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传染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中华传染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

翁心华

月刊

1000-6680

cjid1983@yahoo.com.cn

021-62670744

200040

上海市北京西路1623号

中华传染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传染病、 寄生虫病专业学术期刊。主要报道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包括临床各科内各种感染性疾病)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及与传染科临床密切结合的基础理论研究,交流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介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和国际上有关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研究的新进展。主要设有述评、专论、基础论著、临床论著、综述、讲座、临床病理(病例)讨论、国际交流、病例报告、会议纪要及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广大的传染病(感染病)科医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再认识

    郑昕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近年来新发的由大别班达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发传染病。SFTS在我国的流行区域逐渐扩大,发病率逐年上升,对我国公共卫生安全有较大影响。大别班达病毒感染诱发的细胞因子风暴及免疫失调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当前根据临床症状及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判断重症的依据仍有较大局限性。关于重症SFTS患者的治疗,根据研究及最新专家共识首选法维拉韦,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有效进行抗炎及免疫调节治疗仍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

    流行病学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方案

    注射用多黏菌素的儿童应用临床实践指南

    唐琳侯宁金炎靳有鹏...
    198-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检出率的上升,尤其是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增多,使得多黏菌素在临床应用的需求逐渐增加,但该药在儿科患者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指导多黏菌素在儿童患者中的合理使用,召集多位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制订了本指南,对多黏菌素类的药物特点进行了阐述,讨论了其在应用中面临的多个临床问题,并就其应用条件、特殊用药方法、特殊人群用药和相关不良反应等提出了 13条推荐意见。本指南将帮助医护人员在治疗儿童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时能更合理地使用多黏菌素,提高安全性与有效性。

    多黏菌素类儿童感染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指南

    2024年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209页

    猴痘患者4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张美彭芳阎本永房媛...
    210-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重症猴痘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至11月收治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41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分为轻症和重症,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结果 41例猴痘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皮疹和淋巴结肿大,5例重症猴痘患者可出现严重合并症,包括细菌性肺炎、Ⅰ型呼吸衰竭、真菌感染、阴茎或肛周干性坏疽、阴茎软组织水肿、肠梗阻、脓毒症休克、肛周脓肿和坏死性筋膜炎。重症猴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 反应蛋白均明显高于轻症组患者[14。60(9。92,24。08)× 109/L 比 6。41(5。64,8。37)× 109/L,12。43(7。02,21。15)× 109/L 比 3。35(2。46,5。03)× 109/L,108。20(56。20,124。10)mg/L 比 16。6(6。25,49。98)mg/L];白蛋白、CD4+T淋巴细胞计数则明显低于轻症组患者[31。80(22。90,35。15)g/L比44。70(42。90,47。40)g/L,24。00(12。00,81。50)/μL 比 606。00(414。50,767。50)/µ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81、3。02、2。98、3。56、3。26,均P<0。01)。结论 临床治疗中,如果猴痘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合并症时,需警惕猴痘重症感染。

    猴痘重症临床特征

    早产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败血症样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许淑静余增渊孙慧清李利锋...
    214-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产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败血症样综合征(CMV-SLS)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为临床早期识别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CMV-SLS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CMV-SLS早产儿7例,胎龄为(26。8±1。2)周,出生体质量为(890±121)g;发病日龄为55(45,60)d,诊断日龄为67(56,71)d。7例早产儿出生后均采用纯母乳喂养,诊断CMV-SLS时母乳巨细胞病毒(CMV)DNA均阳性。常见的临床特征为发热、腹胀、肝功能损伤,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主要引起肺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听力损害和脉络膜视网膜炎。7例早产儿诊断明确后均给予静脉制剂更昔洛韦和口服制剂缬更昔洛韦序贯治疗,疗程为5~7周。2例早产儿采用更昔洛韦玻璃体注射治疗脉络膜视网膜炎。7例早产儿均存活,校正胎龄12月龄时随访发现1例智力和运动发育均落后,2例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其余均发育正常。结论 早产儿CMV-SLS主要发生于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接受CMV DNA阳性母乳喂养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如出现败血症样症状,应考虑CMV感染的可能,早期诊断和治疗能防止不良结局发生。

    巨细胞病毒婴儿,早产母乳喂养败血症样综合征

    河南省2018年至2022年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失败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基因型耐药的影响因素

    孙燕陈昭云霍玉奇冯梦瑶...
    219-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河南省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失败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调整ART方案、减少耐药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接受ART 24周以上并出现病毒学失败(HIV RNA≥500拷贝/mL)的HIV感染/AIDS患者,收集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ART方案等临床资料,并于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进行HIV-1基因亚型及其耐药序列突变检测,将序列提交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解释系统比对检测结果,确定对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整合酶抑制剂(INSTI)的基因型耐药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RT失败患者发生耐药的影响因素。结果 982例HIV感染/AIDS患者中899例成功扩增获得序列,检出耐药737例,耐药率为 81。98%(737/899),其中对 NRTI、NNRT1、PI、INSTI 的耐药率分别为 71。97%(647/899)、79。31%(713/899)、5。23%(47/899)和2。72%(20/734)。737例耐药患者中发生2类药物同时耐药者最多,占79。78%(588/737),主要为 NRTI+NNRTI 耐药[79。10%(583/737)];99 例(13。43%)仅发生 1 类药物耐药,48例(6。51%)发生3类药物同时耐药,2例(0。27%)对上述4类药物均耐药。共检测到10种HIV-1基因亚型,其中B亚型最多,占59。73%(537/899),其次为流行重组型(CRF)01_AE亚型[21。91%(197/899)]和 CRF07_BC 亚型[9。45%(85/899)]。基线 CD4+T 淋巴细胞计数、ART 方案和HIV-1基因亚型是耐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µL的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是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µL的4。55倍[95%可信区间(CI)2。69~7。70];使用2NRTIs+NNRTI方案的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是使用2NRTIs+INSTI方案的4。51倍(95%CI 1。75~11。63);感染B亚型和CRF01_AE亚型的患者发生耐药的风险分别是感染CRF07_BC亚型的2。18倍(95%CI 1。10~4。29)和2。70倍(95%CI1。26~5。78)。结论 河南省ART失败的HIV感染/AIDS患者基因型耐药发生率较高,基线低CD4+T淋巴细胞水平、2NRTIs+NNRTI治疗方案、B亚型和CRF01_AE亚型是患者发生耐药的危险因素。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基因型耐药影响因素

    2017年至2022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谱的变化

    黄苏玥陈宏宋炜齐唐凯...
    225-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前和疫情期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病原谱的变化。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感染与免疫科住院的经病原学和(或)影像学等检查确诊存在肺部感染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患者确诊的病原体种类、因肺部感染入院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患者出院时的治疗结局。分析COVID-19疫情前(2017年至2019年)和疫情期间(2020年至2022年)肺部感染病原谱的变化,以及其对不良治疗结局(住院期间死亡或自动出院)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x2检验、趋势x2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 疫情期间肺部感染患者占比低于疫情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01%(1 061/4 612)比 28。68%(1 463/5 102),x2=40。76,P<0。001]。2017 年至 2022 年,H1V感染/艾滋病住院患者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占比呈下降趋势(xx2趋势=8。81,P<0。001)。2017年至2022年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体中,细菌、分枝杆菌、真菌为主要致病病原体,占比依次为48。77%(1 231/2 524)、32。13%(811/2 524)和 14。34%(362/2 524)。细菌感染占比由疫情前的 55。02%(805/1 463)下降至疫情期间的40。15%(426/1 061),真菌感染占比则由9。23%(135/1 463)上升至21。39%(227/1 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4。45、74。11,均P<0。001)。疫情前和疫情期间分枝杆菌感染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9),但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占比由疫情前的22。01%(322/1 463)下降至疫情期间的15。08%(160/1 061),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由7。11%(104/1 463)上升至11。78%(125/1 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9。11、16。28,均P<0。001)。疫情前和疫情期间肺部感染病原谱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91,P<0。001)。MTB、NTM、肺孢子菌、马尔尼菲篮状菌和隐球菌感染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1。92,P<0。001)。63。74%(109/171)的肺孢子菌感染与67。65%(69/102)的马尔尼菲篮状菌感染发生在CD4+T淋巴细胞计数<50/µL的患者中。在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中,疫情期间出现不良治疗结局的患者占比高于疫情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3。29%(141/1 061)比 10。39%(152/1 463),x2=5。04,P=0。025]。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肺部感染患者中,前三位病原体(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菌[63。48%(186/293)]、分枝杆菌[27。65%(81/293)]和真菌[6。83%(20/293)]。与疫情前相比,疫情期间细菌感染导致的不良治疗结局占比下降[71。71%(109/152)比54。61%(77/141),x2=9。23,P=0。002],而真菌感染导致的不良治疗结局占比上升[2。63%(4/152)比11。35%(16/141),x2=8。74,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枝杆菌感染导致的不良治疗结局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03%(35/152)比 32。62%(46/141),x2=3。37,P=0。066],其中 MTB感染导致不良治疗结局的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2%(21/152)比14。89%(21/141),x2=0。07,P=0。793],但NTM感染导致不良治疗结局的占比有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2%(9/152)比14。89%(21/141),x2=6。41,P=0。011]。疫情前和疫情期间发生不良治疗结局的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谱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2,P=0。007)。结论 相较COVID-19疫情前,疫情期间引起HIV感染/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及其不良治疗结局的病原谱构成中,细菌占比均下降,而真菌占比均升高,分枝杆菌占比均保持稳定,NTM则呈升高趋势,MTB引起的肺部感染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引起的不良治疗结局占比保持稳定。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肺部感染病原谱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的非结核分枝杆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秦志杰林思然汪婷杨文灿...
    23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的非结核分枝杆菌(NTM)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静安分院诊治的43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阴性的NTM病成年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菌种检出情况。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水平,并将患者分为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统计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曼-惠特尼U检验、x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NTM病患者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43例患者中,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患者13例(30。2%),抗体阴性患者30例(69。8%)。抗体阳性组中NTM播散性感染[9/13比30。0%(9/30)]和合并细菌感染[5/13比6。7%(2/3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抗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74、6。73,均P<0。05)。抗体阳性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350 × 109/L的比例均高于抗体阴性组,白球比水平低于抗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3。02,x2=9。77,t=3。66,均P<0。05)。抗体阳性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均高于抗体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99。50、112。00、115。50、61。50、76。50、99。00、83。00,均 P<0。05)。抗体阳性和抗体阴性患者的主要感染菌种为脓肿分枝杆菌复合群(7例和11例)和鸟分枝杆菌复合群(5例和13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细菌感染[比值比(OR)=21。83,95%可信区间(CI)1。94~245。71]、NTM播散性感染(OR=7。64,95%CI1。10~53。26)、血小板计数>350 × 109/L(OR=14。31,95%CI 1。91~107。04)为判断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全身炎症水平升高的概率更高。NTM病患者出现合并细菌感染、NTM播散性感染或血小板计数升高(>350 × 109/L)时建议进行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检测。

    非结核分枝杆菌抗γ干扰素自身抗体临床特征

    艾滋病合并眼结核1例

    朱翠焕陈亚玲许传军池云...
    239-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眼结核是肺外结核中少见的一种临床表现,临床上易误诊。现报道1例以右眼症状起病的艾滋病合并眼结核患者。患者在眼科就诊过程中右眼视力进行性恶化,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直至起病50 d余才确诊淋巴结结核并启动治疗,最终患者右眼球摘除确诊眼结核。该病例警示专科医师在接诊眼疾患者时需重视感染性眼病,不可忽略眼外症状提供的病因线索,以便早期诊断包括眼结核在内的感染性眼病,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结核,眼淋巴结肿大

    中间链球菌致椎体感染并椎旁及腹膜后间隙脓肿1例

    朱丽莹陶臻王文静
    24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间链球菌是咽峡炎链球菌群的成员之一,是引起化脓性感染的常见原因。现报道1例椎体感染并椎旁脓肿、腹膜后间隙脓肿女性患者,脓液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鉴定出中间链球菌,并被细菌培养证实,经利奈唑胺联合苹果酸奈诺沙星治疗后好转。提示靶向高通量测序可帮助临床医师快速、精准地识别中间链球菌引起的化脓性感染。

    中链球菌靶向高通量测序椎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