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李立明

月刊

0254-6450

lxbonly@public3.bta.net.cn

010-58900730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传染病所B11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专业学术期刊, 是国内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4-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定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并被美国国立图书馆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读者对象为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与教学)和健康相关学科的科研、疾病控制、临床、管理和教学工作者。本刊设有述评、论著(原著)包括现场调查、监测、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疾病控制、国家课题总结、国外杂志华人研究导读、文献综述、问题与探讨等重点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被动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中华预防医学会徐爱强冯录召谢正德...
    1327-1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严重威胁婴幼儿健康最常见的病毒性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负担重.为了更好地指导和规范我国婴幼儿RSV相关疾病的被动免疫预防工作,中华预防医学会联合多学科专家组成专门工作组,借鉴国外RSV被动免疫预防的实施经验,以问题为导向,整合了现有的证据和最新进展,形成了我国婴幼儿RSV被动免疫预防专家共识,旨在从技术上回答有关RSV感染及其免疫预防特别是被动免疫预防的一些专业问题,以期为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免疫预防实践提供参考.

    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特异性免疫被动免疫专家共识

    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王勉范习康苏健覃玉...
    1339-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江苏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CVD)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江苏省社区糖尿病综合干预及应用研究,基线调查开展于2013-2014年,随访截至2021年12月31日.剔除基线自报患有慢性肝病/脑卒中/冠心病及GGT信息缺失者,最终纳入16 147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GGT与CVD、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发病的风险比(HR)值及其95%CI.运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GGT与CVD及其亚型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8.02年,随访期间共新发2860名CVD,其中新发196名心肌梗死,2730名脑卒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GGT最低水平组相比,最高水平组的CVD和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4%(HR=1.24,95%CI:1.09~1.41)和23%(HR=1.23,95%CI:1.08~1.40).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结果显示,T2DM患者中GGT与CVD、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呈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较高水平的GGT可能与T2DM患者CVD发病风险升高相关,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索验证.

    糖尿病,2型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心脑血管疾病前瞻性研究

    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和妊娠期糖尿病与婴幼儿BMI轨迹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王珊珊岳芷涵韩娜吕瑾莨...
    1348-13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母亲孕前BMI、孕期增重和妊娠期糖尿病(GDM)与婴幼儿BMI轨迹的关联.方法 共纳入北大通州出生队列的1 227对母子对,收集孕妇孕前体重、身高、孕期增重和GDM信息,分别在婴幼儿刚出生、1、3、6、9、12、18、24、30和36月龄进行随访,获取其身长/身高、体重等资料.使用基于纵向数据的k-means聚类方法识别婴幼儿BMI轨迹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和GDM与婴幼儿BMI轨迹的关联,并通过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探讨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对婴幼儿处于BMI高轨迹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 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者分别占21.2%(260名)和6.6%(81名);孕期增重过多者占57.7%(708名);GDM患病率为30.9%(379名).婴幼儿BMI轨迹分为低、中、高轨迹,各占30.5%、45.4%和24.1%.控制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发现母亲孕前超重(OR=1.54,95%CI:1.12~2.12)、孕前肥胖(OR=2.33,95%CI:1.41~3.85)和孕期增重过多(OR=1.47,95%CI:1.10~1.97)是婴幼儿处于BMI高轨迹的危险因素,但GDM与婴幼儿BMI轨迹无统计学关联(P>0.05).与母亲孕前超重/肥胖(OR=1.90,95%CI:1.17~3.09)和孕期增重过多(OR=1.45,95%CI:1.03~2.04)的单独作用相比,母亲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并存时婴幼儿处于BMI高轨迹的风险更高(OR=2.38,95%CI:1.60~3.54),但相乘和相加模型分析结果均显示,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之间无交互作用.结论 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过多是婴幼儿处于BMI高轨迹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为生命早期肥胖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妊娠期糖尿病婴幼儿体质指数轨迹

    固体燃料取暖和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于洋田小草张华胡丹...
    1356-1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固体燃料取暖、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联.方法 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中的青岛项目点.经过筛选,纳入26 165名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按风险年龄(以5年为间隔)和性别进行分层,并对职业、体力活动水平等协变量进行调整,分析固体燃料取暖、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增加之间的关联.结果 在26 165名研究对象中,使用固体燃料取暖者年龄为(52.57±10.31)岁,女性占58.04%,曾经/现在吸烟者占65.38%.研究结果显示,使用固体燃料组和曾经/现在吸烟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都较高,风险比(HR)值(95%CI)分别为1.21(1.04~1.41)和1.41(1.16~1.71).使用固体燃料取暖年限≥20年的HR值(95%CI)为1.27(1.07~1.51),固体燃料与吸烟的相乘交互项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固体燃料取暖、吸烟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并且固体燃料使用与吸烟之间可能存在相乘交互作用.

    固体燃料吸烟呼吸系统疾病前瞻性队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组成人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1361页

    空气污染、遗传易感性对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结局风险的影响

    张俊国陈舸郑大山陈建衡...
    1362-1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空气污染、遗传易感性与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结局风险的关联.方法 基于英国生物银行前瞻性队列数据,纳入2006-2010年注册、年龄在40~69岁的房颤患者,剔除随访期间失访或资料不全者,共5 814名研究对象.根据每名研究对象的地理编码居住地址估算长期空气污染暴露的年均值.以每名研究对象的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心衰)、心肌梗死(心梗)和脑卒中的遗传风险评分来评估相应的遗传易感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空气污染、遗传易感性与房颤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结局风险的关联.结果 在12.4年的中位数随访期间,新发了929名(15.98%)全因死亡与1 772名(30.48%)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多因素调整结果显示,暴露于更高的PM2.5、PM10、NOx、NO2与心血管死亡、心衰、心梗和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增加相关,风险比(HR)值范围为1.26~1.48.其中PM2.5暴露每增加1个四分位间距(IQR),心血管死亡、心衰、心梗和脑卒中的HR值分别为 1.33(95%CI:1.14~1.54)、1.42(95%CI:1.31~1.54)、1.46(95%CI:1.30~1.64)、1.43(95%CI:1.27~1.61).而NOx、NO2暴露每增加1个IQR,全因死亡风险均增加9%,对应的HR值分别为1.09(95%CI:1.02~1.17)与1.09(95%CI:1.01~1.17).相较于低遗传易感性,高遗传易感性的房颤患者心梗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更高,对应的HR值分别为1.39(95%CI:1.04~1.87)与1.46(95%CI:1.09~1.95).与低空气污染暴露的房颤患者相比,高空气污染暴露的心血管死亡的调整后人群归因分值为33.57%(95%CI:17.87%~46.26%),心衰为 28.61%(95%CI:20.67%~35.75%),心梗为 33.35%(95%CI:20.97%~43.79%),脑卒中为42.29%(95%CI:30.05%~52.71%).此外,PM2.5、NOx、NO2暴露与高遗传易感性在心梗发生风险上有相加交互作用.NO,、NO2暴露与高遗传易感性在心衰发生风险上也有相加交互作用(均P<0.05).结论 空气污染、遗传易感性均会增加房颤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结局风险.

    空气污染遗传易感性房颤全因死亡心血管结局

    本刊常用缩略语

    1370页

    2013-2021年中国儿童暴力状况分析

    高欣叶鹏鹏金叶汪媛...
    1371-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儿童暴力的流行情况和特点,为制定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儿童暴力的死亡率相关数据来源于2013-2021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DSP).本研究分析了DSP中关于0~17岁儿童死于凶杀及其后遗症的数据.儿童暴力就诊病例信息来源于2013-2021年全国伤害监测系统(NISS),分析NISS中0~17岁儿童伤害意图为"故意伤害"的数据.本研究通过稳健线性回归分析暴力占比的时间趋势,采用x2检验和校正Pearson残差分析不同性别暴力发生方式的构成差异.结果 儿童暴力死亡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2013年的0.33/10万下降至2021年的0.14/10万,男童暴力死亡率(0.15/10万)高于女童(0.13/10万).儿童暴力病例占所有伤害病例的比例有所下降,从2013年的3.34%下降至2021年的2.29%.在2021年NISS的9 344例因暴力就诊病例中,男童就诊病例(7 503例)约为女童(1 841例)的4倍,前3位暴力方式为钝器(64.77%)、跌倒(7.46%)和锐器(6.18%),45例性暴力病例包括38例女童和7例男童.结论 儿童暴力流行的下降可能与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关.应积极为监护人提供育儿技能培训,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技能培训等预防儿童暴力的发生.

    暴力儿童死亡率

    2016-2022年中国急性中毒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毒物类型构成分析

    张驭涛蒋绍锋郎楠周静...
    1376-1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急性中毒就诊人群的流行现状,为制定急性中毒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2022年突发中毒事件卫生应急信息平台收集的急性中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中毒发生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毒物种类、中毒原因与转归进行分组,采用Excel 2016、R 4.2.3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急性中毒病例95 754例.主要毒物类型为农药、药物和工业/日用化学品,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0.4%、22.4%、20.4%.急性中毒全年均有发生,以6-8月发生最多,占中毒病例总数的31.9%.不同毒物类型季节分布有所差异.除植物中毒发生呈双峰分布外,其余毒物类型均呈单峰分布.其中,真菌中毒有较强的季节性,发生高峰月份为7月,动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高峰月份为8月.西南地区有毒生物中毒(包括动物、植物、真菌)比例均高于其他地区.中毒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35.2%).职业以农民为主(34.2%),急性中毒的主要原因为意外和自杀.急性中毒病死率为1.24%,病死率居首位的毒物类型为农药中毒,病死率居前三位的毒物为虫螨腈(11.68%)、敌草快(7.23%)和百草枯(7.05%).结论 急性中毒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趋势,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毒物谱存在差异,健全的中毒监测体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毒发生情况,为制定更科学精准的中毒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中毒急性疾病监测流行病学

    北京市2008-2023年手足口病时间分布特征

    张永强王薇李锡太杜世昌...
    1383-1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手足口病的时间分布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2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手足口病发病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季节性分解图、集中度(M)法与圆形分布法等分析手足口病时间分布特征.采用WPS 2019软件进行数据整理,采用Python 3.12软件分析和制作统计图.结果 2008-2015年北京市手足口病分月发病波动幅度整体高于2016-2022年;2016-2022年分月发病波动幅度整体呈逐渐降低趋势.2008-2015年M=0.58,显示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圆形分布法平均角((α))为174.95°,平均角标准差(s)为60.43°,对应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6月27 日、4月27日至8月27日.2016-2019年和2023年M=0.57,显示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α)=228.05°,s=61.44°,对应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8月20日、6月18日至10月21日.2020-2022年M=0.42,表示有一定的季节性;(α)=238.27°,s=76.35°,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7月15日、6月14日至11月14日.2008-2015、2016-2019年和2023、2020-2022年的(α)值经Watson-Williams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 443.09,P<0.001).2023年的M=0.77,显示发病有很强的季节性,高峰日、高峰期分别为9月16 日、8月5日至10月28日.结论 2008-2023年北京市手足病发病的季节性特征明显,存在发病高峰日及高峰期的整体后移现象,应加强不同维度分布特征的综合性分析,做好高峰期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及重点人群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手足口病集中度圆形分布时间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