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裴国献

月刊

1671-7600

chinjot@yahoo.com.cn

020-61641748

510515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北1838号南方医院内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以骨科、创伤外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为读者对象,着重报道创伤骨科的临床研究,介绍新理论、新业务、新技术、新进展,同时兼顾创伤骨科基础研究与研究生培养,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临床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开展学术讨论。除突出院士论坛、专家论坛、述评、临床论著、综述、短篇论著等主要栏目外,还设有AO论坛、创骨教程、创伤骨科临床决策及创伤骨科指南等特色栏目。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WHO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 (WPRIM)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伤数据库的历史及我国创伤数据库的建设

    王天兵胡畔
    1013-1018页

    欢迎订阅2025年《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1018页

    C型臂计算机导航引导下置钉在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中的应用

    连续周威威任志楠于磊...
    1019-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型臂计算机导航引导下置钉在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的30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是否使用C型臂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55.6±7.3)岁;在C型臂计算机导航引导下置钉.对照组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52.4±8.1)岁;在传统X线透视辅助下置钉.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3个月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0例患者术后获(23.8±6.1)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09.5±19.3)min]、术中透视时间[(43.5±11.7)s]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135.6±23.2)min、(68.8±24.5)s],术中出血量[(240.6±65.8)mL]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320.4±95.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个月NDI评分分别为(18.6±7.3)、(20.4±9.3)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6±0.6)、(1.4±0.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寰枢椎不稳定复发等并发症,植骨均已获融合.结论 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时,与传统X线透视辅助下置钉相比,C型臂计算机导航引导下置钉的术后效果相当,且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中辐射量更少.

    寰枢关节关节不稳定性X线透视检查脊柱融合术计算机导航椎弓根螺钉

    髂股入路及其改良入路在累及顶柱和顶壁的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洪顾麒庆思源张宇方加虎...
    1027-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髂股入路及其改良入路在累及顶柱、顶壁的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累及顶柱、顶壁的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53.5±15.6)岁;髋臼骨折按三柱分型:A型2例,B型7例,C型10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5,11)d.所有患者均采用髂股入路或其改良入路手术治疗:髂股入路2例,改良髂股两窗入路13例,改良的扩大髂股两窗入路4例,复位后均采用钢板、螺钉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髋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 1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86.8±81.3)min,术中出血量为500(400,600)mLo髋臼骨折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6例.1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2.6±25.9)个月,术后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14(12,16)周.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4例,良14例,可1例.随访期间11例患者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经治疗后5例完全恢复,6例部分恢复;3例患者术后出现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 Ⅰ级1例,Ⅱ级2例.结论 髂股入路及其改良入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累及顶柱、顶壁的髋臼骨折临床效果良好,手术操作安全性高.

    髋臼骨折骨折固定术,内手术入路髂股入路

    本刊"学术协作科室"

    1033页

    经改良Hardinge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及翻修术后发生完全性腓总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与预后分析

    苏春阳魏纪童郭璀璀张一帆...
    1034-1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改良Hardinge A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及翻修术后发生完全性腓总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及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22年4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经改良Hardinge入路行THA及翻修术后发生完全性腓总神经损伤的11例患者资料(神经损伤组).男7例,女4例;手术时年龄(59.5±10.1)岁;体重指数为(26.1±3.5)kg/m2.以1∶5纳入手术年份、手术类型、手术入路、假体固定模式和主刀医生相匹配的55例THA或翻修术后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无神经损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P<0.05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THA及翻修术后发生完全性腓总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记录神经损伤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及末次随访时腓总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神经损伤组与无神经损伤组患者是否放置引流管、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术后肢体延长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放置引流管(OR=0.047,95%CI:0.003-0.680,P=0.025)和手术时间长(OR=1.063,95%CI:1.002~1.128,P=0.044)是经改良 Hardinge 入路 THA 及翻修术后发生完全性腓总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神经损伤组11例患者术后获(48.0±22.0)个月随访.其中3例患者腓总神经功能分别于术后3、21、24个月完全恢复;4例患者腓总神经功能分别于术后2、3、10、48个月开始恢复,末次随访时分别恢复至3、2、2、1级肌力;4例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行走时足下垂明显,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结论 未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长是经改良Hardinge入路THA及翻修术后发生完全性腓总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一旦发生完全性腓总神经损伤,患者的预后一般较差.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手术后并发症髋关节翻修改良Hardinge入路腓总神经损伤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外侧壁的精准化测量研究

    侯雪米萌余翔钱占华...
    1041-1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3种不同方式测量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股骨外侧壁厚度的准确性,以期对股骨外侧壁厚度进行精准测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7月至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09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影像学资料.男36例,女73例;年龄(80.3±9.1)岁.对患侧股骨转子部骨折形态进行观察、测量及记录: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患侧股骨转子部是否处于中立位,在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CT平扫图片及CT三维重建图片上测量股骨外侧壁的厚度,比较3种方法的测量结果.结果 术前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上股骨转子部处于中立位的图像57例,占52.3%(57/109).X线片、CT平扫图片、CT三维重建图片上测量的股骨外侧壁厚度分别为(29.02±8.06)、(21.83±8.75)、(31.67±5.92)mm,3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68,P<0.001),任意两种方法测得的股骨外侧壁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CT平扫图片为标准,X线片与CT平扫图片测量股骨外侧壁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376,CT三维重建图片与CT平扫图片测量股骨外侧壁厚度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268,一致性均差.结论 与双侧髋关节正位X线片、CT三维重建图片相比,CT平扫图片测量股骨外侧壁厚度更为精准,操作可行性更强,对股骨外侧壁厚度的术前评估更具优势.

    髋骨折放射测量术老年人外侧壁厚度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征稿通知

    1046页

    一期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二期钢板内固定在股骨骨搬移治疗中的应用

    胡锐严立李善庆安颖...
    1047-1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期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二期钢板内固定在股骨骨搬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因各种原因行股骨骨搬移治疗的24例患者资料.男16例,女8例;年龄(46.2±14.7)岁.骨搬移原因:创伤及手术导致的感染性骨缺损13例,先天性双股骨不等长6例,非创伤因素导致的股骨慢性骨髓炎5例.所有患者均一期安装Orthofix可延长单边外固定支架行骨搬移治疗,骨搬移到位后二期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内固定术后12个月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等.结果 24例患者术后获(30.2±8.6)个月随访.骨延长牵张速度为(0.87±0.04)mm/d,外固定时间为(4.2±1.4)个月,股骨骨搬移长度为(6.54±2.19)cm.骨搬移结束至钢板内固定时间为(8.2±4.9)周;骨性愈合时间为(15.9±4.7)个月.24例患者肢体均未发生严重感染,创面均获愈合,无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内固定术后12个月,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优16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1.7%(22/24);根据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SF-36评分为(87.9±4.1)分.结论 股骨骨搬移治疗中,一期单边外固定支架结合二期钢板内固定的效果良好,可避免长期戴架所致的并发症,减少延迟愈合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股骨外固定器伊利扎诺夫技术骨折固定术,内骨板骨缺损

    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研究

    林钲统王号齐瑞龙徐国红...
    1055-1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并验证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东阳医院诊断为KOA(Kellgren-Lawrence分级1~4级)的701例老年患者资料.男275例,女426例;年龄(76.5±8.4)岁.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髋部骨折将患者分为两组:骨折组(n=145)和未骨折组(n=556).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Kellgren-Lawrence分级、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及白蛋白值等,将P<0.05的项目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KOA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根据以上危险因素构建患者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009,95%CI:1.280~3.154,P=0.002)、年龄≥75 岁(OR=2.313,95%CI:1.493~3.583,P=0.001)、Kellgren-Lawrence 分级为 3~4 级(OR=2.348,95%CI:1.533~3.596,P=0.001)、白蛋白<35 g/L(OR=0.316,95%CI:O.191~0.522,P=0.001)和淋巴细胞绝对值<0.8 × 109/L(OR=0.133,95%CI:0.069~0.253,P=0.001)为老年KOA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本次构建的髋部骨折风险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3和0.815(P<0.05).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训练集与验证集模型预测风险与实际发生风险的一致性好(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列线图的校准曲线均与理想曲线相近.临床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净获益率和预测能力.结论 女性、年龄≥75岁、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3~4级、白蛋白<35 g/L和淋巴细胞绝对值<0.8 × 109/L是老年KOA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根据风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且有一定的临床预测能力和应用价值.

    髋骨折骨关节炎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