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郭应禄 谌贻璞

半月刊

1674-0785

lcdoctor@163.com,lcyszz@163.com

010-62219211

100082

北京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606C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批准立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具有标准国际、国内刊号(ISSN1674-0785 CN11-9147/R)。邮发代号:80-728。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美国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收录。  本刊制作精美,编审严谨,以纸质导读附带光盘的形式面向全国出版发行,实现了传统纸版、光盘版、网络版的有机结合。本刊特有的经典术式视频,动态影像诊断、病例讨论实况等栏目大大提升了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开创了多媒体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的先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苏省基层医院围麻醉期危机状况的调查分析

    边震宋绍永杨国旺范凤尾...
    499-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江苏省基层医院围麻醉期手术患者遭遇危机状况的相关风险因素,为基层医院麻醉科医务人员识别患者的潜在危机、为提高麻醉期手术患者的安全意识提供参考。方法:调查采取多阶段分层的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64家基层医院抽取100例遭遇危机状况的手术患者,资料采集方式为查阅病例档案和询问主治医生,调查指标涉及围麻醉期危机事件的患者人口学资料、术前检查与评估、麻醉实施与监护。结果:遭遇危机状况的男性患者年龄为66[20]岁,手术类型以普外科、骨科和胸外科为主。女性患者年龄为56[33]岁,手术类型以产科、普外科和骨科为主,继之以妇科和胸外科。遭遇危机状况患者年龄段前3位是60~69岁、70~79岁和50~59岁。患者伴随疾病包括:高血压51.4%、糖尿病13.9%、脑梗死11.1%和冠心病5.6%。术前心功能评估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从心电图获知心律和心率,从超声心动图获悉射血分数和肺动脉压。ASA分级情况:Ⅰ级患者占比14.0%、Ⅱ级45.2%、Ⅲ级30.1%和Ⅳ级10.8%,其中急诊患者占比21.5%。患者麻醉方法:全身麻醉87例、椎管内阻滞11例和周围神经阻滞2例。有创动脉血压监测供需比为88.6%,中心静脉置管供需比为107.1%。结论:基层医院麻醉医生需要熟悉手术患者遭遇危机状况的年龄段分布和手术类型,熟悉伴随疾病并重点评估心功能,合理选择麻醉方法和使用诱导药物,积极建立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以保障基层医院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

    基层医院危机事件麻醉手术急诊

    股骨前皮质切割在前、后参考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发生的对比研究及锯片摆动偏差分析

    刘新光杨滨刘晨王晓华...
    507-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比前、后参考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股骨前皮质切割的发生情况,并通过计算截骨时因锯片在截骨导向器导槽内上下摆动产生的截骨偏差以探寻前皮质切割发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骨科因原发性膝关节骨关节炎行初次TKA的连续病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股骨假体的测量方式,将患者分为前参考组和后参考组,对比2组术后膝关节侧位X线的前皮质切割发生情况。测量截骨导向器的导槽深度和高度、摆锯锯片厚度和切入骨内长度,计算锯片的最大摆动幅度和前皮质最大切割深度。结果:患者共纳入膝195例、239例,前参考组膝107例,后参考组膝132例。前、后参考组的前皮质切割发生率分别为26.2%、18.9%;Tayside分级Ⅲ级及Ⅳ级的发生率分别为4.7%、6.1%。2组间前皮质切割发生率(χ2=1.789,P=0.181)、Ⅲ级及Ⅳ级前皮质切割发生率(χ2=0.221,P=0.63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锯片切入骨内长度为5 cm时,前参考组的锯片最大摆动幅度为2.98 mm,前皮质最大切割深度为0.75 mm;后参考组的锯片最大摆动幅度为3.15 mm,前皮质最大切割深度为0.80 mm。结论:在避免前皮质切割方面,前参考系统并未比后参考系统更具有优势,原因在于后参考系统股骨假体的特殊设计。包括锯片在导槽内上下摆动在内的多种因素所引起的截骨偏差在前皮质切割发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前皮质切割前参考系统后参考系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截骨偏差

    磁共振3D-T2WI-FFE序列结合曲面重组观察直肠癌放疗对骶神经形态的影响

    吕喆高庆坤常天静董含微...
    513-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3D-T2WI-FFE(three-dimensional T2-weighted fast field echo)序列结合曲面重组观察直肠癌放疗对骶神经形态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顺序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5月间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直肠癌患者19人,平均放疗次数(23.26±4.27)次,放射剂量16~54 Gy。同时收集健康志愿者26人。均使用飞利浦Ingenia 1.5TX磁共振机行盆腔扫描,包括T1WI轴位、T2W-3D-FFE序列冠状位扫描。将2组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中应用曲面重建技术(CPR)对骶神经神经重建,并根据骶神经成像质量进行评级计分。对2组骶神经评级计分、骶神经信号强度、梨状肌信号强度及两者对比噪声比CNR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3D-T2-FFE序列原始数据经过曲面重组后,骶神经呈高信号的条索结构,周围肌肉骨骼呈低信号,骶神经与周围组织对比清晰。2组间骶1神经、骶2神经及骶3神经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2组间神经信号强度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χ2=1.978,P=0.051),2组间梨状肌信号强度有统计学差异(χ2=6.77,P<0.05),2组间骶神经与邻近梨状肌的对比噪声比有统计学差异(χ2=-3.78,P<0.05)。结论:磁共振3D-T2-FFE 序列结合曲面重组技术,可直观、准确的显示出骶神经,并可显示放射治疗后骶神经形态的改变,为临床进一步制定手术方案或评价疗效提供影像学依据。

    骶神经直肠癌放射治疗磁共振神经成像曲面重组

    新辅助放化疗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疗效及肿瘤免疫微环境变化的研究

    牛文博吴凤鹏刘月平周超熙...
    519-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前后肿瘤组织中CD4+、CD8+淋巴细胞的变化及TIL密度的变化,寻找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敏感的免疫标志物。方法:通过核磁及术后病理对比52例直肠癌患者经过新辅助治疗后的分期变化及疗效评价,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评价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肿瘤组织的CD4+、CD8+T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CD4+T细胞数量在放疗后TIL1级中增加2例,TIL2级中增加1例,TIL3级中减少3例。放疗前后CD4+TIL分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数量在放疗后TIL1级中减少10例,TIL2级中增加6例,TIL3级中增加4例。放疗前后CD8+TIL分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直肠癌肿瘤组织中CD8+TIL密度越高,患者出现CR和PR的比例越多,SD和PD例数越少,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放疗前直肠癌肿瘤组织中CD4+TIL密度与肿瘤组织局部疗效的关系,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经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治疗后,肿瘤T分期降期率为46.2%,N分期降期率为40.4%。CD8+T细胞在直肠癌放化疗后肿瘤组织中明显增多,而CD4+T细胞没有明显变化。CD8+T细胞TIL分级越高,术后肿瘤退缩率越高,CD+T细胞TIL分级可能是预测放疗敏感性的预测指标。

    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免疫组化

    同时性多发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分析

    陈柯豫黄艳齐张玲利
    524-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同时性多发早期食管癌(EEC)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的161例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病例,其中单发病例137例,同时性多发病例24例,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以及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2组之间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吸烟情况、饮酒情况、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腹部手术史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疾病史等)和病理资料(病变位置、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内镜分型、病变长径、是否同时存在胃肠上皮化生、糜烂性胃炎等),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发病变组患者有更高比例的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49,P=0.008),当患者同时合并胃肠上皮化生时,多发病变发生概率更高(P=0.01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消化道肿瘤家族史(P=0.009,OR=3.592,95%CI:1.375~9.379)以及同时合并的胃肠上皮化生(P=0.010,OR=22.194,95%CI:2.083~236.438)均是多发病变的危险因素,而其他一般临床资料及病变位置等与是否多发无关。结论:早期食管癌患者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及同时合并胃肠上皮化生者易出现多发病灶,建议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更为细致的内镜下观察及于术后进行细致的内镜评估和密切的随访。

    同时性多发早期食管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危险因素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腹腔镜低位直肠癌远端切缘不足导致保肛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补救策略

    王光林于淼孟泽松胡旭华...
    529-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低位直肠癌因远端切缘不足导致保肛失败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补救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诊断为低位直肠癌,术前分期为T1-4aN0-2M0,且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患者203人。其中165人行腹腔镜低位直肠癌Dixon手术(Dixon组),38人因远端切缘(distal resection margin,DRM)<1 cm导致保肛失败,再次行补救性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salvage 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sISR),保留患者肛门功能(sISR组)。应用卡方检验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对患者性别,BMI,肿瘤距肛门距离,肿瘤大小,肿瘤中心位置,直肠系膜脂肪面积(mesorectal fat area,MFA)及坐骨结节间距离(intertubercle distance,IT)与DRM<1 cm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出导致DRM<1 cm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应用Wexner评分比较2组患者还纳后的肛门功能;比较2组患者术后2年的疾病转移率及复发率。结果:患者BMI,MFA,IT,肿瘤距肛缘距离及肿瘤中心位置可能是导致DRM<1 cm的危险因素,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相比,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还纳术后应用Wexner评分评估2组患者肛门功能,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患者2年疾病转移率及复发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位直肠癌患者的BMI,IT,MFA,肿瘤距肛缘距离及肿瘤中心位置可能使腹腔镜低位直肠癌Dixon手术的DRM<1 cm,而导致保肛失败。sISR可在再次保留患者的肛门功能,未增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术后2年的疾病复发率与转移率。

    低位直肠癌肛门内括约肌切除术肛门功能

    高原地区肺炎合并右心功能衰竭体征患儿的肺动脉压力和心脏形态与功能的特征

    余林阳王美英李建斌楼骁斌...
    535-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高原地区肺炎合并右心功能衰竭体征患儿肺动脉压力和心脏形态功能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于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间住院的高原肺炎合并临床右心衰竭体征患儿的病案资料,以及另外107例年龄、性别、民族相匹配的高原地区肺炎不合并临床右心衰竭体征患儿的病案资料。收集所有患儿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包括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PAP)、右心形态[右室前壁厚度、右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右房内径]、左心形态[左室后壁厚度、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房内径]、心脏功能[右室舒张功能、左室收缩功能与舒张功能]以及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同时收集入院时血清心肌酶谱与心肌蛋白的检查结果。结果:在107例肺炎合并右心衰竭体征的患儿中,30例(28.0%)患儿 的肺动脉收缩压升高,其中轻度升高者19例(17.8%),平均SPAP为(46±4)mmHg;中度升高者6例(5.6%),平均SPAP为(70±6)mmHg;重度升高者5例(4.7%),平均SPAP为110±25 mmHg。合并右心衰体征组较不合并右心衰体征组有显著更高的SPAP(P<0.001)以及更大的右房与右室(P<0.01)。2组患者心功能无显著差异(P>0.05),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提示正常。肺炎伴右心衰体征组有更多患儿伴有CHD(44.9% vs 31.8%,P=0.028),SPAP与右心大小有显著正相关性(P<0.001),而与左心大小、心肌酶、心肌蛋白无相关性(P>0.05)。结论:高原地区肺炎合并右心衰竭体征的患儿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及右心室肥厚。尽管有右心衰竭的体征,但超声心动图及心肌酶与肌钙蛋白检查提示无右心和左心功能衰竭及心肌损伤。临床治疗高原肺炎患儿时,应重视中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易发性和严重性,并需仔细检查患儿是否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高原儿童肺炎肺动脉高压右心衰

    混合入路与传统中央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的疗效分析

    马洪庆于淼张建锋武雪亮...
    545-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混合入路与传统中央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因患直肠癌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二科接受腹腔镜直肠根治骶前吻合术的64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依照不同手术入路分为2组。32例直肠癌患者术中采取混合入路。32例直肠癌患者术中采取传统中央入路组。观察指标:手术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离断IMA后扩展左侧Toldt’s筋膜时间、术后患者排气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手术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肠梗阻、尿潴留、吻合口出血;随访情况:术后1年患者的生存情况、肿瘤局部复发情况、肿瘤远处转移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共6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无意外死亡,手术期间均未中转开腹。混合入路组和传统中间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9.75±5.76)min和(108.16±2.6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0.62±3.97)ml和(92.12±1.96)ml,扩展左侧Toldt’s筋膜时间为(6.50±1.50)min和(15.63±1.68)min,术后患者排气时间分别为(2.28±0.96)d和(2.31±0.47)d,患者术后出院时间为(6.91±1.09)d和(6.89±1.84)d。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扩展左侧Toldt’s筋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情况:混合入路组术后发生总的并发症例数4例,对照组7例,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98,P=0.32)。随访情况:2组64例患者均接受了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1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复发及远处转移,无肿瘤相关性死亡。结论:混合入路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应用与传统中央入路比较同样安全有效,其更能缩短分离左侧Toldt’s筋膜的时间。

    直肠癌腹腔镜手术手术入路根治术

    国内外179例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文献复习

    陈雪芬邓静敏
    551-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国内外30余年来原发性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PubMed等数据库,以“肺淋巴上皮瘤样癌;primary pulmonary lymphoepithelioma-like carcinoma”为关键词,对1988年1月~2020年6月30余年间发表的中英文献进行检索,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44篇,共179例患者,其中男83例,女96例,无吸烟史132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部分患者无症状,由体检发现;179例LELC患者中,173例为单发病灶,左肺93例,右肺82例,其中左下肺最多占31.8%,右中肺占24.6%;EB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82.4%,病理学可见多巢状肿瘤细胞,核大呈空泡状,肿瘤间质有丰富的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K阳性率为100%(75/75),鳞癌标记物CK5/6、P63、P40阳性率分别为94.4%(68/72)、88.6%(62/70)、83.9%(26/31);EBER原位杂交阳性率95.5%(127/133);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化疗、免疫治疗等,患者最长生存时间134个月。结论:PPLELC好于中年、不吸烟人群,症状以咳嗽、咳痰最常见,部分无症状,病灶多单发,好发于左下肺和右中肺,与一般肺癌不易鉴别;确诊依靠病理学,免疫组化易与鳞癌混淆,EB病毒的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高,病灶EBER原位杂交有助于确诊;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放化疗等,靶向治疗获益少,免疫治疗有待研究。

    肺淋巴上皮瘤样癌肺肿瘤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致腹壁巨大缺损的一期修补经验(附13例报告)

    王延召牛鹏飞丁长民高庆坤...
    557-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结直肠癌致腹壁巨大缺损一期修补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21年7月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胃肠外科住院手术治疗的13例(男性10例,女性3例)腹壁受侵犯的原发或复发结直肠癌病例,总结分析其手术修补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区并发症及随访信息。结果:腹壁肿瘤的最大直径约为15 cm,切除后的腹壁缺损平均约为15×15 cm2。腹壁组织的缺损修复,采用大腿外侧带蒂肌皮瓣2例,阔筋膜张肌筋膜皮瓣6例,腹壁筋膜皮瓣5例。有8例病例,应用了生物补片修补筋膜及腹膜缺损;2例病例因存在肿瘤部位的感染,采用了一期病灶切除并安装负压引流装置(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二期给予皮瓣移植修复。手术时间180~700 min不等,平均为275±36.6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47.6±22.44 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1例病人出现皮瓣下脂肪液化;1例病人出现转移皮瓣坏死及感染。手术后留院时间10~34(19.23±5.89)d。术后2例存活不足1年,2例已经存活超过5年。结论:对于腹壁巨大转移或受累的原发或复发性结直肠癌病例,多学科讨论后认为从技术和及肿瘤学层面可以从手术获益的病例,是否选择手术治疗需要谨慎的从肿瘤学、人文关怀、社会经济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

    结直肠癌腹壁缺损整形修复皮瓣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