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Kupffer细胞特异性摄取的术中超声造影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

    许静涌宋京海
    253-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声技术是肝脏疾病诊治不可或缺的基本技术,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术前应用主要为肝脏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定位,此外还包括对肝弥漫性病变,如肝硬化、脂肪肝等的严重程度评估,术后超声主要用于治疗后病灶及残余肝脏的随访。术前和术后超声多为超声医学科医师的工作,而术中超声(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IOUS)则是肝脏外科领域的内容,在肝脏外科应用的历史超过40年[1]。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精准肝切除和微创外科理念的兴起与推广,熟练掌握IOUS技术成为肝脏外科医师孜孜不倦的探索与追求。

    肝肿瘤Kupffer细胞超声造影术中超声示卓安

    人工智能在肝细胞癌诊疗中的应用

    田亚吴美龙冯晓彬
    258-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细胞癌(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主要的病理类型,占75%~85%[1]。我国是肝病大国,全世界超过50%的肝癌发病及病死病例分布在中国,肝癌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疾病[2]。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的一个子集,基于ML算法的AI已在疾病辅助诊断、图像分析与处理、风险预测、临床决策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个体化医疗和靶向治疗的应用伴随着标准医学数据集的快速发展,对定量图像分析的需求不断增加[3]。此外,计算机医学成像、高通量数据挖掘、预测分析、智能医疗决策等技术的发展将拓宽肝脏肿瘤学的应用范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AI技术有效地处理大量的数字图像和医疗记录已成为各研究机构共同关注的热点。本文将重点探讨AI在HCC诊疗过程中的应用。

    癌,肝细胞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精准医学大数据数据融合多模态影像

    基层医院开展腹腔镜肝脏手术的体会与思考

    刘丹峰荚卫东
    26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1991年Reich等[1]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1994年周伟平等报道了国内首例LH,从此揭开了我国LH的发展序幕。随着LH的逐步开展,2013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肝脏外科学组制定了我国《腹腔镜肝切除专家共识与手术操作指南》[2],从肝脏良性疾病到恶性肿瘤,从非解剖性楔形切除到解剖性肝切除,LH历经摸索-交流-推广-成熟几个发展阶段。2018版LH专家共识发布[3],使得LH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手术步骤逐步规范。LH兼具精准和微创的双重优势,2020年《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发表[4],进一步推动该项技术在肝脏恶性肿瘤中应用。目前在很多医疗中心LH已达90%以上,手术方式更为复杂,几乎涵盖所有部位的肝切除术,但基层医院由于技术、设备等多种因素,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技术不规范、并发症发生率高等问题,本文现就基层医院开展LH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基层医院肝切除术腹腔镜术前评估肝血流控制

    腹腔镜肝脏手术中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黄洁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91年Reich等[1]率先报道了腹腔镜肝切除术(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以来,LH技术突飞猛进。然而,与其他专业相比,其推广速度和创新突破仍较为缓慢,主要原因为肝脏实质离断和肝门解剖技术复杂、术中大出血风险高以及肝脏恶性肿瘤切缘和肝硬化患者肝切除量"安全界限"的平衡。越来越多文献显示,微创肝脏手术是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脏疾病的可行选择[2]。在肝细胞癌(肝癌)治疗策略中,2008年在美国Louisville和2014年在日本Morioka分别召开的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腹腔镜肝切除共识研讨会,颁布了相关共识及指南,LH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已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3,4]。2017年Southampton共识进一步拓展了LH治疗肝癌的适应证,包括需行ALPPS的复杂肝癌、大肝癌和血管受侵的肝癌等[5]。2017年亚太共识对LH治疗肝癌中一些有争议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推荐建议[6]。然而,在肝癌患者中普遍采用LH仍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微创肝脏外科医师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腹腔镜和开腹肝脏手术。其次,LH的流程仍需考虑到肝肿瘤的病理学特性以及在腹腔镜特殊环境下对肿瘤细胞微小转移的影响[7,8]。最后,肿瘤的位置、大小、肿瘤与重要血管的关系和肝功能代偿的相关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讨论。本文就以上这些问题进行简要探讨,以期为今后开展LH提供思路。

    腹腔镜肝切除术再次腹腔镜肝切除(RLLR)癌,肝细胞手术安全性术前规划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肝细胞癌复发预警数字病理学模型研究

    孟锦雯刘治坤顾钰峰王建国...
    272-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数字病理学模型在肝癌复发预警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包含4个肝癌队列,队列1和队列3为训练集,队列2和队列4为验证集。队列1、2、3分别有202、179、738例患者,来源于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 119例肝癌患者。队列4是来自美国的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361例患者。首先,在队列1运用7种CNNs(AlexNet、Squeezenet、InceptionV3、GoogleNet、DenseNet201、VGG19和ResNet18)训练肝癌病理切片病灶自动识别模型,区分肿瘤区域与正常组织;选择最佳的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迁移学习构建肿瘤区域成分抽提模型,解析肿瘤区域5种不同成分(肿瘤细胞、淋巴细胞、间质、坏死及背景),并在队列2上验证;在队列3上探索这5种成分与肝癌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并联合临床特征构建肝癌术后复发预警模型,在队列4进行独立的外部验证。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ASSO-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在队列1中,AlexNet、DenseNet201、VGG19和ResNet18鉴别肝癌病灶的准确率均高于95.0%。在队列2中,神经网络VGG19的准确率最佳,达96.4%,选择VGG19迁移至肿瘤区域成分抽提模型,其分割5种成分的准确率达99.0%。在队列3中,多因素Cox分析显示,高淋巴细胞神经网络评分(LYM)和低间质神经网络评分(STR)与患者术后复发明显相关(HR=0.70,1.38;P<0.05);基于LYM、STR、AFP、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构建术后复发风险的预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模型可对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精准分层(χ2=45.06,15.49;P<0.05)。在独立队列4中,肝癌复发预警模型进一步验证,LYM、STR病理特征综合评分可提高AJCC分期的无复发生存预测能力。结论:基于CNN的肝癌病灶自动识别模型和肿瘤区域成分抽提模型可智能化分割肝癌数字病理切片,实现肝癌术后复发预警,LYM、STR为术后复发相关的新型病理预测因子。

    癌,肝细胞复发卷积神经网络数字病理学高淋巴细胞神经网络评分(LYM)低间质神经网络评分(STR)术后复发预警模型

    肝内胆管细胞癌淋巴结清扫患者生存获益的术前临床病理特征

    于小鹏陈晨陈家璐童焕军...
    27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切除术中行淋巴结清扫患者生存获益的术前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8家三甲医院行ICC根治性切除术的415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25例,女190例;年龄27~83岁,中位年龄59岁。根据患者术中是否行淋巴清扫术,将患者分为清扫组和未清扫组。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对清扫组和未清扫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清扫组生存获益的术前临床病理特征。结果:PSM前,清扫组283例,未清扫组132例。经1∶1 PSM后,共筛选出228例,两组各114例。清扫组和未清扫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5.4、25.0个月,清扫组总体生存率明显高于未清扫组(χ2=5.404,P<0.05)。肝被膜侵犯、CA19-9>37 kU/L、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是行淋巴结清扫的ICC患者生存获益的术前临床病理特征(χ2=9.548,4.800,13.715,13.412;P<0.05)。结论:当肝被膜侵犯、术前CA19-9>37 kU/L、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异常时,淋巴结清扫可使IC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生存获益。

    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切除术淋巴结清扫生存分析肝被膜侵犯CA19-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

    ICG荧光胆道造影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LC术中的应用

    陆乔友寸冬云虞弘郭鹏恒...
    284-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胆囊注射ICG荧光胆道造影在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LC的6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22~70岁,中位年龄5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LC术中是否应用ICG荧光胆道造影将患者分为ICG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观察患者围手术期情况。两组肝外胆管识别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手术时间等比较采用t检验,术中出血量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ICG组胆囊管、胆总管识别率分别为77%(23/30)、8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8/30)、33%(10/30) (χ2=15.017,17.778;P<0.05)。ICG组平均解剖胆囊三角时间、分离胆囊床时间、手术时间分别为(8.4±2.5)、(10.9±3.4)、(49.8±9.9)min,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6±3.5)、(15.7±5.5)、(57.9±13.6)min(t=-2.769,-3.973,-2.655;P<0.05)。ICG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15(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3(11)ml(Z=-4.172,P<0.05)。ICG组无肝外胆管损伤及术中中转开腹,对照组术中中转开腹1例,胆总管损伤2例,对症处理,术后1个月随访均正常。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术中经胆囊注射ICG荧光胆道造影在LC中可有效辨别胆囊管及胆总管,避免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减少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

    胆囊结石病胆囊炎胆囊切除术,腹腔镜吲哚氰绿荧光导航术中胆道造影

    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肝切除术后肝衰竭的预测价值

    夏普开提·甫拉提吐尔洪江·吐逊温浩姚刚...
    289-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肝切除术后肝衰竭(PHLF)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9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57例,女140例;年龄10~76岁,中位年龄43岁。根据是否发生PHLF,将患者分为PHLF组(43例)与非PHLF组(254例)。PHLF发生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评估术前PLR水平对PHLF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HLF发生与患者手术方式、肝切除范围、HBV感染、合并腹腔积液密切相关(χ2=12.181,9.413,3.565,12.125;P<0.10),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INR、PLR亦相关(Z=3.847,5.211,2.561,-3.452;P<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R、手术时间、合并腹腔积液为PHLF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5,1.003,3.154;P<0.05)。PLR预测PHLF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65(95%CI:0.597~0.733),PLR最佳截断值为16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0.594。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PHLF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612,与P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2.352,P>0.05)。结论:术前PLR可作为评估PHLF的临床指标,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敏感度较高,可达到MELD评分相同的预测价值。

    肝切除术肝功能衰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预测价值

    陈氏绕肝悬吊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附视频)

    丹增阿旺王超次仁平措曾成龙...
    294-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陈氏绕肝悬吊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的1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3例,女4例;年龄19~74岁,中位年龄55岁;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陈氏绕肝悬吊技术5例(机器人悬吊组),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未应用陈氏绕肝悬吊技术4例(机器人无悬吊组),传统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并应用陈氏绕肝悬吊技术8例(腹腔镜悬吊组)。观察3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3组建立绕肝悬吊时间、断肝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绕肝悬吊成功率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机器人悬吊组均成功建立绕肝悬吊,成功率5/5,建立绕肝悬吊中位时间6(6)min;腹腔镜悬吊组成功建立绕肝悬吊6例,成功率6/8,建立绕肝悬吊中位时间12(11)min;使用机器人建立绕肝悬吊时间更短(Z=-2.487,P=0.013),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种手术建立绕肝悬吊过程中均未发生周围组织或血管意外损伤而引起大出血。机器人悬吊组、机器人无悬吊组、腹腔镜悬吊组断肝时间分别为65(80)、75(80)、50(5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5(450)、300(500)、225(340)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2)、10(5)、13(12)d,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2.784,0.538,1.857;P>0.05)。3组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无术后30 d内死亡。结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中应用陈氏绕肝悬吊技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传统腹腔镜肝切除相比,机器人辅助下腹腔镜肝切除应用陈氏绕肝悬吊技术更加方便、快捷。

    腹腔镜机器人肝切除术陈氏绕肝悬吊技术

    血清免疫抗原在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Meta分析

    阿依别克·吐尔得汉陈伦牮巴合体·卡力甫陈雄...
    300-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ELISA检测血清免疫抗原在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ELISA检测包虫病血清免疫抗原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范围为从建库至2021年2月1日。英文检索词:serological diagnosis,hydatid disease,antigen。中文检索词:血清学诊断,包虫病,棘球蚴病,抗原。由2名文献评价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所需的数据。根据诊断准确性研究质量评估(QUADAS)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集成ROC曲线(SROC)评价诊断试验的阈值效应。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共2 032例经金标准确诊的包虫病患者,1 521例相似病例及1 824例健康人。总体血清免疫抗原诊断实验结果显示,SROC曲线下面积为0.94,考虑其无阈值效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敏感度为0.84,合并特异度为0.81,合并阳性似然比为7.41,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16,合并诊断比值比为50.45。HCF抗原诊断试验的合并敏感度为0.92,合并特异度为0.84,合并阳性似然比为7.87,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10;AgB抗原诊断试验相应为0.82、0.80、10.09、0.16;Eg抗原诊断试验相应为0.86、0.79、4.14、0.15;Em抗原诊断试验相应为0.74、0.93、8.86、0.20;H3抗原诊断试验相应为0.84、0.81、2.72、0.12。结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抗原在包虫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其中HCF和AgB抗原诊断价值较高。

    棘球蚴病HCF抗原AgB抗原诊断Meta分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