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李立明

月刊

0254-6450

lxbonly@public3.bta.net.cn

010-58900730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昌百路155号传染病所B115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级专业学术期刊, 是国内预防医学和基础医学核心期刊、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04-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定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并被美国国立图书馆医学文献联机数据库(Medline)和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读者对象为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及流行病学科研与教学)和健康相关学科的科研、疾病控制、临床、管理和教学工作者。本刊设有述评、论著(原著)包括现场调查、监测、实验室研究、临床研究、基础理论与方法,疾病控制、国家课题总结、国外杂志华人研究导读、文献综述、问题与探讨等重点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硕士校外实践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

    侯建荣周梓峰袁俊陆泽琪...
    738-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公共卫生硕士(MPH)校外实践培养体系.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国内外MPH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以胜任力为导向创新设计一个全面的、可行的MPH校外实践培养体系.结果 中山大学-广州市CDC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示范基地针对实践时长2年以上的MPH探索构建了"4+N+综合评价"的实践体系,"4"代表基于实践的教学、专业实践、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参与和科研训练,分别培养MPH"公共卫生科学""操作与实践""人群健康管理""卓越技能"能力."N"代表拓展实践,培养MPH"综合能力与职业精神"能力,以综合评价来评估培养效果.结论 本研究构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MPH"4+N+综合评价"校外实践体系,培养新时期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

    胜任力公共卫生专业硕士校外实践体系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2022年学术质量评估及影响力分析

    万玉立张婧斗智赵剑云...
    74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评估《中华流行病学杂志》近年来的学术质量及影响力,对2019-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主要引证指标进行分析.方法 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中摘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摘录影响力指数(CI),从《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中摘录WJCI和分区情况,评价近年办刊质量和影响力.结果《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2022年来源文献量分别为299、290、346、335.文献选出率分别为94%、95%、88%、94%.核心总被引频次从2019年的5 055增至2022年的6 390,扩展总被引频次从2019年的7 817增至2022年的9 550.核心影响因子从2019年的1.842上升至2022年的3.371,呈上升趋势且创历史新高.扩展影响因子从2019年的2.799上升至2022年的4.806o《中华流行病学杂志》CI从2019年的1 048.704增至2022年的1 352.725.2019-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WJCI值分别为2.193、4.327、3.015、2.446,2020-2022年均位于Q1分区.结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2022年主要引证指标呈上升趋势,影响因子创新高,提示《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在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后,学术质量不断提升,国内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影响力指数学术质量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和亚群治疗效果模式图队列研究暴露与结局关联的异质性分析

    王威于茜胡馨茹王晓骁...
    748-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亚群治疗效果模式图(STEPP)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与主要步骤,梳理将其与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联合应用在队列研究数据中的理论基础,旨在将STEPP应用到暴露与结局风险关联的异质性分析中.通过模拟案例"不同输液导管类型的肿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风险的队列研究"展示如何将PSM与STEPP在队列研究数据中联合应用,得出亚群中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组和中心静脉导管组发生VTE的绝对风险值和相对风险值,以及亚群间的异质性分析结果,并对PSM与STEPP联合应用的局限性和研究前景进行讨论,为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倾向性评分匹配亚群治疗效果模式图队列研究暴露关联

    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研究进展

    刘欢金怡晨汤后林
    755-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HIV感染者开展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能够促进HIV感染者的诊断发现,及时采取诊疗和干预措施,有助于减少二代传播,对控制艾滋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HIV基因序列检测和分析技术的发展,将HIV分子传播网络应用于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的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有助于准确揭示HIV传播模式、阐明HIV传播特征和识别高传播风险人群,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接触者追踪研究进行综述,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艾滋病病毒高危行为追踪流行病学调查分子传播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