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王兴

月刊

1002-0098

cjst@cma.org.cn

010-85158255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8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口腔医学界公认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性。读者为广大口腔医师。本刊有由国内著名权威专家撰写的“述评”、“专论”、“回顾与进展”、“专家笔谈”;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拟订的“诊疗指南”;有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会议纪要”;有规范临床操作的各种系列“讲座”等,还有按专业分栏目的论著。本刊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等10余个著名国际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一直保持着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荣誉称号;连续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精品工程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稳态医学在口腔医学中发展与应用的思考

    王松灵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态医学是研究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及整体平衡的科学,是以维持平衡为立足点以促进健康、预防和诊疗疾病的综合性学科.引入稳态医学理念对口腔医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口腔稳态,有助于基于独特的视角从根本上阐明口腔疾病发生的内在机制,有望为口腔临床疾病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为口腔医学发展提供持续进步的动力,为未来口腔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方向.

    硝酸盐类口腔医学稳态医学口腔稳态口腔健康与疾病

    关于"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出版平台"投稿的说明

    123页

    口腔微生物稳态调控与口腔疾病

    李政毅周学东彭显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口腔微生物群落由多样化的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群体构成,其稳定性、功能和组装过程受到宿主与微生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调控.高通量测序技术为深入研究和认识口腔微生物群落在健康和疾病状态下的分类结构、基因组成、功能和动态变化途径提供了重要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建立、稳态调控、常见口腔疾病相关的菌群失衡、影响因素.结合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多组学的视角,可以深入探讨人体与微生物间的复杂分子对话.开展口腔微生态组装原理、细胞间信号、压力适应性以及引发菌群失衡触发因素的深入研究,对于开发新的诊断技术、治疗方案和定制益生菌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天然产物、小分子化合物、益生元、益生菌、噬菌体等方法调节口腔微生态并尽可能地减少对口腔微生态系统的破坏,为促进口腔和全身健康提供新的机遇.

    微生物学口腔微生物稳态稳态医学生态失衡龋病牙周疾病

    牙周稳态维持与失衡中的区域免疫机制

    王志勇陈谦明
    13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稳态医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助力学界从全新的维度理解外界环境复杂、内部改建活跃的牙周组织.牙周区域免疫受复杂的局部刺激持续激活,与上皮屏障、软组织细胞外基质、骨耦联系统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牙周稳态.生理条件下,适度的区域免疫依靠屏障功能、固有免疫细胞控制菌群,维持稳态.病理条件下,失衡菌群通过中性粒细胞、辅助性T细胞17和B细胞等过度激活的区域免疫推动牙周稳态失衡,引起牙周炎.本文以最基本的免疫学分类为框架,系统概述了区域免疫调控牙周稳态的机制,回顾了靶向区域免疫稳态重塑策略的探索与转化研究,并提出值得挖掘的牙周稳态医学研究方向和潜在的稳态重塑新靶点、新策略.

    牙周炎牙周稳态区域免疫屏障功能稳态重塑治疗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及联系方式

    137页

    非阻生第三磨牙与邻牙牙周稳态

    曲红蕾陈发明
    13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萌出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第三磨牙(M3s)常发生阻生并诱发多种口腔疾病,可对其相邻的第二磨牙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长期以来,大量研究聚焦于阻生M3s对邻牙健康的危害,而对已经萌出的非阻生M3s(N-M3s)关注较少.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证据表明,N-M3s也是邻牙发生多种疾患的重要危险因素,但这种危害并未得到口腔医师和患者的重视.本文结合课题组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并阐释N-M3s对邻牙牙周稳态和牙周健康的影响,为N-M3s的临床决策及其邻牙健康维护提供参考.

    磨牙,第三非阻生第三磨牙牙周稳态牙周健康临床决策

    神经稳态理论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实践

    江涛
    145-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常侵犯重要脑功能区,对传统治疗不敏感,现有手段治疗后致死致残率高,亟需新疗法新理念的探索和应用.神经稳态对于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至关重要,神经稳态的失衡将导致脑胶质瘤的发生和进展.在脑胶质瘤的临床诊疗过程中,除对肿瘤进行处理外,还应识别神经稳态的失衡,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治疗中进行充分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神经稳态理论在脑胶质瘤治疗中的探索、发展和应用,将有望改变现有诊疗模式,为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全新的思路.

    神经胶质瘤稳态应变康复预后肿瘤治疗方案

    正畸治疗对青少年和成人牙髓体积影响的比较研究

    蒋曼赵寰卓李建霞张天赐...
    149-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正畸治疗对青少年和成人牙髓体积影响的差异,以期更好地控制正畸临床治疗风险.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正畸治疗的62例错畸形患者的锥形束CT数据.按年龄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1例):青少年组,年龄13~17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成人组,年龄21~25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19例.使用锥形束CT数据对正畸治疗前后双侧上颌第一磨牙(UM1)和下颌中切牙(L1)的牙髓及牙体组织进行重建,并测量UM1及L1的牙髓体积(UM1 P和L1 P)、UM1髓室体积(UM1 PC)和根管体积(UM1 RC)、L1根长(L1 RL)、UM1近中颊根长度(UM1 RL),以及UM1中央窝融合处至髓室顶(H1)、髓室底(H2)、根部分离最近点(H3)及根部分离最远点(H4)水平的距离及髓室高度(H5).计算两组正畸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量及其绝对值,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组各指标正畸治疗前后差异,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各指标变化量绝对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H5、根长与牙髓体积变化量之间的潜在相关性.结果 正畸治疗前后,成人组L1 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P=0.975),UM1 P、UM1 PC、UM1 R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8,P<0.001;t=9.04,P<0.001;t=6.69,P<0.001).正畸治疗前后,青少年组L1 P、UM1 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P=0.029;t=6.30,P<0.001).两组UM1 P、UM1 PC、L1 P变化量绝对值[青少年组分别为(19.75±9.58)、(15.07±7.65)和(1.89±6.29)mm3;成人组分别为(13.33±9.41)、(9.16±7.05)和(0.02±4.6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7,P<0.001;t=4.48,P<0.001;t=2.34,P=0.048).两组UM1 RC变化量绝对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6,P=0.391).青少年组与成人组L1 RL、H1及H5变化量绝对值[青少年组分别为(0.54±0.41)、(0.38±0.27)和(0.71± 0.33)mm;成人组分别为(0.78±0.62)、(0.26±0.20)和(0.57±0.28)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3,P=0.017;t=2.96,P=0.004;t=2.57,P=0.011),而两组 UM 1 RL、H2、H3 及 H4 变化量绝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5,P=0.400;t=0.43,P=0.669;t=-0.50,P=0.619;t=1.46,P=0.148).此外,H5 和 UM 1 RL变化量与UM1 P变化量呈弱相关和极弱相关(r=0.35,P<0.001;r=0.19,P=0.030),而L1 RL变化量与L1 P变化量不相关(r=0.11,P>0.05).结论 正畸治疗对青少年和成人牙髓体积的影响存在差异.

    牙髓正畸学牙根吸收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青少年

    本刊对医学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156页

    关节盘前移位对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关系影响的三维影像学测量研究

    刘旭李晨曦龚忠诚马优祎...
    157-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通过三维重建图像测量分析3种不同关节盘状态下,颞下颌关节(TMJ)相关骨性结构的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对2018年3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颞下颌关节专病门诊同时行MRI与锥形束CT检查的52例患者,其中女性46例,男性6例,年龄(27.8±8.3)岁.根据MRI检查结果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关节盘位置正常(NADP)组、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组及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oR)组,每组各28侧TMJ.对各组锥形束CT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根据重建模型分别记录髁突体积(CV)、髁突表面积(CSA)、关节窝体积(FV)、关节窝表面积(FSA)、髁突在关节窝中体积占比(CV%)、髁突在关节窝中表面积占比(CSA%)、关节腔上间隙(SJS)、关节腔前间隙(AJS)、关节腔后间隙(PJS)以及关节腔内侧间隙(MJS).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检验及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改变情况.结果 CV和CSA在关节盘正常至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病理进展中均发生显著变化(F=10.79,P<0.001;F=10.95,P<0.001).NADP组和 ADDWR组的CV、CSA和SJS[分别为(1 834.90±667.67)和(1 747.34±369.42)mm3,(859.27± 216.01)和(838.23±118.82)mm2,(2.22±0.88)和(1.94±0.64)mm]均显著大于 ADDWoR 组[分别为(1 256.29±418.27)mm3、(669.14±150.26)mm2、(1.45±0.57)mm](t=4.31,P<0.001;t=3.66,P<0.001;t=4.27,P<0.001;t=3.80,P<0.001;t=4.11,P<0.001;t=2.63,P=0.010).NADP组MJS[(5.03±1.41)mm]显著高于 ADDWR 组[(3.86±1.32)mm](t=3.00,P=0.004),ADDWR 组 MJS 显著高于 ADDWoR 组[(4.91± 1.65)mm](t=2.63,P=0.009).ROC 曲线分析显示,CV、CSA、SJS对鉴别 NADP与 ADDWoR 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77、0.76、0.76,CV、CSA、SJS对鉴别ADDWR与ADDWoR效果的AUC值分别为0.80、0.80、0.72.MJS 对鉴别 NADP 和 ADDWR、ADDWR 和 ADDWoR 的 AUC 值分别为 0.73 和 0.69.结论 颞下颌关节盘移位患者的髁突在三维层面上改变明显,CV、CSA、SJS和MJS的变化与不同的关节盘状态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价颞下颌关节盘移位准确度较高的测量指标.

    颞下颌关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关节盘移位三维重建技术诊断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