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内胆管结石微创治疗策略

    邱朋邓正栋王剑明
    591-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内胆管结石是指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各分支胆管内的结石,好发于亚洲人群[1]。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结石分布一般较广泛且伴随着胆道狭窄,这也是该疾病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高的重要原因。目前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系统、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等众多微创技术已取得一系列进展和突破,加之微创和快速康复等观念的提出及手术操作者的经验累积,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已逐渐微创化,显著减少了患者手术创伤,降低了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提高了该疾病的治疗水平[2]。由于各种微创技术自身的局限性和适应证的把握不准,目前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还未达到预期效果。本文旨在总结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方式,分析各微创治疗手段的最佳受益人群,进一步探讨提高肝内胆管结石疗效的个体化策略。

    肝内胆管结石微创治疗策略

    肝细胞癌转化治疗方式

    杜锡林谭凯贺小军白亮亮...
    597-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6位,肿瘤致死原因居第4位[1]。我国原发性肝癌新发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的一半,其中肝细胞癌(肝癌)最为常见。目前,肝癌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大多数患者初诊时病情已达中晚期,失去了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2]。此外,我国作为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大国,大多数肝癌患者合并肝硬化病史,肝脏储备功能差,对于术后残肝体积要求也较高。转化治疗通过改善肝功能,降低肿瘤分期和增加剩余肝体积的途经将不可切除肝癌转变为可切除肝癌。转化治疗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目前转化治疗的方式也已经初步达成了共识[3],但仍有很多细节的问题需要探讨,笔者就目前肝癌转化治疗方式的现状和展望进行思考和概述,供临床医师参考。

    肝肿瘤癌,肝细胞转化治疗

    原发性肝癌转化治疗焦点问题探讨

    魏小勇
    602-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肝癌(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地区,其年新发病例数及死亡病例数占全球近一半[1]。早期肝癌患者可通过手术等治疗获得治愈,但因为肝癌发病隐匿,早期无特异性症状,约70%肝癌患者初诊即为中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治疗,从而生存时间短,预后差。近年来,随着新的靶向及免疫药物的不断发展,肝癌的系统治疗取得显著进步,使肝癌的治疗格局发生了较大转变。不可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患者可以经过介入、靶向、免疫等多模式的综合治疗后使肿瘤缩小或降期,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转化治疗使越来越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从中获益,很多患者明显延长了总体生存期(OS),甚至获得了治愈。因此肝癌的转化治疗也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转化治疗现在仍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本文主要对肝癌转化治疗的焦点问题,如适合人群、方案的选择、手术时机、手术必要性及后续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中晚期肝癌的转化治疗带来参考。

    癌,肝细胞转化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介入治疗

    淋巴结清扫数目对远端胆管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疗效的影响

    潘冰吕少诚赵昕李立新...
    608-6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数目对远端胆管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4例远端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0例,女44例;年龄29~84岁,中位年龄66岁。分析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生存预后的影响。采用X-tile软件分析确定淋巴结数目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分为两组。两组淋巴结数目比较采用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患者清扫淋巴结数目3~45个,依据淋巴结数目临界值24个,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淋巴结数目<24个80例和淋巴结清扫数目≥24个24例。<24个组和≥24个组患者清扫出淋巴结数目分别为(15±5)、(31±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01,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分为21%(5/24)、4%(1/24)和21%(26/80)、5%(4/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01,0.142;P>0.05);两组患者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6%、33.2%、25.9%和87.1%、63.7%、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70,P<0.05)。结论:对于远端胆管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清扫淋巴结清扫数目≥24个可明显改善生存预后,且不会增加围手术期安全风险。

    胆管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手术后并发症预后

    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分析

    张其坤商福超李琪栗光明...
    613-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脾切除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肝癌根治性治疗的13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4例,女54例;年龄26~76岁,中位年龄55岁。根据手术方式和肝癌分期不同分为根治性治疗联合脾切除术组(HS组,96例),其中T1期肝癌(HS1组)48例,T2期肝癌(HS2组)39例,T3期肝癌(HS3组)9例;同期T1期接受单独肝癌根治性治疗的42例作为对照(HA1组)。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结果:HS组中位RFS、OS分别为22.3、46.0个月。其中HS1组术后1、2、5年RFS分别为90.2%、76.5%、51.0%,HS2组相应为48.6%、24.3%、10.8%,HS3组相应为42.9%、28.6%、28.6%,3组术后1、2、5年RF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276,26.206,17.124;P<0.05)。HS1组术后1、2、5年OS分别为95.8%、79.2%、47.9%,HS2组相应为84.6%、69.2%、25.6%,HS3组相应为77.7%、55.6%、33.3%,3组术后5年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16,P<0.05)。HS1组和HA1组术后1、2年RFS分别为95.0%、81.0%和81.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78,4.944;P<0.05)。HS1组和HA1组术前有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史20、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4.581,P<0.05);两组术前Hb中位数分别为115(49)、126(20) g/L,PTA分别为73%(12%)、78%(7%),肝弹性硬度分别为19(12)、15(10) kPa,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275)、150(100)ml,手术时间分别为4.1(2.3)、3.5(1.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15,-2.768,2.374,3.171,2.804;P<0.05)。两组均无术后早期死亡。结论:联合脾切除可提高T1期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RFS。此类获益患者术前消化道出血史比例较高、凝血功能较差,肝硬化程度较高,联合脾切除虽然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但总体安全。

    根治性治疗脾切除术癌,肝细胞高血压,门静脉预后

    外伤性脾破裂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中转开腹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林文斌郑泽源郑文能郁毅刚...
    619-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62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7例,女15例;年龄29~51岁,中位年龄41岁。Ⅱ级脾外伤17例,Ⅲ级脾外伤35例,Ⅳ级脾外伤10例。患者术中中转开腹14例。术中中转开腹影响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中转开腹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分析该模型对中转开腹风险的预测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BMI≥27 kg/m2、损伤分级Ⅳ级、高年资主治医师主刀、术中脾损伤、暴露不佳的患者中转开腹率明显升高(χ2=7.468,15.336,5.124,15.849,12.111;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高年资主治医师主刀、术中脾损伤、暴露不佳是术中中转开腹的独立影响因素(HR=17.717,20.764,10.343;P<0.05)。以术中中转开腹为因变量,主刀医师年资、术中脾损伤、暴露不佳分别为自变量,构建术中中转开腹预测模型为Logit(P)=-18.980+2.875×X1+3.033×X2+2.336×X3(X1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主刀,X2为术中脾损伤,X3为暴露不佳)。该模型预测中转开腹ROC曲线下面积为0.925,敏感度为0.857,特异度为0.854。结论:术者经验不足、术中脾损伤、暴露不佳是脾破裂患者腹腔镜手术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构建模型可筛选适合腹腔镜手术的患者。

    外伤性脾破裂出血腹腔镜脾切除术风险模型

    微血管侵犯对肝癌肝移植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严庆刘颖邓斐文陈焕伟...
    624-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肝移植治疗的78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1例,女7例;平均年龄(53±9)岁。HBsAg阳性72例;肝功能Child-Pugh评分(8±2)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14±7)分。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MVI阳性组(19例)和MVI阴性组(5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MVI阳性组术后1、3、5年总体生存(OS)分别为89.5%、68.6%、58.8%,MVI阴性组相应为94.5%、89.8%、86.0%,MVI阳性组术后OS明显较差(χ2=5.495,P<0.05)。MVI阳性组术后1、3、5年无进展生存(PFS)分别为79.0%、60.3%、51.7%,MVI阴性组相应为92.6%、85.5%、76.0%,MVI阳性组术后PFS明显较差(χ2=3.960,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Child-Pugh评分、肿瘤数目及MVI阳性是术后OS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68,14.861,50.102,3.201;P<0.05)。患者肿瘤直径及MVI阳性是术后PFS的独立影响因素(OR=2.150, 2.333;P<0.05)。对于符合米兰标准患者,MVI阳性组术后OS、PFS也明显差于MVI阴性组(χ2=6.013,6.595;P<0.05)。结论:MVI阳性是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MVI阳性患者复发率更高,生存更差。

    癌,肝细胞微血管侵犯肝移植

    床旁超声造影对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廖梅张红君金洁玚吕艳...
    630-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床旁超声造影(CEUS)在肝移植术后早期肝动脉血栓(HAT)评估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移植的585例受者。其中男516例,女69例;年龄0.5~78.0岁,中位年龄48.1岁。受者或其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移植术后1、2、3 d分别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CEUS检查。对于术后4 d仍在ICU的受者,则按临床需要进行更多次的超声检查。HAT确诊以DSA或CT动脉造影(CTA)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评价诊断价值。结果:585例肝移植受者中,CDUS检查肝内外动脉均未显示21例,CEUS发现其中12例肝内外动脉均无造影剂灌注,经DSA确诊为HAT;另外9例CEUS见肝动脉造影剂灌注,避免了DSA检查。CDUS在11例受者中可显示肝外动脉及一侧肝内动脉,经CEUS后可显示其中4例肝内动脉;余7例仍有一侧肝内动脉CEUS显示不清,在其后的超声随访中可显示这些肝内动脉。经CTA、超声、临床随访证实,床旁CDUS及CEUS均未漏诊HAT。CDUS诊断HAT的敏感度、特异度、Youden值、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98、0.98、0.57、1.00,CEUS相应为1.00、1.00、1.00、1.00、1.00。两种方式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2、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1,P=0.003)。结论:床旁CEUS可纠正CDUS的假阳性,提高肝移植术后早期HAT诊断的准确性,且避免DSA等有创检查。

    肝移植肝动脉血栓超声检查,介入性超声造影

    腹腔镜袖状胃切除联合胆囊切除治疗肥胖合并胆囊结石安全性和疗效

    牛朝李波张万福靳文帝...
    635-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肥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行LSG联合LC的32例肥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8例,女24例;年龄20~55岁,中位年龄34岁。观察患者手术并发症及术后6个月疗效。手术前后BMI、血脂、血糖、血压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患者均成功实施了LSG联合LC,围手术期均无术后出血、胃瘘、胆漏、胆道损伤、胃腔狭窄等明显并发症。患者体重由术前(97±13)kg降至术后6个月的(70±9)kg,BMI由术前(35.6±6.4)kg/m2降至(23.2±1.3)kg/m2,28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由术前(12.8±7.5)mmol/L降至(2.2±1.1)mmol/L,12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由术前(12.5±1.7)mmol/L降至(5.5±0.9)mmol/L,10例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由术前(168±13)/(104±9)mmHg降至(138±11)/(90±6)mmHg(1 mmHg=0.133 kPa) (t=8.641,8.505,31.272,10.443,8.862,8.414;P<0.05)。结论:肥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行LSG联合LC是安全可行的,手术能明显改善肥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联合手术疗效类似于单独LSG和LC,但在减少患者创伤、节约手术费用等方面均有一定的优势。

    袖状胃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结石病减重

    七氟烷和丙泊酚在肝切除术中麻醉效果比较Meta分析

    段文忠白延霞徐文亭祁虹霞...
    640-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比较七氟烷和丙泊酚在肝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3月。中文检索词:七氟烷、丙泊酚、肝切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等。英文检索词:Sevoflurane、propofol、hepatectomy、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检索关于七氟烷与丙泊酚在肝切除术中麻醉效果的RCT文献。七氟烷组以七氟烷作为麻醉用药联合芬太尼等其他镇痛药,丙泊酚组以丙泊酚为麻醉用药联合芬太尼等其他镇痛药,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共纳入13项RCT,共923例患者。其中七氟烷组460例,丙泊酚组463例。Meta分析显示,七氟烷组麻醉插管后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丙泊酚组(MD=-5.17,P<0.05);术后ALT、AST、TB水平明显低于丙泊酚组(MD=-52.70,-41.18,-9.19;P<0.05);术后IL-6、IL-10、TNF-α水平明显低于丙泊酚组(MD=-6.32,-10.98,-4.25;P<0.05);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明显早于丙泊酚组(MD=-5.54,-12.45;P<0.05);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明显低于丙泊酚组(SMD=-1.19,P<0.05);而两组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2.15,P=0.05)。结论:相较于丙泊酚,肝切除术采用七氟烷进行麻醉,可抑制患者术后血浆炎症因子分泌,促进肝功能恢复,有利于术后麻醉苏醒,且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临床上获益明显。

    七氟烷丙泊酚肝切除术麻醉和镇痛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