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

    王庆德贺园陈伯华初同伟...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下颈椎骨折多属不稳定骨折,具有神经损伤发生率高、致残致死率高等特点.由于肩部遮挡等因素影响X线影像学诊断的准确性,首诊时易漏诊.非手术治疗存在骨不连等并发症且有神经功能再损伤的可能.而在手术时机、入路及方式选择方面尚存争议.目前,AS合并下颈椎骨折伴或不伴脱位的诊疗方案尚无临床实践指南.因此,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制订《成人强直性脊柱炎合并下颈椎骨折临床诊疗指南(2024版)》,从诊断、影像学评估、分型及治疗等方面提出11条推荐建议,为AS合并下颈椎骨折的诊疗提供指导.

    脊柱炎,强直性颈椎脊柱骨折指南

    《中华创伤杂志》2024年第3期重点内容预告

    106页

    控制减压术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手术操作的相关问题

    杨理坤陈涛王玉海
    10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其救治是神经外科的难点、热点问题.控制减压术是救治sTBI合并颅高压的重要技术,可减轻神经组织和颅内血管的缺血再灌注损害,显著降低去骨瓣减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然而,临床上对控制减压术的理解不同、手术操作流程欠规范,导致控制减压术的效果受到较大影响.为此,笔者就控制减压术的概念、适应证和手术中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规范临床操作,进一步提高控制减压术治疗sTBI的疗效.

    脑损伤减压术,外科颅内压控制减压

    丰富环境量化刺激与常规康复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比较

    刘克洪董天华韩春周卫...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丰富环境量化刺激与常规康复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收治的60例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6~72岁[(41.6±13.2)岁].损伤部位:额颞叶损伤37例,脑干损伤9例,丘脑损伤14例.损伤类型:脑挫裂伤36例,脑内血肿24例.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8分11例,9~12分34例,13~15分15例.病程(19.2±5.4)d.30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常规康复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接受4个周期共计28 d的丰富环境量化刺激(量化刺激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第2个及第4个治疗周期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脑波α/δ比率(ADR).比较第4个治疗周期结束时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末次随访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良好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12个月[(8.3±2.5)个月].两组治疗前CRS-R评分、ADL评分、脑波AD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量化刺激组第2个治疗周期的CRS-R评分、ADL评分、脑波ADR分别为(13.03±0.73)分、(14.83± 0.95)分、0.35±0.11,均高于常规康复组的(11.18±0.14)分、(8.74±0.43)分、0.29±0.09(P<0.05);量化刺激组第4个治疗周期的CRS-R评分、ADL评分、脑波ADR分别为(17.83±0.23)分、(52.93± 10.75)分、0.44±0.11,均高于常规康复组的(13.67±0.35)分、(40.56±7.15)分、0.37±0.07(P<0.05).两组内CRS-R评分、ADL评分、脑波ADR第2个治疗周期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第4个治疗周期较第2个治疗周期均进一步提高(P<0.05).第4个治疗周期结束时量化刺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4/30),低于常规康复组的36.7%(11/30)(P<0.05).末次随访时量化刺激组GOS预后良好率为80.0%(24/30),优于常规康复组的66.7%(20/30)(P<0.05).结论 与常规康复治疗相比,丰富环境量化刺激治疗TBI后意识障碍患者,可促进其意识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增强脑电反应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改善预后.

    脑损伤意识障碍刺激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117页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预后不良的相关性研究

    曹铖徐海诚王嘉辰赵红杰...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msTBI)患者入院时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其伤后6个月时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收治的277例m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8例,女69例;年龄18~88岁[(57.0± 15.1)岁];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168例,9~12分109例.根据患者伤后6个月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预后不良121例(GOSE≤4分),预后良好156例(GOSE≥5分).记录入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致伤原因、入院GCS、GCS运动评分(GCSM)、瞳孔对光反射、入院24 h内最严重的Marshall CT分级、入院TyG指数、入院24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入院72 h内是否有GCSM下降≥2分、是否行开颅手术及预后等指标.TyG指数是本课题重点研究的暴露变量,由入院24 h内空腹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计算得出,伤后6个月的预后为本课题的结局变量.首先,按TyG指数三分位数分组和预后不良及预后良好分组分别对观察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有向无环图(DAGs)进一步分析混杂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前期研究仍可能影响伤后胰岛素抵抗的因素也被纳入DAGs分析.设计三组Logistic回归模型[模型1不校正,模型2对国际颅脑创伤预后和临床试验设计国际协作研究(IMPACT)核心变量进行校正,模型3对经DAGs筛选的混杂变量进行校正]分析TyG指数是否为msTB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选择最优的Logistic回归校正模型继续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探究TyG指数与预后不良之间的关系.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TyG三分位数分组比较中,性别、糖尿病病史、MAGE、GCSM下降、预后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年龄、糖尿病病史、GCSM、瞳孔对光反射、Marshall CT分级、TyG指数、MAGE、GCSM下降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应用DAGs确定影响TyG指数与预后不良相关性的混杂变量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较高的TyG指数与msTBI患者预后不良显著相关,其中经DAGs筛选的混杂变量校正的模型3具有较优的拟合效能及适配度.基于模型3进一步应用RCS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TyG指数<9.79)msTBI后预后不良的风险可能随着TyG指数水平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结论 入院时较高的TyG指数是msTBI患者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TyG指数的增加,其预后不良的风险也会增加,且一定范围内(TyG指数<9.79)可能呈线性增加趋势.

    脑损伤预后胰岛素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中华创伤杂志》微信公众号正式上线

    126页

    《中华创伤杂志》已启用万方数据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

    126页

    《中华创伤杂志》已发表论文的检索渠道

    126页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术后发生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分析

    丁春龙陈俊杰奚少东周勤伟...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TBI)患者术后发生肠道屏障功能障碍(IBD)的危险因素及其预警效能.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0年5月至2023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无锡分院收治的101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3例,女38例;年龄21~81岁[(53.4±14.2)岁].患者均行急诊手术.根据术后是否发生IBD,将患者分为IBD组(67例)和非IBD组(34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颅内血肿类型(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疝、术中初始颅内压(iICP)、手术时间、去除骨瓣、ICU治疗时间、肠内营养启动时间及使用广谱抗生素等.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的相关性并确定其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各危险因素对IBD的预警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脑疝、术中iICP、去除骨瓣、ICU治疗时间、肠内营养启动时间、使用广谱抗生素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或0.01),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颅内血肿类型、手术时间与发生IBD不相关(P>0.05).多因素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GCS≤5分(OR=2.49,95%CI1.17,5.32,P<0.05)、术中 iICP>23 mmHg(1 mmHg=0.133 kPa)(OR=1.20,95%CI 1.03,1.39,P<0.05)、肠内营养启动时间>24 h(OR=10.03,95%CI 1.26,80.21,P<0.05)与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显著相关.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术中iICP预警价值最大(AUC=0.91,95%CI 0.85,0.96),术前GCS次之(AUC=0.88,95%CI0.82,0.95),肠内营养启动时间的预警价值最低(AUC=0.78,95%CI0.69,0.87).结论 术前GCS≤5分、术中iICP>23 mmHg、肠内营养启动时间>24 h是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iICP对sTBI患者术后发生IBD的预警价值最大,术前GCS预警价值次之,肠内营养启动时间预警价值最低.

    颅脑损伤危险因素肠道屏障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