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护理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护理杂志
中华护理杂志

月刊

0254-1769

nursing@263.net

010-65561480

100025

北京市朝阳区十里堡甘露西园1号楼315室

中华护理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为中华护理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护理学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数据库收录。主要报道护理学领域领先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对护理临床有指导作用的护理理论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癌症患者决策疲劳的研究进展及护理启示

    房钰郝媛媛张晨董莹...
    941-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癌症的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患者在选择时需要反复权衡利弊,考虑各种健康风险以及对家庭的影响,易出现决策疲劳,不仅影响其决策判断,还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该文概述了决策疲劳的概念、理论模型、评估工具,总结了癌症患者决策疲劳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可为国内医护人员进一步制订个性化的决策辅助工具、开展相关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癌症决策疲劳自我损耗自我控制综述护理

    类实验研究方法的撰写要点

    946页

    积木拼插游戏在学龄期PICC置管患儿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研究

    王龙君王丹徐海莉金歌...
    947-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积木拼插游戏在学龄期PICC置管患儿上肢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4月在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进行PICC置管的90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在常规握球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积木拼插游戏,对照组采用常规握球运动进行上肢功能锻炼.比较两组上肢功能锻炼依从率、置管侧腋静脉时间平均峰值流速以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研究过程中,试验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3例,最终试验组纳入43例、对照组纳入42例.住院期间,试验组上肢功能锻炼依从率为93.03%,对照组为6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置管后第3天置管侧腋静脉时间平均峰值流速为(5.58±1.24)cm/s,置管后第7天为(5.37±1.24)cm/s,对照组分别为(3.87± 1.06)cm/s和(3.56±0.81)cm/s,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4.65%,对照组为21.4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1);试验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为4.65%,对照组分别为7.14%、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常规握球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积木拼插游戏能提高PICC置管患儿上肢功能锻炼依从性,提升置管侧腋静脉血液流速,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且不会增加穿刺点渗血、导管移位的发生风险.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学龄期功能锻炼积木拼插握球血液流速儿科护理学

    首发脑卒中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网络分析及护理对策

    侯佳雨杨丽李佳吕润田...
    953-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分析模型探究首发脑卒中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网络的核心症状及护理对策,为症状的精准干预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便利抽取2022年10月—2023年4月在青岛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32例首发脑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修订版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筛查量表进行调查,应用R软件进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网络分析,包括网络关系分析、核心症状分析及网络结构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 症状网络分析显示,症状"高警觉"和"惊跳反应过度"、"回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想法或感觉"和"回避易使人联想起创伤事件的活动或情景"、"负性信念"和"责备自己或怪罪他人"之间的关系最强,正则化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0.635、0.381;症状"与创伤相关的遗忘"的可预测性最高;症状"难以体验积极的情绪"的预期影响最高,该症状与其他症状的连接更紧密.经检验,网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较好,网络模型较为可靠.结论 该研究利用症状网络分析法探究首发脑卒中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网络,针对网络中关系最强及可预测性高的症状,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在干预过程中要预防性地切断这些症状间的较强连接,提高干预效率;"难以体验积极的情绪"是网络中最核心的症状,提示在未来研究中为提高患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控制效果,促进心理康复,应将该症状作为干预的靶点,拟订科学的心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脑卒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网络分析核心症状护理

    双胎孕产妇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需求的质性研究

    赵鑫淼单思雨白茹雪程逸帆...
    960-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双胎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需求,为制订个性化的双胎孕产妇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 目的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3月在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双胎诊疗中心产科住院的18名双胎孕产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关于双胎孕产妇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社会需求共提炼出3个主题.微观系统:双胎孕产妇健康教育内容需求(妊娠期营养摄入与体重增长指导需求;双胎健康监测指导需求;双胎妊娠并发症认知需求;产褥期相关健康教育知识需求;授课途径多样化需求).中观系统:双胎孕产妇孕产期情感支持需求(家庭支持需求,以应对负性情绪;同伴教育支持需求,以应对孤独感).宏观系统:寻求社会支持以及网络信息支持(社区支持的需求;双胎孕产妇分级管理制度及母胎医学转诊流程相关信息需求;科学、系统的网络健康教育信息需求).结论 双胎孕产妇在妊娠各期与产褥期有不同的健康教育内容需求,且存在迫切的情感支持需求与社会支持需求,临床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双胎孕产妇需求特点,构建以双胎妊娠为主体的健康教育课程,在内容与形式上进行创新,以期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以及家庭照护者的知识水平,改善妊娠结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双胎孕产妇健康教育需求质性研究产科护理

    数的修约规则

    966页

    胎儿异常引产产妇创伤后成长历程的质性研究

    李卫涛王金艳吴慧玲张菲...
    967-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异常引产产妇的创伤后成长历程,分析促进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 目的抽样法和理论抽样法,于2021年5月—2022年2月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产科16例确诊为胎儿异常决定引产的产妇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采用建构主义扎根理论的范式分析资料.结果 胎儿异常引产产妇创伤后成长经历了创伤应激期、沉思求助期、接受内化期、创伤后成长期4个时期;每一时期的行为受相应时期心理体验的影响,并影响下一时期的体验;外倾型性格、既往正常的孕产经历、对事件的正向认知、积极的自我认同、良好的社会支持、合理的住院环境与规定、对死亡的开放态度与宗教信仰7个方面可以促进产妇创伤后成长的获得.结论 胎儿异常引产产妇的创伤后成长历程是复杂、不断升华的过程.医护人员应关注产妇创伤后成长历程中心理、行为的变化,结合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因素,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顺利度过这一艰难时期,实现个人成长.

    胎儿异常引产创伤后成长促进因素质性研究产科护理

    新入职护士考核评估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宋晓安卢兴泉马静王亚凡...
    974-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新入职护士考核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探讨其在新入职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组建研发小组,构建新入职护士考核评估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整合模块、查询统计模块和策略生成模块3个部分.于2021年8月—2023年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秦皇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新入职护士作为试验组,2021年新入职护士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取基于新入职护士考核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分析及策略指导外科学理论与实践培训;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管理方案,比较两组外科学护理理论考核成绩及培训满意度.结果 培训后,试验组外科学护理理论考核成绩为(73.51±8.51)分,对照组为(69.14±8.01)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12,P=0.002);试验组培训满意度测评问卷得分为(34.53±2.80)分,对照组为(32.42±2.70)分,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86,P<0.001).结论 应用新入职护士考核评估管理信息系统有助于新入职护士培训的精准化、智能化,提升了新入职护士对培训的满意度,提高了培训质量.

    新入职护士人工智能考核培训评估护理管理研究

    浙江省"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姚斌莲徐敏叶梦华陈晓洁...
    980-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浙江省"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结合专家会议法,构建浙江省"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选取浙江省63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医院的63名护士,开展为期45 d的理论培训和9 d的临床技能培训,培训后通过理论知识、中医护理技能、情景居家案例考核、学员满意度及实践成果对培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内容包括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应急居家管理及相对应的考核方案.经过系统培训,63名护士均顺利通过考核,理论成绩为(92.24±3.64)分,技能考核成绩为(97.13±2.53)分,情景居家案例考核成绩为(95.78±3.02)分,考核"优秀"55名(87.30%),考核"良好"8名(12.70%),学员对该项目的整体模块设计满意度评分为(4.93±0.23)分,共开展415例次"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结论 浙江省"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人才培养模式适用性强,培训成效显著,可为其他地区"互联网+中医护理服务"的实施提供借鉴.

    互联网+中医护理学人才培养护理教育

    俯卧位通气患者眼部并发症护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郭凡王敏顾肖周英凤...
    987-9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检索、评价并整合ICU俯卧位通气患者眼部并发症护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相关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及BMJ Best Practice、UpToDate、Cochrane Library、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关于ICU俯卧位通气患者眼部并发症护理的证据,文献类型包括临床实践指南、临床决策、证据总结、专家共识、团体标准、系统评价和范围审查,检索时限为2013年1月—2023年6月.指南由4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其余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对符合要求的文献提取证据并分级.结果 共纳入文献15篇,包括6篇指南、2篇临床决策、2篇证据总结、3篇系统评价、1篇范围审查和1篇团体标准,从组织与培训、风险识别、眼部评估、眼部保护、体位管理、定期观察6个方面共总结了 16条证据.结论 该研究总结了 ICU俯卧位通气患者眼部并发症护理的最佳证据,ICU医护人员应结合临床情境,选择有针对性的证据对俯卧位患者进行眼部保护,从而降低眼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重症监护室俯卧位眼部并发症预防循证护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