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护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月刊

0254-1769

nursing@263.net

010-65561480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甘露西园1号楼315室

中华护理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为中华护理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护理学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数据库收录。主要报道护理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护理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护理理论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衰弱患者肌力训练干预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王英杰刘薇朱宏伟王玉...
    1669-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验证基于行为模型构建的老年衰弱患者肌力训练方案的应用效果,为提高老年衰弱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行为模型构建老年衰弱患者肌力训练干预方案,运动干预过程包括运动意识培养阶段、科学健身指导阶段、运动习惯养成阶段。于2022年1月—3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4个老年病房选取66例老年衰弱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病房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基于行为模型的老年衰弱患者肌力训练干预方案,对照组给予6个月的常规运动指导和健康教育,在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比较两组肌力、心肺功能及糖脂代谢情况。结果 共有65例患者完成研究,对照组33例,试验组32例。试验组肌力随时间变化在干预6个月时优于对照组(P<0。05);心肺功能方面,试验组肺活量在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6,P=0。034;t=3。385,P=0。001);两组心率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脂代谢方面,试验组高密度脂蛋白在干预3个月和干预6个月时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0,P=0。004;t=4。111,P<0。001);两组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基于行为模型的老年衰弱患者肌力训练干预方案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肌力和肺功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脂代谢情况,但对改善心功能、控制血糖效果不明显。

    健康行为肌力训练老年衰弱护理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康复训练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易敏吴霞谭小艳钟丽娜...
    1678-1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康复训练系统,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构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康复训练方案,并以此为基础研发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康复训练系统。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在湖南省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44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病区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试验组采用肺康复训练系统进行训练,对照组通过护士示范、指导的方式实施肺康复。在干预前、干预4周及12周时,比较两组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肺功能、肺康复依从性及肺康复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无脱落病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试验组纳入22例、对照组纳入21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不同时间点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肺功能比较,时间、组间及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干预4周、12周后,试验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12周时,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最高呼气流速等肺功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4周、12周时,试验组肺康复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时,试验组肺康复相关不良事件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使用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患儿肺康复训练系统能有效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其肺功能,提高肺康复依从性并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康复情景模拟依从性儿科护理学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的撰写要点

    1686页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术后护理专家共识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护理专业委员会马艳吴荣张辰...
    1687-1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形成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术后护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推动护士规范、安全的为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实施术后护理。方法 全面回顾国内外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护理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系统评价、原始研究等文献及相关疾病诊疗方案等,形成"共识"初稿,通过2轮专家函询和1轮线上专家会议,对各条目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共识"终稿。结果 函询专家应答率为93。75%,2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27和0。920,各指标重要性评分均>3。5分,变异系数均<0。25。2轮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402和0。407(P<0。01)。通过专家函询及专家会议,形成的终版"共识"涵盖血流动力学监测、左心室辅助装置功能监测、凝血功能监测、经皮缆线的固定及切口护理、运动康复、健康教育、出院前考核7个主题。结论 构建的"共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权威性。"共识"内容覆盖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术后护理的各个环节,可为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术后护理提供参考及指导。

    心力衰竭左心室辅助装置术后护理专家共识

    累积液体平衡量对心力衰竭患者容量状态影响的研究

    王蔚云刘长红孙国珍汤一帆...
    1691-1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心力衰竭患者入院1~7 d累积液体平衡量与血浆容量升高、淤血症状加重的相关性,探讨累积液体平衡量对预测心力衰竭患者容量负荷过重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连云港市以及河南省驻马店市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2年10月至2023年2月住院治疗的235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血浆容量和淤血症状,将患者分为血浆容量降低组、血浆容量升高组以及淤血症状减轻组、淤血症状加重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1~7 d累积液体平衡量,比较各组累积液体平衡量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累积液体平衡量对患者血浆容量和淤血症状的影响。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累积液体平衡量预测血浆容量升高、淤血症状加重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剔除15例提前出院和3例液体出入量记录不准确的患者,共纳入患者217例,累积1 d液体正平衡发生率最低,为65。90%,累积量最少,为(0。235±0。983)L;累积6d液体正平衡发生率最高,为75。58%,累积量最多,为(2。444±5。445)L。血浆容量升高组累积4~7 d的液体平衡量高于血浆容量降低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4~7 d的液体平衡量是血浆容量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累积4~7 d的液体平衡量分别达到2。308、3。361、3。518、3。702 L时,可预测血浆容量升高,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6、0。721、0。647、0。766。淤血症状加重组累积4~7 d的液体平衡量均高于淤血症状减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积4~7 d的液体平衡量是淤血症状加重的独立影响因素,累积4~7 d的液体平衡量分别达到2。574、3。383、4。995、4。235 L时,可预测淤血症状加重,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0、0。693、0。654、0。720。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累积液体正平衡发生率高,累积液体平衡量能够较好地预测容量负荷加重的发生,血浆容量增加先于淤血症状的出现。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密切关注累积液体正平衡3 d以上的心力衰竭患者,当累积液体正平衡量超过2。308 L时,及时采取措施排出过多的液体,避免容量负荷过重的发生。

    心力衰竭容量状态累积液体平衡量血浆容量临床淤血评分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处方最佳证据的应用

    周莉莉郭鸽李梅邵翠梅...
    1698-1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处方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并评价其效果。方法 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处方最佳证据,制订循证实践方案,于2022年8月—10月,在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心内科开展循证实践,比较最佳证据应用前后,护士运动处方知信行水平,审查指标执行率以及患者住院天数、运动耐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握力的差异。结果 最佳证据应用后,护士运动处方知信行调查问卷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9。34±0。98)、(63。29±1。37)、(25。49±1。51)分,与证据应用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证据应用后,16个审查指标执行率较证据应用前提升(P<0。001);证据应用组患者住院天数较基线审查组缩短(Z=-2。610,P<0。001);干预后,证据应用组患者运动耐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握力与基线审查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处方最佳证据的应用,可提高护士运动处方知信行水平,规范护士运动处方执行依从性,减少患者住院天数,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日常生活能力和握力。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处方循证护理学最佳证据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超群俞梦盈刘畅赵林芳...
    1706-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3月—2022年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杭州市6所医院住院的335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照顾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照顾者准备度量表、照顾者负担量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照顾者进行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26份,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准备度量表得分为(18。88±6。36)分,61。04%的照顾者存在轻中度照顾负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照顾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累计照顾时间、照顾负担是照顾者准备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结论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照顾者准备度处于中等水平,照顾者的年龄大、文化程度高、累计照顾时间长、照顾负担轻的照顾者准备度更充分,医护人员应关注照顾者照顾动机,给予多方位支持,降低照顾负担,提升准备度。

    慢性心力衰竭照顾者准备度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居家用药安全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程玲郑凤惠梦湲钟竹青...
    1713-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居家用药安全的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目的抽样,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5月湖南省长沙市3所医院心血管内科病区的22例CHF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借助NVivo 11。0软件整理和编码资料,采用定向主题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 共提炼出知识(疾病知识、用药安全知识)、态度与信念(疾病态度、服药信念)、自我调节(参与用药安全的自我管理、在经验中成长)、社会促进(医院咨询服务、家庭成员支持、客观情境干扰)4个主题和9个亚主题。结论 知识、信念、自我调节和社会促进相互联系,共同影响CHF患者居家用药安全行为。医护人员、家庭成员和社会应为患者提供用药安全信息、营造支持性环境,重点提高患者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坚定其服药信念,保障CHF患者居家用药安全。

    健康行为改变整合理论慢性心力衰竭居家用药用药安全质性研究护理

    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术后非计划再入院的研究进展

    沈佩烨兰岚沈欣怡王佳琪...
    1719-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计划再入院是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出院后的不良结局之一,严重影响患者预后。该文对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术后非计划再入院率及原因、影响因素、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护理人员关注度、早期识别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患者术后非计划再入院的高风险人群、制订个性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左心室辅助装置心力衰竭非计划再入院护理综述

    医学名词规范化应用注意事项

    17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