%比(0.44±0.07)%,均P>0.05].并发症方面,r-TTS组ALVOTO发生率略低于经典型TTS组[0%(0/10)比 21.2%(7/33),P>0.05],AMR和PH发生率与经典型TTS组相近[AMR发生率:40.0%(4/10)比 24.2%(8/33),PH发生率:30.0%(3/10)比 18.2%(6/33),均P>0.05].随访 6 个月至 3 年,r-TTS组无死亡病例,经典型TTS组死亡 1 例,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B-Echo在r-TTS早期诊断、指导治疗、改善预后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反向型Takotsubo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