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护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月刊

0254-1769

nursing@263.net

010-65561480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甘露西园1号楼315室

中华护理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为中华护理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护理学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数据库收录。主要报道护理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护理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护理理论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祝海香韩小雪冯燕李艳...
    2949-2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改善老年人医疗照护框架(4Ms理论)构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函询,构建基于4Ms理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8月-2023年6月入住浙江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23年1月-6月的80例作为试验组,2022年8月-12月的8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实施基于4Ms理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老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和满意度,以及出院后3个月的再入院次数、服药不当评分和运动能力的差异。结果 干预期间,共脱落3例,最终试验组纳入78例,对照组纳入79例。干预后,试验组住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和住院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均P<0。01)。出院后3个月,试验组的再入院次数、服药不当评分低于对照组,运动能力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构建的基于4Ms理论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医疗照护方案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实用性,能够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的服药不当及运动能力、降低住院天数和再入院次数,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心力衰竭老年照护老年护理学4Ms理论

    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参与式照护方案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裘梦凡张艺李丽玲曹云...
    2957-2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全面、适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家庭参与式照护方案,并探讨该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 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文献回顾、专家论证法构建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参与式照护方案。采用非同期对照试验,便利选取2023年1月-5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NICU收治的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父母作为试验组,采用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参与式照护方案进行护理,保证父母每天参与照护的时间≥6 h,至少干预3 d。选取2022年1月-5月收治的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及其父母作为对照组,采用NICU常规护理。比较两组住院期间体重增长速度、母乳喂养天数、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纠正胎龄37周时婴儿运动能力测试(Test of Infant Motor Performance,TIMP)评分<同胎龄早产儿TIMP评分第25百分位数的比例、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邀请8名新生儿临床护理及护理管理专家进行专家论证,其权威系数为0。925。方案终稿包括准备和实施2个阶段,团队组建与培训、环境支持、评估、父母培训、实施家庭参与式照护、同伴支持、充分沟通7个主题。方案应用过程中,无脱落病例。应用结果显示,试验组体重增长速度快于对照组、母乳喂养天数多于对照组、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家庭参与式照护方案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可行性。实施该方案可促进患儿体重增长及母乳喂养、降低出院时宫外发育迟缓发生率,且未增加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

    婴儿,极低出生体重家庭参与式照护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儿科护理学

    欢迎订阅2025年《中华护理杂志》

    2965页

    506所血液透析中心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监测现状及障碍因素研究

    刘瑶李静曹立云郑茜子...
    2966-2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血液透析中心自体动静脉内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功能监测现状及障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3月-4月,基于文献设计AVF功能不良情况的调查问卷,包括监测流程和制度、监测方法和内容、监测团队建设3个方面,共12个条目,调查527所血液透析中心AVF功能监测的执行情况,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结果 有效回收调查问卷50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02%。506所血液透析中心AVF功能监测12个条目的执行率为12。65%~79。84%,总体得分为(4。97±3。03)分。全国6个行政区域在监测流程和制度、监测方法和内容、监测团队建设3个方面的条目执行得分以及总得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障碍因素主要集中在管理制度、人力资源配置、专业培训以及医疗费用等方面。结论 医院管理者应根据不同血液透析中心规模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AVF功能监测的监督以及监测方案的个性化管理,并推动血管通路多学科合作模式的开展。

    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监测障碍因素护理

    中华护理学会的使命、价值观及愿景

    2972页

    山东省血液透析室护士对患者透析中运动的知信行现状调查

    范晓波姜艳萍刘慧李宁宁...
    2973-2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山东省血液透析室护士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运动的知信行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4年3月采用自行编制的血液透析室护士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运动知信行问卷对山东省81所医院的血液透析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含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共38个条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广义线性模型分析血液透析室护士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运动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478名血液透析室护士,知识、态度、行为维度得分分别为(8。09±3。74)、[41。00(40。00,49。00)]、(26。58±10。62)分。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是否参与过透析中运动相关培训是血液透析室护士对患者透析中运动知识的影响因素;医院级别、护士职务、是否参与过透析中运动相关培训是血液透析室护士对患者透析中运动态度的影响因素;护士关于患者透析中运动的知识和态度、是否参与过透析中运动相关培训、所在血液透析室是否开展过透析中运动、所在血液透析室是否配备运动器材是血液透析室护士关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运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 山东省血液透析室护士对透析中运动的态度较积极,但知识、行为方面有待提高。血液透析室管理者应加强护士透析中运动的相关培训,积极尝试在血液透析室对患者开展透析中运动,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流程和运动设施,持续质量改进,加速透析中运动在血液透析室中的推广。

    血液透析运动护士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

    血液透析患者踝臂收缩压差值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启示

    柳莎孙新韩燕红高盼...
    2980-2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踝部与上臂收缩压差值及影响因素,为血液透析患者病情评估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6月-11月在湖北省武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治疗的231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血管通路类型、疾病史、实验室指标以及影像学资料。由2名经过统一培训的护士采用经国际标准验证合格的测量工具为患者测量身高、体重、水潴留量、上臂血压及踝部血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踝部与上臂收缩压之间差值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204例血液透析患者完成调查。血液透析患者踝臂收缩压差值(踝部血压-上臂血压)为(19。97±13。43)mmHg(1 mmHg=0。133 kPa)。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水潴留量、心血管疾病史以及脑梗病史是血液透析患者踝臂收缩压差值的影响因素,可预测其28。70%的变异。结论 临床护理实践中应考虑将测量踝臂血压纳入血液透析患者的定期检查项目。护士应加强对踝臂收缩压差值较高患者的健康宣教,指导患者控制透析间期水分摄入;落实踝臂收缩压差值较低患者的病情评估,筛查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高风险因素,指导患者完善相关检查,早期干预以减少心血管事件及脑梗的发生。

    血液透析血压影响因素分析护理

    1例横纹肌溶解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灌流的护理

    张琳彦沈雪莉梁涛
    2986-2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1例横纹肌溶解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联合血液灌流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组建多学科照护团队,提供全程管理;开展个性化营养管理,改善营养状况;密切监测循环血容量,警惕体外循环凝血及出血事件发生;严格进行容量管理,预防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预防肺栓塞;警惕首次使用综合征,迅速实施应对措施;开展肢体功能锻炼,预防肌肉萎缩。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12 d后顺利出院。门诊持续随访3个月,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患者恢复良好。

    横纹肌溶解急性肾损伤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血液灌流护理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血报警绷带的设计与应用

    陶明芬周健美王翠珍周加军...
    2990-2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设计、制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出血报警绷带,并探讨其应用效果。方法 出血报警绷带由弹力绷带、监测元件和监测盒组成。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6月在安徽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接受规律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每次上机后在每30 min巡视1次的基础上使用出血报警绷带实时监测;对照组每次上机后每30 min巡视1次,比较两组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发现率及渗血量的差异。结果 试验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17。00%,对照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为25。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170,P=0。004);其中试验组穿刺点重度渗血发生率为1。50%,对照组穿刺点重度渗血发生率为11。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2。910,P<0。001)。试验组穿刺点渗血发现率为94。12%,对照组穿刺点渗血发现率为8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x2=1。261,P=0。262);其中试验组中度渗血发现率为100%,对照组穿刺点中度渗血发现率为85。3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170,P=0。013)。试验组穿刺点渗血量为1。29(0。88,1。74)g,对照组穿刺点渗血量为2。77(1。60,4。77)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5。825,P<0。001);其中试验组穿刺点中度渗血量为1。49(1。27,1。81)g,对照组穿刺点中度渗血量为1。92(1。52,2。44)g,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835,P=0。005)。结论 使用出血报警绷带可有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报警,有助于降低渗血发生率,提高渗血发现率,减少渗血量,提高透析治疗的安全性,保障透析护理质量。

    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瘘出血护理

    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研究方法的撰写要点

    《中华护理杂志》编辑部
    29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