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那彦群

月刊

1000-6702

mnzz@263.net.cn

010-65223499

100005

北京市东单三条甲7号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泌尿外科高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报道国内外泌尿外科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优先介绍泌尿外科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包括技术改进。本刊设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专家笔谈、国外期刊文摘、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本刊是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的统计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等重要统计指标均居外科类期刊前列。曾被科协评为精品期刊、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波消融辅助零缺血免缝合技术在肾门肿瘤剜除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吴小荣周嘉乐陈勇辉陈伟...
    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辅助零缺血免缝合技术应用于肾门肿瘤剜除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31例肾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例,女8例.中位年龄59(50,71)岁.中位体质量指数22.0(19.7,24.0)kg/m2.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0分28例,1分3例.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15例.中位肿瘤最大径3.0(2.5,4.0)cm.中位R.E.N.A.L.评分8(7,8)分.中位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1.9(78.4,105.7)ml/(min·1.73 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6例,Ⅱ级13例,Ⅲ级2例.31例均行后腹腔镜微波消融辅助零缺血肾肿瘤剜除术(MACS-LTE).微波消融采用MTC-3C微波消融仪,经操作孔道将消融探针插入肿瘤与肾交界面且靠近肿瘤基底部.消融功率为70 W,每个周期消融时间1~3 min,共消融1~3个周期.消融结束后,沿肿瘤假包膜行肿瘤剜除术.结果 本组31例,29例顺利完成MACS-LTE,1例缝合修补集合系统;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传统肾部分切除术,阻断肾动脉主干10 min.无中转开放或根治手术者.中位手术时间100(80,120)min.中位术中出血量50(50,80)ml,术后无输血病例.中位术后住院时间3(3,4)d.术后发生尿瘘1例,发热1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肿瘤切缘均阴性,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27例,嫌色细胞癌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1例.中位随访时间25(16,28)个月,术后6个月中位eGFR为90.0(79.2,100.3)ml/(min·1.73 m2).所有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微波消融辅助零缺血免缝合技术用于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治疗部分肾门肿瘤,具有出血少、并发症可控的特点.

    肾肿瘤肾门肿瘤腹腔镜微波消融保留肾单位手术

    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与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杨雷王钰雄安伟王远涛...
    8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机器人辅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NU)和传统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RNU)治疗非转移性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1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73例非转移性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RANU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64.4±10.8)岁;体质量指数(BMI)(24.4±3.4)kg/m2;肾盂肿瘤16例,输尿管肿瘤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2例;肿瘤位于左侧16例,右侧 11 例.LRNU 组 46 例,男 17 例,女 29 例;年龄(67.0±9.6)岁;BMI(23.8±3.0)kg/m2;肾盂肿瘤22例,输尿管肿瘤19例,肾盂和输尿管肿瘤5例;肿瘤位于左侧30例,右侧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NU组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完成肾和上段输尿管切除,不更改患者体位,调整机械臂位置后完成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的切除.LRNU组腹腔镜下切除肾后,患者改仰卧位切除下段输尿管和部分膀胱壁.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率、盆腔和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等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RANU组和LRNU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5(176,208)min和132(115,153)min(P<0.01);RANU组3例术中输血,LRNU组无输血病例(P=0.047).RANU组和LRNU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分别为5.0(2.0,10.0)枚和0.5(0,4.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U组和LRNU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5(4,6)d和5(5,6)d,盆腔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5(3,5)d和4(3,4)d,肾窝引流管携带时间分别为4(3,5)d和4(3,5)d,淋巴结阳性例数分别为2例(7.4%)和5例(10.9%),术后短期(术后至出院日)并发症分别为5例(18.5%)和2例(4.4%),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ANU组中位随访时间14(11,19)个月,LRNU组中位随访时间31(25,40)个月.RANU组和LRNU组的膀胱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6%和91.3%,总生存率分别为96.3%和89.1%,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9%和87.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ANU是治疗非转移性UTUC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能达到与传统腹腔镜手术相似的控瘤效果,且RANU在淋巴结清扫数量上具有优势.

    机器人手术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肾输尿管切除术疗效比较研究

    肠代输尿管术治疗输尿管长段狭窄的应用经验和临床疗效

    王振兴杨昆林赵杨梁超启...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在上尿路修复和重建中应用肠道的经验,探讨肠代输尿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38例长段输尿管狭窄患者的病例资料,男66例,女72例.年龄(35.54±21.35)岁,其中儿童9例,年龄(10.78±4.41)岁.输尿管狭窄位于左侧65例,右侧38例,双侧34例.孤立肾12例.输尿管上段狭窄26例,中段狭窄2例,下段狭窄24例.输尿管全长狭窄14例,输尿管多发狭窄54例.术前留置肾造瘘管22例,留置双J管88例.术前行B超、增强CT、CTU、MRU、顺行和逆行造影检查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为(15.93±4.67)cm.术前血肌酐(93.94±37.13)µmol/L,尿素氮(5.91± 1.99)m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83.53±25.18)ml/min.孤立肾患者术前血肌酐(104.83±69.14)mol/L,尿素氮(7.33±2.90)mmol/L,eGFR(64.53±14.46)m]/min.本研究 138 例,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回肠组)123例,术中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14.48±6.28)cm,选取回肠段长度(20.67±11.20)cm,替代输尿管长度(22.97±8.09)cm;Yang-Monti 回肠代输尿管术(Yang-Monti 回肠组)7例,术中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15.43±4.35)cm,截取回肠段(3.00±0.58)段,每段回肠段长度2.5~3.0 cm,重建回肠段长度(16.83±3.97)cm,重建回肠替代输尿管长度(11.50±5.65)cm;Yang-Monti结肠代输尿管术(Yang-Monti结肠组)8例,术中测量输尿管狭窄长度(6.00±0.93)cm,截取结肠段(2.75±0.46)段,每段结肠段长度1.5~2.0 cm,重建结肠段长度(5.13±1.13)cm,重建结肠替代输尿管长度(4.88±1.46)cm.Yang-Monti回肠组与回肠组术中测量的输尿管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00);Yang-Monti结肠组与回肠组术中测量的输尿管狭窄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Yang-Monti 回肠组(P=0.0001)和 Yang-Monti 结肠组(P=0.0003)与回肠组替代的输尿管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种术式术后留置术区引流管、尿管、输尿管内支架管,术前留置的肾造瘘管术后保留.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发生并发症.Yang-Monti回肠组手术时间(376.40±202.80)min、Yang-Monti结肠组手术时间(626.30±224.20)min,与回肠组手术时间(286.80±97.24)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94,P=0.0001);Yang-Monti回肠组术中出血量(314.30±213.50)ml、Yang-Monti结肠组术中出血量(210.00±96.07)ml,与回肠组术中出血量(183.90±199.70)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71,P=0.7157).所有患者出院前肌酐(84.45±28.51)μ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9);尿素氮(5.79±2.61)mmol/L(P=0.6684),eGFR(89.11±25.17)ml/min(P=0.150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孤立肾患者出院前肾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Yang-Monti回肠组和回肠组的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0.00±5.35)d和(9.24±6.45)d(P=0.7599),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3.17±4.79)d 和(17.61±10.29)d(P=0.2973),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9.86±9.34)d 和(16.02±10.70)d(P=0.355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Yang-Monti结肠组和回肠组的引流管留置时间分别为(14.88±7.81)d 和(9.24±6.45)d(P=0.0202),尿管留置时间分别为(8.88±2.80)d 和(17.61±10.29)d(P=0.0188),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4.88±17.04)d 和(16.02±10.70)d(P=0.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Yang-Monti回肠组1例术后第2天发生低钾血症,予静脉滴注氯化钾纠正.回肠组5例术后第2天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予纠正.回肠组6例、Yang-Monti回肠组1例术后尿管中发现黏液样分泌物,Yang-Monti结肠组8例术后尿管中发现白色絮状物,予保持尿管通畅.回肠组5例、Yang-Monti回肠组1例、Yang-Monti结肠组1例术后出现尿瘘,其中回肠组1例再次手术调整双J管后治愈,其余均保守治疗并延长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后治愈.13例术后发热,予敏感抗生素后治愈.33例发生尿路感染,26例使用抗生素治疗,10例尿培养阳性,予敏感抗生素治疗;7例未使用抗生素治疗,6例术后尿常规提示白细胞异常,尿培养阴性.8例失访.130例术后随访2~36个月.肌酐(93.00±31.14)μmol/L(P=0.8279),eGFR(83.10±24.32)ml/min(P=0.9138),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素氮(6.82±2.46)mmol/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2).孤立肾患者手术前后肾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电解质异常.1例出院后7 d因黏液堵塞尿管发生尿潴留,导致输尿管膀胱吻合口 3 cm尿囊肿,更换尿管后消失.并发输尿管结石、肾结石各1例,再次行输尿管镜治疗.1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同侧肾轻度积水.16例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升高,其中8例尿培养提示细菌感染,7例予敏感抗生素治疗.结论 对于上尿路修复重建手术,回肠代输尿管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安全有效;Yang-Monti回肠或结肠代输尿管术也是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输尿管疾病Yang-Monti回肠代输尿管结肠代输尿管长段输尿管狭窄

    前列腺偶发癌的病理特征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分析

    邵金鹏宋勇孙圣坤陈文政...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前列腺偶发癌的病理特征及不同治疗方式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 427例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术前诊断均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54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发生率2.2%.年龄(72.3±7.2)岁.中位体质量指数(BMI)24.8(23.1,26.6)kg/m2.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5.7(3.2,11.1)ng/ml.前列腺体积中位值60.1(38.0,88.6)ml.结果 本研究54例中,1例未行Gleason评分;余53例Gleason评分中位值6(6,7)分.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1级31例(58.5%),2 级 10 例(18.9%),3 级7 例(13.2%),4 级1 例(1.9%),5 级4 例(7.5%).BPH 术后有完整随访资料者45例,随访时间57(34.5,94.5)个月,其中行主动监测14例,雄激素剥夺治疗(ADT)15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11例,放射性粒子植入1例,等待观察4例.11例行RP患者中,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标本切缘均为阴性,未见神经、包膜外、精囊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行主动监测、ADT、RP 组的 BMI[(26.9±4.9)kg/m2、(24.4±4.1)kg/m2、(24.5±1.4)kg/m2]、术前 PSA[(6.3±4.2)ng/ml、(9.4±7.6)ng/ml、6.4(3.8,11.6)ng/ml],以及 ISUP 分级 1 级[10/14 例、7/15例、7/11 例]、2 级[3/14 例、2/15 例、3/11 例]、3 级[1/14 例、3/15 例、1/11 例]、4~5 级[0/14 例、3/15例、0/11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年龄[(71.2±6.6)岁、(75.3±7.4)岁、(66.6±4.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生存曲线显示,行主动监测、ADT、RP患者的5年无肿瘤进展(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2.9%、86.7%、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1).前列腺偶发癌患者5年肿瘤进展(复发)率为8.7%,肿瘤特异性病死率为2.2%.结论 前列腺偶发癌的ISUP分级多为1级,5年肿瘤进展(复发)率和特异性病死率较低.前列腺偶发癌患者行主动监测、ADT和RP的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前列腺肿瘤前列腺偶发癌主动监测雄激素剥夺治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切术治疗大体积BPH的疗效分析

    黄建文罗志强曹乃龙王营...
    10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切术(ThuLERP)治疗大体积(>80 ml)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54例BP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huLERP组和经尿道前列腺铥激光剜除术(ThuLEP)组,每组均77例.ThuLERP组和ThuLEP组的年龄[(71.3± 15.3)岁与(67.5±15.1)岁]、术前最大尿流率(Qmax)[(9.5±3.5)ml/s 与(8.9±2.4)ml/s]、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20.5±3.6)分与(21.7±3.4)分]、生活质量(QOL)评分[(4.6±1.1)分与(4.4±1.5)分]、残余尿量[(124.7±24.3)ml 与(130.2±22.4)ml]、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7±1.3)ng/ml 与(2.9±1.5)ng/ml]和前列腺体积[(108.1±21.1)ml与(116.0±24.7)m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采用"三叶法"进行手术.ThuLERP采用解剖性剜除结合汽化切割的方式进行手术,在精阜两侧钝性推剥两侧腺体,寻找外科包膜平面,首先钝性剜除中叶,然后分别钝性剜除左、右侧腺体至3点、9点处,再汽化12点处腺体形成沟槽,最后分别汽化切割3点至12点间、9点至12点间的左、右侧腺体.ThuLEP组采用解剖性剜除.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ThuLERP组和ThuLEP组的剜除时间[(51.0±11.3)min 与(65.4±13.5)min]、手术时间[(62.5±20.4)min 与(78.5±19.8)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剜除腺体重量[(63.4±14.2)g与(71.5±21.5)g]、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9.1±3.7)g/L与(8.5±3.5)g/L]、术后住院时间[(1.3±0.2)d 与(1.4±0.5)d]和留置尿管时间[(2.5±1.5)d 与(2.8±1.9)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6个月.ThuLERP组和ThuLEP组术后IPSS分别为(5.6±2.2)分和(6.7±1.4)分,QOL评分分别为(1.6±0.4)分和(2.1± 0.8)分,Qmax分别为(27.6±10.2)ml/s 和(29.5±14.7)ml/s,残余尿量分别为(10.3±5.5)ml和(7.9±3.7)ml.与术前比较,两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huLERP组和ThuLEP组的术后即时尿控率分别为97.4%(75/77)和88.3%(68/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的尿控率均为100.0%.结论 ThuLERP治疗大体积BPH的效果与ThuLEP相当,且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即时尿控率.

    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剜除术前列腺切除术铥光纤激光疗效

    前列腺穿刺后不同时间间隔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生存预后分析

    刘郴郴魏志豪陈凯磊曹琪...
    108-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穿刺后不同时间间隔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的短期并发症和长期生存预后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武汉协和医院收治的185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RP.根据患者前列腺穿刺确诊至根治手术的时间间隔分为≤2周组和≥4周组.≤2周组103例,年龄67(63,73)岁;体质量指数(BMI)23.66(22.17,25.44)kg/m2;伴高血压病40例(38.8%),糖尿病13例(12.7%);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20.63(11.88,48.50)ng/ml,53 例(51.0%)≥20 ng/ml,f/tPSA 0.10(0.07,0.15);30 例(29.1%)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8分;73例(70.9%)行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ARP);39例(37.8%)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69例(67.0%)病理分期Ⅲ~Ⅳ期.≥4周组82例,年龄 67(62,69)岁;BMI 23.56(21.73,24.91)kg/m2;伴高血压病 35 例(42.7%),糖尿病 11 例(13.4%);tPSA20.84(14.38,46.25)ng/ml,43 例(52.0%)≥20 ng/ml,f/tPSA 0.12(0.10,0.15);31例(37.8%)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8分;66例(80.5%)行RARP;41例(50.0%)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58例(70.7%)病理分期Ⅲ~Ⅳ期.为减少数据偏差和混杂因素干扰,基于患者年龄、BMI、高血压病、糖尿病、tPSA、穿刺Gleason评分、手术方式等进行倾向得分匹配,获得71对可比病例,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配对后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缘阳性率、尿控功能等指标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回归比较两组的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SS)差异,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比较PSA≥20 ng/ml、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病理分期Ⅲ~Ⅳ期亚组患者中不同时间间隔分组的生存差异.结果 匹配的71对患者中130例有完整生存信息,中位随访时间52(39,71)个月.≤2周组的手术时间为244(186,252)min,术中出血量137(87,300)ml;≥4周组的手术时间为246(186,288)min,术中出血量108(68,228)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周组和≥4周组的切缘阳性率均为40.8%(29例)(P=1.000);尿失禁例数分别为14例(19.7%)和18例(25.0%)(P=0.54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2周组和≥4周组的5年DSS分别为83.1%和98.4%(P=0.023).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8分(HR=18.439,95%CI 2.262~150.337,P=0.01)、切缘阳性(HR=12.041,95%CI 1.477~98.174,P=0.02)是不良DSS的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根治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8分患者中,≤2周组和≥4周组的 5年OS 分别为 54.6%和95.8%(P=0.021),DSS 分别为 54.6%和95.8%(P=0.021);在 PSA≥20 ng/ml患者中,≤2周组和≥4周组的5年OS分别为70.1%和97.3%(P=0.028),DSS分别为72.5%和100.0%(P=0.008);在病理分期Ⅲ~Ⅳ期患者中,≤2周组和≥4周组的5年OS分别为53.9%和92.3%(P=0.045),DSS分别为53.9%和96.1%(P=0.014).结论 与时间间隔≤2周相比,前列腺穿刺后间隔≥4周行RP,在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和尿失禁发生率等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间隔≥4周可显著提高患者的DSS,尤其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可以同时提高OS和DSS.

    前列腺肿瘤前列腺穿刺活检前列腺癌根治术时间间隔生存分析并发症

    完全超声引导与超声结合X线引导下球囊扩张经皮肾镜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高立印王艳波王春喜
    11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完全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法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超声结合X线引导下球囊扩张法PCN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5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992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法PCNL,引导方式分别为完全超声引导(完全超声组)和超声结合X线引导(超声结合X线组).完全超声组395例,超声结合X线组597例,两组的性别(男/女:208/187例与329/268例)、年龄[(43.2±11.8)岁与(42.8±12.5)岁]、体质量指数[(22.8±2.6)kg/m2与(22.6±3.1)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Ⅲ级:174/189/32例与277/273/47例]、结石侧别(左/右:207/188例与302/295例)、结石Guy's分级[Ⅰ/Ⅱ/Ⅲ/Ⅳ 级:56/115/141/83 例与 88/198/209/102 例]、结石长径[(4.7±0.9)cm 与(4.8±1.1)cm]、肾积水程度[无/轻度/中度/重度:75/162/103/55例与88/266/175/58例]、既往经皮肾镜手术史[39例与45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全麻下行球囊扩张法PCNL,患者均取俯卧位.完全超声组仅采用超声实时监测穿刺和扩张的整个过程.超声结合X线组在实时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同时通过X线监测穿刺和扩张过程.两组术后均常规留置双J管和肾造瘘管.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扩张成功率、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完全超声组和超声结合X线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8.2±11.5)min和(61.1±10.8)min(P=0.43);穿刺成功率均为100.0%,一次扩张成功率分别为 95.9%(379/395)和 95.8%(572/597)(P=0.92).完全超声组 72例(18.2%)和超声结合X线组102例(17.1%)术中建立≥2个通道(P=0.64).完全超声组和超声结合X线组的术后即刻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8.9%(351/359)和90.0%(537/597)(P=0.58);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4.2±1.1)d和(4.3±1.2)d(P=0.68).完全超声组和超声结合X线组Clavien-Dindo Ⅰ级(一过性发热分别为27例和40例,P=0.93)、Ⅱ级(输血分别为7例和11例,P=0.93;需特殊抗炎治疗分别为29例和42例,P=0.91)、Ⅲ级(需栓塞治疗分别为3例和4例,P=0.87)、Ⅳ级(需ICU治疗均为2例,P=0.68)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1个月,均无结石复发.结论 完全超声引导和超声结合X线引导PCNL均有穿刺扩张成功率高、结石清除率高和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两种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相近.

    肾结石经皮肾镜取石术超声X线穿刺扩张

    骶神经调节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张翼飞詹长生尹水平梁朝朝...
    118-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骶神经调节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例,女7例.中位年龄58(42,72)岁.病程(39.6±41.3)个月.8例均采用抗生素和M受体阻滞剂等治疗2个月以上无效,其中4例有膀胱水扩张手术史,2例有膀胱水扩张+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史,1例有膀胱水扩张+透明质酸钠灌注+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注射治疗史.O'Leary-Sant量表评分(34.00±1.93)分.疼痛模拟视觉量表(VAS)评分(9.38± 0.92)分.生活质量(QOL)评分(5.50±0.53)分.术前24 h排尿次数(39.12±6.75)次,夜尿次数(15.87±5.14)次,每次尿量(51.62±16.51)ml.8例均局麻下行SNM 一期手术,将电极置入S3孔.术后测试治疗2~4周,记录其症状改善情况,尿频、尿急、疼痛等临床症状较术前改善>50%,认为治疗有效,可行二期永久刺激器植入手术.结果 本组7例女性患者临床判定有效,转二期永久刺激器植入手术,转化时间(41.71±22.48)d.1例男性患者临床判定无效,拆除临时刺激器.7例转二期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24h排尿次数分别为(39.12±6.75)次、(17.71±3.40)次、(14.71± 4.27)次,VAS评分分别为(9.38±0.92)分、(2.71±1.38)分、(2.29±1.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例女性患者分别于二期术后3、6个月尿频症状复发,予调整频率后症状缓解,此2例均于术后12个月更换为变频模式,更换模式后随访3个月症状未再反复.7例转二期患者症状控制后3、6个月的24 h排尿次数分别为(12.57±4.40)次、(12.86±5.30)次,VAS评分分别为(2.14± 1.21)分、(2.28±1.1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骶神经调节治疗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均较好,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

    膀胱炎,间质性骶神经调节膀胱疼痛综合征

    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SUI的临床疗效

    田道明高振华王星棋李玲...
    12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支网片尿道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治疗伴Ⅰ~Ⅱ度前盆腔脱垂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女性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53.6±11.7)岁.孕次(3.1±1.4)次.5例有子宫切除术史.所有患者均有SUI症状,压力诱发试验阳性,指压试验阳性.超声检查提示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轻度膨出声像,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宽.根据简化盆腔器官脱垂分期系统分度,合并Ⅰ度前盆腔脱垂7例,Ⅱ度前盆腔脱垂73例.本组80例均全麻下行单支网片悬吊联合阴道成形术.患者取截石位.以盆底修复网片为原型裁剪为单支网片,网片由左右两侧臂和中间主体部分构成,为倒"T"形,左右对称.与传统吊带和网片相比,单支网片左右两侧悬吊臂增宽,以保证悬吊臂在耻骨降支有较大的受力面,防止吊带移动;中间主体部分增宽,使受力面从尿道中段延续至膀胱颈.选择双侧耻骨下支下缘外侧0.5 cm处穿刺,引导单支网片双臂从内向外穿出,完成单支网片悬吊.采用阴道成形术修复撕裂的肛提肌,成形会阴体,分层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缩窄阴道呈"双喇叭口状".术后1、3、6个月随访,采用盆腔器官脱垂术后患者全身状况改善问卷(PGI-Ⅰ)评价前盆腔脱垂治疗效果.SUI疗效评判标准:在术后无其他治疗的情况下,SUI症状完全消失,可自主控尿为治愈;SUI症状较术前减轻,剧烈活动时有少量漏尿,日常活动时无漏尿为改善;SUI症状较术前无改善或进一步加重,仍无法控制漏尿为无效.结果 本组80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特殊情况.手术时间(90±8)min,术中出血量(20±10)ml.80例术后48 h拔除尿管后均能自行排尿,超声检查测量残余尿量<50 ml,术后72 h出院.80例PGI-Ⅰ问卷评价结果显示,76例(95.0%)主观治愈,4例(5.0%)主观缓解.80例SUI疗效评价,78例治愈(97.5%),2例改善(2.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潴留、尿路感染、膀胱收缩力异常、膀胱出口梗阻.结论 单支网片悬吊术保证了全尿道无张力悬吊,能有效治疗SUI合并Ⅰ~Ⅱ度前盆腔脱垂,近期效果确切.

    尿失禁,压力性全尿道悬吊后盆底重建随访研究

    不同剂量环硅酸锆钠快速纠正肾移植等待人群围手术期高钾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翊灵罗佳夏仁飞严紫嫣...
    127-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环硅酸锆钠(SZC)快速纠正不同血钾水平的肾移植等待人群围手术期高钾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服用SZC治疗高钾血症(随机静脉血钾>5.0 mmol/L)的患者.纳入标准:①诊断为慢性肾脏病(CKD)5期的首次肾移植术等待患者;②年龄18~65岁;③血清钾5.0~7.0 mmol/L.排除标准:①联合其他降钾治疗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经研究者判断认为不适合参与本试验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予3种剂量(5g、10g、15g)SZC,分别于服药后0.5、1、2、3、4h检测静脉血钾,记录服药后4 h内血钾降低幅度和恢复正常例数,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基线血钾水平将患者分为轻度高钾组(血钾5.0~5.5 mmol/L)和中重度高钾组(血钾≥5.5 mmol/L),记录两组服药后4 h内血钾降低幅度和恢复正常例数.分析服药剂量、基线血钾水平与服药后4 h血钾恢复情况的相关性.记录患者是否出现水肿、胃肠道症状等,评估药物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纳入34例患者,5g 组 10 例,10g 组 13 例,15g 组 11 例,3 组的年龄[(41.90±11.51)岁与(44.15±10.51)岁与(42.91±10.78)岁]、性别比(男/女:9/1例与9/4例与8/3例)、体质量指数[(23.08±3.54)kg/m2与(23.03±2.92)kg/m2 与(23.47±2.99)kg/m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4.80±2.13)ml/(min· 1.73m2)与(5.26±1.14)ml/(min·1.73m2)与(4.85±1.48)ml/(min·1.73m2)]、基线血钾[(5.65±0.43)mmol/L 与(5.59±0.25)mmol/L 与(5.94±0.64)m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 4 h,5、10、15g 组的血钾水平分别为(5.20±0.65)、(5.03±0.35)、(5.10±0.46)mmol/L,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分别有3例(30.0%)、5例(38.5%)、5例(45.5%)血钾恢复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0,P=0.904).轻度高钾组12例,中重度高钾组22例,两组的年龄[(43.83±9.38)岁与(42.73±11.30)岁]、性别比(男/女:11/1例与15/7例)、体质量指数[(24.27±2.69)kg/m2 与(22.35±2.89)kg/m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4.89±1.39)ml/(min·1.73m2)与(5.21±1.68)ml/(min·1.73m2)]和服药剂量(5g/10g/15g:4/4/4 例与 6/9/7 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后4 h,轻度高钾组和中重度高钾组分别有9例(75.0%)和4例(18.2%)血钾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614,P=0.002).服药后4 h血钾是否恢复正常与基线血钾显著相关(r=0.483,P=0.001),与服药剂量无显著相关性(r=0.118,P=0.474).所有患者服药后4 h内均未发生低钾血症、水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SZC用于并发轻度高钾血症的肾移植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有效,可达到4 h内快速降低血钾水平的目的.

    高钾血症慢性肾脏病5期环硅酸锆钠肾移植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