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扫描方案在胸部CT成像中对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临床研究:采用随机抽取的模式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至7月之间行胸部CT检查的患者65例,采用管电压120 kV,同时开启自动管电流调制及Z轴剂量调制技术.入组病例分为高分辨力组(34例)和常规组(31例),扫描方案设置均与模体研究相同.高分辨力组与常规组分别以层厚/间隔1 mm/1 mm及2 mm/1 mm重建横断面肺窗和纵隔窗薄层图像.模体研究: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50 mAs对Catphan500模体进行两种方案的扫描,其中,高分辨力扫描方案采用肺结节(Lung Nodule)扫描模式,螺距1.5,探测器组合16 × 0.75 mm,常规扫描方案采用体部(Body)扫描模式,螺距0.813,探测器组合16 × 1.5 mm.对两种扫描方案所得模体图像进行高对比分辨力客观评价.两组均重组5 mm/5 mm冠状面肺窗及横断面纵隔窗图像.将所得图像导入Radimetrics系统,比较两组间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体表敏感器官剂量及扫描时间的差异.在横断面纵隔窗固定解剖部位测量并计算对比度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及品质因数(FOM).由两名高年资诊断医师对肺窗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 模体研究结果表明,高分辨力扫描模式所得图像在XY平面内的空间分辨力比常规扫描模式提高约5%;在Z轴方向上的空间分辨力提高接近20%.临床研究的结果表明,常规组患者的甲状腺剂量、女性患者的乳腺剂量显著高于高分辨力组(t=2.8、2.3,P<0.05).常规组患者的右侧斜方肌SNR、CNR、FOM值显著高于高分辨力组(t=4.1、5.8,z=4.4,P<0.001).高分辨力组患者的胸主动脉SNR、CNR、FOM值显著高于常规组(t=3.4、4.4,z=3.4,P<0.001).高分辨力组临床病例在肺窗横断面、冠状面上影像质量稳定性均有所提升,主观评分均在4分以上,平均分与常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行胸部CT检查时,观察重点为肺野内细节及纵隔时,宜采用高分辨力扫描方案;观察重点为体表软组织时,宜采用常规扫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