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苏旭

双月刊

0254-5098

cjrmp@cjrmp.sina.net

010-62389620

100088

北京市德外新康街2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1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承办。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报道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放射治疗剂量控制、放射病诊断与实验研究、放射卫生防护、影像技术、核事故医学应急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内容。读者对象为从事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临床医生、各级卫生监督所、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放射性厂矿技安人员及科技信息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拟太阳粒子事件对脑的生物效应研究

    张华娄鹏博冯伟伟王红晖...
    345-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模拟太阳粒子事件辐射,探究其脑损伤效应,为载人深空探测所致辐射健康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太阳粒子事件主要特征,利用90 MeV的质子全身照射小鼠,照射剂量分别为0、0.1、0.3、0.5、1和2 Gy,照射后3、7 d,采用平衡木测试、转棒测试和新物体识别进行小鼠行为学检测,采用高尔基体染色和尼氏染色法检测海马树突棘密度和尼氏小体数量;采用WST-8法、TBA法和高压液相法检测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神经递质含量;采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采用线性和线性平方拟合方法分析剂量与损伤指标变化的量效关系;根据所有脑损伤指标的显著变化的最小剂量点确定脑损伤阈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1 Gy质子照射后3和7 d出现丝状伪足树突棘密度显著减小(t=1.82、2.30,P<0.05)、CA1区异常尼氏小体显著增加(t=2.44、3.77,P<0.05),照射后7 d即可出现DA含量显著增加(t=2.52,P<0.05)、Glu含量显著增加(t=4.04,P<0.05);2 Gy质子照射后3d出现SOD活力下降(t=3.44,P<0.05),照射后3、7d出现MDA含量增加(t=1.90、2.14,P<0.05)、转棒上攀爬时间减少(t=2.85、2.64,P<0.05)、新物体识别倾向性下降(t=2.87、2.84,P<0.05)、海马细胞凋亡增加(t=3.91、3.54,P<0.05)、5-HT 水平增加(t=2.81、2.69,P<0.05),且在0.1~2 Gy剂量范围内具有剂量-效应关系(R2=0.74~0.99).结论 90 MeV质子导致小鼠脑损伤的剂量阈值为1Gy,获得14种量效关系模型,为短期深空飞行乘员的器官剂量限值制定和风险评估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深空辐射质子脑损伤剂量-效应关系阈值

    2 650 MHz射频辐射对小鼠行为学和海马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

    刘玉杰王俊李刻勤常晨旭...
    354-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 650 MHz射频暴露对小鼠行为学和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成年雄性C57BL/6N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CON)和射频辐射组(RFR);采用2 650 MHz射频电磁场对小鼠进行全身均匀暴露,时间为单次3 h.采用电磁辐射分析仪检测射频辐射平台有效工作区的场强分布;光纤测温仪监测射频暴露过程中小鼠肛温的变化;采用新物体识别、社交偏好和旷场实验检测小鼠认知、社交和情绪的改变;微透析采样和质谱法检测小鼠海马神经递质释放水平的变化;显微镜观察海马组织结构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本实验条件下射频辐射引起小鼠肛温升高最大为0.61℃,在热安全的范围之内.在新物体识别实验中,射频辐射组小鼠探索新物体的次数占比和时间占比(t=4.50、2.53,P<0.05)均显著下降;社交实验射频辐射组小鼠探索同类的次数(t=0.08,P<0.01)和时间(t=0.03,P<0.05)显著下降;旷场实验射频辐射组小鼠探索中央区域的次数、时间未见明显改变(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射频辐射组小鼠海马5-羟色胺释放增加(t=-2.56,P<0.05),乙酰胆碱释放减少(t=2.21,P<0.05),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释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射频辐射组小鼠海马组织结构和突触超微结构未见明显损伤.结论 2 650 MHz射频辐射引起小鼠认知功能损伤和社交偏好异常,上述变化与射频暴露导致的神经元功能异常和递质释放紊乱相关.

    射频辐射认知社交情绪神经递质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9C重离子衰变产物对细胞损伤的分析

    张毅游士虎罗元强王志勇...
    36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9C重离子治疗中因自身衰变产生的缓发粒子对细胞产生的辐射损伤和在单个V79中国仓鼠肺细胞模型上的微观剂量以及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方法 采用蒙特卡罗程序模拟多种能量(3~10MeV)α粒子在细胞(细胞半径Rc=10μm,细胞核半径RN=5μrn)中的输运后细胞核内吸收剂量结果,并与医学内照射剂量(MIRD)方法S值(SN←N,SN←Cy,SN←cs)进行比较,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最后使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计算9C重离子分别在V79细胞模型表面、细胞质内以及细胞核3种位置处衰变生成的缓发粒子(α粒子和质子)在靶中输运能量沉积情况及细胞生存率.结果 蒙特卡罗模拟结果与MIRD方法S值进行比较,靶源组合从细胞核到细胞核SN_N值的差异为1.91%~4.95%,细胞质到细胞核SN←Cy为1.48%~5.11%,细胞表面到细胞核SN←Cs差异为-1.99%~0.80%,证明蒙特卡罗计算值与MIRD方法S值吻合较好(差异值均<6%).当一个9C离子在V79细胞模型表面衰变产生次级粒子进入细胞,细胞核内平均吸收剂量为10-2Gy数量级,计算细胞生存率约为88%;衰变在细胞质中进行,计算细胞生存率约为80%;当碳离子直接进入细胞核中衰变,α粒子射程短并将大部分能量沉积在细胞中(细胞核内平均剂量0.1 Gy数量级),造成细胞损伤较大,细胞存活的概率约为53%.结论 9C离子自身衰变发射次级带电粒子,其中α粒子进入细胞核时对细胞造成的损伤较大,生物学效应明显.

    9C重离子缓发粒子蒙特卡罗模拟细胞生存率

    膀胱癌术后放疗与第二原发直肠恶性肿瘤的关联性研究:一项基于大队列的回顾性研究

    孙微波孙明霞李海婷李子园...
    367-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膀胱癌术后放疗与发生第二原发肿瘤直肠癌风险的关系.方法 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肿瘤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1975-2017)中纳入符合标准的膀胱癌患者75 120例.第二原发肿瘤定义为膀胱癌治疗后5年以上发生的直肠癌,第二原发肿瘤直肠癌的累积发病率通过Fine-Gray竞争风险回归进行估计.用泊松回归评估放疗患者与未放疗患者中直肠癌的相对风险.结果 在75 120例患者中,70 045例(92.4%)为白人,中位年龄65.8岁(54~74岁).2 236例(3%)接受了术后放疗,72 884例(97%)仅接受了手术治疗.在放疗和非放疗患者中,30年随访期间直肠癌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93%和0.43%(P=0.004).在竞争风险回归分析中,接受放疗与发生直肠癌明显相关(HR=1.86;95%CI 1.26~2.74,P=0.009).直肠癌放疗相对风险(RR)随着直肠癌诊断时间越早增加越显著(1975-1985 v.s.1985-1994:RR=2.59;95%CI 1.20~4.86,P<0.001),放疗时年龄越小发生第二原发肿瘤的概率越大(≤50岁vs.>50岁:RR=7.89;95%CI 2.97~21.30,P<0.001);使用泊松分布计算放疗患者直肠第二肿瘤相对风险均更高(RR=2.20;95%CI 1.45~3.18,P<0.001),诊断日期调整后,放疗患者直肠第二肿瘤风险仍更高(RR=1.77;95%CI 1.17~2.57,P=0.009).结论 膀胱癌放疗后发生直肠癌的风险增加,应积极随诊检查尽早发现膀胱癌放疗后相关的第二原发肿瘤直肠癌.

    膀胱癌第二原发肿瘤直肠癌放疗

    低剂量放疗治疗8例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的初步临床观察

    刘佳王兰郭春辉焦旸...
    374-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全肺低剂量放疗(LDRT)治疗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本研究为单臂Ⅰ期临床研究,对2023年1月至6月南通大学附属江阴医院收治的经内科治疗后病情恶化或无改善的8例重型/危重型新型COVID-19肺炎患者行全肺LDRT.患者取仰卧或俯卧位,前后对穿照射,剂量权重为1∶1,全肺LDRT剂量0.5~1.5 Gy.分析患者放疗前后氧合状况、炎症指标和影像学变化,观察患者急性放射性不良反应.结果 LDRT后1周,7例(87.5%)患者的SaO2/FiO2或PaO2/FiO2指标上升,7例(87.5%)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等炎性指标下降,胸部CT/胸片扫描显示5例(62.5%)肺部炎症受累范围显著减少.未观察到明显急性放射性不良反应.结论 对内科治疗效果欠佳的重型/危重型新型COVID-19肺炎患者进行全肺0.5~1.5 Gy剂量的LDRT治疗,有助于降低炎症指标,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炎症吸收且无明显急性不良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低剂量放射治疗肺炎

    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书写的要求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378页

    ArcherQA系统在磁共振引导在线自适应放疗计划独立验算中的应用研究

    陈美宁丁寿亮李永宝王彬...
    379-3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将ArcherQA系统用于Elekta Unity 1.5T磁共振加速器上开展的磁共振引导自适应放疗计划独立验算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均匀水模体验证了 ArcherQA在磁场下的剂量计算精度,然后利用抽签法随机选取32例在Unity上接受磁共振引导在线自适应放疗的患者,包含脑、纵隔、肝、肾、椎体等5个治疗部位、32个离线计划,177个在线计划.分别比较ArcherQA独立验算结果与ArcCheck测量结果、Monaco计划系统计算结果的γ通过率(3mm/3%、2 mm/2%,阈值10%),定量评估ArcherQA系统对Unity在线计划独立验算的准确性和效率.结果 ArcherQA系统可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磁场下光子线的剂量分布,在3 mm/3%标准下,水模体中方野验证结果γ通过率均高于99%.在更严格的2 mm/2%标准下,除20 cm × 20 cm射野外,其他方野的γ通过率也都超过95%.对于治疗计划验证,ArcherQA计算的结果与ArcCheck测量数据,以及Monaco计划系统的计算数据都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在3 mm/3%标准下平均γ通过率可达到99%以上,2 mm/2%标准下平均γ通过率也超过97%.ArcherQA的在线计划独立验算效率较高,177个在线计划独立验算所需的时长范围为50~150 s,平均时长约为108 s.结论 ArcherQA可以准确并高效地计算出磁场下光子线的剂量分布,能够用于磁共振引导自适应放疗中离线和在线治疗计划的独立验算,是一种有效的补充验证手段,为患者治疗计划安全提供保障.

    磁共振引导放疗在线自适应放疗独立验算ArcherQA

    基于人为因素分析及分类系统的放射治疗安全事件人为因素分析及事故链探究

    贺海萍彭旭东罗大双肖青...
    386-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放射治疗安全事件中的人为因素并确定这些人为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找放疗安全事件的潜在事故链.方法 基于放射肿瘤事件学习系统纳入60例放疗安全事件,利用人为因素分析及分类系统(HFACS)进行致因识别及频率统计分析,基于分析结果采用潜在类别分析(LCA)方法对事故致因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结果 计划设计阶段的错误是最常见的事件类型,占比35%,组织氛围、监督不充分以及人员因素分别是HFACS各个层级中最主要的事件致因,其频率指数分别为4.66%、15.68%和16.20%.LCA分析确定了 3条常见放疗事故链,其中两条事故链起源于组织氛围问题,一条事故链起源于组织过程问题,并通过不同的人为因素"漏洞"向下传递.结论 HFACS可帮助溯源导致放射治疗安全事件的各层级人为因素,本研究发现了放疗安全事件的高频致因和3条事故链,可为建立针对性的安全防御措施提供指导.

    人为因素分析及分类系统潜在类别分析人为因素放疗事件

    本刊关于数字用法和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说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392页

    食品样品中低水平137Cs活度浓度测量的两种方法比较

    郑琪珊黄丽华吉艳琴
    393-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食品中137Cs的γ能谱分析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并探讨两种方法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γ能谱分析方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方法(磷钼酸铵分离-β计数法)测量不同类型食品中的137Cs,比较两种方法所需样品量、预处理制样过程以及测量探测下限,并以肉类样品为例,对比两种方法测量肉类样品中137Cs的活度浓度及不确定度评估.结果 能谱分析法与磷钼酸铵分离-β计数法的测量结果一致,两种方法测量肉类样品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分别是18.0%和8.0%,γ能谱分析法样品制备简单,但样品用量大预处理过程耗时,磷钼酸铵分离-β计数法的样品用量小,但需要分离纯化过程,两种方法的探测下限分别是10.6 mBq/kg(样品质量11.7kg)和5.1 mBq/kg(样品质量2.1 kg).结论 两种方法测量食品中低水平137Cs结果一致,适用于食品中137Cs的监测.

    食品137Cs不确定度探测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