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编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编辑
中国编辑

张增顺

双月刊

1671-9220

010-58582210/2208/2209

100011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中国编辑 /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中国编辑》杂志为中国编辑学会会刊。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编辑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现为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   《中国编辑》自2002年创刊以来,努力为出版和传媒产业搭建一个完整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其前沿视野、新颖视角和独特的人文情怀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和关注。它以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改革和繁荣,促进编辑学的研究为宗旨;以各类编辑人员、编辑学的教学和研究人员、编辑专业的学生为主要读者对象。举凡关于编辑工作的、与编辑工作相关的、编辑所关注的均列入视野,学术性、实用性、可读性、资料性的统一为其特色。核心内容是反映中国编辑的工作及生活,研究中国编辑出版的历史及现状,关注全球报刊等媒体发展趋向,介绍海外编辑出版现状。是研究编辑理论的净土,交流编辑经验的园地,提高编辑素质的课堂,更是编辑人的精神家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出版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功能及实现路径

    周蔚华熊小明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科学技术、知识和数据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生产要素.出版业在体系化的知识和数据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凭借规范性推动知识生产与传播,通过数据要素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进行智能化改造等途径,将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潮流,出版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需要因地制宜发展自身新质生产力,在资源端、生产端、消费端和治理端进行体系创新.

    出版业新质生产力精神生产知识服务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构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要素新动能新路径

    张新新周姝伶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是包含全程出版、全息出版、全员出版、全效出版在内的新型出版传播体系.新质生产力在内容建设维度供给出版数据要素,在先进技术维度提供多维数智技术,在创新管理维度引入敏捷治理,由此赋予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以新的丰富内涵和价值意蕴.新质生产力全要素、全领域、全环节、全主体、全时空赋能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推动融合出版的多维发展、破维发展、跨维发展和全维发展,助力构建要素完备、结构优化、功能先进的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的重要着力点,为此须围绕创新这个重要抓手,强化出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配置出版创新资源,完善出版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实现出版创新要素集聚,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配的新型出版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出版数据要素全程出版全息出版全员出版全效出版

    变化与变局:智媒时代的出版融合发展现状及远景

    刘锦宏张子妍王一雪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变化已至,变局方生;未来,出版融合,无限可能.在出版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下,出版机构如何科学、准确地选择融合发展路径以推动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显得极为关键.智能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为出版融合发展开启了无限可能.本文在详细分析智能技术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智媒时代出版融合发展的特点,并从关系融合、内容融合和产业融合三个层面明确未来出版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以供出版机构决策参考之用.

    数字出版出版融合智媒时代智能出版高质量发展

    数字时代智能媒体5G消息对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作用与价值——基于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

    卢迪王喆李宽彭佳...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5G消息是基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数智媒体典型代表.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智能媒体,5G消息是数字技术与大众传媒融合的手段,也是内容形态与富媒体交互传播的融合.补偿性媒介理论视角下,5G消息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和传播特性是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化媒体带来的信息泛滥的补偿,也是用户需求导向下对信息有用性的补偿.在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从技术补偿、媒介补偿到需求补偿,5G消息对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具有三个方向的补偿性作用价值.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应紧盯技术前沿,利用5G消息的数智技术能力和融合传播优势,探索将其作为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和有力抓手.

    补偿性媒介媒体融合出版深度融合智能媒体5G消息

    共享·共商·共进: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

    彭颖范军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探索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路径,是强化出版学科独立性与合法性的内在要求,也是在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推动出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的背景之下,应以共建工作为契机,着力探索自足的、开放的、动态的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各方优势资源共享带动知识生产、分发、应用体系的共创,以话语体系共商促进知识共同体与评价体系的革新,以人才培养体系的共进推动出版学术与行业发展的共同繁荣.

    出版学科共建出版学自主知识体系知识生产话语体系人才培养

    平台范式:数字出版推动文化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姬德强白彦泽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出版正被全球平台深度改造,理解这一平台语境,需要从文化数字化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产业的平台范式两个角度切入.构筑全新数字出版格局的平台范式,关涉国际传播视野下文化的"关系—能力"技术框架、"企业—政府"结构生态以及"趣缘—地缘"价值取向.高质量推动文化走出去,数字出版需要在既有业态发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多样化的用户需求导向,融通内外的数字资源库建设,嵌人和自建并行的平台应用,以及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版智能化的生产力提升.与此同时,需要清醒认 识和敏锐处理数字地缘政治正在引发的文化和价值冲突.

    平台范式数字出版文化走出去数字平台国际传播

    理解"韧性":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现实取向、要素耦合与逻辑理路

    周敏郅慧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韧性"蕴含复杂系统中灵活适应、协同包容、变革创新等要素,为理解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提供有益视角.本文以"韧性"作为审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关键概念,从过程性视角解读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韧性取向,并通过结构与边界审视其与中华文明特性的要素耦合.在此基础上,从韧性激活、韧性维持与韧性再循环的递进维度梳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韧性的逻辑理路,以期明确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方略,进而为在学理层面完善理论范式提供参考.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国际传播韧性文化认同中华文化

    技术内生与实践引领: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新闻出版业

    郭全中王映骅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适应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短期内迅速筑起的信息模型壁垒,厘清其技术机理和可应用性,是新闻出版业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通用人工智能技术链中新闻出版业的可用技术,并从知识整合、数字营销、元宇宙出版等方面进行阐释.新闻出版新业态是在本质文化属性不变的前提下,技术内生于知识生产的最新阶段,在此阶段秉持实践引领和自由对话的理念是未来发展之本.

    通用人工智能AGI新闻出版业技术内生智能出版多模态模型

    Sora与多模态内容生产:文生世界、计算游戏与编辑治理

    杨奇光张宇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Sora为代表的文生视频大模型为多模态内容生产提供了智能支持,包括指令性、相关性和离身性在内的媒介逻辑驱动着智能化内容生产的技术实践.Sora的媒介生成能力主要表现为以相关性取代因果性的方式,对视觉元素与符号进行拼贴重组,以"思想实验"的形式超越人类身体创造文生世界.与此同时,文生视频也可能因智能涌现中的概率计算游戏制造出并不符合现实世界规律的场景内容,或由此引发真实与伪造、可知与混沌、现实与混仿的感官认知负荷.为尽可能地避免Sora等技术大模型沦为虚无的符号化再生产工具,同时规避文生视频可能存在的内容失范风险,本文倡导专业编辑在内容治理中彰显主体性、重振权威性,以期更为有效地开展媒介内容共创和人机协同实践.

    Sora编辑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多模态内容生产编辑把关

    虚拟数字人短视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叙事逻辑

    叶秀端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虚拟数字人正在成为短视频内容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逻辑、美学逻辑和价值逻辑的驱动下,虚拟数字人短视频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像叙事.虚拟数字人因其虚拟性、具身性、人格化等特点延伸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的影像叙事主体.国风虚拟数字人短视频通过古今交汇的叙事时空、虚实融合的美学场景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像美学,以数字化方式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韵,通过共情叙事引发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情感共振和价值理念的共享认同.

    虚拟数字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影像叙事国风元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