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双月刊

2095-3232

chinaliver@126.com 

020-85252582,85252369

510630

广州市天河路600号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Electronic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于2012年创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承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杂志主要刊登肝胆胰外科相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文章,设述评、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手术视频等栏目,内容丰富实用,是肝胆胰外科专家学者交流、学习的专业学术平台。2016年至今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进入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化学文摘》在线版(CA)、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模式在腹腔镜肝细胞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吕瑶张婵陈建华张鸣青...
    528-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模式在腹腔镜肝细胞癌(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5例行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患者。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龄33~69岁,中位年龄50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患者分为容量控制通气(VCV)组、压力控制通气(PCV)组、PCV-VG组,每组25例。比较3组切肝开始前(T1)、切肝开始后10 min (T2)、切肝结束后10 min(T3)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气道平均压力(Pmean)、气道峰值压力(Ppeak)、动态肺顺应性(Cdyn),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VCV组、PCV组、PCV-VG组T2的平均CVP分别为(3.5±0.6)、(3.0±0.6)、(2.6±0.5)cmH2O(1 cmH2O=0.098 kPa),PCV-VG组明显低于VCV组和PCV组(LSD-t=-18.452,-8.945;P<0.05)。3组T2时Pmean和Ppeak分别为(10.7±1.9)、(9.5±1.7)、(8.4±1.7)cmH2O和(23.6±1.5)、(20.65±2.2)、(18.5±2.3)cmH2O,PCV-VG组明显低于VCV组和PCV组(LSD-t=-21.245,-13.180和-27.521,-11.088;P<0.05)。3组T2时Cdyn分别为(25±7)、(26±5)、(29±6)ml/cmH2O,PCV-VG组明显高于VCV组和PCV组(LSD-t=28.646,13.038;P<0.05)。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切肝用时分别为(196±37)、(190±46)、(170±40)min,(164±27)、(152±34)、(137±39)ml,(20±5)、(17±5)、(16±4)min,(40±13)、(37±15)、(31±10)min,PCV-VG组明显低于VCV组和PCV组(LSD-t=-21.452,-37.192,-13.452,-17.457和-15.614,-18.514,-6.087,-11.551;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采用PCV-VG通气模式可降低气道压和改善肺顺应性,将术中CVP控制在较低水平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癌,肝细胞肝切除术通气模式压力控制容量保证通气(PCV-VG)容量控制通气(VCV)压力控制通气(PCV)腹腔镜中心静脉压加速康复外科(ERAS)

    基于简易营养评价精法评估肝癌患者出院后营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顾娇娇邹燕陈奕辰黄师菊...
    534-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出院后营养恢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治疗并出院的70例肝癌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60例,女10例;年龄28~78岁,中位年龄55岁。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易营养评价精法(MNA-SF)在出院当天(T1)、出院3个月(T2)、6个月(T3)对70例肝癌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3个时间点的营养状况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结果:肝癌患者T1、T2、T3时间点平均营养状况评分分别为(9.3±1.8)、(10.2±2.0)、(11.2±2.2)分,3个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891,P<0.05)。其中3个时间点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17%(12/70)、6%(4/70)、4%(3/70),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73%(51/70)、67%(47/70)、49%(34/70)。回归分析显示,BMI、血清前白蛋白、腹腔积液、治疗方式是患者T1时间点营养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t=3.968,2.721,-2.224,2.653;P<0.05);BMI、TB、治疗方式是患者T2时间点营养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t=4.890,2.814,-5.346;P<0.05);BMI、治疗方式是患者T3时间点营养状况的独立影响因素(t=4.698,-5.052;P<0.05)。结论:肝癌患者出院后营养状况逐步好转,但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发生率仍较高。对于BMI下降、血清前白蛋白降低、TB升高、腹腔积液和肝癌切除术后患者应在住院和居家期间进行营养干预,改善其营养状况,降低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发生率。

    肝肿瘤营养状况影响因素简易营养评价精法

    胆囊板Laennec膜间隙逆行分离联合Pringle法在困难胆囊LC术中应用(附视频)

    周后平袁源欧廷政李贝贝...
    540-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板Laennec膜间隙逆行分离联合Pringle法在困难胆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湖南省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困难胆囊LC的9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62例;年龄24~85岁,中位年龄49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采用胆囊板Laennec膜间隙逆行分离联合Pringle法行LC,对照组行传统LC。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实验组无中转开腹,对照组中转开腹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实验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3±9)min、(17±6)ml、(7.1±0.9)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0±8)min、(47±6)ml、(7.5±0.9)d(t=-9.75,-25.25,-2.02;P<0.05)。两组术后引流量、术后肝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胆囊板Laennec膜间隙逆行分离联合Pringle法行困难胆囊LC,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有利于安全分离和保护重要管道,减少中转开腹率,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加速术后康复。

    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板Laennec膜Pringle法医源性损伤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危险因素Meta分析

    杨海龙邓满军樊羿辰徐梦钰...
    545-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一期缝合术后胆漏的危险因素。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1990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1日关于LCBDE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中文检索词: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漏、危险因素。英文检索词:choledocholithiasis、common bile duct stone、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bile leakage。对研究报道数量≥3的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研究共930例患者,其中男431例,女49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ALB<35 g/L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血ALB≥35 g/L的患者(OR=2.23,95%CI:1.16~4.28);术中胆总管切开长度<1.5 cm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切开长度≥1.5 cm的患者(OR=0.42,95%CI:0.20~0.87);胆总管连续缝合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缝合患者(OR=0.51,95%CI:0.29~0.90);胆总管直径<1 cm的患者术后胆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胆总管直径≥1 cm的患者(OR=4.00,95%CI:2.23~7.17)。结论:选择胆总管直径<1 cm患者,术前纠正血ALB水平,术中切开胆总管长度控制1.5 cm以内,切口采用连续缝合可有效降低LCBDE一期缝合术后胆漏发生风险。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胆漏危险因素Meta分析

    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技术在上腹部T2WI压脂序列中的应用

    雷漫诗邓锶锶汪昕蓉黄锦彬...
    55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cs)技术在上腹部T2WI压脂序列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22年6月至2022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上腹部MRI检查的30例患者。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5岁。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常规并行采集(PI)方案和Acs方案进行磁共振扫描,PI组采用轴位、门控触发、频率选择饱和技术(AX-T2WI-FS-RT),Acs组采用Acs技术(AX-T2WI-FS-BH-Acs)。客观评价指标包括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扫描时间等。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和病灶检出数量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2名医师的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评估采用Kappa检验。结果:Acs组图像SNR平均为24.3±8.2,明显高于PI组11.7±4.4(t=13.00,P<0.05)。Acs组图像CNR为4.2±2.3,亦明显高于PI组的2.2±1.3(t=9.20,P<0.05)。Acs组扫描时间为66 s,明显短于PI组的156 s。Acs组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为4.4(4.3,4.6)分,明显高于PI组的4.1(3.4,4.4)分(Z=3.98,P<0.05)。对于呼吸紊乱患者,Acs组图像质量评分为4.6(4.3,4.7)分,亦明显高于PI组的3.4(3.1,3.4)分(Z=3.80,P<0.05)。两组病灶检出数量分别为1(0,3)、1(0,2)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0,P>0.05)。2名医师的图像质量评分一致性强(κ=0.96)。结论:与上腹部PI组AX-T2WI-FS-RT序列相比,Acs技术的T2WI-FS-BH-Acs序列可在不降低病灶检出率的前提下,明显缩短扫描时间,提高图像质量,尤其可极大提高呼吸紊乱患者检查图像质量。

    磁共振成像人工智能辅助压缩感知(Acs)深度学习图像重建屏气序列呼吸触发人工智能(AI)光梭成像

    ICG荧光染色在肝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孟令展李虎俞鹏于燕宾...
    557-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ICG荧光染色在原发性肝癌(肝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行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52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40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9)岁。中国肝癌分期(CNLC)Ⅰa期34例,Ⅰb期13例,Ⅱa期5例;肿瘤直径中位数3.1(1.1~13.2)cm。术前行三维可视化重建评估,术中超声引导下行ICG荧光染色。观察术中ICG染色情况、手术和术后情况、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2例患者中45例染色成功,7例失败;其中采用反染法32例,染色失败2例,成功率94%;采用正染法20例,染色失败5例,成功率75%。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右半肝切除术5例,左半肝切除术4例,右前叶切除术7例,右后叶切除术2例,肝中叶切除术2例,Ⅴ段切除术11例,Ⅵ段切除术1例,Ⅶ段切除术11例,Ⅷ段切除术9例。手术时间279(88~447)min,术中出血量200(50~500)ml。术后住院时间(9.1±3.5)d。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其中胆漏1例,经引流后痊愈;胸腔积液1例,经胸腔穿刺引流后痊愈;肺部感染1例,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术后未发生出血等并发症,无术后死亡。术后随访期间2例肝内复发。结论:ICG荧光染色应用于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安全可行。反染法成功率高,正染法尤其适用于后、上肝段等困难部位的解剖性肝段切除。

    肝肿瘤腹腔镜肝切除术解剖性吲哚氰绿荧光显象三维可视化

    补体C3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陈淑钿梁韵廖媛王杨...
    562-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清补体C3水平变化及其在评估HBV-ACLF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138例HBV-ACLF患者临床资料。本研究已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其中男115例,女23例;年龄19~75岁,中位年龄46岁。检测血WBC、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TB、Scr、Na、补体C3、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指标,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个月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两组指标变化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其诊断效率分析采用ROC曲线。结果:138例患者死亡率19.6%(27/138),其中男25例,女2例;生存组平均年龄为(45±12)岁,死亡组(50±12)岁。生存组WBC、NLR、TB、PTA、补体C3、MELD评分分别为7(4)×109/L、3.3(3.1)、308(156)μmol/L、31%(12%)、0.40(0.18)g/L、(27±4)分,死亡组相应为8(3)×109/L、5.3(7.6)、421(272)μmol/L、23%(12%)、0.36(0.23)g/L、(3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1,-2.904,-3.438,-3.075,-1.742;t=-5.16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TB、PTA、补体C3是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054,1.009,0.940,0.017;P<0.05)。构建预测模型:Logit(P)=-3.913-0.053×Age-0.009×TB+0.062×PTA+4.053×C3。ROC曲线分析显示,基于补体C3模型的AUC为0.833,MELD评分的AUC为0.7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82,P>0.05)。结论:补体C3水平为HBV-ACLF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补体C3预测模型对评估HBV-ACLF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作用。

    肝炎病毒,乙型肝功能衰竭补体C3预后模型

    术中意外发现肝外胆管绒毛管状腺瘤的外科处理经验:附两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田驹孙伯洋杨荣华赵向前...
    567-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术中意外发现肝外胆管绒毛管状腺瘤(EHBVTA)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派驻第七中心收治的2例EHBVTA患者临床资料。例1男,66岁;例2女,59岁。临床症状均为间断发作上腹部疼痛,实验室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异常。例1术前影像学检查示: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伴管壁增厚。例2术前影像学检查示:低位胆道梗阻,胆总管下端类圆形充盈缺损,考虑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结果:例1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术中发现"胆管腺瘤(中上段)",一期实施肝外胆管切除、胆肠吻合术。例2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道探查取石术,术中发现"胆管腺瘤(下端)",放置T管引流,4周后再次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患者术后病理均为"胆管绒毛管状腺瘤",其中例1病灶局部呈高级别上皮内肿瘤伴癌变。2例患者随访至投稿日期未见复发。结论:EHBVTA发病率低,术前诊断困难,提高诊断率、根治性切除是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胆管肿瘤绒毛管状腺瘤肝外胆管腺瘤误诊外科手术

    不同抗凝剂保存液对脐血培养的NK细胞增殖及杀伤效应的影响

    李翠平陈晓燕钱师宇林惠珠...
    572-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剂保存液对脐血培养的NK细胞增殖及杀伤效应的影响。方法:无菌采集健康孕妇20 ml脐血共10例,分别放入肝素钠和血液保存液的抗凝管中。用淋巴细胞液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CBMC),在体外扩增培养NK细胞,分别于培养0、3、6、9、12、15、18、21 d进行细胞计数。在第15天和第21天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56+、CD16+NK细胞比例以及细胞凋亡率。在第15天用CCK8法按照效靶比5∶1、10∶1、20∶1检测两组抗凝剂收集CBMC,在体外扩增获得的NK细胞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BEL7402、Sk-hep1、HepG2、Hep3B、Huh7)的细胞毒作用。两组细胞数目等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体外培养第9天开始NK细胞均呈对数生长,培养至第15天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细胞数量减少。细胞生长曲线显示,第9、15、21天肝素钠组NK细胞数目分为(1.8±0.8)×108、(6.2±1.9)×108、(4.9±1.3)×108个,明显高于血液保存液组的(1.0±0.5)×108、(4.3±2.0)×108、(3.4±1.9)×108个(t=2.797,2.198,2.177;P<0.05)。NK细胞对肝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显示,NK细胞对6株人肝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随着效靶比增加而增强,在效靶比20∶1时杀伤效率最高,其中对SMMC7721杀伤作用最强,而两组杀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肝素钠和血液保存液均可作为脐血NK细胞培养的抗凝剂,肝素钠可增强NK细胞增殖能力,但不增加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效应。

    NK细胞细胞杀伤效应细胞毒作用肝癌细胞抗凝剂肝素钠血液保存液

    三维可视化联合术中ICG荧光引导腹腔镜肝包虫病切除术一例

    费发珠张帅刘发蓉芦佳骏...
    57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包虫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体及某些动物等宿主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性疾病,其中肝泡型包虫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且预后不佳,人类AE被WHO视为一种被忽视的寄生虫病,临床中AE首选行根治性切除手术[1,2,3]。目前相较于开腹肝切除,腹腔镜下手术由于创伤小、恢复时间短、治疗费用低等优势临床应用广泛,在此基础上ICG荧光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弥补腹腔镜手术缺陷的新型导航方法,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部分肝切除和术后残留肝识别等方面提供较高的应用价值。自日本学者Aoki等首次使用ICG进行肝段显像以来,许多临床工作者及研究员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4,5,6,7,8,9],通过腹腔镜术中超声及ICG荧光引导对目标肝段进行标记,解决了以前沿缺血线切割时各肝段间分界不清的难题。随着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提出,术前行三维重建,模拟切除范围、术中再次行超声定位与ICG荧光引导,从而实现精准肝断面的解剖性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包虫病切除术临床报道病例较少,笔者所在医院有大量肝包虫病患者,本文报道1例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术中ICG荧光引导的腹腔镜肝包虫病切除术,总结分享此病例肝包虫病在腔镜领域的手术方式及流程,从而为肝包虫病的治疗方式提供参考。

    成像,三维吲哚氰绿棘球蚴病,肝腹腔镜肝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