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外语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外语
中国外语

黄国文

双月刊

1672-9382

flc@hep.com.cn

010-58581353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4号富盛大厦23层

中国外语/Journal Zhongguo Waiyu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术研究中的伦理思考

    黄国文
    1,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术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在中国外语学界是较少有人关注和讨论的,但它与我们的学术探索密切相关.国外的同行几十年来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操作指南.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伦理的概念,接着对宏观伦理和微观伦理进行了区分,然后讨论研究方法与伦理的关系,最后勾画了伦理实践的几个重要阶段.希望本文的讨论能引起学术界同仁对教学与科研伦理问题的重视,共同探讨中国语境下的学术伦理问题.

    伦理学术研究知情同意

    外语教育学的新理念和新格局

    王文斌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外语教育应有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发展格局."外语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目前在国外虽尚无定论,但在我国,因应国家外语能力提升之需,其已作为"外国语言文学"的二级学科,得到国家认定.其学科定性已在外语界产生较大影响,也为全国近170万大中小学外语教师提供了一个具有学科属性、学科地位和学科身份的"安身立命"之所.该如何使我国外语教育事业乘势而上出新思,开新局,踵事增华向未来,这是摆在我们外语界面前的一项新使命,也是一项新担当.我们需要深度思考其立意,自主创生真正切合我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外语教育学,培养国之外语大才.我们应依归初心,临在当下,授以未来,强化"教止于技,育行于魂"的理念,为国创设高效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的新格局.

    外语教育学新理念新格局自主创生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外语教育

    王守仁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外语教育始终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当下,国际国内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外语教育要跟上时代步伐,按照"文明交流互鉴"的指导思想进行调整.本文从文明交流互鉴的视角考察中国外语教育,阐释外语教育的重要意义,认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教学与塑造学生"胸怀天下"的世界观紧密关联,大学外语教育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并关注其跨文化领导力;外语专业教育要筑牢学术基础,基于文学文化,走进文明的广阔领域.中国外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要从单向借鉴转变为双向互鉴,建构中国特色外语教育知识体系,向世界讲述中国外语教育工作者解决问题的故事.

    文明交流互鉴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大学外语教育外语专业教育外语教育知识体系

    从《中国外语》的"互动模式"看新质外语教育规划研究体系建设

    沈骑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外语》创刊以来,外语教育规划始终是刊物关注的重要领域之一.近10年来,中国外语教育规划研究备受关注,本土化研究体系建设亟待开展.本文聚焦《中国外语》的外语教育规划研究这一特色主题,基于刊物"发刊词"中提出的外语教育规划"互动模式"视角,探究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中国外语教育规划研究体系建设的基本问题与任务.

    互动模式外语教育规划外语教育语言政策与规划新质生产力

    外语学科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人文学视角及其意义

    查明建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象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国民性等方面的人文知识,是国别与区域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应用研究的前提.外语学科是中国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只是其外显的特长,其真正的当行本色和潜在优势,在于域外人文知识体系和学术体系建构.外语学科可发挥多语种优势,运用第一手外文资料,在已有的外国语言、外国文学、外国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别与区域研究的目标、功能为导向,展开对象国和区域人文领域问题研究,与世界史、国际政治、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构成各擅胜场而又彼此支持、相向.而行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同心圆".

    外语学科国别与区域研究知识体系人文学视角

    体认符号学

    王寅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著名学者王铭玉和孟华反思了西方两种符号学理论之不足,提出了第三种理论——语象合治论,为世界人文研究贡献了中国人的智慧.本文认为,该理论中的"象"可用"体验(感性)"来解释,"语"可用"认知(理性)"来说明,因此它与我们提出的"体认哲学"和"体认语言学"的理论基础相吻合.体认哲学主要吸取了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人本观(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后现代哲学的诸多新观点,反思了雷科夫和约翰逊的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之不足.我们建构了体认语言学,强调人类思想、文明和语言等具有"体"和"认"这两大特质.我们认为,该观点同样适用于符号学研究,本文沿着王铭玉等提出的"体认符号学",重点论述"一元观、体认观、像似观"等符号新观.

    语象合治体认符号学一元观像似观

    符号的物质性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作用

    张德禄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集中探讨不同类型的符号的物质性对符号意义的贡献.首先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符号的物质性,以及这些符号的物质性如何构建了不同层次的符号;然后探讨了符号的物质实体被符号化的过程;最后探讨了不同层次的符号对话语意义的贡献,以及它们是如何建构不同体裁的多模态话语的.本研究发现:本源符号是符号产生的基础;物质实体被符号化要经历被感知、赋予价值、被规约化这几个阶段;根据符号物质性的特点,从本源符号到任意性符号,符号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本源符号可以直接提供全息性、具体、逼真、形象的意义特性;图像符号也具有与此相似的作用;抽象符号可直接提供概括性、框架性意义模式;任意性符号基本上没有可直接提供的意义,而是通过学习和规约化过程来释解符号的意义.希望本研究对于在新媒体和人工智能时代,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选择合适的、具有不同物质性的模态及其配置模式以构建不同体裁类型的多模态话语有一定启示.

    物质性物质实体本源符号符号化话语建构

    时间与情态的内在一体性——以英语一般现在时为例

    刘正光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体系中,"认知定位"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时态和情态实现.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时态实现定位的理据和方式,但情态何以能够实现定位,怎样实现定位,却一直讨论得很少.相关联的问题是,汉语中的语气词为什么具有完句功能(本质上也是实现认知定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文以英语一般现在时的情态功能为例,论证时间与情态的内在一体性,在有效解决以上两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同时,也能说明汉语为什么以主观性凸显的认识论为基础——因为情态本身具有主观性.

    时间(时间性)情态内在一体性现在时

    从语言数据到语言智能——数智时代对语言研究者的挑战

    刘海涛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基人工智能不仅破解了人类的"操作系统",也正重新定义人类的知识,全方位挑战着人类的认知.数智时代的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需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用我们能理解的方式,机器做不好?为什么机器能这样做,我们却理解不了?要想解开数据为什么会涌现智能之谜,我们可能需要回到真实文本,回到语言的概率性本质.本文认为在"数据→模式→知识→网络→智能"链中,语言研究的重点可放在模式和网络两个环节上,从而为构建可解释的人工智能贡献学科智慧.

    语言数据模式知识网络智能

    新时代背景下的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研究

    王俊菊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新时代现实需求出发,梳理我国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研究发现,加快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当前的战略急需,虽然前期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协同机制、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材编写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采取上下联动、分层分类、通专结合、专兼互补、面向未来等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服务强国建设.

    国际组织人才现实需求培养现状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