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韩德民

月刊

1673-0860

cjorl@cma.org.cn

010-85158191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以中、高级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和科研工作者为读者对象,报道该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诊治经验,以及对临床有指导作用的基础理论研究,代表国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最高水平。目前已被Medline等国内外20多家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和文摘收录。多次获得中国科协、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奖项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目前已成为国内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大的核心期刊之一。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推动嗓音功能评估的规范化发展

    徐文
    1261-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嗓音功能的评估在咽喉及嗓音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我国嗓音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嗓音疾病的评估、诊断和治疗逐步走向专业化、规范化.本文从嗓音质量的主观和客观评估、嗓音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喉镜检查及声带振动特征评价、空气动力学评估、喉神经肌肉电生理功能评估等多个方面对嗓音功能评估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未来希望通过相关指南共识的制订、技术的推广普及,进一步推动嗓音功能评估的规范化应用及发展.

    嗓音功能评估专家共识(2024)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嗓音学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咽喉组徐文
    1267-1278页

    编辑导读

    1278页

    正常喉肌肌电图及诱发电位特征定量分析研究

    林毓鸿程丽宇李雪岩胡蓉...
    1279-1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定量分析正常喉肌肌电图及神经诱发电位特征及影响因素、参考值范围及变异度.方法 纳入2012年6月至2022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断为"单侧声带活动不良"并行喉肌电图检查的患者480例,其中男259例,女221例;年龄(44.4±14.9)岁.测定患者健侧甲杓肌(TA)、环杓后肌(PCA)及环甲肌(CT)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募集相及神经诱发电位参数,分析不同性别间差异及随年龄变化特征,计算各参数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及参考值.以SPSS 24.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A、PCA、CT的MUP波幅分别为(129.52±24.95)、(240.67±88.25)、(125.88±21.36)μV;时程分别为(3.67±0.17)、(3.82±0.29)、(3.68±0.17)ms;相位数分别为1.94±0.28、2.16±0.38、1.98±0.25.TA、PCA、CT的募集相转折数分别为(565.76±193.88)、(520.94±170.99)、(523.29±159.58)个/s,波幅分别为(1 038.00±368.65)、(1 269.91±434.75)、(919.64±240.54)µV.TA、PCA、CT的喉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分别为(1.69±0.08)、(1.70±0.08)、(1.70±0.11)ms,时程分别为(6.20±1.30)、(6.41±1.34)、(7.05±1.67)ms,波幅分别为(7.42±3.62)、(6.05±2.83)、(5.54±2.62)mV.男性健侧 TA(t=5.70,P<0.01)、CT(t=2.41,P<0.05)的 MUP时程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喉返神经甲杓肌支(t=3.63)、喉返神经环杓后肌支(t=3.21)、喉上神经外支(t=2.98)的诱发电位时程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PCA诱发电位波幅与年龄呈负相关(r=-0.17,P<0.01).TA、PCA及CT的MUP时程参考值分别为3.30~3.90、3.40~4.30、3.30~3.90ms,诱发电位潜伏期集中在1.70ms,变异系数均<10%.结论 本研究分析了单侧声带活动不良患者健侧正常喉肌的MUP、募集相及神经诱发电位判定标准及正常参考值范围.MUP时程及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变异度较小.男性TA及CT的MUP及各喉肌神经诱发电位时程高于女性,喉肌各参数随年龄变化趋势不明显.

    喉肌肌电描记术诱发电位,运动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相

    2025年第九届头颈外科年会暨头颈肿瘤切除与功能重建及综合治疗专题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
    1285页

    病因对颈襻前根喉返神经吻合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疗效的影响

    高颖娜陈世彩王伟李孟...
    1286-1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襻前根喉返神经(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RLN)吻合术治疗单侧声带麻痹(unilateral vocal fold paralysis,UVFP)的疗效,分析不同致病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甲状腺手术、胸腔手术、特发性声带麻痹或颅底高位损伤所致UVFP接受颈襻前根RLN吻合术的42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187例,女241例;神经损伤病程6~24个月.采用频闪喉镜、主观听感知评估参数(GRBAS)评分(参数包括总嘶哑度G、粗糙声R、气息声B、无力声A、紧张声S)、嗓音障碍指数(VHI-10)、嗓音客观检测指标(包括频率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噪谐比NHR)、最长发声时间(MPT)以及喉肌电图检查等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同时比较上述4种不同病因患者接受该术式的疗效差异.以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方差齐者采用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4组患者在术后12个月时,频闪喉镜结果均显示患侧声带位置、边缘、声门闭合度、声带振动对称性和规律性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后G、R、B、A、S、VHI-10、Jitter、Shimmer、NHR均明显小于术前,MPT则明显长于术前(P值均<0.01);术后患侧甲杓肌和环杓后肌最大随意运动运动单位募集相相较术前均明显改善(P值均<0.01).但甲状腺手术损伤组、胸腔手术损伤组、特发性声带麻痹组的上述结果均较颅底高位损伤组结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颈襻前根RLN吻合术对不同原因引起的UVFP患者的嗓音功能恢复均有明显效果,但颅底高位损伤明显差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声带麻痹.

    声带麻痹喉返神经颈襻前根耳鼻喉外科手术吻合术,外科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用缩略语的常用医学词汇(头颈外科)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
    1292页

    以喉功能异常首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马艳利邱婷徐新林汪柳霞...
    1293-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首诊嗓音科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患者的喉部症状、体征和喉肌电图特点.方法 该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嗓音门诊首诊、最终确诊ALS的7例患者[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为43~76(60.85±13.18)岁]的喉部症状、体征(频闪喉镜、吞咽喉镜)、声学评估及喉肌电图资料.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①7例患者既往均在耳鼻咽喉科就诊2次以上(中位次数3.57次),确诊时间为12.28个月.就诊时主诉主要为:声音嘶哑、发声费力、发声疲劳、吞咽异物感或吞咽困难、呼吸不畅及说话含糊等.② 喉肌电图:7例中4例提示为神经源性损害,且均为双侧,3例检查正常;3例发现自发电位者均出现在6个月以上,最长者达24个月;3例发现进行性失神经损害和慢性再生并存,2例出现束颤电位.③ 频闪喉镜:7例患者均出现双侧声带运动不对称和声门闭合不全(4例垂直面,3例水平面),5例声带松弛,3例双侧声带运动减弱,1例单侧声带运动减弱.吞咽喉镜:7例患者均显示有轻.重度不等的吞咽功能障碍,3例患者软腭闭合不全,进食后会厌谷及梨状窝均有轻度.重度不等的食物残留,1例见渗漏,1例见误吸.结论 首发症状为喉功能异常的患者,当频闪喉镜发现声带运动功能异常特别是声门闭合不全同时伴有吞咽喉镜下吞咽功能异常时,需警惕ALS的可能,喉肌电图检查发现双侧神经源性损害、自发电位长时间持续存在、自发电位和宽大运动单位电位(motor unit potential,MUP)并存以及束颤电位的出现,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ALS.

    肌萎缩侧索硬化喉肌电图吞咽喉镜束颤

    STRC双等位基因新变异导致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遗传学分析

    何静惠玲张晶晶郝胜菊...
    1299-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STRC双等位基因变异导致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遗传学特点.方法 以2022年5月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1例女性听力障碍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及父母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用IDT The xGen Exome Research Panel v2.0全外显子(exon)捕获芯片捕获并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及临床信息分析技术进行基因数据分析,对疑似致病变异用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Sanger测序进行验证.结果 患儿出生时听力初筛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双耳未通过,42 d以及4月龄听力复筛均未通过,1岁10个月时检测发现左右耳均为中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现3岁6个月,听力损失无加重.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显示患儿携带STRC基因exon 1-29del和c.4561(exon 24)_c.4562(exon 24)insC变异,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后者为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相关指南,分别判定为可能致病变异和致病变异.结论 c.4561(exon 24)_c.4562(exon 24)insC变异的发现丰富了STRC基因致病变异谱,可为患儿听力损失的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STRC基因等位基因DNA突变分析全外显子组测序

    NARS2基因可能致病变异导致的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庭的临床特征及致病变异分析

    王燕楠许红恩毛璐付高尚...
    1305-1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一个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致病变异进行鉴定.方法 详细询问一综合征型耳聋家系的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对该家系进行听力学检查,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疑似致病变异,使用Sanger测序进行变异共分离验证,并通过转录组测序探究内含子对剪切的影响.结果 该家系中先证者(男性,2岁2个月)患有听神经病,伴有发育缓慢、肌无力、癫痫发作等症状.患者携带NARS2(NM_024678.6)c.[779A>C];[372+3A>G]复合杂合变异,其中c.779A>C p.(Glu260Ala)遗传自父亲,c.372+3A>G遗传自母亲,两变异均未见文献报道或数据库收录.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c.372+3A>G变异会导致转录跳过第三个外显子.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相关指南将c.779A>C变异及c.372+3A>G变异评级为可能致病.基于患者表型及基因检测结果,该患者诊断为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24型.结论 NARS2基因致病变异可能是该患者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NARS2基因的变异谱,为进一步明确NARS2与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24型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听觉丧失,感音神经性联合氧化磷酸化缺乏症24型全外显子组测序NARS2基因致病性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