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中华创伤杂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大坪医院

王正国

月刊

1001-8050

zhcszz@163.com

023-68757482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

中华创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9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国内惟一能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创伤医学成果和发展动向的高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本刊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创伤医学领域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重大成就,如各部位伤救治、严重多发伤救治和创伤评分、交通伤临床救治及基础理论研究、创伤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分子生物学及创伤免疫学研究等。主要栏目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经验交流、新技术、病例报告、综述、讲座等。本刊以从事创伤医学和相关学科的各级临床医师和研究人员为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诊疗特点及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

    李庆达弓伊宁贺宝荣
    673-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SCIWFD)是指颈椎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脊髓受损,但颈椎本身在X线片或CT检查中未见骨折或脱位.CSCIWFD由于是机体的二次打击伤害,脊髓水肿和韧带血肿形成压迫,神经功能受损的表现可能在伤后几天才出现,常导致不完全或完全性瘫痪,引发慢性疼痛和劳动力丧失.若在损伤早期诊疗不当,可能加重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严重影响.目前,CSCIWFD的诊疗存在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损伤机制复杂、漏诊和误诊率高、治疗方法争议大等问题,应从规范化诊疗流程、多方法结合检查及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等方面,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为此,笔者就CSCIWFD的临床诊疗特点及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脊柱骨折脱位脊髓损伤诊断,鉴别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论文二次发表的声明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678页

    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启示

    晋菲斐周靖黄伟王艳华...
    679-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七版"创伤患者最佳救治资源(2022年标准)"于2023年12月发布.笔者通过对该标准中"创伤救治中心的设置""创伤患者救治的临床建议""创伤救治资源配置""创伤救治质量管理""创伤数据登记系统"和"创伤救治的教育与培训"等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探讨对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启示,提出加强我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的建议:建立全人群创伤救治体系分级标准、制定适应特殊人群的诊疗方案、优化创伤救治资源配置、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创伤医疗质量改善和患者安全提高计划、制定统一的创伤数据标准、加强创伤救治的教育与培训,为推进我国创伤救治体系整体建设、提高创伤救治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创伤与损伤中国创伤中心

    《中华创伤杂志》关于骨科患者随访时间的要求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683页

    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仉培武郭华庞捷白航航...
    684-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老年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西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1例新发老年腰椎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8例,女103例;年龄61~88岁[(72.9±6.3)岁].患者均为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系统(ASOTLF)Ⅱ型椎体压缩骨折.78例行单侧PKP治疗(PKP组),83例行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治疗(PKP结合对侧阻滞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罗兰莫里斯残疾(RM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7±0.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伤椎Beck指数、腰椎前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伤椎RMD评分、VAS、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PKP结合对侧阻滞组RMD评分分别为(11.23±1.05)分、(10.90±1.11)分、(10.10±1.06)分、(9.94±1.06)分、(9.60±0.83)分,均低于PKP 组的(17.55±0.71)分、(15.78±0.86)分、(13.42±0.92)分、(10.67±0.78)分、(9.78±0.72)分(P<0.05或0.01);VAS分别为(3.02±0.60)分、(2.96±0.55)分、(2.92±0.57)分、(2.88±0.61)分、(2.70±0.51)分,均低于PKP组的(3.60±0.57)分、(3.47±0.55)分、(3.32±0.46)分、(2.99±0.47)分、(2.77±0.42)分(P<0.05 或 0.01);ODI 分别为 14.43±1.29、14.54±1.24、14.63±1.32、14.37±1.31、13.42±1.45,均低于 PKP 组的 16.72±1.64、16.06±1.49、14.82±1.53、14.74±1.46、13.69±1.75(P<0.05 或0.01)o PKP结合对侧阻滞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为12.0%(10/83),PKP组为11.5%(9/78)(P>0.05)o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肺栓塞及邻椎骨折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对于老年腰椎OVCF,单侧PKP结合对侧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复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与单侧PKP相似,但患者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恢复更满意.

    脊柱骨折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

    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王晓伟杨红梅高杰宋占林...
    69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收治的314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0例,女214例;年龄60~98岁[(80.2±8.2)岁].患者均行Inter-Tan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根据2018年AO/OTA分型标准,103例为稳定型骨折,211例为不稳定型骨折,再按随访期间患者是否发生内固定并发症分别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稳定型骨折中6例(5.8%)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其中骨折不愈合4例,头钉切出2例.不稳定型骨折中28例(13.3%)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其中骨折不愈合5例,头钉切出20例,头钉切入1例,头钉断裂2例.以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作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合并症[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骨密度、手术等待时长、麻醉方式、复位方法、复位质量、尖顶距、头钉位移等影响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对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稳定型骨折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骨密度、复位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密度T值≤-3.0SD(OR=33.17,95%CI2.40,457.82,P<0.01)和复位质量差(OR=71.38,95%CI3.58,1 422.02,P<0.01)与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不稳定型骨折患者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年龄、复位质量、骨密度、尖顶距和头钉位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80岁(OR=2.82,95%CI 1.01,7.93,P<0.05)、骨密度T值≤-3.0 SD(OR=6.10,95%CI 2.06,17.51,P<0.01)、复位质量差(OR=12.25,95%CI 2.90,51.79,P<0.01)、尖顶距≥25 mm(OR=3.65,95%CI 1.20,11.08,P<0.05)和头钉位移<4 mm(OR=7.26,95%CI2.54,20.81,P<0.01)与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显著相关.结论 Inter-Tan髓内钉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骨密度低和复位质量差是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高龄、骨密度低、复位质量差、尖顶距大和头钉位移是不稳定型骨折患者术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髋骨折骨折固定术,内老年人术后并发症

    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与单纯克氏针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的疗效比较

    冯仕明薛越薛冲罗信...
    699-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与单纯克氏针固定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32足),女24例(24足);年龄19~57岁[(35.2±11.1)岁].25例采用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固定治疗(克氏针组),31例采用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治疗(克氏针联合缝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周切口愈合情况、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率;术前,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足踝能力量表(FAAM)评分[包含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运动功能(S)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抽屉试验;术后重返运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4.2±2.2)个月].克氏针联合缝合组手术时间为(56.3±12.5)min,长于克氏针组的(41.1±8.2)min(P<0.01).术后2周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6个月,克氏针联合缝合组骨折均愈合(100%),克氏针组22例(88%)骨折愈合(P<0.05).两组术前AOFAS踝-后足评分、FAAM-ADL评分和FAAM-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克氏针联合缝合组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7±3.4)分、(92.8±2.8)分、(94.9±3.3)分,均高于克氏针组的(87.4±4.4)分、(90.4±4.1)分、(92.5±4.6)分(P<0.05);克氏针联合缝合组FAAM-ADL评分为(90.1±3.5)分、(91.5±2.9)分、(92.8±3.0)分,FAAM-S评分为(91.4±5.4)分、(92.8±5.0)分、(94.4±4.8)分,均高于克氏针组的(86.8±5.0)分、(88.7±3.8)分、(90.3±3.7)分和(88.0±5.3)分、(89.5±4.8)分、(91.5±5.2)分(P<0.05 或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AOFAS踝-后足评分、FAAM-ADL评分和FAAM-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随随访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P<0.01).两组术后各时间点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克氏针联合缝合组术后重返运动时间为(9.2±1.3)周,早于克氏针组的(10.3±1.5)周(P<0.01).克氏针联合缝合组克氏针松动、退针1例(3.2%),克氏针组克氏针松动、退针3例(12.0%)(P>0.05).两组均未出现神经、肌腱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与全内关节镜下单纯克氏针固定相比,全内关节镜下克氏针联合Suture-Bridge技术治疗陈旧性外踝撕脱骨折,骨折愈合率更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足踝功能改善更明显,重返运动时间更早.

    踝损伤骨折固定术,内关节镜检查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706页

    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李勇奇廖燚方洲王顺...
    707-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后踝骨折固定对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解剖20例新鲜下肢尸体标本,测量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的附着范围.选择1名健康志愿者建立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有限元模型及后踝骨折有限元模型(不同后方投影面积),沿胫骨机械轴方向于跟骨下端垂直加载600 N,分析胫骨远端关节面的接触面积及最大Von Mises应力,验证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模型的有效性;在后踝骨折模型中(模型组S、1/2S、1/4S、1/8S及1/16S,S指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完整的投影面积),复位并固定后踝后,进行踝关节垂直加载600 N+外旋加载5N.m时,分析各模型下胫腓间隙增宽值;分析能够维持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结果 尸体标本测量结果显示,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范围相对较广,位于胫骨远端后外侧,最高点距关节面距离(45.2±5.6)mm.随着距关节线距离增大,该韧带复合体胫骨后方附着区宽度逐渐减小.有限元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胫腓骨+踝关节有限元模型中,垂直加载600 N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为324.02 mm2,最大Von Mises应力为4.495 1 MPa.在后踝骨折模型中,模型组S、1/2S、1/4S及1/8S加载后,下胫腓间隙增宽值均<2mm,但1/16S模型组下胫腓间隙增宽值为3.445 8 mm.能够维持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截点值为1/8S.结论 下胫腓后韧带、横韧带复合体在胫骨后方附着广泛.后踝骨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兼顾踝关节轴向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并且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1/8时,可行单纯后踝骨折复位固定以恢复踝关节旋转及轴向稳定性;当下胫腓联合不稳定并且后踝骨折后方投影面积<1/8时,需置入胫腓联合螺钉.

    踝损伤骨折固定术,内韧带,关节旋转有限元分析

    《中华创伤杂志》已发表论文的检索渠道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7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