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李立明

月刊

0254-6450

lxbonly@public3.bta.net.cn

010-58900730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传染病所B11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专业学术期刊, 是国内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4-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定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并被美国国立图书馆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读者对象为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与教学)和健康相关学科的科研、疾病控制、临床、管理和教学工作者。本刊设有述评、论著(原著)包括现场调查、监测、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疾病控制、国家课题总结、国外杂志华人研究导读、文献综述、问题与探讨等重点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社区老年人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对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

    李皓炜齐士格王盛书杨姗姗...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社区老年人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综合评分对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老年期重点疾病预防和干预项目.纳入2015年基线调查及2017年随访调查均完成认知功能状况评定,且基线未患痴呆的2 537名≥60岁的社区老年人.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信息(体育锻炼、社会交往、脑力休闲活动、睡眠质量、吸烟状况与饮酒状况)并计算综合评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综合评分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关联.结果 2 537名社区老年人群中,评分5~6分者占28.7%,6项脑认知相关生活方式因子均健康者仅占4.8%.男性与女性的健康生活方式因子分布存在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683,95%CI:0.457~1.019;OR=0.623,95%CI:0.398~0.976;趋势P=0.030).在女性中,与评分0~3分组相比,评分4分和5~6分组的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风险降低(OR=0.491,95%CI:0.297~0.812;OR=0.556,95%CI:0.332~0.929;趋势P=0.024).结论 脑认知相关综合健康生活方式与早期认知功能下降风险降低密切相关,在女性群体中尤为显著.

    认知功能生活方式老年人队列研究

    不健康生活方式和抑郁症状在生命历程因素与增龄健康关联中的中介效应研究

    缪佳妮孙静依曹星琦丁博楠...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健康生活方式和抑郁症状在生命历程因素与增龄健康关联中的中介效应.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6 217名来自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队列的≥45岁个体.提取70种生命历程因素,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确定6个生命历程亚群;根据生命历程因素对增龄健康的贡献度和关联分析结果,确定5个关键因素;根据2015年CHARLS生物标志物数据使用的8种生物标志物计算指标生理失调(PD)评估增龄健康.采用线性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和中介分析模型探究生命历程亚群及关键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抑郁症状与PD的复杂关联.结果 调整实足年龄和性别后,生命历程亚群与PD有统计学关联(β值:0.08~0.17,均P<0.05).生命历程亚群以及关键因素(成年后逆境经历和较低文化程度)与不健康生活方式有统计学关联(β值:0.04~0.52,均P<0.05).生命历程亚群以及关键因素(童年创伤、童年期父母健康问题、成年后逆境经历和较低文化程度)与抑郁症状有统计学关联(OR值:1.16~4.76,均P<0.05).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不健康生活方式部分介导了生命历程亚群及关键因素(成年后逆境经历和较低文化程度)与PD的关联(3.1%~3.6%),抑郁症状部分介导了生命历程亚群及关键因素(童年创伤、成年后逆境经历和较低文化程度)与PD的关联(6.0%~16.2%).结论 不健康生活方式和抑郁症状部分介导了生命历程因素对增龄健康的影响,强调在减少童年创伤和成年逆境的同时应关注这两个可改变因素.

    生活方式抑郁症状生命历程增龄健康中介分析

    2000-2019年中国青少年结核病流行情况及变化趋势

    商伟静刘民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0-2019年我国青少年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中国10~19岁青少年结核病的流行现状;利用年估计变化百分比(EAPC)来分析2000-2019年间青少年结核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我国青少年结核病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为37 815.670例(发病率为25.938/10万)和213.629例(死亡率为0.147/10万),相比2000年分别下降了 71.84%和89.90%;2019年男性发病数(21 371.747例)是女性(16 443.923例)的1.30倍,15~1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30 420.054例)是10~14年龄组(7 395.616例)的4.11倍;2000-2019年,青少年结核病的发病率(EAPC=-3.95,95%CI:-4.34~-3.55)和死亡率(EAPC=-9.18,95%CI:-9.33~-9.02)均呈下降趋势,药物敏感性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 2000-2019年,我国青少年结核病及不同亚型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男性、15~19岁年龄组青少年结核病及不同亚型结核病的流行强度较高,需引起重视.

    青少年结核病流行疾病负担

    2019-2020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暴露与防护情况分析

    丛舒方利文樊静王宁...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40岁人群粉尘或有害气体的暴露和防护情况,为开展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暴露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中国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监测.两次监测均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125个监测点抽取调查对象,并采用面对面询问调查的方式收集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暴露及其防护状况等相关信息.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方法估计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暴露率及防护率,并比较两次监测的结果.结果 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分别有71061人和71 023人纳入分析.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的暴露率为33.8%(95%CI:29.9%~37.7%),男性高于女性,乡村高于城镇.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的暴露率呈下降趋势.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防护率为47.9%(95%CI:43.2%~52.6%).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暴露率在不同性别、地区和职业人群中均有所下降,总体下降了 10.7个百分点,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防护率均有所上升,总体上升了 21.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职业暴露率下降幅度高于东、中部地区,职业防护率上升幅度高于东、中部地区.结论 2019-2020年我国粉尘或有害气体职业暴露率有所下降,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防护率有所上升,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群存在职业粉尘或有害气体暴露,且其中采取防护的比例尚不足一半,应更加关注文化程度较低的职业人群、农民工群体等重点人群的职业防护.

    粉尘有害气体职业暴露防护横断面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组成人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94页

    2019-2020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二手烟暴露状况分析

    樊静方利文丛舒王宁...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40岁人群二手烟的暴露情况,为控烟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调查对象来源于2014-2015年和2019-2020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25个监测点的≥40岁常住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以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了74 559人的问卷调查,共64 142人纳入分析.采用复杂抽样加权方法描述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以及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析二手烟暴露和接触的影响因素,并与2014-2015年中国居民COPD监测中的二手烟暴露率和各类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2019-2020年,我国≥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为46.4%(95%CI:44.1%~48.8%),女性(47.2%,95%CI:44.8%~49.7%)高于男性(44.8%,95%CI:42.0%~47.6%),且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职业为办事人员的二手烟暴露率最高.≥40岁人群在家中、工作场所、餐厅和公共交通工具接触二手烟的比例分别为24.3%(95%CI:22.2%~26.4%)、23.3%(95%CI:21.1%~25.5%)、6.6%(95%CI:5.3%~7.9%)和 2.2%(95%CI:1.6%~2.7%);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越低.在14岁及以前、14岁至调查时与每天吸烟者共同生活的比例分别为56.4%和59.2%.与2014-2015年相比,2019-2020年≥40岁人群二手烟暴露率有所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6);≥40岁人群在家中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下降,而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在工作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上升幅度最大.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影响二手烟暴露风险及在不同场所接触二手烟的比例.结论 我国≥40岁人群的二手烟暴露率仍较高,工作场所和农林牧渔水利业的职业人群二手烟暴露水平上升,需加强对已有禁烟条例和法规的执行监督,不断推动国家公共场所禁烟立法并特别关注女性、文化程度较低、农林牧渔水利业人群的禁烟及二手烟暴露防护.

    二手烟暴露控烟监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104页

    1990-2019年中国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心血管疾病的疾病负担分析

    刘玥如陈俏名刘敏殷鹏...
    105-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及各省级行政区人群归因于身体活动不足(LPA)的心血管疾病(CVD)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方法 使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人群LPA和CVD有关数据,按性别、年龄和省级行政区对归因死亡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分布情况进行描述,采用Joinpoint 4.9.1.0软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结果 2019年我国≥25岁人群归因于LPA的CVD死亡人数和DALY分别为12.70万和186.33万人年,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和标化DALY率男性略高于女性,缺血性心脏病远高于缺血性脑卒中.与1990年相比,2019年我国LPA导致的CVD ASMR(8.85/10万)和标化DALY率(112.34/10万)基本无变化,而近10年有所下降;≥75岁组的死亡率及DALY率增幅最大(26.89%、15.61%),且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而60~74岁组死亡率及DALY率呈下降趋势;男性25~44岁组死亡率和DALY率增幅最大(37.50%、35.49%),女性≥75岁组增幅最大(31.00%、18.02%).2019年,LPA导致CVD疾病负担最高的省级行政区为吉林、内蒙古和河北.与1990年相比,ASMR、标化DALY率增幅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为青海(182.41%、154.70%)、甘肃(181.29%、152.77%)和重庆(132.01%、102.79%);降幅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为北京(59.11%、62.09%)、澳门(41.89%、39.37%)和广东(36.93%、40.72%).结论 我国归因于LPA的CVD疾病负担仍较重,且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区差异.

    身体活动不足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疾病负担

    2018-2021年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

    黄晓霞杜珊珊李阿茜李川...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现状及趋势.方法 采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18-2021年全国SFTS病例数据,采用Excel 2016、Joinpoint 5.0.2、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8.0等软件进行统计学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尤其重点省份按月报告SFTS病例情况.结果 2018-2021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累计报告病例8 835例,年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病例具有一定的区域聚集性,但以散发为主,报告病例数自3月开始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4-10月(96.79%,8 551/8 835),一般在5-7月达高峰;人群分布以中老年农民为主,女性略多于男性,平均病死率为5.38%,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病死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结论 2018-2021年,我国SFTS流行特征虽维持稳定,但报告病例数逐渐增多,分布范围呈扩大趋势,应予以关注.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监测

    甘肃省2012-202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特征分析

    魏孔福刘新凤苟发香王旭霞...
    117-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然疫源地现状特征.方法 收集2012-2022年甘肃省HFRS病例数据和啮齿类动物(鼠类)密度监测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调查疫源地特征.结果 2012-2022年甘肃省共报告HFRS病例869例,死亡4例,年发病率在0.05/10万~1.21/10万之间,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市、东南部的天水市、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以及中部以南的定西市;20~60岁年龄组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85:1(564:305),职业以农民(61.80%,537/869)、牧民(19.79%,172/869)和学生(6.33%,55/869)为主.野鼠型发病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啮齿类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汉滩病毒携带率分别为2.79%(21/754)、0.42%(5/1 179)和0.31%(2/643).甘肃省目前确定了3个疫源地,其中2个分别是平凉市和甘南州的新发疫源地,另1个为定西市的老疫源地.结论 甘肃省南部、中部以南和东部地区是目前主要的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病毒基因型为汉滩病毒.病例报告地区应加强疫情的监测,疫情重点地区应强化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HFRS带来的危害.

    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源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