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肝炎研究所
中华肝脏病杂志

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肝炎研究所

任红

月刊

1007-3418

zhgz@vip.163.com

023-63727251

400010

重庆市渝中区临江路74号

中华肝脏病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病毒性肝炎研究所承办。本刊是全国性学术期刊,反映了肝脏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最新水平,报道了国内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国际学术动态,促进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内容包括肝脏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病理生理、免疫学、发病机理、 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进展。杂志适合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肝病防治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医务人员、预防和基础科研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走向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HBsAg轨迹及关键分水岭

    梁携儿刘智泓李咏茵樊蓉...
    961-9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的实现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热点和难点.现有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可持续抑制HBV DNA,聚乙二醇干扰素α单药或联用NAs的治疗方案的功能性治愈率尚未满足临床需求.新机制HBV抗病毒药物,尤其小核酸新药,为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带来突破性进展.基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多时间点纵向数据描绘功能性治愈轨迹的预测模型可指导临床治疗策略.不同HBsAg水平可作为关键分水岭辅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的筛选,从而优化对乙型肝炎患者的个性化管理.

    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治疗

    2023年欧洲肝病学会专家共识: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及其相关并发症管理的专家意见(摘译)

    张娜韩国宏
    96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摘译自欧洲肝病学会(EASL)颁布的《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及其相关并发症管理的专家意见》(Expert management of congenital portosystemic shunts and their complications).先天性门体静脉分流(CPSS)通常与全身并发症相关,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肝结节、肺动脉高压、内分泌异常和神经认知功能障碍.文章主要为CPSS患者的肝结节、肺动脉高压和内分泌异常的治疗提供专家临床指导意见,并对分流道的闭塞和随访提出建议.

    门体静脉分流肺动脉高压肝细胞癌封闭试验门静脉压力

    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不确定期临床特征分析

    周路路白萧萧东冰辛杰晶...
    970-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低病毒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不确定期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139例2013年9月至2021年7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病科就诊的丙氨酸转氨酶(ALT)持续正常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者,根据患者基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水平分为低HBsAg组(n=59)和高HBsAg组(n=80).分析两组患者基线和随访终点各指标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HBsAg下降≥0.5 log10IU/ml率、HBV DNA阴转率、ALT持续正常率以及肝脏硬度测定值(LSM)持续正常率.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年龄、性别、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家族史、随访时间、抗-HBe、抗-HBc、HBV DNA、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HBsAg组患者HBsAg、抗-HBc、ALT水平随访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e、HBV DNA、AST、Alb、LSM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HBsAg组患者HBsAg、抗-HBc随访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e、HBV DNA、ALT、AST、Alb、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例患者随访过程中行肝组织活检,27.27%患者肝组织存在中度损伤.低HBsAg组45.76%患者随访终点HBsAg下降≥0.5 log10IU/ml,10.17%患者HBV DNA阴转,88.14%患者ALT持续正常,96.61%患者LSM持续正常;高HBsAg组3.75%患者HBsAg下降≥0.5 log10IU/ml,无患者出现HBV DNA阴转,90.00%患者ALT持续正常,98.75%患者LSM持续正常.两组患者随访结束时HBsAg下降率(45.76%与3.75%,x2=32.975,P<0.001)、HBV DNA 阴转率(10.17%与0,x2=6.219,P=0.01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ALT和LSM持续正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大多数低病毒载量HBeAg阴性的不确定期慢性HBV感染者长期处于持续低病毒血症,部分患者肝组织存在损伤,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肝癌,只要其HBV DNA阳性,均应启动抗病毒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低病毒载量不确定期临床特征

    本刊对医学名词使用的要求

    975页

    艾米替诺福韦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比较:一项真实世界单中心研究

    陈如悦吕雪艳黄硕李为哲...
    97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艾米替诺福韦(TMF)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真实世界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门诊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分别给予TMF和TAF治疗.主要研究结局是治疗48周时患者的HBV DNA转阴率(<20 IU/ml),次要研究结局是治疗48周时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及肾功能和血脂指标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 共入组患者440例,其中TMF组220例(初治63例和经治157例);TAF组220例(初治61例和经治159例).疗效方面,治疗48周时,TMF组和TAF组初治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90.5%、85.2%(P=0.372),ALT复常率分别为 92.1%、88.5%(P=0.505);经治患者 HBV DNA 转阴率分别为 99.4%、98.7%(P=1.000),ALT复常率分别为94.9%、92.3%(P=0.863).安全性方面,治疗48周时,TMF组患者血清肌酐水平低于TAF 组[TMF 组 66.5(56.3,78.3)μmol/L,TAF 组 70.6(60.7,77.8)μmol/L,Z=-2.282,P=0.022],两组患者的其他肾功能和肾小管功能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48周时,TMF组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于TAF组[TMF组1.4(1.1,1.6)mmol/L,TAF组1.3(1.1,1.6)mmol/L,Z=-2.204,P=0.027],两组患者的其他血脂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TMF和TAF治疗CHB患者48周时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体安全性良好.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疗效抗病毒艾米替诺福韦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安全性

    肝硬化患者肝内静脉分流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肝静脉压力梯度的影响

    丁量子蔡子豪肖江强张明...
    984-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肝硬化患者发生肝内静脉分流(IVVS)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3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HVPG测定的肝硬化患者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IVVS发生率和其危险因素,以及其对HVPG的影响.计量资料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数据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有242例肝硬化患者纳入统计学分析,其中有IVVS者54例(22.3%),无IVVS者188例(77.7%).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中凝血酶原时间(PT)、HVPG和脾切除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PT是IV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合并IVVS的患者HVPG数值偏低[(17.58±5.57)mmHg与(11.92±5.38)mmHg,1 mmHg=0.133 kPa;t=6.623,P<0.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具有较高的IVVS发生率,其与偏短的凝血酶原时间密切相关,合并IVVS的患者HVPG数值偏低,影响其准确性.

    肝硬化肝内静脉分流肝静脉压力梯度凝血酶原时间

    肝细胞癌伴"结中结"的肝胆期影像表现分型及其病理学特征

    邢飞朱文静姜吉锋陆健...
    989-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伴"结中结"(NIN-HCC)的肝胆期(HBP)影像表现分型及其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7月至2022年11月于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NIN-HCC,术前进行过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的25例(27个病灶)肝硬化患者.分析并记录NIN-HCC中内、外结节的大小、信号强度、强化方式及其病理学特征,并根据2018版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RADS)分类标准对病灶进行评分.根据内、外结节的HBP不同信号强度,将NIN-HCC进行分组、分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的影像特征及LI-RADS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评估内、外结节的病理分化程度与HBP信号强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NIN-HCC术后无复发生存(RFS).结果 27个NIN-HCC中,内结节动脉期均呈富血供改变,最大径(13.2±5.5)mm,51.9%(14/27)呈"快进快出"强化,48.1%(13/27)呈"快进慢出"强化.外结节动脉期均呈乏血供改变,最大径(25.7±7.3)mm,13个(48.1%)伴廓清表现.以背景肝实质信号强度作为参照,根据外结节HBP的信号强度,将NIN-HCC分为2组:低信号组(n=17,63.0%)及等信号组(n=10,37.0%).以外结节信号强度作为参照,根据内结节低、等、高信号,将低信号组、等信号组依次分为A~C型、D~F型,共6型.低信号组中,7.4%(2/27)内结节呈更低信号(A型),37.0%(10/27)呈等信号(B型),18.5%(5/27)呈高信号(C型).等信号组中,29.6%(8/27)内结节呈低信号(D型),7.4%(2/27)呈等信号(E型),无一例高信号(F型).40.7%(11/27)病灶LI-RADS评分为LR-4类,59.3%(16/27)为LR-5类.低信号组与等信号组间,内、外结节最大径、强化方式及病灶LI-RAD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织学上,NIN-HCC呈细梁/假腺管型,无微血管侵犯,其中内结节以中分化HCC为主,外结节以高分化HCC为主.内、外结节的分化程度与HBP信号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90,P=0.143;r=0.079,P=0.697).NIN-HCC根治性切除术后中位RFS随访时间为31.7个月,1、3、5年累积RFS率分别为96.0%、76.0%和64.0%.结论 NIN-HCC可作为HCC多步癌演变早期诊断的形态学标志物,影像及病理学具有一定特征性,HBP影像学分型有助于进一步提高HCC伴"结中结"影像征象的了解.

    肝细胞癌诊断钆塞酸二钠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结中结

    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人群疾病特征近5年变化趋势:一项单中心横断面回顾性研究

    金盼盼李娟刘天府麻爱娣...
    997-1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近5年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细胞癌(HBV-HCC)患者疾病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 通过单中心横断面回顾性分析,对比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照组)与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观察组)诊断为HBV-HCC的患者资料.研究变量资料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例系统提取.采用1∶2倾向评分匹配调整性别和年龄等潜在混杂因素,利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观察组HBV-HCC人群疾病特征变化的影响因素,并采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绘制森林图显示logistic回归分析中研究变量的效应大小.计量正态分布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收集1 71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资料,其中对照组510例,观察组1 207例.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新确诊人数增加到2.36倍(1 207例/510例),男性仍为主要发病人群(83.3%比82.7%),发病中位年龄上升(51.9岁比53.5岁,P<0.001),79.4%的HBV-HCC患者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HBeAg阴性患者占比增多(56.4%).倾向评分匹配调整后,影响HBV-HCC患者的因素包括:有HBV家族史(OR=1.626,95%CI:1.181~2.238)、有肝细胞癌家族史(OR=1.388,95%CI:1.013~1.901)、低病毒血症(OR=1.322,95%CI:1.046~1.671)、丙氨酸转氨酶异常(OR=1.545,95%CI:1.231~1.940)、肝纤维化(OR=1.478,95%CI:1.153~1.894)、肝硬化(OR=1.431,95%CI:1.128~1.815),以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OR=1.438,95%CI:1.116~1.815),HBeAg 阳性患者影响因素减少(OR=0.390,95%CI:0.389~0.617).然而,早期HBV-HCC诊断人数有所增加(12.7%比19.3%,P=0.001).结论 近5年来,HBV-HCC患者的疾病特征正在发生变化.HBV和肝细胞癌家族史、HBeAg阴性、低病毒血症、丙氨酸转氨酶异常、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增加了中偏高年龄段男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

    慢性乙型肝炎肝细胞癌疾病特征趋势诊断

    糖原贮积病Ⅲ型26例患儿的基因及其临床特征

    张雪媛张萍冯佳燕李西华...
    1005-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糖原贮积病Ⅲ型(GSD Ⅲ)患者基因、临床特点及治疗后的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7年6月-202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就诊的26例GSD Ⅲ型患儿的基因和临床资料.依据AGL基因变异类型分为非错义变异组和错义变异组,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所有患者诊断后予生玉米淀粉治疗,对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纳入的26例患者中男13例、女13例,确诊的中位年龄为28(6,134)个月.共检出35种AGL基因变异,热点变异为c.1735+1G>T(9/52,17.3%).常见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26/26,100%)、肝肿大(25/26,96.2%)、空腹低血糖(25/26,96.2%)及高血酮(16/18,88.9%)、高甘油三酯(TG)(20/26,76.9%)、高肌酸激酶(CK)(16/25,64.0%)、心电图异常(12/16,75.0%).诊断时有肌病症状的患者15.4%(4例).18例进行肝脏穿刺术,其中肝纤维化≥S2 83.3%(15/18).非错义变异组与错义变异组相比,高CK、高丙氨酸转氨酶(ALT)病例数较多(P值均<0.05).余在年龄、身高、肝脏大小及纤维化程度、空腹血糖(Glu)、T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4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0.5(20,73)个月,身高改善,肝脏缩小,ALT、TG降低,Glu改善,但28.6%(4例)新发肌病症状,CK升高(P值均<0.05).随年龄的增长ALT下降,CK水平增加(P值均<0.05).结论 我国GSD Ⅲ型诊断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肝肿大、空腹低血糖及高血酮、高甘油三酯血症、CK升高,早期可出现肝纤维化.生玉米淀粉治疗后身高、肝脏及代谢相关指标可改善,但肌病可进展.

    糖原贮积病AGL基因肝纤维化肌酸激酶肌病遗传疾病特征

    关于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0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