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苏旭

双月刊

0254-5098

cjrmp@cjrmp.sina.net

010-62389620

100088

北京市德外新康街2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1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承办。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报道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放射治疗剂量控制、放射病诊断与实验研究、放射卫生防护、影像技术、核事故医学应急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内容。读者对象为从事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临床医生、各级卫生监督所、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放射性厂矿技安人员及科技信息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放射性核素污染伤口去污膜的研制与表征

    田庄何琪乔璇李林涛...
    247-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发一款适用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去污膜,对其物理性质、核素清除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考察.方法 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基质膜,负载复方洗消剂配方制备去污膜.通过将去污膜置于生理盐水中,测试其溶胀性能;通过拉力机测试去污膜的断裂应力与应变.以生理盐水、基质膜、1%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五钠(DTPA-5Na)基质膜组作为对照组,在豚鼠完整皮肤与伤口模型上检测去污膜对铀、铯、钴、铈和锶的清除效果.采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测试去污膜的浸提液对小鼠上皮样成纤维细胞(L929)的毒性;将去污膜的浸提液注射到Kunming(KM)小鼠体内,测试其全身急性毒性.将去污膜覆盖于新西兰兔背部测试皮肤刺激性.结果 去污膜成膜时间为1.5 min,溶胀率为(134.96±3.49)%,断裂应力为(393.88±53.53)kN/m2,断裂应变为(163.00±35.29)%.在完整皮肤上,去污膜对铀的清除率为(95.38±0.23)%,对铯为(96.57±0.49)%.在伤口模型上,去污膜对铀、铯、锶、钴和铈的清除率分别为(92.16± 0.52)%、(90.44±1.16)%、(92.03±0.87)%、(92.79±0.51)%和(92.85±0.82)%,均优于生理盐水、基质膜与1%DTPA-5Na基质膜组(t=3.81~4 498.55,P<0.001).安全性评价试验表明,去污膜符合国家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标准.结论 去污膜能够快速成膜且对多种核素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安全性良好,适用放射性核素污染人员的完整皮肤或伤口去污,有望为核污染区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洗消剂去污膜放射性污染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通过促进细胞焦亡加重放射性心肌损伤的研究

    赵沙沙吴碧波柏杰王刚...
    25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通过细胞焦亡通路对放射性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 20只C57BL/6雄性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PD-1抑制剂组;单纯照射组(胸部单次照射20 Gy);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每组5只.超声心动测试评价受照后1个月小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左室缩短率(FS);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蛋白免疫印迹、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心肌组织焦亡关键因子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消皮素D(GSDMD)、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白介素18(IL-18)、IL-1β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心肌淋巴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照射后1个月,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的LVEF、FS、SV较单纯照射组下降(t=4.50、27.93、3.11,P<0.05);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小鼠心肌损伤及纤维化较单纯照射组更明显,心肌胶原容积分数较单纯照射组升高[(2.88±0.27)%vs.(3.81±0.57)%,t=2.90,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心肌Caspase-1、Caspase-1 p20、GSDMD、GSDMD-N、ASC蛋白表达量增高(t=3.14、3.22、8.83、20.29、2.79,P<0.05),Caspase-1、GSDMD、ASC 的 mRNA 表达量也升高(t=3.09、2.91、2.53,P<0.05);照射联合PD-1抑制剂组心肌及血清IL-18、IL-1β表达较单纯照射组均升高(t=3.46、3.75、7.58、8.24,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高于单纯照射组[(38.33±7.92)%vs.(54.70±4.01)%,t=3.29,P<0.05],而 CD4+T 淋巴细胞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1抑制剂可通过Caspase-1/GSDMD促进细胞焦亡,进而加重放射性心肌损伤.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焦亡心肌损伤放射

    关于量和单位的规范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261页

    扇形束CT引导的在线自适应放疗在宫颈癌中的临床实践

    马辰莺郭建蒋华李治斌...
    262-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联合低剂量扇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FBCT)引导的在线适应性放疗(OART)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在联影uCT-ART平台予11名宫颈癌(10名术后辅助,1名根治性放疗)患者行高年资放疗医师主导触发的OART.分析AI辅助低剂量FBCT引导的OART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包括评估自动分割轮廓质量、自动放射治疗计划、OART在线剂量学分析、OART流程时长;以及11名宫颈癌患者的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分析.结果 在297个分次治疗中,经高年资放疗医师判断,共启动81次OART,人均启动OART 7.4次.OART流程平均总时长为18.97 min OART调整平均时长为15.87 min.11例患者在定位CT上经AI辅助勾画工具自动分割感兴趣区域(ROI),得到ROIauto经高年资放疗医师修改及审核后得到ROIedit,其中临床靶区(CTV)的Dice相似系数为0.85±0.04,不劣于前期模型0.89± 0.02(P>0.05),95%豪斯多夫距离为(5.64±1.60)mm,优于前期模型构建的(6.28± 2.31)mm(t=-2.34,P<0.05).OART启动后轮廓勾画策略为优先采用CTV刚性拷贝/OAR自动分割+高年资放疗医师修改.OART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剂量分布更为紧凑,且剂量整体更接近处方剂量;OART计划中OAR剂量控制更贴近临床要求,OAR受照剂量显著低于影像引导放疗(IGRT)计划;适形指数CI与均匀性指数HI优于手动计划.在OART过程中,分次间靶区体积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5%的范围内,而OAR体积变化范围波动较大,且无明显规律.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发生急性不良反应均为PRO-CTCAE 1~2级,未见3级及以上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本研究描述了基于uCT-ART的OART系统在宫颈癌放疗的成功实施,证实了OART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宫颈癌在线自适应放疗扇形束CT人工智能图像引导放疗

    本刊开设"在国外发表的SCI论文介绍"栏目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271页

    国产自主研发二维水箱应用于螺旋断层加速器束流质控的可行性研究

    郁艳军邓敏敏高彦祥王钦...
    27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国产二维水箱在螺旋断层加速器(TOMO)上测量百分深度剂量(PDD)和射野离轴剂量分布,探索其应用于TOMO束流质控的可行性.方法 使用国产二维水箱在 TOMO 上采集数据.选择 40.0 cm × 1.0 cm、40.0 cm × 2.5 cm、40.0 cm × 5.0 cm 3 个射野测量水下1.5、5.0、10.0、15.0、20.0 cm深度的横向离轴剂量分布,选择25.0 cm × 1.0 cm、25.0 cm × 2.5 cm、25.0 cm × 5.0 cm 3个射野测量百分深度剂量曲线以及水下1.5、5.0、10.0、15.0、20.0 cm深度的纵向离轴剂量分布,将所有数据导入TEMS软件进行γ分析.结果 以厂家金标准数据为基准,国产水箱PDD曲线在3个射野条件下基本吻合,建成区差异偏大,PDD20/PDD10相对偏差>1%.横向离轴剂量分布在3个不同射野条件下除20.0 cm外其他4个深度处所测四分之一高宽(FWQM)均<1%;在3个不同射野、不同深度条件下所测数据在2%/1 mm标准下γ值均>1.纵向离轴剂量分布除射野25.0 cm × 1.0 cm外,其他两个射野不同深度条件下所测半高宽(FWHM)均<1%;除射野25.0cm × 5.0cm、深度为15.0和20.0 cm外,其他不同射野不同深度条件下所测数据在2%/1%射野宽度的分析标准下γ值均>1.结论 国产二维水箱部分满足TOMO日常质控需求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改进以完全满足TOMO的临床验收需求.

    国产二维水箱螺旋断层加速器γ分析

    我国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及相关乳房特征定量研究

    薛珂徐辉岳保荣丁艳秋...
    27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利用乳腺锥形束CT(CBCT)的三维影像资料,定量分析我国部分地区女性乳腺体积密度和相关乳房特征,比较并分析地区间及年龄间的差异和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调查了位于我国华北、西南和华南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 440位乳腺CBCT受检者的图像资料.利用科宁Imaging Viewer阅片系统中的测量工具和基于阈值分割的腺体分割显示工具,辅助测量各项乳房特征指标及乳腺体积密度(VBD).乳房特征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年龄组之间的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来评估;Spearman相关系数用于分析各项乳房特征与年龄之间,乳房尺寸和乳房密度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被调查女性胸壁有效直径(Deff)和乳房厚度(CNL)、乳房体积(BV)和腺体体积(GF)及VBD的总体中位数分别为12.5和6.8 cm、374.5和48.6cm3及14.6%.其中,不同地区女性的Deff、CNL和BV显著不同,VBD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NL、BV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GV和VBD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VBD与Deff、CNL和BV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 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多个地区女性的乳房尺寸及密度特征参数,可以为进一步开展非压迫乳房模型的建立、乳腺CBCT患者剂量评估、乳腺癌风险评估等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乳房特征乳腺体积密度乳腺CBCT乳腺X射线摄影

    2018-2022年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情况分析

    李小亮张品华崔诗悦苏垠平...
    286-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近5年的诊断情况.方法 根据全国放射卫生信息平台2022年度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数据和2018-2022年的诊断病例报告,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和诊断病例的分布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共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机构95家.2018-2022年,各诊断机构共上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76例(5年病例数分别为21、17、13、10和15),其中放射性肿瘤最高(43例,56.6%),其次是放射性白内障(17例,22.4%)和放射性皮肤病(9例,11.8%).按照职业类别分,医学应用最高(57例,75.0%),其次为工业应用(9例,11.8%)和核燃料循环(6例,7.9%).按照射类型分,以慢性照射为主(70例,92.1%),急性照射较低(6例,7.9%).结论 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病例数呈下降趋势.

    职业性放射性疾病放射工作人员监测职业病诊断

    一台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介入放射学设备检测结果调查与分析

    张冰洁王建伟毛喻萱贾天合...
    292-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和分析一台引起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介入放射学设备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为介入放射学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放射防护最优化提供建议.方法 调取一台引起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介入放射学设备近3年的5次质量控制检测报告,比较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存在的问题.结果 对于"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项目,3家机构5次检测结果在6.08~24.89 mGy/min之间,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不同曝光模式(普通剂量率透视模式、高剂量率透视模式、电影模式)和不同帧率对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和透视防护区检测平面上周围剂量当量率检测结果影响较大;操作该设备的介入医生对设备的曝光模式了解不足,手术后未记录患者剂量.结论 通过对介入放射学设备的调试可显著降低患者剂量;建议在标准修订时增加参考点累积剂量或剂量面积乘积准确性指标的检测;加强对介入医生和技师的专业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设备不同曝光模式对患者和术者剂量的影响.

    放射性皮肤损伤介入放射学放射防护检测

    常见基金项目的英文名称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2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