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男科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男科学杂志
中华男科学杂志

黄宇烽

月刊

1009-3591

editor@androl.cn

025-80860178,84815775

210002

南京市中山东路305号

中华男科学杂志/Journal National Journal of And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男科学、生殖医学最新研究诊治进展,有关男女不育症、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疾病等诊治与研究动态、实验诊断方法、男科重要新闻、重大学术活动、出版消息、书刊评论等。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核心引文医学类核心期刊,并被美国CA、Medline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男性生殖调控

    李校堃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睾丸是雄性哺乳动物的生殖腺,主要功能为精子产生和雄激素合成。睾丸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维持由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等多种细胞组成的复杂信号网络所支持。除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以外,多种性激素和细胞因子也参与睾丸功能的调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是一类具有促细胞增殖、诱导组织分化和调控器官发育的重要活性蛋白,其在男性生殖系统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本文将概述FGF及其受体通路对睾丸细胞增殖和分化调控、精子发生诱导、男性生育力维持等方面的作用。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男性生殖调控机制

    D930020B18Rik在小鼠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其潜在功能

    吴勇昌文林田媛叶鸣...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D930020B18Rik(RIKEN cDNA D930020B18)基因在小鼠和人各发育阶段睾丸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在哺乳动物精子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基于小鼠基因表达芯片筛选到睾丸高表达基因D930020B18Rik,利用实时定量RT-PCR、免疫组化、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方法揭示其在小鼠和人睾丸中的表达特征,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双荧光素酶分析、细胞周期同步化等方法进行初步的功能和分子机制验证。结果:D930020B18Rik在小鼠出生后前2周的睾丸组织中表达水平较低,且主要定位在精原细胞细胞质;从第3周开始直到性成熟,D930020B18Rik在睾丸持续高丰度表达,且主要定位在精母细胞、圆形精子和长形精子的细胞核,但是在成熟精子的细胞核表达缺失。进化树分析显示在哺乳动物中D930020B18Rik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基因富集生信分析提示D930020B18Rik及其同源蛋白,可能通过参与核质浓缩(NES=1。652,P<0。01,FDR=0。153)、减数分裂(NES=1。960,P<0。01,FDR<0。001)、有丝分裂微管细胞骨架组成等(NES=1。903,P<0。01,FDR=0。009)实现对哺乳动物精子发生的调控。通过双荧光素酶试验发现了转录因子klf5和foxo1可以识别和结合D930020B18Rik启动子,并分别发挥正向和负向转录调控作用。结论:D930020B18Rik在小鼠睾丸呈与精子发生高度相关的时空特异性表达,且主要定位在生精细胞的胞核,可能参与了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和精子变形等过程。

    D930020B18Rik基因精子发生睾丸小鼠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

    17页

    弱精子症患者精子锌稳态蛋白、GPR39和ANO1 mRNA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贺春戴芳芳刘俊生耿亚松...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锌稳态相关蛋白、G蛋白偶联受体39(GPR39)及ANO1 mRNA在弱精子症精子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与精子运动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4月我中心收集的弱精子症患者精液标本(PR+NP<40%,PR<32%,精子浓度>15 × 106/ml)40例,正常精液标本(PR+NP≥40%,PR≥32%,精子浓度>15 × 106/ml)42例。通过CASA检测精液常规参数及精子活力,测量两组精浆锌的含量,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两组精子锌转运蛋白(ZIP13、ZIP8、ZNT10)、金属硫蛋白(MT1G、MT1、MTF)、GPR39和钙依赖性氯离子通道蛋白(ANO1)表达进行定量检测;运用激光共聚焦检测精子中的游离锌分布;运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精子中GPR39、MT1蛋白的表达;进一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其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弱精子症组精浆锌的浓度无明显差异(P>0。05),弱精子症组精子游离锌水平明显降低(P<0。05);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弱精子症组精子MT1G、MTF、ZIP13、GPR39、ANO1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正常组(P<0。05);两组间ZIP8、ZNT10、MT1 mRNA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弱精子组GPR39蛋白表达较低(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T1G、MTF、GPR39、ANO1 mRNA相对表达量与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和精子活动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弱精子症患者精子锌稳态蛋白(MT1G、MTF、ZIP13)、GPR39和ANO1 mRNA表达下调且其表达与精子运动能力呈正相关。

    弱精子症锌敏感受体GPR39ANO1精子活力

    经直肠与经会阴途径前列腺穿刺对临床显著性和非显著性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

    刘卫勇王涛马丹丹王朋...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经直肠(TRUSB)途径与经会阴(TPB)途径前列腺穿刺对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csPCa)和临床非显著性前列腺癌(insPCa)检出率的比较。方法:从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的临床研究,纳入前列腺穿刺患者279例,其中TRUSB组135例,TPB组144例,比较两种穿刺途径对csPCa和in-sPCa 的检出率。结果:TPB组前列腺癌(PCa)的检出率高于TRUSB组(37。50%vs28。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TRUSB 组检出 6 例(4。45%)insPCa 和 32 例(23。70%)csPCa,TPB 组检出 10 例(6。94%)insPCa 和44例(30。56%)csPCa,两组对insPCa和csPCa检出率之间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PSA浓度和前列腺体积之间csPCa的检出率TRUSB组和TP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TRUSB组和TPB组穿刺针数阳性率分别为(12。48±2。39)%和(16。44±2。86)%,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尿潴留、尿道感染、血尿及直肠出血等并发症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TPB途径PCa的检出率高于TRUSB途径,但两种穿刺途径对csPCa和insPCa的检出率未见差异。

    超声前列腺穿刺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临床非显著性前列腺癌

    腹腔镜下保留尿道的前列腺剜除术后膀胱颈挛缩的预测模型建立及预防措施

    李祖攀谷江张永春杨清滔...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下保留尿道的前列腺剜除术(Madigan)后膀胱颈挛缩(BNC)的预测模型建立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Madigan术的BPH患者36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训练集;根据术后是否发生BNC,分为发生BNC组(45例)和未发生BNC组(317例)。按照相同标准另选2022年3~11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腹腔镜下Madigan术的BPH患者120例纳入验证集。评价手术疗效并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LASSO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BNC发生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评分模型并评价。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患者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以及残余尿量(PVR)均更低(P<0。05),最大尿流率(Qmax)更高(P<0。05)。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8个非零特征预测因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年资术者、合并前列腺炎、膀胱冲洗液温度<34 ℃、导尿管堵塞、导尿管气囊注水量>40 ml以及术后便秘,均是术后BN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最佳界值均为2。36分。预测评分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其区分度良好。结论:腹腔镜下Madigan术是治疗BPH安全有效的方法。低年资、合并前列腺炎、膀胱冲洗液温度<34℃、导尿管堵塞、导尿管气囊注水量>40 ml以及术后便秘,均是术后BN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预测评分模型区分度良好,且简单易行,可为临床腹腔镜下Madigan术治疗BPH患者术后BNC评估提供参考。

    良性前列腺增生腹腔镜前列腺剜除术膀胱颈挛缩预测模型预防措施

    前列腺小细胞癌诊疗体会(附2例报告)

    陆龙伟石秀全许松吴鼎...
    4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小细胞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以期提高对前列腺小细胞癌的进一步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2例确诊前列腺小细胞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有排尿困难症状,PSA均有升高,前列腺触诊有Ⅱ°~Ⅲ°增大,其中1例行前列腺穿刺活检,1例行经尿道前列腺部肿瘤1470激光汽化切除术。术后病理均提示前列腺腺癌伴前列腺小细胞癌,1例患者行EP方案化疗,于确诊20个月后死于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患者行内分泌治疗,目前带瘤存活。结论:前列腺小细胞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确诊后平均生存期约7~10个月,目前仍无可靠治疗方案,现基本参照肺小细胞癌的治疗经验,仍以化疗为主,该病预后较差,治疗效果多不满意。

    前列腺恶性肿瘤小细胞癌

    DNAH5基因新发移码变异所致1例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分析

    李孟阳黄珊马丽娜王岸聪...
    4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1例原发性纤毛不动综合征(PCD)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点。方法:选取2020年7月于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门诊就诊的1例PC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应用Sanger测序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采用SWISS-MODEL进行预测变异基因的蛋白结构。结果:先证者存在慢性鼻炎、支气管扩张、内脏转位及男性不育的临床表型。先证者行WES检测显示DNAH5基因第74外显子存在c。12890dup(p。N4297Kfs*13)纯合移码变异,导致多肽链合成提前终止,对基因功能造成影响。SWISS-MODEL预测示突变后蛋白缺失了一部分氨基酸残基,导致蛋白3D构象发生变化。该变异在ClinVar、gnomAD及OMIM数据库中均未见收录。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相关指南,判定此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_P+PM3_P)。结论:DNAH5基因c。12890dup(p。N4297Kfs*13)纯合移码变异可能是导致该患者临床表型的原因,上述发现丰富了 DNAH5基因的变异谱。

    DNAH5基因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基因变异男性不育

    《中华男科学杂志》论著中、英文摘要书写要求

    《中华男科学杂志》编辑部
    50页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益肾通络方治疗男性不育的潜在机制

    郝高利孙自学樊立鹏徐磊...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益肾通络方治疗男性不育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与中药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数据库查询整理益肾通络方中每味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与潜在靶点;使用Genecards数据库、DisGeNET、OMIM等数据库查找、筛选男性不育疾病相关靶点;将益肾通络方药物预测靶点与男性不育疾病靶点取交集,制作Venn图,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交集靶点可视化联系,利用STRING平台构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利用DAVID数据库与R语言"Cluster Profiler"软件包,进行GO功能分析与KEE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益肾通络方主要有效活性成分99个,包含250个靶点;男性不育靶点4 397个;通过Venny2。1。0取交集,共获得127个共同作用靶点;Go分析提示主要与RNA聚合酶启动子Ⅱ的转录调控、基因表达的调控、凋亡过程的调控、对雌激素的反应、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等生物过程和功能有关;KEGG分析提示主要显著富集于雌激素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初步揭示了益肾通络方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及其治疗男性不育的多靶点-多途径作用机制,为后期动物、细胞实验验证中药复方益肾通络方治疗男性不育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网络药理学益肾通络方男性不育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