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李立明

月刊

0254-6450

lxbonly@public3.bta.net.cn

010-58900730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传染病所B11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专业学术期刊, 是国内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4-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定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并被美国国立图书馆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读者对象为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与教学)和健康相关学科的科研、疾病控制、临床、管理和教学工作者。本刊设有述评、论著(原著)包括现场调查、监测、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疾病控制、国家课题总结、国外杂志华人研究导读、文献综述、问题与探讨等重点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第九届编辑委员会通讯编委组成人员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1519页

    成年人衰弱指数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张春发李乐慧张楠曹宁...
    1520-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成年人衰弱指数(F1)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关联,为内蒙古自治区成年人预防CVD提供新的依据.方法 利用经历6年随访、样本量为25 055名的前瞻性队列数据构建FI,通过FI对成年人的衰弱情况进行描述,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成年人FI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人群的FI为0.24±0.09.与非衰弱(FI≤0.20)人群相比,衰弱前期(FI:0.21~0.27)和衰弱期(FI》0.28)人群CVD发病风险增加[衰弱前期:风险比(HR)=1.232,95%CI:1.127~1.347;衰弱期:HR=1.418,95%CI:1.299~1.548].FI 每增加 0.10,CVD 的发病风险增加 20.3%(HR=1.203,95%CI:1.156~1.252).结论 本研究构建了 FI,该指标与CV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随着衰弱程度加重,CVD发病风险随之升高.

    衰弱指数心血管疾病前瞻性队列研究

    2005-2023年中国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分析

    修乐欣唐林刘倩倩王晓琪...
    1528-1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5-2023年中国甲型肝炎(甲肝)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005-2023年甲肝发病数据,对甲肝报告发病率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性分析.结果 2005-2023年共报告甲肝病例605 5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32/10万,男、女性分别为2.85/10万、1.81/10万,0~、15~和≥65岁年龄组人群分别为3.25/10万、2.10/10万和2.49/10万.在报告病例的职业分布中,以农民占比最高(40.57%,245 639/605 509),占比增加较明显的是离/退休人员和家务及待业(347.32%),占比减少较明显是学生(90.27%).在年均报告发病率的地区分布中,西部地区最高(4.45/10万),其次分别为东北部(2.02/10万)、中部(1.89/10万)和东部地区(1.16/10万).2020-2023年无空间聚集性,2005-2019年明显的热点地区和高-高聚集区主要为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低-低聚集区主要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西省、辽宁省和吉林省,2014-2019年山西省呈高-低聚集性.时空扫描分析发现,共探测出5个甲肝高发聚集区.结论 2005-2023年中国甲肝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65岁老年人下降速度较慢,报告病例数在全人群中占比增加;2020年以前,甲肝报告发病率在西部地区呈高-高聚集,2020-2023年无空间聚集性,但西部地区的甲肝报告发病率仍较高.建议对甲肝发病的高风险人群和高发病聚集地区的疫情防控予以重点关注.

    甲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时空聚集性

    江苏省2014-2023年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流行特征及临床特征

    谷文欣许可王慎骄邓斐...
    1537-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4-2023年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流行特征及临床特征.方法 研究对象来源于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和泰州市各2家监测哨点医院,于2014年7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门/急诊或住院0~14岁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对研究对象进行RSV核酸检测,采用WHO流感流行阈值法评估RSV流行强度,收集病例个案信息和临床资料.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结果 在4 946例急性呼吸道感染儿童病例中,RSV 阳性率为 8.21%(406/4 946),年龄M(Q1,Q3)为 1(0,3)岁.2014-2019年和 2019-2023 年流行季的RSV阳性率分别为10.92%(258/2 362)和6.06%(118/1 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74,P<0.001).2014-2019年RSV流行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流行高峰为12月,流行强度为中度及以上;2019-2023年RSV季节性流行特征消失,流行期分散,流行强度以低度流行为主.0~岁年龄组儿童RSV阳性率最高(17.85%,151/846),阳性率随着儿童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x2=184.51,P<0.001).住院病例RSV阳性率(9.84%,244/2 480)高于门/急诊病例RSV阳性率(6.57%,162/2 466)(x2=17.54,P<0.001).在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儿童RSV感染病例155例中,临床症状主要为咳嗽(99.35%,154/155)、发热(55.48%,86/155)、呼吸急促(45.16%,70/155),其中<6月龄儿童出现发热的比例较低,但出现呼吸短促、转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和接受氧气治疗的比例较高(均P<0.05).<6月龄和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容易发生重症RSV感染(均P<0.05).结论 江苏省儿童RSV感染在2014-2019年具有以冬季为主的季节性流行特征.2020年以来,季节性流行特征有所改变,流行期分散且流行强度降低.<1岁婴儿是RSV感染的高危人群,<6月龄和患基础疾病者容易发生重症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儿童流行特征临床特征

    极端气温事件对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

    李正雄蒋东霞俞浩韩仁强...
    1544-1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极端气温事件对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并探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对极端气温事件敏感的人群.方法 基于2014-2020年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因数据,采用病例交叉设计的方法,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极端气温事件对江苏省居民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累计滞后效应.模型中通过赤池信息准则确定最终采用的极端气温事件定义,热浪定义为连续≥4 d的日平均气温≥温暖季节日平均气温的92.51h,采用的寒潮定义为连续≥2 d的日平均气温≤寒冷季节日平均气温的10th.比较极端气温事件对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影响以探索极端气温的敏感人群.结果 热浪、寒潮对总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的效应值均在累计滞后7 d达到峰值,OR值分别为1.60(95%CI:1.44~1.76)、1.33(95%CI:1.13~1.56).热浪暴露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人群的死亡风险增加,寒潮暴露会引起阿尔茨海默病人群死亡风险增加.分层结果表明,无伴侣人群暴露于热浪时,总神经系统疾病及阿尔茨海默病死亡风险更高.结论 热浪、寒潮均会增加人群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需加强对极端气温事件的预警工作.在热浪天气下,针对神经系统疾病人群的干预保护措施应重点关注无伴侣的人群.

    热浪寒潮神经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婚姻状况

    深圳市2016-2030年5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的疾病负担现况和预测

    席俊彦明睿琦王奕婧付英斌...
    1550-15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6-2030年深圳市≥55岁中老年人群的疾病负担,为制定健康老龄化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测算2016-2022年早死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检验时间趋势.综合使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和灰色系统模型预测2030年的YLL、YLD和DALY.结果 2016-2022年,DALY粗率在55~74岁呈短期波动,在≥85岁显著升高;各年龄段的非传染性疾病YLL和YLD比例远大于传染性疾病/营养疾病以及伤害.2022年,各年龄段的YLL顺位第1位分别为肿瘤(55~74岁)和心血管疾病(≥75岁),YLD顺位第1位均为肌肉骨骼疾病.至2030年,各年龄组的YLL和YLD顺位第1位不变,部分疾病或伤害的负担顺位上升.结论 深圳市≥55岁各年龄段的疾病负担现况和预测具有不同的特点,应根据相应的疾病负担模式合理分配社会及医疗资源.

    健康老龄化疾病负担时间趋势贝叶斯灰色系统预测模型

    河南省2013-2022年羊种布鲁氏菌病原学特征分析

    赵嘉咏宋威蓉张白帆胡赢心...
    1559-15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3-2022年分离自河南省监测哨点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菌株属种、耐药/毒力及亲缘进化特征,为布病的监测预警和暴发溯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布病患者血液进行分离培养、属种鉴定,菌株药物敏感性试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拼接组装、功能/毒力/耐药基因检测分析及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系统发育树绘制.结果 在36例布病患者中,以男性(86.11%,31/36)、18~50 岁青壮年(88.89%,32/36)和农/牧民(72.22%,26/36)为主.36 株病原菌均为羊种布鲁氏菌.菌株基因组预测功能蛋白21类,平均数量1 305个;均携带4类主要毒力因子(pmm、VirB组、BtpA/BtpB、BvrS/BvrR).菌株对6种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利福平、多西环素、链霉素、四环素和庆大霉素)药物敏感性均为100.00%;对3种抗生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菌株携带4种耐药基因和2种耐药基因簇,存在4种基因型组合;耐药机制包括抗生素降解/修饰酶类、抗性结瘤细胞分裂外排泵、16S/23S核糖体rRNA抗生素结合位点突变等.36株布鲁氏菌基因组总SNP差异数在0~454个之间,系统发育树分析共分为3个分支,各菌株相对分支间进化距离在0.000 0~0.498 6之间.结论 2013-2022年河南省监测哨点分离的人感染羊种布鲁氏菌携带多种毒力、耐药基因,呈现不同的耐药表型;其SNP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显示不同菌株间亲缘进化关系差异性较大.

    羊种布鲁氏菌全基因组测序毒力耐药单核苷酸多态性系统发育树

    中国不同心血管疾病风险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及进展情况研究

    周诗语刘芳超陈恕凤李建新...
    1566-1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中国不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分层人群中,颈动脉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进展情况,探讨CVD风险分层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进展的关系.方法 1 462例研究对象来自北京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队列,分别于2008-2009年和2013-2014年进行2次颈动脉超声和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剔除191例有CVD病史和危险因素信息缺失的个体后,共1 271例研究对象纳入分析.采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CVD风险预测研究模型计算研究对象的10年CVD风险预测值,并进行风险分层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情况通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颈动脉斑块评分和冠状动脉钙化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10年CVD风险低危、中危和高危者分别为536例(42.2%)、418例(32.9%)和317例(24.9%).随着风险等级升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发生进展者的占比增加.CVD风险低危、中危和高危的人群中,基线时分别有16.4%、36.4%和52.0%的研究对象存在冠状动脉钙化(趋势P<0.001);随访期间分别有15.4%、36.4%和53.6%发生了冠状动脉钙化进展(趋势P<0.001);与低危人群相比,中危和高危人群发生冠状动脉钙化进展的RR值(95%CI)分别为2.316(1.714~3.129)和3.322(2.472~4.463)(趋势P<0.001).CVD风险分层与cIMT和颈动脉斑块及进展之间的关系趋势与冠状动脉钙化结果一致.结论 中国CVD风险分层与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和进展密切相关.但在CVD风险低危和中危的人群中,仍有相当部分人群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发生进展.

    心血管疾病风险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斑块冠状动脉钙化

    北京市老年人痴呆患病率和5年死亡率及其与老年综合征的关系

    胡士敏李放关绍晨王淳秀...
    1573-1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社区老年人痴呆患病率和死亡率及老年综合征(GS)对其影响.方法 2013-2015年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确定调查地区和研究对象,对抽取的≥65岁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中国修订版对老年人认知功能进行初筛,随后对MMSE低分者进行神经精神科检查.收集所有调查对象GS患病情况,并在调查后收集死亡数据(截至2019年12月31 日).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北京市数据对痴呆患病率进行标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GS与痴呆及各亚型痴呆患病风险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各亚型痴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 2013-2015年共有2 935名老年人完成痴呆调查和诊断,其中167名诊断为痴呆.痴呆标化患病率为5.9%(95%CI:5.0%~17.4%),阿尔茨海默病(AD)和血管性痴呆(VaD)分别占总痴呆患者人数的58.7%和28.1%.增龄、低文化程度、尿失禁、跌倒是AD的危险因素,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完全丧失、高血压、脑卒中是VaD的危险因素,居住在农村与AD和VaD患病风险增加均相关.经过5.44人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共有399名死亡.AD和VaD老年人5年死亡风险是非痴呆老年人的2.87(95%CI:1.92~4.17)倍和4.93(95%CI:3.23~7.53)倍;在控制社会学人口因素、GS和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后,AD老年人死亡风险与非痴呆老年人无明显差异(HR=1.32,95%C/:0.89~1.97),VaD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是非痴呆老年人的2.46(95%CI:1.49~4.05)倍.结论 北京市痴呆患病率随人口老龄化而明显增加,特别是AD;AD和VaD患病和死亡风险均与GS相关,在痴呆防治中需要关注GS的管理.

    痴呆患病率死亡率老年综合征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极端不平衡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一)

    谢宁毕文健张中文邵方...
    1582-1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端不平衡数据定义为自变量或因变量指标的取值呈现严重比例失衡的数据,例如病例-对照极度不平衡、疾病发病率极低、生存数据大量删失以及遗传位点为低频或罕见变异等.在此情境下,logistic回归模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等参数假设检验的经典统计量偏离理论渐近分布,难以控制第一类错误.近年来,随着超大型人群队列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资源的日益共享与深度挖掘,高效准确处理独立或非独立样本极端不平衡数据的统计需求日益突出.本文介绍遗传统计中的经典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模拟试验展示经典统计方法在极端不平衡数据情境下的失效,旨在引起研究者对GWAS中极端不平衡数据的重视.

    极端不平衡数据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渐近分布罕见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