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郭彦谷叶益超史汉童侯晓翔...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脑海水浸泡伤是一类特殊的复合型损伤,低温、高渗、高碱、高盐、细菌感染等为主要致伤原因,具有损伤机制复杂、救治困难、预后差等特点.目前,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构建动物实验模型,在组织、细胞、细胞器、分子等层面展开.但由于颅脑海水浸泡伤相比陆上单纯颅脑损伤伤情更为复杂,故其稳定的疾病模型构建不易.针对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方面的研究大多相对单一、片面,存在诸多不同观点,其具体损伤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笔者就颅脑海水浸泡伤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促进颅脑海水浸泡伤机制的深入研究,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

    颅脑损伤海水疾病模型,动物损伤机制

    广告目次

    139页

    睡眠结构在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评估及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胡楠荼李岩狄海波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后意识障碍是由于脑实质和(或)脑血管受损等原因导致的意识缺损.随着TBI患者数量不断增加,意识障碍患者数量也日益增多.此类患者病程较长,却丧失大部分自主能力,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关于意识障碍的脑损伤机制尚不明确.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评估主要借助量表,误诊率较高;常用的干预手段包括金刚烷胺、唑吡坦等药物,以及包含神经调控和感觉刺激程序在内的非药物干预,均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亟需更加精准的评估指标及有效的干预措施.睡眠所维持的各种神经生理活动对意识至关重要,其规律性很可能反映TBI后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睡眠的规律性一般通过睡眠结构来体现,包括昼夜节律和各种睡眠特征,而改善患者睡眠的规律性也可能促进其意识状态的恢复.为此,笔者就睡眠结构在TBI后意识障碍患者意识状态评估及恢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睡眠结构

    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比较

    张俊厉国定王健禹宝庆...
    146-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固定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选用1名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的腰椎、骨盆及股骨CT图像,通过有限元方法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骨盆后环脱位模型、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与双侧固定模型.通过约束双侧股骨下端于L1椎体上施加500 N纵向载荷,评估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及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模型验证完成后,沿L1椎体曲线方向施加400 N跟随载荷模拟上部躯干力量,比较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模型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比较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1)完整骨盆模型最大应力为22.0 MPa,骨盆后环脱位模型刚度为180.03 N/mm.(2)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方面,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基本相当;但在骶骨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0.57 mm、0.19mm、0.6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分别为1.38 mm、0.26 mm、1.41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3)在骶骨最大垂直位移、最大后方位移、最大右侧位移及整体最大位移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0.70 mm、0.73 mrn、0.17 mm、0.88 mm,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分别为1.17 mm、2.21 mm、0.31 mm、2.29 mm,前者均明显小于后者.(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棒与腰椎弓根钉棒之间的连接棒上,而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上缘的连接棒上.在内固定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340.84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489.77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30.4%;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51.23 MPa,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415.82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15.5%.(5)改良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中骨盆应力主要集中在髂骨钉与皮质骨接触的区域.在骨盆最大应力方面,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19.21 MPa,传统构型骼腰钉棒系统双侧固定为87.59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8.1%;改良构型髂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39.91 MPa,传统构型骼腰钉棒系统单侧固定为134.98 MPa,前者较后者减小70.4%.结论 与传统构型髂腰钉棒系统相比,改良构型骼腰钉棒系统能有效降低垂直不稳定骨盆后环脱位各方向位移,使内固定及骨盆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骨盆骨折固定术内固定器生物力学

    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治疗Fanelli C型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疗效

    赵谦胡文晋吴疆陈啸...
    154-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治疗Fanelli C型后外侧复合体(PLC)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天津市天津医院收治的16例Fanelli C型PLC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20~61岁[(36.5±13.9)岁].采用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重建PLC,移植物均为自体股薄、半腱肌腱.若合并后/前交叉韧带(PCL/ACL)断裂,同期行关节镜下单束重建.若合并后内侧角(PMC)损伤,同期行PMC修复或重建手术.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中钻入PLC股骨隧道导针并扩孔时,在关节镜下经交叉韧带的股骨隧道监视隧道间是否干扰.术前及术后6、12个月,通过双膝外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客观分级评估膝关节内翻稳定性;通过双膝胫骨外旋角度差值及IKDC膝关节外旋稳定性客观分级评估膝关节外旋稳定性.术前,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比较IKDC 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36个月[24(15,33)个月].手术时间 100~220 min[175.0(111.3,200.0)min],术中出血量30~150 ml[(84.3± 36.5)ml].术中关节镜下证实PLC与交叉韧带的股骨隧道未发生贯通干扰情况.术后6、12个月双膝外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分别为0.5(0.2,1.4)mm和0.6(0.2,1.5)mm,均较术前的12.1(10.8,12.6)mm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C膝关节内翻稳定性客观分级:术前均为D级;术后6、12个月A级13例,B级2例,C级1例(P<0.01).术后6、12个月双膝胫骨外旋角度差值分别为-2.0(-3.2,1.3)°和-1.4(-3.0,1.7)°,均较术前的16.8(13.9,18.4)°明显改善(P<0.05),而术后6、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DC膝关节外旋稳定性客观分级:术前C级14例,D级2例;术后6、12个月A级14例,B级1例,C级1例(P<0.01).术后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KDC 2000 主观评分[(76.3±4.7)分、(80.3±4.4)分、(79.9±3.8)分]、Lysholm评分[(76.1± 3.9)分、(81.1±4.3)分、(82.8±3.2)分]均较术前[(48.6±3.7)分、(52.6±2.4)分]明显改善(P<0.05);与术后6个月比较,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与术后12个月比较,末次随访时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等主要并发症.结论 采用基于胫腓骨重建的单股骨隧道技术治疗Fanelli C型PLC损伤,可减少股骨侧隧道间干扰风险,显著改善膝关节内翻、外旋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少,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后交叉韧带前交叉韧带关节镜后外侧复合体

    沉痛悼念盛志勇院士

    161页

    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疗效

    赵廷崴李箭蔡武峰陈坤豪...
    162-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例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3例;年龄26~62岁[(42.8±10.7)岁].均行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跟腱完全断裂评分(ATRS)、视觉模拟评分(VAS).末次随访时评估患侧MRI影像学以判断跟腱愈合情况;复查Thompson试验并检查患者是否能完成单踝提踵;询问患者重返日常生活、运动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24~47个月[(35±9)个月].术后12个月AOFAS评分、ATRS和 VAS分别为(87.9±6.6)分、(80.9±2.4)分、(2.0±0.3)分,均优于术前的(52.7±16.9)分、(42.0±4.4)分、(4.1±0.4)分(P<0.05);末次随访时 AOFAS评分、ATRS和 VAS分别为(95.2±7.2)分、(85.9±2.5)分、(0.8±0.3)分,均优于术后12个月(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踝关节MRI示断裂跟腱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Thompson试验为阴性,患者均能完成患侧单足提踵.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恢复日常生活活动,其中5例恢复篮球等中高强度运动及中高强度体能训练,5例恢复慢跑、游泳等低强度运动,其余4例由于担心再次受伤或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再参与体育运动.1例出现伤口延迟愈合,考虑与痛风相关.1例术后诉天冷或久走后跟腱轻微疼痛.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跟腱再次断裂,未诉取腱部位不适或足外翻及踝跖屈受限.结论 自体半束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伴缺损,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显著改善,疼痛明显缓解,重返生活、运动情况基本满意,并发症少.

    跟腱腱损伤移植,自体

    数字化辅助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重建治疗手严重毁损伤的效果

    刘育杰姜凯魏文生屈晓妍...
    168-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毁损伤是手部最严重的损伤之一,由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多手指、皮肤、骨肌腱复合缺损,致残率高.传统分期治疗策略周期长,花费高.随着显微外科技术进步,利用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可一次性对该损伤完成修复,缩短治疗周期,但手术设计难度大,主要依赖术者经验.数字化辅助手术可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进行术前规划、术中模拟、制作手术导板,提高手术精度和成功率,但目前尚未见此方法应用于手严重毁损伤后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修复中的报道.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收治的5例手严重毁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数字化辅助多个游离组织组合移植重建治疗手严重毁损伤的效果.

    手损伤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显微外科手术组织移植穿支皮瓣

    《中华创伤杂志》对一些常用英文词汇缩写的要求

    172页

    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在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魏岚卢锴璇康永生陈丽丽...
    173-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在颈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60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9例,女11例;年龄23~79岁[(52.2±13.5)岁].患者均行颈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院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常规护理组,30例);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院的患者接受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进行护理干预(出院准备服务组,30例).出院前4h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比较两组出院准备度.干预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两组脊髓功能障碍程度.出院后6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非计划再入院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个月.出院前4h出院准备服务组RHDS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三个维度得分及总分分别为(20.9±3.5)分、(35.9±2.2)分、(30.4±3.0)分、(87.1±7.8)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6.2±1.7)分、(32.5±2.2)分、(26.3±2.1)分、(75.0±5.6)分(P<0.01).干预前两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出院准备服务组JOA评分分别为(11.8± 1.7)分、(13.8±1.5)分,均高于常规护理组的(10.3±1.8)分、(11.6±1.9)分(P<0.01).出院后6个月出院准备服务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36.7%(11/30)(P<0.05).出院后6个月出院准备服务组非计划再入院率为3.3%(1/30),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3.3%(7/30)(P<0.05).结论 基于达标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可提高颈脊髓损伤患者的出院准备度、促进脊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非计划再入院率.

    颈椎脊髓损伤病人出院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