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民居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民居
中华民居

娄华东

旬刊

1674-3954

cbzx@CHNH.org

021-56069793-802

100080

上海市东方路975-985号21楼

中华民居/Journal zhonghua minju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愿忘却的藏书楼

    7-7页

    明星光伏企业的绿色光电之路--访兴业太阳能董事会主席刘红维

    姜志燕
    8-15页

    那些藏书楼文人的精神桃源

    一苇
    19-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藏书楼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圣地,这里通常是万卷琳琅,几案精严,庋置清雅。在这样的环境中,常会看见主人心神俱静地独坐把卷,享受字里行间里的快意人生,或独自傲游山川,或与古人侃侃而谈……藏书,在我国可以说由来已久。中国是世界上最爱读书和藏书的国家之一,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人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

    天一阁中国现存最古老藏书楼

    渡茳
    2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开中国的藏书史,最不能规避的一个篇章那就是“天一阁”。清代乾嘉时期的学者阮元曾对天一阁有过这样的评价:“范氏天一阁,自明至今数百年,海内藏书家,唯此岿然独存。”的确,有着30余万卷古籍、8万余卷珍善本,400多年历史的天一阁,足以能够奠定它在藏书史上的地位。

    宋代四大书院书声琅琅风骨存

    一苇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院者,垣也。”这是宋代学者王应麟的《玉海》对书院作过的最早的解释,即用一圈矮墙将建筑物围起来而形成藏书的地方。简单而朴素的解释,从此为“书”圈出了一片天地。也许,当初人们还不知道这片天地是一个墨香漫溢,催生文人墨客的地方。然而,现在当你不小心踏入书院时,就会有种再也不愿意出来的感叹!

    四库七阁清代馆藏典范之作

    拉雅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曾经风靡大清朝的四库七阁,如今皆已归为了平静,平静得让人感觉不到人世间的风尘。如果不是老楼里楠木书架上那镌刻着的“集部第××架”的字样,普通人几乎已想不起那段尘封的历史。

    晚清四大藏书楼辉煌终结篇

    秦毅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藏书传统历史悠久,生生不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藏书的历史就是藏书楼的历史。如果从殷商时代算起,从片片甲骨的收藏肇始,这一历史已有三千多年。晚清藏书楼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过短暂的绚丽,它们沿袭传统,继续走中国式藏书楼的既定道路,创造了古代藏书楼最后的辉煌又迅速衰落,此后,愈加带有西方图书馆模式的新式藏书楼在量变之后华丽转身,图书馆接替了藏书楼,从此揭开时代的新篇章。

    浙江三大藏书楼江南文化缩影

    拉雅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果问中国藏书文化最兴盛的地域,非江浙莫属。江浙自古富庶,文化发达,多出文人骚客,藏书文化兴盛是自然而然的。藏书达几十万卷的藏书楼在浙江不止一座,热爱文化的江浙人演绎了一个个藏书传奇。南浔嘉业堂、浙江玉海楼、海宁别下斋、范氏天一阁被称为“浙江四大藏书楼”。这些充满诗意和温情的名字一次次温暖着我们的唇齿和心怀。历史经常沉默着,但终究不会如尘烟一样消失在时间长河里,让我们拽回历史中那些灿烂的、久远的、依稀的影像,在这个喧嚣的不读书年代,来说一说浙江三大藏书楼的故事。因天一阁做为最古老的藏书楼在前面有专门报道,在这不再做介绍。

    清其他藏书楼寻常巷陌有遗卷

    阿娇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古有权有钱之人,在自家的大宅里都会专辟一地用以珍藏名家古籍,来给自己增添几分文化的门面。然而这些具有不可估量的存世价值的书籍,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中,紧随着这些大家族的衰落或战火的掠夺而变得支离破碎。真希望一切仍如旧时,琅嬛福地静藏于寻常巷陌,千万余卷藏书安然卧于架上,而没有那倒错的历史、一次次动荡中的劫难……

    现代图书馆文化不再设围墙

    孟杰
    5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此种种,仿若在告诉人们书里可以带来一切,而事实上,书在古代的中国也确实被冠上了一种类似于身份的象征,与书有关的一切,也就一同放到了象牙塔里,令普通百姓触摸不到。反观今日,书来得要容易得多,像国家图书馆、清华图书馆以及北大图书馆这些代表高大上的标志性图书馆早已经向所有渴望知识的人儿敞开大门,这个变化里有几许波折,可能已经没有多少足以道尽,却是留下了诸多或者精彩,或者感人,或者趣味的历史掌故,以供后人消遣。这些藏在背后的人文情节仿佛是有了意识般的融在了浩瀚的书海,成为里面最最引人的奇妙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