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苏旭

双月刊

0254-5098

cjrmp@cjrmp.sina.net

010-62389620

100088

北京市德外新康街2号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Radiological Medicine and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1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承办。本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主要报道电离辐射生物效应、放射治疗剂量控制、放射病诊断与实验研究、放射卫生防护、影像技术、核事故医学应急等理论与应用方面内容。读者对象为从事放射生物学、放射医学、辐射防护、环境保护、临床医生、各级卫生监督所、医学院校有关专业师生、放射性厂矿技安人员及科技信息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RPML1激动剂ML-SA5对铀暴露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的促排解毒作用及机制

    张洪静王睿云王毅斐张旭霞...
    549-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溶酶体Ca2+通道瞬时受体电位粘脂蛋白1(TRPML1)激动剂ML-SA5通过促进溶酶体胞吐促进醋酸铀酰暴露的人肾近端小管上皮HK-2细胞内铀的排出及减轻铀致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HK-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trl组)、ML-SA5组(M组)、Vacuolin-1 组(V 组)、ML-SA5+Vacuolin-1 组(M+V 组)、单纯铀染毒组(U 组)、铀染毒+ML-SA5 组(U+M 组)、铀染毒+Vacuolin-1 组(U+V 组)和铀染毒+ML-SA5+Vacuolin-1 组(U+M+V组),分别给予0和300 μmol/L醋酸铀酰暴露24 h后加入ML-SA5和/或溶酶体胞吐抑制剂Vacuolin-1作用0.5h.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LAMP-1)在细胞质膜的定位情况,ICP-MS检测细胞内铀含量,免疫荧光法检测肾损伤分子1(KIM-1)蛋白表达,Calcein-AM/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率,免疫荧光法检测转录因子EB(TFEB)的亚细胞定位、LAMP-1及TRPML1蛋白表达,采用溶酶体LysoTracker荧光探针检测溶酶体数量.结果 与Ctrl组相比,U组细胞质膜定位的LAMP-1蛋白、细胞KIM-1蛋白表达、细胞死亡率明显增加(t=12.86、18.86、38.53,P<0.05),TFEB核转位、TFEB下游靶基因LAMP-1和TRPML1蛋白表达及LysoTracker探针标记的溶酶体数量明显增加(t=9.12、16.47、32.33、7.75,P<0.05);与U组相比,U+M组HK-2细胞质膜定位的LAMP-1明显增加(t=3.33,P<0.05),细胞内铀含量明显减少(t=5.01,P<0.05),细胞内KIM-1蛋白表达和细胞死亡率显著降低(t=3.81、3.24,P<0.05),这些作用均能被溶酶体胞吐抑制剂Vacuolin-1所抵消;ML-SA5还可明显提高负载铀HK-2细胞的TFEB核转位(t=9.20,P<0.05)、TFEB下游靶基因LAMP-1及TRPML1蛋白表达(t=3.05、3.17,P<0.05)以及LysoTracker标记的溶酶体数量(t=3.13,P<0.05).结论 TRPML1激动剂ML-SA5通过刺激溶酶体胞吐,促进负载铀的HK-2细胞内铀排出及降低铀致细胞损伤/死亡,与其激活TFEB上调溶酶体生物发生和TRPML1蛋白表达有关.

    TRPML1ML-SA5溶酶体胞吐HK-2细胞

    RNA m6A甲基转移酶促进中波紫外线辐射诱导皮肤损伤的作用研究

    方少芬冯阳张琦朱巍...
    55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RNAm6A甲基转移酶(METTL14)在中波紫外线(UVB)辐射诱导皮肤损伤中的调控作用,初步探讨靶向抑制METTL14干预UVB诱导皮肤损伤的可能性.方法 C57BL/6J小鼠经150 mJ/cm2 UVB暴露构建辐射皮肤损伤模型,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皮肤损伤情况,并进行病理评分.采用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WS1分别暴露于10和30 mJ/cm2 UVB照射,构建UVB辐射损伤细胞模型.采用RNA m6A甲基化比色法定量检测上述小鼠模型皮肤组织及细胞模型受照后的m6A水平,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照射后细胞中m6A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过表达METTL14的HaCaT和WS1细胞系,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效果.检测上述细胞系的m6A水平;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上述细胞UVB暴露后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变化.采用UVB辐射皮肤损伤小鼠模型,给药组于照前和照后连续两次皮下注射METTL14抑制剂S.腺苷半胱氨酸(SAH)溶液(1、5 mg/kg),通过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照射后皮肤损伤情况,进行损伤评分比较.结果 150 mJ/cm2 UVB照射后第4天小鼠皮肤组织发生显著损伤,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皮肤炎症浸润,组织结构紊乱,胶原纤维降解,损伤评分达到极点.在10、30 mJ/cm2照射后24 h,HaCaT、WS1细胞存活率均显著降低(t=7.64、7.15,P<0.05).UVB照射后第4天,小鼠皮肤组织中m6A水平下调(t=3.07,P<0.05).受照后24 h,在HaCaT和WS1细胞中检测到m6A水平下调(t=4.78、4.36,P<0.05),METTL14蛋白表达呈时间依赖性表达下调(t=6.39、4.76,P<0.05).成功构建过表达METTL14的HaCaT和WS1细胞系,过表达METTL14上调m6A水平(t=7.66、3.67,P<0.05),抑制细胞UVB照射后的克隆形成能力(T=6.29、3.84、5.37、5.44,P<0.05),显著增加细胞凋亡发生率(t=3.48、9.54,P<0.05).在UVB辐射皮肤损伤小鼠模型中,与生理盐水组相比,给药组(5mg/kgSAH)的小鼠皮肤损伤病理评分明显减轻(t=3.21、4.27、5.81,P<0.05),皮肤炎症浸润减少,组织结构有序,胶原纤维降解减少.结论 METTL14促进皮肤细胞对UVB辐射敏感性,靶向抑制METTL14可有效缓解UVB辐射引起的皮肤损伤,有可能成为UVB辐射皮肤损伤的潜在治疗新靶点.

    中波紫外线辐射皮肤损伤METTL14RNAm6A甲基化修饰

    基于Geant4-DNA模拟质子辐照线虫DNA链损伤的生物效应研究

    季涛涛李桃生余威悦徐照...
    562-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Geant4-DNA 工具包计算质子致线虫生殖细胞的DNA损伤产额及相对生物效能(RBE)值,探究质子辐照线虫的生物效应.方法 使用Geant4-DNA工具包中希尔伯特曲线构建直径为20μm的线虫生殖细胞DNA模型;模拟100、50、20、5和2 MeV的质子辐射造成的DNA损伤,获得不同的物理构造函数、能量阈值(ET)模型和自由基清除距离与DNA双链断裂产额(YDSBs)的关系,并与生物学实验数据(20 MeV质子)进行对比验证.计算不同能量质子诱导DNA损伤的具体类型以及基于RBEDsB数学模型的质子RBEDsB值.结果 在不同的物理构造函数、ET模型以及自由基清除距离3个参数下,质子诱导的DNA损伤分析结果表明,当选取构造函数2时,质子诱导的YDSBs最低,构造函数4和构造函数6诱导的YDSBs相差不大;随着单能ET的增加,质子诱导的YDSBs在逐渐降低;当自由基清除距离越长时,质子诱导的YDSBs越高.与生物实验数据对比结果表明,选取构造函数4、21.25 eV的单能ET模型以及9 nm的自由基清除距离时,其模拟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最接近,两者相差约8.3%.质子的RBEDSB计算结果表明,其值在1.02~1.85范围内变化,质子能量越低,RBEDsB越高.结论 基于Geant4-DNA模拟质子诱导线虫的YDSBs与相关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吻合较好,为理解和预测质子辐射诱导的生物效应提供了重要手段.

    Geant4-DNA线虫质子DNA双链断裂相对生物效能

    本刊常用缩写形式的词汇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编辑部
    570页

    清化凉血护络汤通过PI3K/Akt通路预防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机制研究

    朱琳张婷殷华芳沈伟生...
    571-5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清化凉血护络汤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中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及其对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 随机区组法将36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组(6.17g/kg)、高剂量组(24.68 g/kg),每组各9只.17.5 GyX射线照射腹部建立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模型,照射前后各连续灌胃给药7 d.照射后7 d观察各组大鼠肛周和粪便情况,取直肠组织研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直肠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表达及脂质过氧化过程中丙二醛(MDA)含量.qRT-PCR检测各组直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直肠组织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将IEC-6细胞分为对照组、辐射组、空白组和给药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细胞接受10 Gy单次照射.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上清中SOD、CAT、MDA、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大鼠肛周和粪便情况趋向正常.与模型组比较,清化凉血护络汤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SOD活性上升(t=4.86、8.50,P<0.05),CAT 表达增加(t=8.72、14.28,P<0.05),MDA 含量降低(t=6.94、10.66,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给药后能够明显抑制直肠组织中TNF-α、IL-6和IL-lβ mRNA的表达(t=5.60、2.95、4.31、9.16、4.66、13.35,P<0.05),且两组直肠组织 p-PI3K/PI3K 和 p-Akt/Akt比值低于模型组(t=22.35、13.56、18.23、13.85,P<0.05).与辐射组相比,10%含药血清给药后,细胞上清中SOD和CAT表达上升(t=6.85、10.44,P<0.05),MDA表达下降(t=10.44,P<0.05),而且能够明显抑制细胞上清中TNF-α、IL-6和IL-1β的含量(t=12.07、6.87、14.80,P<0.05).10%含药血清给药后,细胞中p-P13K/PI3K和p-Akt/Akt比值低于辐射组(t=10.95、5.59,P<0.05).结论 清化凉血护络汤能减轻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氧化应激损伤和炎症因子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负向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放射性肠炎氧化应激炎症PI3K/Akt信号通路清化凉血护络汤

    四溴双酚A对电离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肝脏毒性效应的影响

    张书琴尚悦程雅佳朱彤...
    578-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斑马鱼模型研究四溴双酚A对电离辐射诱导的肝脏毒性效应的影响,为评估微塑料-放射性双重暴露对水体生物及人类造成的生存和健康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将4~6月龄健康成年斑马鱼采用3种方式按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每组20条,雌雄各半).四溴双酚A暴露浓度筛选实验分为4组:对照组和3、30、300 μg/L四溴双酚A处理组.双重暴露对肝脏功能影响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电离辐射组(10、20或30 Gy)和电离辐射+四溴双酚A(60、300和1 500 μg/L)处理组.四溴双酚A对肝脏辐射毒性效应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电离辐射组(20 Gy)和电离辐射+四溴双酚A处理组(300μg/L).检测肝脏中肝功指标、氧化应激标志物、炎症因子及肝脏细胞凋亡情况的改变,并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寻找差异代谢通路和代谢物.结果 不同浓度的四溴双酚A暴露导致斑马鱼肝脏ALT和AST活性以剂量依赖方式升高,且300 μg/L暴露组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t=-2.22、-3.20,P<0.05).20 Gy起电离辐射可诱导明显的肝功下降,此辐射剂量下从300 μg/L四溴双酚A浓度起联合暴露可加剧肝脏辐射毒性(与对照组比较,t=-8.18~-4.63,P<0.05;与电离辐射组比较,t=-5.22~-0.30,P<0.05).电离辐射组与联合暴露组斑马鱼肝脏ALT和AST活性,ROS、MDA和SOD活性,TNF-α、IL-1β、Cox-2、Caspase-8和Caspase-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肝细胞凋亡情况较对照组逐级升高(与对照组比较,t=-12.29~-2.88,P<0.05;与电离辐射组比较,t=-4.40~-2.31,P<0.05);D-葡萄糖酸、对甲酚等代谢物含量差异在3组肝组织中持续加大,涉及生物合成、降解及代谢等KEGG途径.结论 300 μg/L四溴双酚A暴露可加剧电离辐射诱导的斑马鱼肝脏毒性效应,涉及使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水平进一步升高等机制,且四溴双酚A加重了辐射导致的肝脏代谢紊乱.

    四溴双酚Aγ-射线斑马鱼肝毒性代谢组

    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体位固定设备联合摆位引导方式的优选研究

    李隆兴高艳陈洪涛李子煌...
    587-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开放式面罩联合光学表面监测系统(OSMS)引导摆位与闭合式面罩联合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之间的平移和旋转方向误差,评估开放式面罩联合OSMS引导摆位方式在脑转移瘤大分割立体定向放射治疗(HSRT)的应用优势,并计算脑转移瘤患者在不同固定设备与摆位方式下计划靶区体积(PTV)的外放边界.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脑转移瘤患者HSRT的摆位数据,根据固定设备和摆位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OSMS联合开放式面罩组(A组)、头颈肩封闭式面罩+发泡胶组(B1组)和头颈肩封闭式面罩+头枕组(B2组).A组利用OSMS自动移床功能引导摆位,B1组和B2组利用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3组均通过锥形束CT(CBCT)骨性配准得到六维方向(x轴、y轴、z轴、x轴旋转、y轴旋转、z轴旋转)摆位误差,并根据van Herk公式计算计划靶区的外放边界.结果 共采集CBCT配准数据288套,其中A组六维方向摆位误差和3D矢量误差均最小,分别为(0.47±0.33)、(0.49±0.31)、(0.44±0.31)mm,(0.42±0.32)°、(0.48±0.31)°、(0.42±0.22)° 和(0.90±0.39)mm;除 z 轴旋转方向A组与B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方向与B1组和B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无平移方向≥2 mm,旋转方向≥2°的摆位误差.B1组y轴、z轴、z轴旋转方向及3D矢量误差均显著小于B2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个方向PTV外放边界分别为1.32、1.19和1.22 mm,均小于另外两组.结论 脑转移瘤HSRT中,与头颈肩封闭式面罩联合激光灯+面罩标记引导摆位相比,应用开放式面罩联合OSMS引导摆位,可明显提高六维方向摆位精度,降低重复摆位率,减小PTV外放边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脑转移瘤立体定向放疗光学表面监测系统开放式热塑面罩摆位误差

    玉夫膏对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赵静王会娟马晓果黄晓婷...
    594-6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玉夫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6月至2023年2月首程放疗期间或放疗后出现2~3级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恶性肿瘤患者104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51例,分别采用玉夫膏和湿润烧伤膏外敷,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皮肤损伤程度变化、愈合速度、愈合时间及疼痛、瘙痒、烧灼等症状的缓解情况.结果 共102例患者完成研究,观察组53例,对照组49例.观察组湿性皮肤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62.26%vs.83.67%,P<0.05);观察组湿性破损皮肤愈合速度快于对照组(1.67vs.0.55 cm2/d,P<0.05);观察组放射性皮肤损伤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10.40 vs.14.41 d,P<0.05),其中2级皮肤损伤愈合时间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10.21 vs.17.57 d,P<0.05),2.5级和3级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疼痛评分和烧灼分级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瘙痒分级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玉夫膏可显著降低患者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程度,加快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同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瘙痒和烧灼症状,患者在使用过程中耐受性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玉夫膏放射性皮肤损伤疼痛瘙痒烧灼

    拓展准直器对硼中子俘获治疗束流特性的影响研究

    朱雅迪高军季翔廉超...
    601-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的常规准直器基础上设计了拓展准直器,分析不同准直器情况下患者模体的束流分布特性.方法 采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计算了常规准直器、5 cm长拓展准直器、10 cm长拓展准直器沿着束流方向的中子束流分布;选取10 cm长拓展准直器无间隙的情况,模拟计算了不同质量百分比的氟化锂(LiF)与聚乙烯材料组合、碳化硼(B4C)与聚乙烯材料组合的照射时间和优势深度;分别模拟计算了常规准直器下和拓展准直器下无间隙及其他不同间隙对照射时间、优势深度及离轴剂量的影响.结果 10 cm长度拓展准直器无间隙情况,热中子通量密度、伽马射线剂量率以及快中子剂量率最大,其峰值分别为1.0× 109 n/(cm2·s)、5.3cGy/min、9.1 cGy/min;相较于聚乙烯结合B4C,聚乙烯结合LiF的准直器材料在优势深度和照射时间均有优势;对于5种聚乙烯结合LiF的准直器材料,优势深度最大的是20 wt%聚乙烯结合80 wt%LiF的材料,为8.7 cm,然而其照射时间较长,为20.5 min;照射时间最短的为80 wt%聚乙烯结合20 wt%LiF的材料,仅为19.0 min,其优势深度为8.5 cm;对于不同准直器长度、不同空气间隙的剂量分布,相比不使用拓展准直器的情况,5、10 cm长度拓展准直器能够分别降低26.4%、40.3%的治疗时间,同时优势深度变化较小;同一准直器情况下,随着空气间隙的增大,离轴剂量则越大.结论 5、10 cm长度拓展准直器的使用,能够在提高中子束流强度、降低照射时间的同时,对优势深度、离轴剂量等参数影响较小,从而能够解决由于头颈部活动受限等情况下患者肿瘤体表与出束口存在空气间隙所导致的治疗时间增长的问题.BNCT装置可结合实际临床需求,采用适用的拓展准直器.

    硼中子俘获治疗拓展准直器束流分布

    一种确定β-γ混合辐射场中β射线及γ射线剂量的方法

    张璇黄建微李德红成建波...
    608-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确定热释光剂量计在β-γ混合辐射场中β射线及γ射线剂量,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验证,以探讨这种方法的有效性.方法 将个人剂量监测用热释光剂量计分别置于β射线参考辐射场(90Sr/90Y,85Kr)和γ射线参考辐射场(137Cs)中进行辐照.针对个人剂量当量Hp(10)和Hp(0.07),在2.0~15.0 mSv剂量范围内开展线性响应和归一至137Cs源的响应研究.通过个人剂量计中用于Hp(10)和Hp(0.07)监测处的探测器,确定混合辐射场中β射线和γ射线剂量,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 γ射线下Hp(10)和Hp(0.07)、β射线下Hp(0.07)的判定系数均满足R2>0.998.90Sr/90Y源和85Kr源各剂量下归一至137Cs源的响应平均值,分别为1.14和0.18;通过剂量响应曲线得到的斜率值计算二者的归一至137Cs源的响应值分别为1.17和0.18.85Kr源下,Hp(10)监测处的测得值与Hp(0.07)监测处的测得值之比(kR值)接近于0,137Cs源下的kR值接近于1.采用基于kR平均值与kR斜率值计算,得到的Hp(10)γ、Hp(0.07)γ和Hp(0.07)β的计算值与约定值最大相对偏差分别为6.1%与6.0%.结论 该方法可应用于单个β源和单个γ源下β-γ混合辐射场的β射线及γ射线剂量评估.

    β-γ混合辐射场热释光剂量计个人剂量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