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郭应禄 谌贻璞

半月刊

1674-0785

lcdoctor@163.com,lcyszz@163.com

010-62219211

100082

北京西直门北大街32号枫蓝国际B座606C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批准立项,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具有标准国际、国内刊号(ISSN1674-0785 CN11-9147/R)。邮发代号:80-728。现已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美国化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波兰哥白尼索引等数据库收录。  本刊制作精美,编审严谨,以纸质导读附带光盘的形式面向全国出版发行,实现了传统纸版、光盘版、网络版的有机结合。本刊特有的经典术式视频,动态影像诊断、病例讨论实况等栏目大大提升了医学学术期刊的传播效率,开创了多媒体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的先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临床专家共识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临床专家共识编写组
    630-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脉和淋巴系统在解剖和功能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当静脉淋巴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时,可表现出不同的器官或组织病变,相关患者分布于临床多个科室,临床规范化治疗难度较大。在国际指南和共识中,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相关疾病及其诊疗正在逐步更新和完善。在中国,对于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定义以及相关疾病的诊疗尚未有明确的共识。为加深临床上对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认识,本专家团队结合现有国际国内文献资料和多学科专家意见,规范其定义,并对病因、病理生理学改变、临床表现、涉及疾病、预防和治疗分别进行了阐述,以期为临床对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规范化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静脉功能不全淋巴系统疾病专家共识

    亚低温技术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分析

    李变王莉娜桑田李珊...
    639-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5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特点、亚低温治疗过程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临床诊断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并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进行亚低温治疗。结果:共纳入5例患儿。胎龄36+6~40+6周,出生体重2520~4010 g。4例患儿于生后6 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1例患儿于生后7 h进行亚低温治疗,5例患儿均采用头部+全身亚低温治疗模式,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为69.7~72.0 h。亚低温治疗期间给予动态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1例患儿亚低温治疗期间观察到11次癫痫持续状态,表现为兴奋状态、肌张力增高,脑电图监测到数十次的电发作,1例患儿监测到电发作,均给予镇静药止惊处理。其余3例患儿未监测到临床发作和电发作。4例亚低温治疗后病情稳定,住院11~22 d出院,出院后随访结局良好。结论:亚低温治疗技术是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首选治疗方法。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脑电图监测,识别发作等,加强心动过缓、低血压、低血糖等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亚低温治疗脑电图

    6297名0~3岁婴幼儿超声骨密度检测结果分析

    田明达吴珺王会娟张欣...
    644-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石景山区0~3岁婴幼儿骨密度情况。方法:选取6297名2015年1月至2020年2月至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行健康体检的0~3岁婴幼儿,其中男童3306名,女童2991名,采用定量超声技术检测其骨密度值,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297名婴幼儿骨密度平均Z值为-0.99,轻度不足率14.2%(911/6297),中度不足率11.6%(750/6297),严重不足率19.9%(1268/6297),总不足率46.5%(2929/6297);女童骨密度值明显低于男童,女童骨密度低下检出率为56.9%(1702/2991),明显高于男童的37.1%(1227/3306),轻度、中度及重度不足率亦均高于男童。骨密度值以4~6个月组最低,0~3个月次之,6个月后骨密度值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长,不足率以4~6个月组最高。结论:北京市石景山区0~3岁婴幼儿骨密度低下率较高,与性别、年龄有相关性。

    骨密度婴幼儿超声

    风湿病合并消化道穿孔患儿的临床特点分析

    许瑛杰朱佳康闽侯俊...
    648-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总结风湿病(CRDs)合并消化道(DT)穿孔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例合并DT穿孔的CRD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治及转归。结果:男女比例为1∶1,其中幼年皮肌炎(JDM)7例,儿童白塞综合征(BS)2例,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JIA)1例,分别占同期住院患儿的2.3%(7/302)、1.2%(2/165)和0.4%(1/286)。起病年龄8个月至9.5岁,平均(5.2±2.7)岁。7例JDM患儿抗核基质蛋白2抗体(NXP2)均强阳性。6例JDM患儿儿童肌炎评定量表评分(CMAS)<5分。7例JDM和1例BS患儿均接受糖皮质激素及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但原发病持续不缓解;1例BS和1例SJIA患儿尚未接受正规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中位DT穿孔时间为原发病确诊后的9个月(1~34个月)。临床表现均有不能缓解的腹痛,部分患儿伴发热。10例均存在腹膜炎,6例诊断为脓毒症,其中4例出现脓毒症休克,4例存在肺部感染,2例造瘘口感染,3例明确腹膜后脓肿或盆腔脓肿。穿孔后9例均接受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8例接受环磷酰胺冲击治疗,4例(例2、6、8、9)同时联合2种或3种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7例行DT穿孔修补或造瘘术。1例(例3)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随访时间为6~48个月,4例存活,6例死亡。结论:CRDs治疗效果不佳,若出现持续腹痛,应该警惕DT穿孔,特别是NXP2阳性的JDM。该病死亡率高,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同时控制感染、外科对症、营养支持。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白塞综合征幼年型皮肌炎消化道穿孔

    白光内镜下结直肠肿瘤性质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王亚丹吴静黄博洋王苗苗...
    65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结直肠癌临床内镜特征,采用列线图方式直观、简易地构建一个白光内镜下结直肠肿瘤性质评分预测模型,以期指导内镜医师诊断早期结直肠癌,协助选择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实施内镜下治疗及外科治疗的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尤其是白光内镜下特征,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确定早期结直肠癌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将纳入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列线图的方式构建预测模型。选择本科室少于6个月内镜操作经验的初级内镜医师6名,将其随机分为评分组(S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人,对照内镜图片分别判断结直肠肿瘤性质,比较两组判定结果之间有无差异,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共纳入530例结直肠肿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结直肠腺瘤组287例,早期结直肠癌组243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变形态分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变大小(OR=5.233,95%CI:2.008~13.636,P=0.001)、病变部位(左半结肠OR=2.338,95%CI:1.329~4.111,P=0.003;直肠OR=3.715,95%CI:1.692~8.160,P=0.001)、棘皮征(OR=5.199,95%CI:3.057~8.842,P<0.001)、局部凹陷(OR=5.162,95%CI:2.216~12.021,P<0.001)、表面凹凸不平(OR=5.583,95%CI:3.030~10.286,P<0.001)是早期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将纳入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列线图。共入选110例病变的内镜图片,其中早期结直肠癌50例,结直肠腺瘤60例,S组判读结果为79.1%~84.5%(平均81.8%),C组判读结果为59.1%~66.4%(平均63.03%),S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下表现的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在对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诊断方面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早期结直肠癌白光内镜预测模型

    拉萨地区上消化道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及治疗分析

    魏红涛普布仓决格桑央宗黎燕...
    662-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拉萨地区上消化道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 pylori)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拉萨市人民医院诊治的237例上消化道溃疡患者H. pylori感染情况,并比较H. pylori阳性与阴性患者在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其中169例H. pylori阳性患者进行根除治疗,中位随访13个月后评估Hp感染根除率和溃疡复发率。结果:拉萨地区上消化道溃疡患者中,H. pylori阳性率为72.6%。H. pylori阳性患者相对于阴性患者更易出现腹胀(40.7% vs 21.5%,χ2=2.907,P=0.006),但消化道出血症状较少见(45.3% vs. 67.7%,χ2=9.428,P=0.002),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48.8% vs. 69.2%,χ2=7.910,P=0.005)。169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H. pylori根除率为82.7%。随访期间,两组溃疡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1.000,Fisher检验)。结论:拉萨地区上消化道溃疡患者中H. pylori感染较为常见,四联疗法显示根除H. pylori有一定疗效,但降低溃疡复发率仍需进一步研究。由于H. pylori阴性消化道溃疡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应该重视这部分患者的研究。

    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杆菌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酸相关性疾病

    局部晚期右半结肠癌行结肠癌根治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疗效分析:附5例报告

    朴成林蓝炘司振铎冯健...
    66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根治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对局部晚期右半结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收治的5例局部晚期结肠癌行右半结肠癌根治联合PD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经肠镜活检病理学确诊为结肠腺癌,经影像学评估肿瘤侵犯十二指肠3例,同时侵犯十二指肠及胰腺2例。3例经术前系统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2例直接行手术治疗。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PD 2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PD+荷包式胃造口1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PD+肠系膜上静脉(SMV)切除重建+隧道式小肠(空肠)插管造口1例,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PD+SMV重建+胰腺外引流+胆管外引流+小肠外置造口(回肠双腔造口)1例。5例术后均发生胰瘘(生化漏),发生胃排空延迟1例,乳糜漏1例,切口感染1例,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无Ⅲ级及以上并发症。术后肝转移2例[2例行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治疗],分别无瘤生存(DFS)17和21个月;术后腹膜转移2例(1例术后化疗,1例未行化疗),总生存(OS)分别为11和12个月;无转移、复发1例,DFS 33个月。结论:对于局部晚期右半结肠癌,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联合PD是安全可行的。术后予以辅助治疗可以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

    局部晚期结肠癌胰十二指肠切除可行性安全性

    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

    孟科李燕闫婧爽闫斌...
    671-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可能与小肠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延长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使用MiroCam胶囊内镜系统进行小肠检查的3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57例(66.9%),女性127例(33.1%),年龄6~85(50.92±16.95)岁。根据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分为≤30 min、30~90 min和>90 min三组,分析性别、年龄、体质指数、腹部手术史、是否合并糖尿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和主要临床症状等因素对胶囊内镜胃通过时间的影响。结果:各组间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和主要临床症状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体质指数和存在腹部手术史的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体质指数(OR=0.936,95%CI:0.887~0.988,P=0.017)和存在腹部手术史(OR=1.898,95%CI:1.200~3.003,P=0.006)是延长胃通过时间的危险因素。结论:低体质指数和存在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行胶囊内镜存在较长的胃通过时间的风险,可提前给予适当干预措施促进胃排空,降低全小肠检查失败的风险。

    胶囊内镜胃排空体质指数危险因素

    头戴式虚拟现实设备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初步研究

    李岩松李涛张元鸣飞李志鹏...
    676-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头戴式虚拟现实(VR)设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应用,调查受试者对佩戴头戴式VR设备的感受并寻求改进建议。方法:采取前瞻性横断面研究的方法,选取2022年6至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因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障碍住院康复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34例,年龄(66.86±8.96)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术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人工评定和头戴式VR设备评定,测量其膝关节活动度(ROM)、直抬腿训练持续时间、运动时和静息时的疼痛,分析比较人工评定和VR评定的差异。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1例受试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使用主题框架法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定量研究中,人工测量与使用头戴式VR设备测量的膝关节最大屈曲ROM、最大伸直ROM、运动状态的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静息状态NRS、直抬腿训练持续时间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种测量方法得到的膝关节最大屈曲ROM[组内相关系数ICC=0.839,95%置信区间(95%CI):0.732~0.905,P<0.001]、最大伸直ROM(ICC=0.970,95%CI:0.946~0.983,P<0.001)、运动状态NRS(ICC=0.944,95%CI:0.901~0.969,P<0.001)、静息状态NRS(ICC=0.968,95%CI:0.942~0.982,P<0.001)、直抬腿训练持续时间(ICC=0.968,95%CI:0.938~0.984,P<0.001)指标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将质性研究得到的半结构化访谈内容进行分析得出3个主题: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和改进建议,其中感知易用性包括设备缺陷、可操作性、学习难度和接受程度;感知有用性包括影响适配体验的因素和设备功能;改进建议包括多功能化、标注目标角度、丰富虚拟背景环境和训练项目。结论:头戴式VR设备可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辅助工具,在评定膝关节ROM、NRS以及直抬腿训练持续时间上VR设备与康复专业人员评定无明显差别;相较于其他姿态检测设备有着便于携带和实时反馈的特点。

    关节成形术,置换,虚拟现实主题框架法质性研究康复评定定量研究

    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王丁然迟洪滨
    682-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自身免疫甲状腺炎(TA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入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周期的曾经行手术治疗明确内异症分期的患者共483例,按照美国生殖医学学会(ASRM)分期,内异症Ⅰ~Ⅱ期患者122例,Ⅲ~Ⅳ期患者361例。在两亚组内分别比较合并TAI与非TAI患者胚胎移植的临床结局。结果:内异症Ⅰ~Ⅱ期患者中,合并TAI组患者33例,非TAI组患者89例,两组间获卵数、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内异症Ⅰ~Ⅱ期患者中,TSH水平与胚胎移植后活产率呈正相关(OR=1.511,95%CI:1.005~2.274,P<0.05)。内异症Ⅲ~Ⅳ期患者中,合并TAI组有86例,不合并TAI组有275例,两组间获卵数、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提示年龄(OR=0.877,95%CI:0.815~0.944,P<0.05)及基础雌二醇E2水平(OR=0.995,95%CI:0.992~0.999,P<0.05)与胚胎移植后活产率呈负相关,同样发现年龄(OR=1.467,95%CI:1.229~1.751,P<0.05)及E2水平(OR=1.008,95%CI:1.000~1.015,P<0.05)与流产率呈正相关。结论:内异症患者中,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未提示TAI为IVF周期中影响临床妊娠、流产及活产的相关因素,年龄与其胚胎移植后临床妊娠率、活产率呈负相关,与流产率呈正相关

    子宫内膜异位症甲状腺自身免疫胚胎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