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铁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铁路
中国铁路

王五昌

月刊

1001-683X

cr@rails.com.cn

010-51849582

100081

北京市西直门外大柳树路2号

中国铁路/Journal Chinese Railways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紧跟中国铁路前进步伐,以服务中国铁路为理念,以关注并推动中国铁路创新与发展为宗旨,以传播中国铁路发展信息与创新成果为己任,赢得了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轨检大数据的京沪高铁道岔状态评估整治技术及应用

    杨怀志朱星盛秦航远孙宪夫...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沪高铁共计铺设266组正线道岔,随着服役年限的延长,其结构健康状态逐渐劣化,亟须对其进行系统性评估并开展专项整治,以提高道岔服役状态,保障行车安全平稳.以京沪高铁正线CN道岔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轨检大数据的京沪高铁道岔状态评估整治技术,利用高速综合检测列车所采集轨道动态检测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其轨道几何状态进行智能化分析评估.以TQI-T指标为重要参考依据,科学制定道岔整治计划,并融合动、静态轨道几何数据,基于道岔区动、静态2步精调方法对道岔几何线形进行专项整治.通过选取试验区段开展试用及对比分析,试用段内全部正线道岔TQI-T指标均值由4.9 mm降至4.5 mm,其中开展整治作业道岔TQI-T均值由5.2 mm降至4.2 mm.经整治后道岔区列车通过平稳性有效改善,证明所提出方法能够有效改善道岔区几何平顺性并提高列车通过平稳性.

    京沪高铁高速道岔大数据状态评估病害整治轨道质量指数(TQI)

    京沪高铁基础设施检测数据管理分析体系构建研究

    陶凯邵长虹杨劲松刘国跃...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基础设施综合检测数据的自动归集传输、分布式存储、数据质量稽查和治理、智能挖掘分析和可视化数据服务,是提升京沪高铁检测分析能力的关键.通过研究检测数据资产化管理、检测数据流转过程与智能化分析等内容,构建了京沪高铁基础设施检测数据管理分析体系.体系集成综合检测数据车地快速传输、多源异构检测数据分布式存储、海量数据综合展示、基于人工智能的检测数据深度挖掘等关键技术,可为京沪高铁提供全链路、智能化、一站式检测数据管理分析服务.通过典型应用案例,验证了体系的合理性和先进性.

    京沪高铁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监测检测数据人工智能5G

    融合PMV物理方程和Attention-LSTM神经网络的铁路客站旅客舒适度模型研究

    刘小燕邵长虹李瑞李超...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路客站的舒适度直接关系着旅客的出行体验和满意度.选取聊城西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MV物理方程、Attention-LSTM神经网络模型以及PMV&Attention-LSTM融合模型3种方法,针对旅客舒适度开展综合评估与分析.在模型构建过程中,运用了标准化处理、数据集划分、网格搜索交叉验证等技术寻找最佳超参数,并记录了训练过程中的损失函数和均方误差.在模型预测中,充分考虑了温度、湿度、风速、空气质量、二氧化碳、光照、噪声等环境因素对旅客舒适度的影响.对比3种预测方法,结果显示,融合模型在考虑多维环境数据时可更准确地反映舒适度水平,表明该模型更适应铁路客站的复杂环境条件,可为提高候车厅舒适性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铁路客站旅客舒适度PMVAttention-LSTM神经网络融合模型聊城西站

    京沪高铁接触网动态检测评价与预警方法

    胡晓磊汪海瑛丁宇鸣寇鸿博...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Q/CR 841-2021《接触网动态检测评价方法》,以接触网动态检测缺陷、接触网动态性能指数(CDI)为指标,结合车载接触网运行状态检测装置(3C)的检测数据,对京沪高铁接触网动态性能进行分析.利用近1年的检测数据对局部偶发缺陷及中长期运行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京沪高铁接触网整体动态性能稳定良好;基于弓网综合检测装置(1C)数据特征分析,构建补偿装置状态、中锚线索弛度、定位器受力状态等预警算法,实现设备状态评估预警,并对京沪高铁中锚及补偿装置状态和定位器受力状态进行设备状态预警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识别出状态异常区域,可对现场设备维修发挥决策指导作用.

    京沪高铁接触网6C系统动态检测预警方法检测监测

    面向京沪高铁智能化提升的模数一体化平台构建

    李瑞李平侯日根肖翔...
    3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不论是工程建造,还是运营管理,都是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示范线和改革的排头兵.经过10余年建设运营,各专业积累了宝贵的运营数据,基于海量数据开展运营、运维一体化的智能化提升面临迫切需求.通过分析当前高速铁路智能化发展现状,以及京沪高铁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情况,提出京沪高铁在智能化提升方面面临的需求与挑战,通过阐述平台构建原则、平台架构及模数交互过程,构建基于"模数一体,轴面协同"理念的京沪高铁模数一体化平台,打造京沪高铁既有线路运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新标杆.

    京沪高铁智能化应用模数一体轴面协同一体化平台

    面向铁路无人机巡检的大范围点云配准方法

    王志鹏邵长虹杨怀志秦勇...
    4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铁路网络广阔、运输需求巨大的背景下,利用无人机配合高精度激光雷达进行铁路巡检,相较传统人工方法,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通过精准的点云数据配准与分析,构建出完善的三维铁路环境地图,为线路维护、故障排查及安全隐患定位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针对铁路及周边环境大规模非结构化数据的挑战,提出一种旋转不变性强、泛化能力优异的点云配准算法.通过在3DMatch公开数据集上训练模型,并在ETH数据集及京沪高铁数据集上进行测试,该算法展示了对未知数据集高效准确配准的能力,显著提升了无人机在铁路巡检中的应用价值,为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营与高效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京沪高铁铁路巡检无人机点云配准3DMatch数据集RANSAC算法

    "中国画火车第一人"王忠良老师火车钢笔画系列作品——东风21型内燃机车

    49页

    基于CEEMDAN的多路径实时修正模型研究

    孙博文朱星盛杨怀志匡团结...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北斗变形监测应用中,多路径误差显著影响监测精度.传统方法如小波分析和经验模态分解(EMD)在提取多路径误差信号过程中,常受模态混叠等问题影响,限制了多路径误差改正精度的提升.将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算法(CEEMDAN)引入北斗监测,实现多路径误差信号的有效提取,并借助半天球模型对多路径误差进行实时改正.实验结果显示,在DOY(123~129)期间,该模型显著提高坐标序列精度:均方根误差(RMS)在水平北向由0.83 cm改善至0.09 cm,水平东向由1.05 cm改善至0.13 cm,高程方向由7.27 cm改善至0.35 cm.此外,通过利用7天的半天球模型内插DOY 130的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实现水平精度优于0.15 cm、高程精度优于0.35 cm的改正效果,RMS改善率在水平和高程方向分别优于93.5%和95.5%.

    京沪高铁变形监测多路径误差CEEMDAN半天球模型实时修正北斗系统

    徐盐高铁复杂环境地区桥梁设计研究

    王勇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盐高铁线路长、桥梁占比高,沿线地质、自然条件复杂.高烈度地震区简支梁桥按硬抗地震作用设计,研发了新型支座并优化支座布置和防落梁措施,编制适用的桥墩参考图;连续梁(拱)桥采用减隔震设计,具体根据场地地震参数和桥梁跨度选用减隔震支座或减隔震支座与阻尼器组合的减隔震措施.深厚软土区桥梁,按距离既有构筑物不小于150 m控制,设计较多打入桩,部分采用螺杆钻引孔或高压射水辅助施工,引孔深度小于2/3桩长,停止射水位置距桩底不小于3m.岩溶区桥梁,根据溶洞上下基岩强度和厚度,厘清桩基计算边界条件;对于串珠状等复杂溶洞,采用超大群桩基础,不让桩基进入溶洞及其影响区.跨新洋港采用主跨312 m双塔双索面连续钢桁斜拉桥,半漂浮体系,塔墩固结、塔梁分离,斜拉索采用综合减振设计;为提高施工过程结构抗台风稳定性,结合结构抗风措施,采用边跨支架拼装、主跨单向悬拼的施工方案.为解决淮安东四线并行、相邻线同向行车问题,设计了线间距5.3 m非标简支梁,该梁所用预制架设设备只需对常规设备略加改造即可,方便施工.

    徐盐高铁断裂带高烈度地震岩溶地质简支梁桥减隔震斜拉桥非标准梁

    地铁下穿古建筑地段装配式无砟轨道振动特性

    王伟华韦臻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环境振动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对于古建筑保护地段,振动不可避免地对古建筑产生影响,目前尚缺乏快速城市轨道交通对古建筑的影响研究.基于耦合动力学模型,对比分析古建筑地段一般道床、高等减振道床的振动特性,结果表明:(1)高等减振道床有效降低了古建筑的振动,垂向振动速度减少28%,横向振动速度减少32.3%;(2)高等减振道床对隧道壁的减振效果可达11.29 dB,土体的减振效果达10.78 dB;(3)横向距离振源10~20 m位置为振动不利位置,应避免此处存在敏感地段;(4)列车运行速度对古建筑的振动有较大影响,当列车速度降至80 km/h时,古建筑的振动速度大幅降低,且减振效果最佳.

    地铁古建筑地段减振装配式无砟轨道振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