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复发进展风险(pT2期伴淋巴结阳性,pT3~4a期伴或不伴淋巴结阳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和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17例高复发进展风险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3例(84.3%),女34例(15.7%);年龄(67.3±8.6)岁.217例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据术后接受辅助治疗情况分为观察组147例(67.7%)和治疗组70例(32.3%).观察组和治疗组的年龄分别为(67.4±9.0)岁和(66.3±7.6)岁(P=0.14);术后病理分期T2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8例(5.4%)和6例(8.6%),T3~4a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34例(23.1%)和18例(25.7%),T3~4a期不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105例(71.5%)和46例(65.7%)(P>0.05);肿瘤直径 ≥3 cm 分别为 118 例(80.3%)和 54 例(77.1%)(P>0.05),<3cm 分别为 29 例(19.7%)和 16 例(22.9%)(P>0.05).治疗组70例中,36例(16.6%)术后应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和顺铂(75 mg/m2,第2~4天)方案化疗(化疗组);34例(15.7%)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静脉滴注信迪利单抗200 mg或替雷利珠单抗200 mg或特瑞普利单抗240 mg,第1天)和白蛋白紫杉醇(200 mg,第2天)方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组).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的年龄分别为(66.8±8.4)岁和(65.8±6.8)岁(P>0.05);术后病理分期T2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3例(8.3%)和3例(8.8%),T3~4a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6例(16.7%)和12例(35.3%),T3~4a期不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27例(75.0%)和 19 例(55.9%)(P>0.05);肿瘤直径≥3 cm 分别为 30 例(83.3%)和 10 例(29.4%)(P>0.05),<3 cm 分别为 6 例(16.7%)和 24 例(70.6%)(P>0.05).采用 Kaplan-Meier 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观察组与治疗组术后1、3年的总生存期(OS),以及化疗组与免疫联合化疗组术后1、3年的无病生存期(DFS).采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分析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的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8.4(8.2,34.7)个月,观察组和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0(8.3,35.2)个月和17.5(7.9,33.2)个月;术后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2%和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P=0.009);术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8%和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2,P<0.01).观察组中位OS为35.9个月,治疗组中位OS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2.51,95%CI 1.36~4.65,P=0.003).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0.7(7.4,22.1)个月和14.4(6.3,40.7)个月;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6%和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P=0.032);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2%和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P=0.004).化疗组中位DFS为27.7个月,免疫联合化疗组中位DFS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3.39,95%CI 1.46~7.89,P=0.016).治疗组并发症分级1级140例,2级39例,3级8例,4级2例,5级0例.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均出现5例≥3级不良反应,其中化疗组为2例贫血,2例血小板计数降低,1例中性粒细胞降低;免疫联合化疗组为1例贫血,1例血小板计数降低,2例中性粒细胞降低,1例γ-谷氨酰胺转移酶增高.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9%(5/36)和14.7%(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22).结论 对于高复发进展风险MIBC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可明显延长OS.对于铂类化疗不耐受,或拒绝铂类辅助化疗的患者,可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方案,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不良反应可耐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