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那彦群

月刊

1000-6702

mnzz@263.net.cn

010-65223499

100005

北京市东单三条甲7号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泌尿外科高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报道国内外泌尿外科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优先介绍泌尿外科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包括技术改进。本刊设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专家笔谈、国外期刊文摘、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本刊是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的统计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等重要统计指标均居外科类期刊前列。曾被科协评为精品期刊、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女性尿道憩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女性泌尿外科学组潘铁军
    889-892页

    征稿启事

    892,后插1页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全体腔内与体外原位新膀胱的对照研究

    闫兵刘苑周晓洲刘洋...
    893-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RC)中行全体腔内原位新膀胱(ICNB)与体外原位新膀胱(ECNB)的围手术期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2年6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RARC+原位新膀胱的26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ECNB组107例,ICNB组158例.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根据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新辅助化疗(NAC)、腹部手术史和肿瘤特征对两组进行1∶1匹配.本研究中共186例患者配对,每组各93例.ICNB组男91例,女2例;中位年龄64(55,68)岁;BMI为23.54(22.39,25.39)kg/m2;临床分期≤T2期 91 例;NAC 25 例;ASA 分级≥ Ⅲ级 15 例.ECNB 组男 91 例,女 2 例;中位年龄 63(52,67)岁;BMI 为 23.31(20.76,24.80)kg/m2;临床分期 ≤T2期 90 例;NAC 12例;ASA分级≥ Ⅲ级8例.ECNB组在完成RA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后,采用传统的下腹部切口,将肠管牵拉至体外完成新膀胱制备后再还纳至盆腔吻合.ICNB组由机器人辅助下在体腔内完成原位新膀胱的重建.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ICNB组和ECNB组的中位手术时间分别为302(261,350)min和337(285,397)min(P=0.003),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 300(225,500)ml 和 500(300,650)ml(P<0.01),围术期输血率分别为 4.3%(4/93)和14.0%(13/93)(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90 d内ICN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CNB组[38.7%(36/93)与61.3%(57/93),P=0.002].术后90 d内两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6%(8/93)与16.1%(15/93),P=0.119].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术后90 d内总并发症相关的因素是手术时间(OR=1.004,95%CI 1.000~1.007,P=0.040),手术方式(OR=2.248,95%CI 1.220~4.141,P=0.009),年龄(OR=1.036,95%CI 1.002~1.072,P=0.037);与术后90 d内严重并发症相关的因素是手术时间(OR=1.008,95%CI 1.004~1.013,P<0.01)、新辅助化疗(OR=0.198,95%CI0.059~0.663,P=0.009)和 ASA 分级(OR=0.167,95%CI 0.044~0.634,P=0.009).结论 在RARC术中,ICNB技术是安全可行的.与体外重建相比,ICNB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膀胱肿瘤机器人尿流改道原位新膀胱全体腔内

    替雷利珠单抗对膀胱癌伴肾积水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陈厚源沈冲于珮李长平...
    899-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替雷利珠单抗对伴肾积水的膀胱癌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9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34例伴肾积水的膀胱癌患者的病例资料,男27例,女7例.年龄(67.41±11.06)岁.体质量指数(29.00±7.34)kg/m2.合并高血压病18例(52.9%),糖尿病5 例(14.7%),冠心病 5 例(14.7%).血肌酐(SCr)81.15(69.18,108.90)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73.86(62.17,91.12)ml/(min·1.73m2),其中 eGFR≥60 ml/(min·1.73m2)(G60+组)26 例(76.5%),<60 ml/(min·1.73m2)(G60-组)8 例(23.5%).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10例(29.4%),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24 例(70.6%).采集基线数据前1个月内11例接受可能影响肾积水的外科干预.34例均接受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联合白蛋白紫杉醇(200 mg,静脉滴注,每3周1次)治疗.分别记录治疗第1、2、3周期开始前2 h内SCr值(Cr1、Cr2、Cr3),以及第3周期后21 d的SCr值(CrE),计算相应节点的eGFR值(eGFR1、eGFR2、eGFR3、eGFRE).将eGFR2、eGFR3、eGFRE中任意一次较基线降幅>25%定义为肾功能减低(DRF);将eGFR2、eGFR3、eGFRE中任意一次较基线升幅>25%定义为肾功能改善(IRF).比较不同基线亚组治疗前后肾功能变化情况和IRF、DRF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经过3个周期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后,所有患者eGFR无显著变化[eGFR1 与 eGFRE:73.86(62.16,91.12)ml/(min·1.73m2)与.83.82(60.32,90.62)ml/(min·1.73m2),P=0.19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组的CrE高于CR1(88.90 µmol/L 与 69.40 µmol/L,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GFRE 低于 eGFR1[76.47ml/(min·1.73m2)与 87.73 ml/(min·1.73m2),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亚组治疗前后的SCr和eGFR在组内分析、组间比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11.8%)发生DRF,其中1例诊断为急性肾功能损伤,但非免疫相关性;8例(22.9%)治疗期间出现IRF.亚组分析中,G60-组的IRF发生率显著高于G60+组[50.0%(4/8)与15.4%(4/26),P=0.044].亚组分析中未发现其他因素与DRF、IRF发生相关.结论 合并肾积水的膀胱癌患者使用替雷利珠单抗治疗对肾功能是安全的.基线期肾功能较差,或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绝大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在治疗期间表现平稳.

    膀胱癌肾盂积水肾功能免疫治疗

    PI-RADS评分联合SII对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术后病理升级的预测价值

    樊长晖黄志恒许长宝徐寒...
    905-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2.1版(PI-RADS v2.1)评分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预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4年5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8(65,71)岁.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17.4(8.4,30.9)ng/ml.前列腺体积43.1(29.9,58.9)ml.PI-RADS评分≤3分22例(28.9%),>3分54例(71.1%).所有患者均接受前列腺穿刺活检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穿刺病理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3组31例(40.8%),≥3组45例(59.2%);术后病理ISUP分级分组<3组25例(32.9%),≥3组51例(67.1%).病理升级定义:①术后病理ISUP分级分组高于穿刺病理ISUP分级分组;②穿刺病理为良性前列腺组织但术后确诊为前列腺癌.比较升级组和未升级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病理升级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I-RADS评分、SII、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比例(%PSA)、穿刺肿瘤组织占比等4项指标单独应用,以及列线图模型在预测病理升级方面的效能.采用交叉验证进行内部验证,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净效益.结果 本研究76例,术后病理降级10例(13.2%),与术前一致36例(47.4%),病理升级30例(39.5%).升级组的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118.2(93.5,139.1)与 95.2(79.3,116.4),P=0.021]、SII[394.8(331.0,513.6)与 338.8(217.2,407.8),P=0.002]、PI-RADS 评分>3 分例数[26 例(86.7%)与 28 例(60.9%),P=0.015]高于未升级组,穿刺阳性针数百分比[35.9%(12.6%,51.8%)与 43.8%(21.0%,92.1%),P=0.045]、穿刺肿瘤组织占比[6.9%(1.3%,20.1%)与 19.3%(9.1%,58.4%),P<0.01]和穿刺病理 ISUP 分级分组 ≥3 组例数[12例(40.0%)与33例(71.7%),P=0.006]低于未升级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I-RADS 评分(OR=17.111,95%CI 2.388~122.592,P<0.01)、SII(OR=1.009,95%CI 1.001~1.016,P=0.028)、%PSA(OR=0.003,95%CI 0.002~0.004,P<0.01)和穿刺肿瘤组织占比(OR=0.899,95%CI 0.837~0.966,P<0.01)是前列腺癌病理升级的独立预测因素.PI-RADS、SII、%PSA和穿刺肿瘤组织占比单独预测病理升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07、0.711、0.618和0.778.%PSA和穿刺肿瘤组织占比联合的AUC为0.791,4项指标联合的列线图模型的AUC为0.914,DeLong检验提示两者诊断效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准确性和临床净效益.结论 PI-RADS v2.1评分和SII在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升级中有重要价值,基于PI-RADS、SII、%PSA和穿刺肿瘤组织占比等4项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

    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评分系统全身免疫炎症指数病理升级预测模型

    改良近端尿道断离法治疗后尿道狭窄的效果

    叶绪晓金重睿司捷旻李作为...
    912-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近端尿道断离法治疗后尿道狭窄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5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 787例骨盆骨折伴后尿道断裂或闭锁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个月至76岁,平均年龄(34.3±4.1)岁.车祸致骨盆挤压伤867例,高空坠落致骨盆损伤464例,车床致骨盆挤压伤456例.术前行耻骨上膀胱造瘘1 536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排泄性和逆行尿道造影,187例行尿道超声检查,1 440例行尿道镜检查,38例行尿道MRI检查.狭窄或闭锁段长度(3.1±0.5)cm.后尿道狭窄(尿道连续性尚存)281例(15.7%);后尿道完全闭锁1 506例(84.3%).术前行尿道膀胱软镜和MRI检查了解精阜至狭窄或闭锁段距离,>2 cm 1 434例(80.2%),≤2 cm 353例(19.8%).术前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21分1 073例,≥22分672例,42例无性活动拒绝问卷调查.手术方法:会阴区域消毒,用尿道探子自膀胱造瘘口置入,经膀胱颈口达闭锁尿道近端,用左手示指触及探子顶端于会阴处体表的冲击点并标记.以此点为中心,做倒"Y"形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球海绵体肌,显露球部尿道.分离球部尿道并用牵引带拉出,在球部尿道上方显露瘢痕结缔组织并切开,显露会阴横韧带.在探子指引下,于尿道上方用电刀切断会阴横韧带,下方沿会阴中心腱水平方向将尿道与直肠前壁分离,两侧切断尿道周围瘢痕组织,达近端尿道探子顶端.切开探子顶端瘢痕组织后显露探子,用组织剪去除近端尿道周围瘢痕并修剪后备用.远端尿道向上方游离至足够长度后,剪除瘢痕组织,稍作修剪后备用.用4-0可吸收线分别于尿道1、2、4、5、7、8、10、11点位缝合8针,留置F16导尿管后关闭切口.术后4周拔除导尿管嘱患者自行排尿,6个月后行尿流率检查和IIEF-5评分,最大尿流率(Qmax)>15ml/s定义为手术成功,IIEF-5评分≥22分定义为勃起功能正常.结果 本研究1 787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5.5±8.5)min,术中出血量(110.4±13.2)ml.62例术中输血,输血量(285.5±15.5)ml.术后随访(26.1±4.5)个月,1 729例(96.7%)Qmax>15ml/s;38例术后排尿不畅,其中26例行尿道内切开术后好转,12例3个月后再次行耻骨下缘切除尿道吻合术;20例术后并发尿失禁,其中11例行尿道悬吊术后好转,5例安装人工尿道括约肌后达到社会控尿,余4例不愿接受手术治疗,随访观察.1 202例(67.2%)IIEF-5评分≤21分,其中528例予西地那非治疗,120例有不同程度好转;15例安装可膨胀性阴茎支撑体恢复勃起功能.结论 经会阴途径改良近端尿道断离法适用于大部分后尿道狭窄手术,能快速准确地找到近端尿道,有助于简化尿道吻合的手术步骤,临床疗效确切.

    尿道闭锁泌尿外科手术经会阴途径修复与重建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关于伦理委员会的审批以及知情同意的规范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917页

    四象限预定位法协助建立经皮肾取石通道的效果

    丁小举金志波杨俊福贾占奎...
    918-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中应用四象限预定位法同步CT检查结果,辅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建立理想穿刺通道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13例肾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4例,2022年6月至2023年7月采用四象限预定位法辅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刺点并行PCNL;对照组49例,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行PCNL.根据结石分布特征将研究组和对照组各分为3个亚组,亚组1为单个肾盂或单个肾盏结石,研究组27例、对照组20例,结石长径分别为(34.27±7.69)mm和(39.77±11.34)mm;亚组2为肾盂合并单个肾盏结石、>2个肾盏多发结石,研究组19例、对照组15例,结石长径分别为(45.77±9.50)mm和(40.94±11.34)mm;亚组3为鹿角形结石或铸型结石,研究组20例、对照组17例,结石长径分别为(60.03±11.59)mm和(58.41±15.01)mm.3个亚组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结石侧别、结石长径、结石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象限预定位法是根据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和患者解剖特征,以12肋尖为原点,以身体横轴和纵轴分别为X轴、Y轴,建立"四象限",于象限内定位理想穿刺点;术中根据12肋尖体表定位,于患者体表同步"四象限"及理想穿刺点,协助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建立理想穿刺通道.比较每个亚组中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穿刺通道建立时间、穿刺首盏符合率(符合标准:单个肾盂或肾盏结石,首个穿刺通道可实现净石率>90%;多个肾盏结石或鹿角形结石,首个穿刺通道可实现净石率>50%)、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净石率、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比较,亚组1的通道建立时间分别为(4.74±2.25)min和(7.00±3.13)min(P=0.006);亚组2的通道建立时间分别为(6.94±2.12)min 和(9.80±2.83)min(P=0.002),首盏符合率分别为 94.7%(18/19)和60.0%(9/15)(P=0.028),手术时间分别为(97.68±26.22)min 和(136.29±33.00)min(P=0.001);亚组3的通道建立时间分别为(8.00±2.69)min和(12.59±3.54)min(P=0.001),首盏符合率分别为 100.0%(20/20)和 76.5%(13/17)(P=0.036)、术中失血量分别为(238.00±176.74)ml和(388.57±219.89)ml(P=0.043).研究组和对照组在3个亚组中的术后即刻净石率[亚组1:92.6%(25/27)与 95.0%(19/20),P=0.739;亚组 2:78.9%(15/19)与 73.3%(11/15),P=1.000;亚组 3:75.0%(15/20)与 70.5%(12/17),P=0.703)]、并发症发生率[亚组 1:25.9%(7/27)与 25.0%(5/20),P=0.943;亚组 2:26.3%(5/19)与 40.0%(6/15),P=0.475;亚组 3:40.0%(8/20)与41.2%(7/17),P=1.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四象限预定位法可有效协助PCNL术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建立理想穿刺通道,缩短通道建立时间,使穿刺路径更加合理,有效减少了术中失血量,尤其用于多个肾盏结石、鹿角形结石等复杂性肾结石的PCNL手术,可保障安全性.

    四象限预定位法理想穿刺通道经皮肾镜取石术设计穿刺点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预防女性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杜震崔亮高瞻支轶...
    925-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预防女性反复发作尿路感染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对照非劣效性试验,受试者为就诊于国内11家医疗中心的女性复发性尿路感染(rUTIs)患者.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有可证实的临床资料显示1年内≥3次、6个月内≥2次急性UTIs发作,且经抗菌药物治疗治愈;②入组时患者无明显尿路刺激症状,中段尿尿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在各单位实验室标准正常范围内)或离心镜检≤3HP,白细胞酯酶、亚硝酸盐阴性,尿细菌培养阴性;③泌尿系B超检查无尿路解剖功能异常(如:尿路梗阻、结石或先天性尿路畸形等)且残余尿量≤50ml;④本人或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⑤意识清晰,能独立回答问题,按试验方案要求自行完成研究问卷.排除标准:①对治疗用药过敏者;②任何复杂的尿路感染或肾盂肾炎迹象(表现为腰痛、体温≥37.3℃、全身症状);③入组前7 d内应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④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如梗阻、结石、尿路狭窄、膀胱输尿管反流或其他功能异常、尿流改道、留置导尿管或支架管或间歇导尿患者;⑤合并或存在系统性红斑狼疮、艾滋病等可导致全身免疫功能异常的疾病;⑥已知/疑似怀孕、母乳喂养或停药后3个月内计划妊娠的患者;⑦恶性肿瘤患者和精神病患者;⑧筛选前4周内曾接受其他任何试验药物治疗或参加过另一项干预性临床试验者;⑨不能遵守试验方案或其他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入组的情况.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注射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共给药5次,首次用药0.5 ml,随后4周每周用药1次,每次1 ml;对照组采用磷霉素氨丁三醇3g 口服,每10天1次,连续给药9次.随访6~8个月,随访期间出现尿路症状,且尿常规检查示白细胞异常升高定义为UTIs复发.于试验组第5次给药当天、对照组第4次用药后0~2 d(V2)复查尿常规、肝肾功能、尿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于治疗结束后第(90±10)天(V3)、第(180±10)天(V4)复查尿常规、尿SIgA;于治疗后第(270±10)天(V5)比较两组的复发(同种细菌导致的再次感染)或重新感染(非同种细菌导致的再次感染)情况,并进行非劣效性分析,非劣效界值设定为P=0.2.结果 2021年3月至2022年5月,本研究共纳入rUTIs患者152例,其中试验组80例,符合意向性分析集(ITT)71例,符合方案分析集(PPS)66例;对照组72例,符合ITT 69例,符合PPS 67例.两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婚姻情况、尿路感染病程、糖尿病史、既往重大手术史、传染病史、尿SIg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5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44.78%(30/67)和42.65%(29/68)(P=0.803).ITT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复发率差值为0.0213(95%CI-0.1460~0.1886,P=0.0048);PPS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复发率差值为-0.002 1(95%CI-0.1711~0.1670,P=0.0109),试验组的复发率非劣于对照组.V2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2~V4时间点,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尿SIgA分别为0.90(0.37,2.89)mg/L 和 1.32(0.34,3.08)mg/L、1.54(0.44,3.23)mg/L 和 1.71(0.27,2.92)mg/L、1.11(0.65,3.42)mg/L和2.18(0.43,3.26)mg/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0.0%(24/80),分别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不适14例,发热5例,过敏性皮疹2例,荨麻疹、头疼、便秘各1例;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6%(4/72),均为腹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不良事件,所有不良事件无需额外干预均可自愈.结论 与磷霉素氨丁三醇相比,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预防女性rUTI的临床效果一致,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尿路感染复发预防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9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