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王兴

月刊

1002-0098

cjst@cma.org.cn

010-85158255

100710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2号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3年8月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口腔医学界公认的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刊物,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和权威性。读者为广大口腔医师。本刊有由国内著名权威专家撰写的“述评”、“专论”、“回顾与进展”、“专家笔谈”;有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拟订的“诊疗指南”;有具有学术导向性的“会议纪要”;有规范临床操作的各种系列“讲座”等,还有按专业分栏目的论著。本刊是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被美国《医学索引》、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等10余个著名国际检索期刊和数据库收录。本刊一直保持着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荣誉称号;连续9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连续3年获中国科协科技期刊精品工程项目资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本刊对论文中使用缩略语的要求

    797页

    下颌第三磨牙牙胚拔除对正畸治疗患者下颌骨发育影响的研究

    郑林威孙睿刘杨若萱林立卓...
    798-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下颌第三磨牙(M3)牙胚拔除术对正畸患者下颌骨发育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开展M3牙胚拔除术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13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正畸一科,符合纳排标准的10~16岁安氏Ⅰ类错畸形患者129例,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未拔除M3者纳入对照组(共63例);拔除M3者纳入研究组(66例).对正畸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片进行描点测量下颌支高度(Ar-Go')、下颌体长度(Go'-Me)及下颌骨整体长度(Co-Gn)并计算3项指标的年均生长量.分别对总体样本患者、同一性别(男/女)患者、同一年龄段(>10岁且≤12岁、>12岁且≤14岁、>14岁且≤16岁)患者、同一颈椎成熟度分期(Ⅱ、Ⅲ、Ⅳ期)患者,比较各组间Ar-Go'、Go'-Me、Co-Gn年均生长量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Ar-Go'、Go'-Me、Co-Gn年均生长量[分别为 0.88(0.40,1.80)、0.67(0.15,1.18)和 0.86(0.40,1.90)mm]与对照组[分别为 1.08(0.45,1.60)、0.53(0.25,1.13)、1.20(0.46,2.28)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间同一性别患者、同一年龄段患者、同一颈椎成熟度分期患者,Ar-Go'、Go'-Me、Co-Gn年均生长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除M3牙胚对10~16岁安氏Ⅰ类错畸形正畸患者的下颌骨发育无明显影响.

    下颌骨第三磨牙牙胚拔除术发育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工作人员及联系方式

    803页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解析人炎性牙槽窝微环境下肉芽组织的转归

    李元薛洋张宇胡开进...
    804-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人牙槽窝肉芽组织的细胞组成与异质性并构建单细胞图谱,解析肉芽组织在炎性微环境下通过自然转归的潜在结局.方法 纳入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因中、重度牙周炎行牙拔除术并拟行延期位点保存术或自体牙移植术的患者12例,收集其牙槽窝肉芽组织,分别用HE染色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观察不同类型肉芽组织细胞构成、组织形态学变化,获得特定微环境下的炎性牙槽窝肉芽组织细胞序列差异,构建出人牙槽窝不同类型肉芽组织的单细胞图谱,并探索炎性肉芽组织转归过程中细胞类型分布及关键基因变化的时空规律.结果 HE染色显示,牙槽窝炎性肉芽组织中含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保留炎性肉芽组织待自然转归3周后,其组织学形态与修复性肉芽组织愈合形态基本一致.ScRNA-seq共捕获肉芽组织细胞20 448个,基因表达定量检测分析炎性肉芽组织、自然转归性肉芽组织及修复性肉芽组织基因总数分别为33 835、36 058、34719个.肉芽组织在单细胞水平被注释为血管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成纤维细胞等10个细胞亚群.炎性肉芽组织与自然转归性肉芽组织在细胞组成占比存在差异.拟时序分析展示了肉芽组织中免疫反应与血管新生参与组织转归愈合的两种主要结局.参与炎症调控和免疫反应的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5(Igbp5)、锌指蛋白(Zfp36)和热休克蛋白(Hspa1b),以及参与细胞外基质分泌及血管、纤维形成的相关基因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3(Timp3)、骨膜蛋白(Postn)和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在两种肉芽组织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炎性肉芽组织在细胞组成占比、基因表达、生物学功能等方面与自然转归性肉芽组织存在异质性,不刮除牙槽窝炎性肉芽组织待其自然转归后在组织学及单细胞水平展现出与修复性肉芽组织相似的细胞结构组成,并通过免疫反应及组织重塑调节炎症反应及愈合过程.

    拔牙炎性牙槽窝肉芽组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微环境

    一种国产骨水平种植体单牙种植修复短期效果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

    施斌杨程雨赵耀宇晏奇...
    810-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一种国产骨水平种植体修复单牙缺失的临床应用效果,为国产种植体的推广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设计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进行.计划纳入100例受试者行国产骨水平种植体单牙种植修复,随访1年,评价种植成功率和其余相关指标.结果 共筛选142例受试者,最终纳入100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年龄(47.0±12.2)岁.100例受试者中98例完成1年随访(98.0%),2例因种植体松动脱落提前结束试验(2.0%).98例完成1年随访的患者均种植成功,种植成功率为98.0%(98/100).患者对修复后总体效果满意.结论 本项研究使用的国产骨水平种植体单牙种植修复短期临床效果较好.

    牙种植体牙种植体,单牙牙槽骨质丢失患者满意度成功率

    关于使用牙位新标示法的说明

    815页

    口腔手术机器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操作准确性和手术时间的体外模型研究

    苏航赵文博李昕茹宿玉成...
    816-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仿真头颅模型上口腔手术机器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的操作准确性和手术时间,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将3对牙颌模型安装于仿真头颅模型上,每对牙颌模型选择前后牙各10颗,由1位具有3年以上显微根尖手术经验的主治医师分别于自由手、静态导板和口腔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完成3组显微根尖手术的定点去骨开窗和根尖切除操作(每种技术使用1对牙颌模型,各20颗牙,共60颗牙),并记录手术时间.术前拍摄锥形束CT,于软件中规划手术路径;术后于模型的手术路径中插入塞规(用以测量孔尺寸的精密量具),并进行口内扫描,评估3组手术操作准确性(起点、终点和角度偏差),并比较手术时间.结果 手术机器人组起点偏差、终点偏差和角度偏差[分别为(0.37±0.11)、(0.37±0.10)mm,0.71°±0.17°]均显著小于静态导板组[分别为(0.59±0.14)、(0.65±0.18)mm,2.64°±0.75°](P<0.05),且两组均显著小于自由手组[分别为(1.37±0.31)、(1.10±0.21)mm,9.84°±3.15°](P<0.05).静态导板组手术时间[(1.20±0.03)min]显著少于手术机器人组[(2.18±0.03)min](P<0.05),且两组均显著少于自由手组[(8.70±3.15)min](P<0.05).对于自由手组,前牙起点偏差、终点偏差和角度偏差[分别为(1.09±0.10)、(0.90±0.07)mm,7.22°±1.13°]均显著小于后牙[分别为(1.65±0.14)、(1.30±0.06)mm,12.46°±2.10°](P<0.05);前牙手术时间[(5.75±0.57)min]显著少于后牙[(11.65±1.14)min](P<0.05).对于静态导板组或手术机器人组,前后牙手术操作准确性和手术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腔手术机器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可提高临床医师操作的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

    机器人根尖切除术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显微根尖手术精度

    本刊2024年3~8期继续教育园地文章题目及参考答案

    822页

    组蛋白去甲基化酶JMJD3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实验性牙周炎牙槽骨破坏的研究

    王瑞玲鲁嘉韦罗礼君
    823-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3(JMJD3)在炎症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牙周炎调控的潜在机制.方法 分析2022年发表在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中牙周组织单细胞测序的结果,并收集2021年6至12月同济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牙周手术和拔牙术中获取的健康及牙周炎患者的牙龈样本各9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构建小鼠牙周炎模型,实验分组为:健康对照+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丝线结扎+GSK-J4(JMJD3抑制剂)组.体外使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g)来源的脂多糖(LPS)(Pg-LPS)模拟牙周炎症微环境,并使用靶向Jmjd3的小干扰RNA(siRNA)、GSK-J4分别处理巨噬细胞.siRNA转染实验分组为:阴性对照序列转染(NC)组、siRNA-Jmjd3组、NC+LPS组、siRNA-Jmjd3+LPS组.抑制剂实验分组为:二甲基亚砜(DMSO)组、GSK-J4组、DMSO+LPS组、GSK-J4+LPS组.使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探索JMJD3在体内、体外环境下对巨噬细胞极化及牙周炎症的影响.结果 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的JMJD3表达(1.97±0.91)显著高于健康牙龈组织(1.00±0.33)(t=2.45,P=0.048).体外实验RT-qPCR结果显示,siRNA敲低JMJD3或使用GSK-J4抑制JMJD3均可促进炎症环境下巨噬细胞的M1极化,抑制M2极化:NC+LPS组精氨酸酶Ⅰ(Arg1)的表达(0.90±0.06)显著高于 siRNA-Jmjd3+LPS 组(0.61±0.11)(P<0.01);NC+LPS 组白细胞介素(Il)-6、Il-1β 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分别为 8.50±0.16、5.56±0.20、3.44±0.16)均显著低于 siRNA-Jmjd3+LPS组(分别为 14.63±0.48、8.55±0.10、11.72±0.58)(均P<0.01).DMSO+LPS组Arg1、类几丁质酶3样分子(Ym1)、Il-10 的表达(分别为 0.82±0.01、0.35±0.16、1.47±0.11)均显著高于 GSK-J4+LPS 组(分别为 0.55±0.03、0.22±0.21、0.51±0.11)(均 P<0.01);DMSO+LPS组 Il-6、Il-1β、Tnf-α 的表达(分别为 2.03±0.13、3.63±0.14 和 4.06±0.03)均显著低于 GSK-J4+LPS 组(分别为 2.69±0.16、15.04±1.15、4.36±0.10)(均P<0.01).体内实验结果发现,抑制JMJD3加剧了小鼠实验性牙周炎的骨丧失,增加了小鼠炎症牙周组织中巨噬细胞的M1极化,降低了 M2极化.丝线结扎+生理盐水组的颊侧釉质牙骨质界至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BC)、腭侧 CEJ-ABC 及 M1/M2 型巨噬细胞比值[分别为(0.26±0.03)、(0.24±0.01)mm 和 0.35±0.10]均显著低于丝线结扎+GSK-J4组[分别为(0.34±0.04)、(0.30±0.05)mm和2.50±0.58](t=3.65,P=0.006;t=2.67,P=0.049;t=7.31,P=0.004).结论 单细胞测序及体内外实验验证JMJD3在牙周炎牙周组织中表达上调,JMJD3可能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抑制牙周炎的牙槽骨破坏,从而在牙周炎症过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牙周炎牙槽骨质丢失单细胞测序含Jumonji结构域蛋白3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极化

    阻生牙拔除术后椎前间隙感染1例

    叶立曹钰彬曾维罗强...
    833-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椎前间隙位于咽后壁和椎体之间,上至鼻咽、下通胸腔、左右横贯,感染至此可迅速扩散.拔牙术后感染是牙拔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但是拔牙术后椎前间隙感染国内尚少见报道.本文报道了 1例阻生牙拔除术后椎前间隙感染病例,患者为21岁女性,局部麻醉下拔除28、38,术后第7天自觉呼吸困难,影像学检查提示颌面颈部及上纵隔感染,经广泛切开引流及抗感染治疗后顺利出院.本病例强调了拔牙术后椎前间隙感染的潜在生命安全威胁,旨在为口腔颌面外科医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