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传染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翁心华

月刊

1000-6680

cjid1983@yahoo.com.cn

021-62670744

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中华传染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传染病、 寄生虫病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包括临床各科内各种感染性疾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及与传染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交流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国际上有关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设有述评、专论、基础论著、临床论著、综述、讲座、临床病理(病例)讨论、国际交流、病例报告、会议纪要及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的传染病(感染病)科医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病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版)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陈耀凯李太生张文宏...
    12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巨细胞病毒病(CMVD)又称巨细胞病毒终末器官疾病,是由巨细胞病毒侵袭组织器官引起的一种终末器官疾病,好发于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艾滋病(AIDS)患者。AIDS合并CMVD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如眼部、肺部、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与器官受累情况有关,具有高致残性和高致死性的特点。本共识是在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课题组发布的《艾滋病合并巨细胞病毒病临床诊疗的专家共识》基础上,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及我国临床实践修订更新而成,就AIDS合并CMVD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该疾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巨细胞病毒病艾滋病诊断治疗共识

    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肺动脉高压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罗玲宋晓璟吕玮刘正印...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中国长期行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与未接受过ART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肺动脉高压(PH)发生情况,并分析HIV感染者发生PH的危险因素,为我国HIV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长期行ART的HIV感染者来自NCT04463810研究队列。另外,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从NCT00872417与NCT01844297研究中选取性别匹配、未接受过ART的HIV感染者作为对照。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临床研究。收集纳入HIV感染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访视资料,以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数据,以分析HIV感染者的PH发生率及发生PH的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18例HIV感染者中,长期行ART和未接受过ART的患者各159例,分别为长期治疗组和未治疗组。318例HIV感染者中发生PH者30例(9。4%),其中临界性PH 23例(7。2%),轻度PH 6例(1。9%),中度PH 1例(0。3%),无重度PH。长期治疗组PH发生率为5。0%(8/159),低于未治疗组的13。8%(22/1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1,P=0。012)。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大[比值比(OR)=1。064,95%可信区间(CI)1。019~1。111,P=0。016]和病毒未被抑制(OR=2。660,95%CI 1。041~6。797,P=0。041)是HIV感染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长期行ART的HIV感染者的PH发生率低于未接受过ART的HIV感染者。年龄大、病毒未被抑制是HIV感染者发生PH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HIV感染者早期筛查PH,对于HIV感染者,应积极行ART以减少PH的发生。

    HIV肺动脉高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中华传染病杂志》第九届通讯编委会组成人员名单

    146页

    比克恩丙诺片与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对初治艾滋病期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王江蓉孙建军杨君洋张仁芳...
    147-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并比较含整合酶抑制剂的单片制剂方案比克恩丙诺片(B/F/TAF)与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3TC/DTG)用于初治艾滋病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通过收集2020年10月至2023年7月在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使用B/F/TAF或3TC/DTG作为初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且持续用药时间≥24周的艾滋病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B/F/TAF组与3TC/DTG组基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RNA,基线和治疗12周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治疗24周的病毒学抑制率和病毒学失败率,以及治疗前后总胆固醇、血肌酐、尿酸等指标变化。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校正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x2x检验。结果 189例初治艾滋病期患者中,B/F/TAF组141例,3TC/DTG组48例。B/F/TAF组患者基线 HIV-1 RNA 为 1。77(0。78,4。52)× 105 拷贝/mL,3TC/DTG 组为 0。97(0。24,2。20)× 105 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 221。00,P=0。006)。B/F/TAF组治疗24周病毒学抑制率为77。3%(109/141),无病毒学失败的患者;3TC/DTG组治疗24周病毒学抑制率为85。4%(41/48),1例(2。1%)病毒学失败。治疗12周时,B/F/TAF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升高30%以上的患者占92。2%(130/141),3TC/DTG组为85。4%(41/48);B/F/TAF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基线升高>100。00/μL的比例为67。4%(95/141),3TC/DTG 组为 52。1%(25/4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91、3。61,P=0。167、0。733)。B/F/TAF 组和 3TC/DTG组患者治疗 24 周时总胆固醇(W=2 036。00,t=-5。42)、血肌酐(W=1 098。00、234。00)、尿酸(W=2 188。00、299。00)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比例(x2=22。29、8。22)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B/F/TAF与3TC/DTG用于初治艾滋病期患者具有良好的病毒学、免疫学疗效和安全性。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安全性有效性比克恩丙诺片拉米夫定多替拉韦片

    《中华传染病杂志》第九届编委会组成人员名单

    153页

    血培养阳性结果中血培养污染的鉴别分析

    胡潇倩张炜王暄哲刘红...
    154-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可用于识别血培养阳性结果中血培养污染与血流感染的临床指标,为临床识别血培养污染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收治的30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培养检出菌分布情况,比较血流感染组和血培养污染组的年龄、科室分布、血培养报阳时间、中性粒细胞比例、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CRP)等数据。统计学比较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和x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识别血培养污染有价值的临床指标。结果 30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血流感染组237例,血培养污染组66例,污染率为21。78%。两组患者的科室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28,P=0。024)。血流感染组年龄≥60岁比例[52。7%(125/237)比36。4%(24/66)]、中性粒细胞比例[0。86(0。79,0。91)比 0。82(0。75,0。88)]、降钙素原[1。05(0。23,6。64)μg/L 比0。17(0。11,0。72)μg/L]和 CRP[60。55(24。83,132。83)mg/L 比40。64(8。98,95。83)mg/L]均高于血培养污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4,U=9 523。00、10 906。00、9 278。50,均P<0。05)。303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单次、2次和3次血培养阳性患者分别为253例、41例和9例。单次血培养阳性患者检出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污染率最高,为54。72%(29/53)。血流感染组的血培养报阳时间为3(3,4)d,短于血培养污染组的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6 521。00,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培养报阳时间≤3 d、降钙素原≥2。00 μg/L时,血培养阳性结果为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比值比(OR)=2。16、1。96,均P<0。05]。结论 血培养相关微生物、血培养报阳时间和临床指标对识别血培养污染有一定的价值,当血培养报阳时间≤3 d、降钙素原≥2。00 μg/L时血培养阳性结果为血流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血培养降钙素原血流感染血培养相关微生物报阳时间

    有关文稿中法定计量单位的书写要求

    159页

    基于肝脏类器官系统探讨布乐韦肽抑制丁型肝炎病毒复制的体外研究

    沈乐而陈金梅郭庆鑫田璐瑛...
    16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的肝脏类器官系统,并探讨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受体抑制剂布乐韦肽对HDV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由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分化的肝细胞样细胞(HLC)接种于倒置胶体晶体聚乙二醇支架(ICC),构建肝脏类器官系统。质粒转染人肝癌细胞(HuH7)后,收获细胞上清中的HDV颗粒,同时提取HepG2。2。15细胞上清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颗粒,将HBV和HDV颗粒共同感染肝脏类器官,构建HDV感染的肝脏类器官,同时以未感染HDV的肝脏类器官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肝脏类器官单元的结构及丁型肝炎抗原(HD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类器官中NTCP和HDAg的蛋白质水平。布乐韦肽Pre组为感染HDV前在肝脏类器官中加入布乐韦肽进行预处理,布乐韦肽Post组为感染24 h后加入布乐韦肽,IFN-α组为感染24 h后加入α干扰素,并设未经药物处理的空白对照组,比较4组的HDV复制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iPSC分化过程中Nanog同源框(NANOG)、性别决定区Y框(SOX)2、SOX17、叉头框蛋白A2(FOXA2)、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白蛋白、甲胎蛋白、NTCP的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药物干预后4组HDV mRNA表达量。统计学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iPSC分化为HLC的21 d内,NANOG的mRNA表达量逐渐下降,SOX17、FOXA2的表达量先升后降,HNF-4α、白蛋白、甲胎蛋白、NTCP的表达量逐渐升高。iPSC中NTCP的蛋白质水平为0。118±0。003,低于HLC的1。315±0。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92,P<0。001)。HDV感染后肝脏类器官中HDAg的蛋白质水平高于未感染HDV的阴性对照组(1。284±0。128比0。157±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7,P<0。001)。感染第14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三维球体结构,HDAg与HBsAg高表达。用药干预后第3天,分别与空白对照组(1。000±0。077)比较,IFN-α 组(0。453±0。028)和布乐韦肽 Pre 组(0。136±0。012)的 HDV mRNA 相对表达量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95、33。15,均P<0。001)。而布乐韦肽Post组(0。968±0。069)与空白对照组的HDV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05)。结论 iPSC衍生的HLC与ICC构建的肝脏类器官能模拟人体肝脏功能,并成功感染HDV颗粒。经布乐韦肽早期阻断能有效降低HDV感染肝脏类器官系统中病毒的复制水平。

    丁型肝炎布乐韦肽诱导多能干细胞肝脏类器官丁型肝炎病毒感染

    关于一稿两投问题处理的声明

    166页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BA.2亚型感染成人和儿童临床特征的分析

    付筱敏曾玫朱燕凤葛艳玲...
    16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和比较上海市儿童和成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BA。2亚型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0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亚型主导流行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524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并对同期家庭内密切接触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与2022年4月4日至4月30日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亚型主导流行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儿童和家庭内感染者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BA。5亚型感染的儿童与成人、危重型与非危重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524例患儿的年龄范围为5 d至16岁,其中男301例(57。4%),女223例(42。6%),危重型29例(5。5%),非危重型495例(94。5%)。危重型患儿的发热热峰、气促发生率、肺炎发生率、基础疾病发生率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06,x2=34。90、10。04、31。10,均P<0。05);实验室检查方面,危重型患儿淋巴细胞计数减少发生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比例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8。18,Z=-4。61,Z=-4。28,Z=-5。13,x2=195。90,Fisher确切概率法,x2=136。13,均P<0。05)。非危重型BA。5亚型感染者中,儿童组症状感染比例高于成人组,儿童组发热、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发生率高于成人组,而成人组咳嗽发生率高于儿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1。16、11。83、8。50、28。14,均P<0。05)。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20日和2022年4月4日至4月30日分别收集到588例和355例儿童病例、791例和755例成人病例。儿童组中,BA。5亚型感染患儿咳嗽、惊厥、危重病例发生率较BA。2亚型感染患儿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37。95、40。78、15。54,均P<0。001)。成人组中,BA。5亚型感染者发热热峰、热程、发热发生率、咳嗽发生率、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均高于BA。2亚型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Z=-9。64,x2=47。29、124。09、29。90,均 P<0。001)。结论 上海地区奥密克戎变异株 BA。5亚型流行高峰时期,危重型患儿全身症状重,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于非危重型患儿。非危重型BA。5亚型感染者中,儿童症状感染比例高于成人,发热及胃肠道症状较成人多见,而成人咳嗽症状发生率高于儿童。BA。5亚型感染患儿惊厥、危重病例发生率较BA。2亚型高,BA。5亚型感染成人患者的全身症状较BA。2亚型重。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BA.5奥密克戎变异株BA.2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