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

那彦群

月刊

1000-6702

mnzz@263.net.cn

010-65223499

100005

北京市东单三条甲7号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U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0年,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泌尿外科高级学术期刊。办刊宗旨是:报道国内外泌尿外科专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及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优先介绍泌尿外科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包括技术改进。本刊设有专家论坛、述评、论著、论著摘要、经验交流、病例报告、讲座、综述、专家笔谈、国外期刊文摘、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本刊是多个权威数据库收录的统计源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等重要统计指标均居外科类期刊前列。曾被科协评为精品期刊、被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特征分析: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徐云泽孔文曹明孙光曦...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我国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相关性肾癌(HLRCC-RCC)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系统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国内15家医疗中心基因诊断明确有FH胚系突变的119例HLRCC-R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73例,女46例;中位年龄 38(13,74)岁;中位肿瘤直径 6.5(1.0,20.5)cm.Ⅰ~Ⅱ 期 38 例(31.9%),Ⅲ~Ⅳ 期 81 例(68.1%).本组119例中11例同时表现为皮肤平滑肌瘤,46例女性HLRCC-RCC患者中44例有子宫肌瘤病史.总结患者的病理特点、治疗方法,以及患者预后生存情况.结果 本研究119例中,共8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肾切除术70例,肾部分切除术5例,减瘤性肾切除术11例;其余33例初诊转移患者行肾穿刺活检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19例均存在FH基因胚系突变,其中94例FH基因点突变,18例FH基因插入/缺失突变,4例FH基因剪接突变,2例FH基因大片段缺失,1例FH基因拷贝数变异.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113例患者2-SC强阳性,FH阴性.本组共102例患者接受系统治疗,包括44例初诊转移患者和58例术后转移患者.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治疗组33例,贝伐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组8例,TKI单药治疗组6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7(3,82)个月.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KI联合ICI治疗组中位PFS为18(5,38)个月,中位OS未达到;贝伐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组中位PFS为12(5,14)个月,中位OS为30(10,32)个月;TKI单药治疗组中位PFS为10(3,64)个月,中位OS为44(10,74)个月.TKI联合ICI治疗组的PFS(P=0.009)和OS(P=0.006)均优于贝伐单抗联合厄洛替尼治疗组;TKI联合ICI治疗组的PFS(P=0.003)和OS(P=0.028)均优于TKI单药治疗组.结论 HLRCC-RCC罕见,具有家系遗传特性,恶性程度高,预后不佳,易出现转移.免疫组化染色2-SC强阳性及FH阴性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基因检测显示FH基因胚系突变可明确诊断.初步研究结果证实TKI联合ICI治疗转移性HLRCC-RCC的临床效果较好,但有待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癌,肾细胞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和肾细胞癌综合征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基因检测临床特征疗效

    临床型肾结核Kub分期分型及治疗的初步探讨

    杨荣权杨立杨银桂刘畅...
    168-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型肾结核的Kub分期分型,为病情评估及治疗策略制订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80例肾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男82例,女98例;年龄(44.56±9.62)岁;结核病灶位于左肾101例,右肾79例;病灶局限/多发118例,广泛破坏62例;输尿管侵犯165例,膀胱侵犯139例.保肾治疗方法包括输尿管狭窄置管扩张术、经皮肾造瘘术、结核病灶清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输尿管重建及乙状结肠膀胱扩大重建;患肾切除采用腹腔镜或开放手术.以患者影像学检查和内镜检查结果作为分期分型依据,按结核病灶侵犯肾脏(K)、输尿管(u)和膀胱(b)的病情程度进行分期,各分为4个期(K期:K1~4期;u期:u0~3期;b期:b0~3期).再将每种病灶分期组合后结合病情进行分型:局部肾内型(K1~2 u0 b0期)、局部肾-输尿管累及型(K1~2u1~2b0~2期)、多发肾-输尿管侵犯型(K3u1~3b0~2期)和广泛破坏型(K4u1~3b1~3期).分析各分型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180例患者中,局部肾内型15例,均行保肾治疗,其中6例(4例K1u0b0期和2例K2bu0b0期)患者行单纯抗结核药物治疗2年,获临床治愈;4例K2au0b0期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结合肾部分切除术后随访2年,获临床治愈;5例K2bu0b0期患者行输尿管镜检+双J管置入引流,双J管置入2年后拔除,随访病情稳定.局部肾-输尿管累及型47例,均先行保肾治疗,其中5例K1u1b0~2期患者获临床治愈,3例K2au1~2b0~2期和7例K2bu1~2b0~2期患者后期因病情进展行患肾切除术,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多发肾-输尿管侵犯型56例,24例K3u1~2b0~2期患者中9例病情稳定,15例后期行患肾切除术;32例K3u3b0~2期患者均行患肾切除术.广泛破坏型62例,均行患肾切除术.局部肾-输尿管累及型和多发肾-输尿管侵犯型患者的病情进展率分别为21.28%(10/47)和48.39%(15/31),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肾-输尿管累及型和多发肾-输尿管侵犯型患者的后期保肾率分别为78.72%(37/47)和16.07%(9/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Kub分期分型方法可为临床型肾结核的治疗和病情监测提供参考,局部肾内型和局部肾-输尿管累及型多采用抗结核药物联合输尿管内支架置入、肾部分切除或输尿管重建等方式保肾治疗;多发肾-输尿管侵犯型和广泛破坏型多行患肾切除术治疗.

    肾疾病结核分期分型外科治疗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174页

    极性反转性乳头状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吴卓龙王早宇陈琼孔文...
    175-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极性反转性乳头状肾肿瘤(PRNRP)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6例病理确诊PRNR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例,女3例;年龄(55.3±10.5)岁.6例均为体检发现.术前CT增强检查肿瘤皮质期表现为不均匀强化、乏血供、边界欠清的肿块,CT值为(85.6±18.7)HU;皮髓质期CT值轻度升高,CT值为(94.3±4.7)HU;延迟期肿瘤边界清晰,强化程度明显低于周围肾皮质、肾髓质,瘤体CT值为(86.3±11.9)HU.肿瘤假包膜于增强CT扫描时显示不清晰.6例均接受肾部分切除术,其中2例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4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理示肿瘤最大径为(11.0±3.5)mm(范围6~15 mm),6例均为pT1aN0M0期.肿瘤镜下表现为具有嗜酸性细胞质的分支乳头状结构,肿瘤细胞的特征为低级别的细胞核远离基底膜而位于胞质顶部,形成"极性反转".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结果示GATA3、CK7弥漫性强阳性,CA-Ⅸ呈阴性表达,Ki-67阳性率≤2%.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0(9,13)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PRNRP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程度低的乳头状肾肿瘤,增强CT扫描显示为乏血供肿瘤;病理检查肿瘤形态学特征为低级别的细胞核远离基底膜而位于胞质顶部,形成"极性反转",免疫组化染色检查示特异性表达GATA3和CK7.肾部分切除术是其推荐的治疗术式,术后预后良好.

    肾肿瘤极性反转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本刊杂志优惠订阅启事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辑部
    179页

    18F-PSMA PET/CT联合双参数磁共振对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病理升级的预测价值

    刘文王淼胡桂兰马江宇...
    180-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联合双参数磁共振(bpMRI)的最小表观扩散系数(ADCmin)对预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病理升级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3年10月北京医院收治的89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资料.年龄(68.4±7.0)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7.7(5.4,12.9)ng/ml,前列腺体积34.6(26.9,47.1)ml,肿瘤直径1.3(1.0,1.8)cm.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5分29例(32.6%),临床分期≥T3期13例(14.6%).靶向穿刺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1组 31 例(34.8%),2 组 36例(40.4%),3 组 11 例(12.4%),4 组 11 例(12.4%).所有患者在 RP 术前均接受18F-PSMA PET/CT和bpMRI检查,以病理大切片中Gleason评分最高的病灶为主要病灶,分别勾画主要病灶的感兴趣区域,并通过软件计算SUVmax和ADCmin值.病理升级定义为RP术后主要病灶ISUP分级分组高于靶向穿刺ISUP分级分组.比较病理升级组与病理未升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SUVmax与ADCmin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对病理升级的影响.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预测病理升级的价值.结果 89例中,共31例出现病理升级,发生率为34.8%(31/89).病理升级组较病理未升级组的SUVmax[11.3(8.1,16.4)与 6.7(4.6,9.2)]、SUVmax/ADCmin 比值[3.1(2.0,4.6)与 1.4(0.9,2.1)]、PSA[9.8(6.3,15.6)ng/ml 与 7.1(5.1,10.5)ng/ml]、PSA 密度[0.3(0.2,0.5)ng/m12 与 0.2(0.1,0.3)ng/ml2]和 RP 术后 ISUP 分级分组[≥3 组 17 例(54.8%)与 13 例(22.4%)]更高,而ADCmin[3.8(3.0,5.3)×10-4 mm2/s 与 5.2(3.6,6.1)×10-4 mm2/s]和靶向穿刺 ISUP 分级分组[≤2组27例(87.1%)与40例(69.0%)]更低(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UVmax与ADCmin之间存在负相关(R=-0.227,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Vmax(OR=1.108,95%CI 1.020~1.238)、ADCmin(OR=0.607,95%CI 0.390~0.874)、SUVmax/ADCmin 比值(OR=1.815,95%CI 1.282~2.949)是前列腺癌病理升级的独立预测因素.SUVmax/ADCmin比值预测病理升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17)高于SUVmax(AUC=0.774)和ADCmin(AUC=0.686),预测效能更高.结论 SUVmax、ADCmin、SUVmax/ADCmin比值均可独立预测前列腺癌靶向穿刺病理升级,但SUVmax/ADCmin比值预测病理升级的价值更高.

    前列腺肿瘤病理升级磁共振成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最大标准摄取值最小弥散系数

    高复发进展风险MIB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和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疗效

    李智杨绍博王泽今沈冲...
    187-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复发进展风险(pT2期伴淋巴结阳性,pT3~4a期伴或不伴淋巴结阳性)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根治术后,辅助化疗和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217例高复发进展风险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83例(84.3%),女34例(15.7%);年龄(67.3±8.6)岁.217例均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根据术后接受辅助治疗情况分为观察组147例(67.7%)和治疗组70例(32.3%).观察组和治疗组的年龄分别为(67.4±9.0)岁和(66.3±7.6)岁(P=0.14);术后病理分期T2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8例(5.4%)和6例(8.6%),T3~4a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34例(23.1%)和18例(25.7%),T3~4a期不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105例(71.5%)和46例(65.7%)(P>0.05);肿瘤直径 ≥3 cm 分别为 118 例(80.3%)和 54 例(77.1%)(P>0.05),<3cm 分别为 29 例(19.7%)和 16 例(22.9%)(P>0.05).治疗组70例中,36例(16.6%)术后应用吉西他滨(1 000 mg/m2,第1、8天)和顺铂(75 mg/m2,第2~4天)方案化疗(化疗组);34例(15.7%)应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静脉滴注信迪利单抗200 mg或替雷利珠单抗200 mg或特瑞普利单抗240 mg,第1天)和白蛋白紫杉醇(200 mg,第2天)方案治疗(免疫联合化疗组).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的年龄分别为(66.8±8.4)岁和(65.8±6.8)岁(P>0.05);术后病理分期T2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3例(8.3%)和3例(8.8%),T3~4a期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6例(16.7%)和12例(35.3%),T3~4a期不伴淋巴结阳性分别为27例(75.0%)和 19 例(55.9%)(P>0.05);肿瘤直径≥3 cm 分别为 30 例(83.3%)和 10 例(29.4%)(P>0.05),<3 cm 分别为 6 例(16.7%)和 24 例(70.6%)(P>0.05).采用 Kaplan-Meier 法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观察组与治疗组术后1、3年的总生存期(OS),以及化疗组与免疫联合化疗组术后1、3年的无病生存期(DFS).采用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的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分析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的并发症.结果 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18.4(8.2,34.7)个月,观察组和治疗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0(8.3,35.2)个月和17.5(7.9,33.2)个月;术后1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6.2%和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2,P=0.009);术后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7.8%和8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22,P<0.01).观察组中位OS为35.9个月,治疗组中位OS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2.51,95%CI 1.36~4.65,P=0.003).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0.7(7.4,22.1)个月和14.4(6.3,40.7)个月;术后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7.6%和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P=0.032);术后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8.2%和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7,P=0.004).化疗组中位DFS为27.7个月,免疫联合化疗组中位DFS未达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3.39,95%CI 1.46~7.89,P=0.016).治疗组并发症分级1级140例,2级39例,3级8例,4级2例,5级0例.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均出现5例≥3级不良反应,其中化疗组为2例贫血,2例血小板计数降低,1例中性粒细胞降低;免疫联合化疗组为1例贫血,1例血小板计数降低,2例中性粒细胞降低,1例γ-谷氨酰胺转移酶增高.化疗组和免疫联合化疗组≥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9%(5/36)和14.7%(5/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22).结论 对于高复发进展风险MIBC患者,术后行辅助治疗可明显延长OS.对于铂类化疗不耐受,或拒绝铂类辅助化疗的患者,可采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方案,作为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辅助治疗方案,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不良反应可耐受.

    膀胱肿瘤肌层浸润性膀胱癌辅助化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毒性作用

    摩西钬激光与传统钬激光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中的疗效比较

    高超杨永安马涛杨文增...
    195-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摩西钬激光与传统钬激光在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肾结石中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治疗的425例肾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6例采用传统钬激光进行碎石(普通组),289例应用摩西钬激光碎石(摩西组).为减少由于非随机分配而产生的选择偏差,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PSM),以保证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数据(年龄、性别)和结石特征(结石位置、数量、直径、CT值和结石成分)具有可比性.比较匹配后两组在手术时间、激光作用时间、结石清除率(SFR)、术后并发症和二次治疗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SFR的危险因素.进一步比较摩西组与普通组在处理直径≥20mm肾结石的疗效.结果 经PSM匹配后,两组各纳入108例.匹配后普通组与摩西组年龄[57.0(49.0,65.0)岁与 58.5(51.8,66.0)岁]、性别[男性:58.3%(63/108)与 60.2%(65/108)]、结石位置(上盏/中盏/下盏/肾盂:33/35/38/42例与35/33/40/42例)、多发结石比例[33.3%(36/108)与 35.2%(38/108)]、结石直径[14.0(11.0,16.0)mm 与 14.0(12.0,17.0)mm]、结石CT 值[1 115.5(993.2,1 228.2)HU 与 1 114.5(1 000.2,1 216.5)HU]和含钙结石[83.3%(90/108)与79.6%(86/108)]等均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绝对标准化均值差异<0.1).摩西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普通组[48.5(36.0,56.0)min 与 60.0(48.8,68.0)min,P<0.01],术后 SFR 显著高于普通组[88.9%(96/108)与 67.6(73/108),P<0.01),术后二次手术率更低[1.8%(2/108)与 9.3%(10/108),P=0.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应用摩西钬激光(OR=0.029,P<0.01)、结石直径(OR=1.492,P<0.01)、结石 CT 值(OR=1.007,P<0.01)、含钙结石(OR=1.551,P<0.01)、激光作用时间(OR=0.863,P<0.01)、术前留置双J管(OR=0.193,P<0.01)和术前存在中重度肾积水(OR=1.651,P<0.01)均是SFR的影响因素.在结石长径为20~30 mm的患者中,摩西组较普通组的手术时间[50.5(43.8,58.3)min 与72.0(68.0,78.0)min]和激光作用时间[29.5(22.8,36.0)min与36.0(32.0,41.0)min]更短,术后 SFR更高[65.6%(42/64)与35.3%(6/17)],术后二次手术率更低[7.8%(5/64)与29.4%(5/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联合摩西钬激光在治疗肾结石方面较于传统钬激光,在提升SFR、缩短手术时间以及降低二次手术率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并证明了其在处理复杂肾结石中的高效性和临床价值.

    肾结石钬激光摩西技术结石清除率输尿管软镜倾向评分匹配

    本刊对运用统计学方法的有关要求

    201页

    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发热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王硕时新宇王晓甫吕远...
    202-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发热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fURS且术前尿培养阴性的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5例,女73例;年龄(46.4± 12.1)岁;合并高血压病86例,糖尿病41例,冠心病12例;57例有泌尿系结石手术史;91例有重度肾积水.结石位于左侧164例,右侧144例;肾结石88例,输尿管结石124例,肾输尿管结石96例.结石数量≤2枚者243例,>2枚者65例;结石最大径12.0(9.0,15.0)mm.尿白细胞阳性109例,阴性199例.尿亚硝酸盐阳性2例,阴性308例.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有无发热.比较发热组与未发热组一般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URS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1 000次Bootstrap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稳定性.结果 308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0(40.0,75.0)min.完全清除结石221例.其中14例(4.5%)术后出现发热,294例术后未出现发热.发热组较未发热组的女性比例更高[57.1%(8/14)与22.1%(65/294),P=0.007],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50.0%(7/14)与11.6%(34/294),P<0.001],肾结石比例更高[64.3%(9/14)与26.9%(79/294),P=0.022],术中完全清除结石比例更低[42.9%(6/14)与73.1%(215/294),P=0.031],结石最大径更大[15.5(12.5,19.3)mm与 11.0(9.0,15.0)mm,P=0.004],手术时间更长[87.5(58.8,106.3)min 与 55.0(40.0,75.0)min,P<0.001],血小板计数更高[267.0(225.8,354.0)× 109/L 与 233.0(197.8,272.0)× 109/L,P=0.026],肌酐更低[67.5(52.5,72.3)μmol/L与 73.0(62.0,84.0)μmol/L,P=0.026],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更高[148.8(118.3,189.3)与119.5(93.2,156.0),P=0.03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合并糖尿病、结石位置、不能完全清除结石、结石最大径、手术时间、血小板计数、肌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尿亚硝酸盐阳性是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1.073,95%CI 1.623~75.521,P=0.014)、合并糖尿病(OR=5.995,95%CI 1.441~24.952,P=0.014)和手术时间长(OR=1.024,95%CI1.003~1.046,P=0.024)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AUC=0.866,95%CI0.781~0.935).校准曲线展示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女性、手术时间长和合并糖尿病是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fURS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发热术前尿培养阴性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