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卒中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卒中杂志
中国卒中杂志

王拥军

月刊

1673-5765

china_stroke2006@yahoo.com.cn

010-67098349;67060709,848873

100050

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西里6号北京天坛医院内

中国卒中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rok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服务卒中领域的学术研究及学术传播,并为相关医院、教学研究单位提供具有前瞻水平有特色期刊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注视网膜血管成像分析,提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全面认识

    吴松笛
    1239-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网膜血管与脑血管在胚胎学起源、解剖学特征和生理学特性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和共同性.近年来,视网膜血管成像与分析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应用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及多模视网膜血管成像技术,结合后处理分析和(或)人工智能,为神经科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视网膜微血管可作为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分层、评估和治疗监测的窗口,补充现有神经影像技术在疾病诊疗中的不足.关注视网膜血管成像分析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策略,有助于提升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全面认识和辅助临床精准决策.

    视网膜血管神经系统疾病成像分析

    中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陕西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眼科专业委员会魏世辉吴松笛...
    124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是一种血管神经眼科急症,发病后可导致患者单眼视力急骤下降甚至丧失,显著增加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如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和眼部新生血管等发生风险.CRAO被视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一种特殊类型,临床诊疗仍存在争议,尤其是不同专业背景的医师对CRAO的临床诊疗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制定并推行符合我国国情的CRAO临床诊疗共识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我们通过参考国际CRAO管理说明和实践模式,进行系统性文献检索,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初稿.经过核心专家组多次审议修订后,最终形成此共识.本共识围绕CRAO的流行病学、解剖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分型、自然病程、视力恢复影响因素、首诊科室、快速评估、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对因治疗、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溶栓)、血管事件风险(包括急性缺血性血管事件、死亡)、继发眼部新生血管风险与治疗、二级预防和科学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且全面的阐述,旨在提高我国CRAO的整体管理水平.临床医师应用此共识时,建议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和诊疗中心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诊疗.所有医疗人员要始终坚持"时间就是视觉"理念,尽快将CRAO患者转诊至就近的、具有CRAO诊疗能力的综合卒中中心进行诊治,争取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视力,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继发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

    霍燕蔺雪梅刘仲仲饶兰平...
    1268-1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继发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transsynaptic retrograde degeneration of optic neuropathy,TRDON)患者的临床特征,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etinal ganglion cell layer,RGCL)厚度的变化.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年9月—2023年9月就诊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经相关检查确诊为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非接触间接眼压测定、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照相、相对性传入性瞳孔障碍、视野、色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颅脑神经影像检查.对视盘RNFL和黄斑区RGCL进行"容易观察到的TRDON"评估,计算双眼RGCL的归一化不对称评分(normalized asymmetry score,NAS).结果 共纳入15例(30只眼)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患者,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为58(51~68)岁,发病时间(定义为从出现视觉症状到就诊的时间)为0.1~96.5个月,中位发病时间为12.0(0.5~36.0)个月.11例(73.3%)患者20只(66.7%)眼的黄斑区RGCL符合"容易观察到的TRDON"标准,其中10例患者发病时间均≥5个月,9例患者OCT显示双眼均出现与视野缺损区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1例患者OCT显示单眼出现与视野缺损区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且9例患者双眼的NAS均为正值,1例患者单眼的NAS为正值.7例(46.7%)患者10只(33.3%)眼的视盘RNFL符合"容易观察到的TRDON"标准,其中3例患者OCT表现为双眼视盘RNFL厚度薄变,4例患者OCT表现为单眼视盘RNFL厚度薄变,但薄变区域与视野缺损区域一致性差.结论 外侧膝状体及其后中枢视觉通路受损将继发出现TRDON,其特征性表现为OCT显示双眼均出现与视野缺损相一致的黄斑区RGCL厚度薄变,其发生与时间相关(发病5个月后出现).

    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逆行跨突触变性视神经病变外侧膝状体中枢视觉通路

    颈内动脉狭窄与黄斑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微血管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张咪蔺雪梅刘佩刘仲仲...
    1277-1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探讨颈内动脉狭窄(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特征及其与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23年1月—2024年9月西安市第一医院(西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眼科收治的经血管评估确诊的ICAS患者,按狭窄侧别、程度分别进行分组,并纳入年龄、性别、既往史等相匹配的参与者为健康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黄斑区OCTA检查,并收集其小血管密度、血管密度、灌注面积、脉络膜层大中血管血管容积及血管指数等数据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6例研究对象,其中单侧ICAS组20例、双侧ICAS组26例、健康对照组20例,男性54例(81.8%),平均年龄为(67.5±8.7)岁.3组间除既往卒中或TIA病史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双眼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单侧ICAS患者双眼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ICAS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视网膜内层灌注面积、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狭窄严重侧眼上述指标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狭窄较轻侧眼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狭窄严重侧眼各指标虽有低于狭窄较轻侧眼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ICAS狭窄侧眼按狭窄程度分为中度及以下狭窄组(31只)、重度及以上狭窄组(41只),与健康对照组3组进行比较,发现浅层血管复合体小血管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灌注面积、视网膜内层血管密度及浅层血管复合体血管密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间各指标虽然随狭窄程度有进一步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AS患者黄斑区微血管指标较健康对照组参与者降低,一侧ICAS病变可导致双眼黄斑区微循环受损,且受狭窄程度影响.

    颈内动脉狭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血管密度灌注面积脉络膜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介入治疗不同入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杨子舰方伟赵振伟张涛...
    1288-12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cavernous sinus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CS-DAVF)不同入路介入治疗策略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 检索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血管病中心前瞻性血管病数据库,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2年12月所有尝试介入治疗的CS-DAVF患者的相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以及患者预后与转归,并对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结果 共71例CS-DAVF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54例(76.1%)以眼部症状为主,包括视力下降、结膜水肿、眼球突出、活动受限、眼睑下垂等.66例(93.0%)患者成功完成了手术,其中采取静脉入路栓塞40例(60.6%),动脉入路栓塞21例(31.8%),动静脉联合入路栓塞5例(7.6%).使用弹簧圈联合Onyx胶29例(43.9%),单纯使用Onyx胶36例(54.5%),单纯使用弹簧圈1例(1.5%).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达到完全闭塞57例(86.4%),次全闭塞9例(13.6%).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入路[校正OR(adjusted OR,aOR)3.854,95%CI 0.821~18.101,P=0.087<0.1]和Onyx胶联合弹簧圈(aOR 8.282,95%CI 0.972~70.617,P=0.053<0.1)与治愈率临界相关.19例(28.8%)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5例新发眼部症状或眼部症状加重,2例面部感觉异常,2例发生肢体活动的神经功能障碍.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并发症与各种影响因素无相关性.65例(98.5%)完成1年临床随访,其中19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患者16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好转,1例失随访,其余患者除1例仍有复视外原有症状均完全消失.40例(60.6%)患者接受了DSA影像随访,均未复发.结论 CS-DAVF介入治疗中静脉入路相较于动脉入路更具优势,岩下窦入路可作为首选,采用静脉入路和Onyx胶联合弹簧圈栓塞与治愈率临界相关.其疗效是可观的,虽然部分患者出现并发症,但绝大部分患者均为一过性手术并发症,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硬脑膜动静脉瘘海绵窦入路介入治疗疗效

    颈内动脉夹层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1例报道

    赵梦秋旷神怡张书凡韩翔...
    1296-13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颈内动脉夹层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十分少见的原因.本文介绍了1例突发右眼视力下降伴头痛1周的中年男性患者的诊疗过程,该患者缺乏心脑血管病高危因素,经眼底检查诊断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经头颅CTA、颈动脉HR-MRI诊断为右侧颈内动脉夹层合并左侧椎动脉夹层.考虑为右侧颈内动脉夹层致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予以抗栓治疗后患者后续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随访影像发现夹层血管完全再通.本文旨在提示临床医师,对缺乏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突发头痛伴单眼视力下降,应警惕颈内动脉夹层的发生.

    颈内动脉夹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头痛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报道

    逯青丽刘佩孙超史亚玲...
    1301-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网膜病变是高血压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同时合并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少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34岁男性患者,以视物模糊、头痛为主要表现,视力、眼压正常,双眼眼底检查显示火焰状视网膜出血和棉絮斑,诊断为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门诊测血压230/150 mmHg(1 mmHg=0.133 kPa),头颅MRI FLAIR序列示双侧大脑半球及脑干多发斑片状高信号.除肾损害外,血清学和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积极予以降血压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头颅影像学征象均改善,最终临床诊断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降血压治疗

    视觉传导通路血液供应解剖概述

    逯青丽吴松笛
    1306-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视觉传导通路将光信号在视网膜光感受器内转变为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而产生视觉.由于其供血动脉分支众多,且具有个体变异较大等特点,不同视觉传导通路部位和不同性质的病变,对患者视觉功能的损害不尽相同.本文对视觉传导通路的供血动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师全面认识和系统性了解其血液供应提供依据.

    视觉传导通路供血动脉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辛娜林琳白波田昭曾...
    1313-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发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并在具体临床应用环境中评价其对提高疾病编码的精准度是否具有积极作用.方法 基于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建立诊断、病因、发病机制、责任血管、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ICD)第11次修订版(ICD-11)知识库,开发ICD第10次修订版(ICD-10)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应用CDSS前(2017年1—6月)急性脑梗死(I63类目)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对照组,应用CDSS后(2023年1—6月)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诊断编码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编码体现急性脑梗死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的情况,评估CDSS对编码精准度的影响.结果 本研究研发了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并集成入临床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医师可自主选择应用.验证过程共纳入1847例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849例,干预组998例.干预组I63类目诊断编码中体现病因与责任血管双轴心分类率高于对照组(93.99% vs.9.42%,P<0.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诊断编码CDSS是一种融合临床实践与ICD-10分类规则的新编码模式,较传统编码方法精准度高.同时,CDSS为临床医师提供了编码自学工具,也可为获取病种诊疗质量控制数据提供帮助.

    编码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急性脑梗死国际疾病分类

    肉苁蓉总苷经PI3K-Akt信号通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王璐张士滨吕雪杨占君...
    1321-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肉苁蓉总苷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肉苁蓉总苷组、尼莫地平组.采用改良线栓法构建大鼠CIRI模型.采用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评估各组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缺损状况,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计算各组模型大鼠脑梗死面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法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大鼠凋亡相关因子及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CIRI模型大鼠神经系统缺损症状严重,神经功能评分升高(P<0.05),运动能力减退,脑梗死面积增大,凋亡细胞增多,促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Bax)和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表达增加(P<0.05),Bcl-2、Bcl-2/Bax、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protein kinase B,p-Akt)、p-Akt/Akt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肉苁蓉总苷能够促进CIRI模型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小脑梗死面积,调控神经细胞凋亡,抑制Bax、CytC的表达(P<0.05),促进Bcl-2、Bcl-2/Bax、PI3K、p-Akt、p-Akt/Akt的表达.结论 肉苁蓉总苷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对CIRI模型大鼠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PI3K-Akt信号通路脑缺血再灌注肉苁蓉总苷细胞凋亡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