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颅内积气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影响

    巩顺陶英群梁国标王诗邈...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积气(ICA)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电极植入精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接受双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治疗292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局部麻醉95例,全身麻醉197例;以双侧丘脑底核(STN)为靶点植入电极193例,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99例.通过术后融合CT图像测量分析术后2h、1周的电极束移位、电极头端偏移情况并计算ICA体积;根据ICA体积分为<10 cm3,10~25 cm3,>25 cm3三个亚组,分析三个亚组在术后2 h、1周(分别为188、71、33例),STN靶点(分别为123、48、22例)及GPi靶点(分别为65、23、11例)电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随访12个月时统一 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不同靶点程控电压及预后的组间差异.结果 29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ICA体积为(7.3±0.6)cm3,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男性与女性、GPi与STN靶点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电极束移位特征模型显示,电极束在术后2 h向后弯曲,术后1周恢复笔直状态.术后2 h、1周电极头端第一侧与第二侧在X、Y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 h、1周电极头端同侧在X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Y轴偏移距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o 292例患者的电极植入精度为(0.75±0.35)mm,术后2 h、1周,三个亚组及其在STN靶点,GPi靶点电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ICA>25 cm3亚组中GPi靶点电极植入精度的增加幅度值(术后2 h与术后1周的差值)较STN靶点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6±0.21)mm对比(0.28±0.18)mm,t=2.56,P=0.016].29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均获得临床随访,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59.3±17.9)%,术后STN靶点程控电压为(2.42±0.40)V,GPi靶点程控电压为(3.88±0.56)V.三个亚组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STN靶点程控电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GPi靶点程控电压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64,P<0.001).程控过程72例患者产生头晕、异动等不良反应,其中ICA>25 cm3亚组占比最高(44.4%,32/72),经过程控调整电压参数等治疗后,症状均改善.结论 ICA会引起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治疗PD后电极束变形和电极头端移位,影响电极植入精度.当ICA体积>25 cm3,选择GPi靶点的电极植入精度较难恢复,虽可使PD患者获得运动症状的改善,但程控所需的电压较高,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较多.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颅内积气治疗结果机器人电极精度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45页

    基于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定位丘脑底核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中的应用研究

    朱敏伟王旭东其力格尔沈红...
    4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DBS)术前应用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3D-FLAIR)定位丘脑底核(STN)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STN-DBS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40例.按照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分为两组,其中20例术前采用T2加权成像(T2WI)定位STN靶点(简称T2WI组),另20例采用3D-FLAIR定位靶点(简称3D-FLAIR组).分别计算T2WI与3D-FLAIR上STN与周边白质的对比度;计算实际电极位置在平行前连合-后连合的轴位平面上的径向误差.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STN与周边白质的对比度、开机6个月药物关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及其改善率.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UPDRS-Ⅲ评分(药物开期、关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T2WI序列比较,3D-FLAIR上STN与周边白质的对比度更高(分别为0.48±0.10、0.34±0.11,t=-4.49,P=0.001).两组比较,DBS 电极植入的径向误差、STN-DBS 开机6个月后的UPDRS-Ⅲ评分(药物关期)及其改善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术前基于MRI定位STN靶点,采用3D-FLAIR与T2WI序列相比,两组患者DBS术后的电极植入精度与临床疗效相当;但3D-FLAIR显示STN与周边白质的对比度更高,更易识别.

    帕金森病深部脑刺激法丘脑底核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岩上静脉的处理策略

    甄雪克张黎袁越于炎冰...
    5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MVD)术中岩上静脉与三叉神经的位置关系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主刀治疗的6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岩上静脉与三叉神经的相对位置关系分为3型:Ⅰ型为交叉型,Ⅱ型为伴随型,Ⅲ型为平行型.对于Ⅰ型患者,充分解剖分离岩上静脉与三叉神经和(或)小脑幕之间的蛛网膜,通过此空间进行第一间隙责任血管的减压;对于Ⅱ型患者,需尽可能地将岩上静脉与三叉神经及其神经根进/出脑干区的蛛网膜分离,并置入垫棉隔离;对于Ⅲ型患者,以吸引器将岩上静脉轻轻推开,完整显露第一间隙进行减压.以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分级评估手术疗效.出院后采用门诊和电话的方式随访患者的BNI疼痛分级.结果 69例患者中,岩上静脉与三叉神经的位置关系为Ⅰ型者占比为52.2%(36例),Ⅱ型占比为30.4%(21例),Ⅲ型占比为17.4%(12例);MVD术中均完整保留岩上静脉.术后7 d内,患者BNI疼痛分级Ⅰ级68例,Ⅱ级1例.术后无一例发生听力障碍、静脉回流障碍等并发症.69例患者的随访时间[M(Q1,Q3)]为6(4,7)个月;至末次随访,所有患者的三叉神经痛症状均完全消失(BNI疼痛分级Ⅰ级).结论 根据岩上静脉与三叉神经的不同位置关系采取相应的手术策略,尽可能地完整保留岩上静脉,既可缓解三叉神经痛,又可避免岩上静脉损伤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三叉神经痛治疗结果岩上静脉显微血管减压术

    球囊辅助Onyx胶栓塞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效果分析

    高振忠苏新马永杰宋子豪...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不同供血动脉行球囊辅助栓塞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球囊辅助栓塞的9例前颅底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分别经蝶腭动脉、眼动脉、脑膜中动脉进行球囊辅助Onyx胶栓塞,共10例次.术中以栓塞剂完全闭塞近端引流静脉为即刻治愈性栓塞标准.根据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行临床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进行影像学随访,以明确病变有无复发.结果 9例患者中,7例达到治愈性栓塞,2例为近全闭塞.9例患者中,1例患者经眼动脉途径栓塞后出现视网膜中央动脉缺血症状,其余8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完成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59-127个月.末次随访时mRS为0分7例,1分2例.6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6~71个月,其中1例近全闭塞的患者在血管内治疗3个月余后瘘口自行闭塞;其余5例患者在达到治愈性栓塞后行DSA复查,无一例出现复发.结论 对于前颅底DAVF,当微导管难以到达瘘口时,经球囊辅助Onyx胶栓塞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并发症轻微.

    动静脉瘘硬膜颅窝,前血管内操作治疗结果安全性Onyx

    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

    季玉陈马泽宇阎静郭杨...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MRI图像构建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IDH野生型、IDH突变1p/19q共缺失型分子亚型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数据集1:465例)和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数据集2:137例)行肿瘤切除且术后病理学诊断为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的临床及术前影像学资料.提取并筛选出最优的影像组学特征,使用Boruta软件包、随机森林等组合算法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将数据集1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与内部验证集进行机器学习,并对数据集2行独立外部验证(外部验证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评估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子亚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数据集1中训练集332例,内部验证集133例,两者的性别、年龄、胶质瘤分子亚型、世界卫生组织分级等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数据集1与数据集2患者上述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像组学共筛选出8个纹理特征和13个强度特征与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的分子亚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内部验证集中,IDH突变型、IDH野生型、IDH突变1p/19q共缺失型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81、0.86、0.85,灵敏度分别为89.5%、69.4%、75.0%,特异度分别为63.2%、91.4%、82.9%;外部验证集中,IDH突变型、IDH野生型、IDH突变1p/19q共缺失型胶质瘤的AUC分别为0.76、0.82、0.81,灵敏度分别为 75.0%、67.3%、72.2%,特异度分别为 64.6%、78.6%、79.8%.结论 多参数影像组学模型对成人型弥漫性胶质瘤分子亚型的分类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神经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磁共振成像预测影像组学分子亚型

    关于杜绝和抵制第三方机构代写代投稿件的通知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66页

    一种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的建立与临床验证

    刘展陶胜忠卢慧鹏王艮卫...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 收集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接受头颅薄层CT扫描患者(虚拟成像组,90例)的影像学资料,基于头颅CT三维重建图像进行卵圆孔模拟成像.前瞻性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接受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真实穿刺组,12例),术中进行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患者取平卧位,标记鼻小柱下缘点(A点)及两侧眶外侧缘与颧弓上缘延长线的交点(B、C点).沿水平轴旋转C型臂,确定B、A、C三点共线后,再于X线下确定A点重合于双侧眶下缘最外端连线,沿滑轨向穿刺侧偏斜球管20-25°,获取卵圆孔投影.将卵圆孔成像效果分为Ⅰ(完整、清晰显像)、Ⅱ(部分显像)、Ⅲ(裂隙样显像)3类.比较虚拟成像组模拟X线透视下与CT图像上卵圆孔Ⅰ类成像的一致性.观察真实穿刺组患者术中卵圆孔的成像效果.结果 90例虚拟成像组患者中,Ⅰ类成像75例,Ⅱ类成像8例,Ⅲ类成像7例.与CT三维重建图像比较,模拟X线透视卵圆孔Ⅰ类成像的灵敏度为97.4%,特异度为100%,一致性检验显示一致性好(Kappa=0.92,P<0.001).在12例患者经皮卵圆孔穿刺过程中,卵圆孔全部完整显像,顺利完成卵圆孔穿刺.结论 通过X线面部解剖标志的特定投影确定C型臂的倾斜角度,从而建立的C型臂X线卵圆孔成像方法使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卵圆孔成像效果,在卵圆孔穿刺术中可辅助卵圆孔显像.

    卵圆孔颅底成像,三维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三叉神经痛

    触发肌电图对儿童脊髓拴系松解术中神经功能的评估价值

    杨梦婷杨波宋云海高俜娉...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触发肌电图(tEMG)对儿童脊髓拴系松解术中神经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85例术中行tEMG监测的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前48例患儿存在神经功能障碍,所有患儿均行脊髓拴系松解术,记录术前病变部位神经根引出靶向肌肉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tEMG刺激阈值及波幅;术后即刻再次对神经根进行监测,比较术前、术后即刻tEMG阈值的差异;术后即刻以术前tEMG的阈值刺激神经根,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引出CMAP波幅的差异(每例患者的tEMG阈值及CMAP波幅均为刺激其病变部位双侧神经根后获得的平均值).评估患儿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85例患儿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经病理学证实为脊髓脂肪瘤43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8例,脊髓脊膜膨出6例,继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28例.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70.8%(34/48)的患儿神经功能障碍改善.与术前相比,患儿病变部位神经根的tEMG阈值[M(Q1,Q3)]在术后即刻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3.40(1.60,5.00)mA,术后即刻:2.10(1.50,3.50)mA,Z=5.89,P<0.001];其中术后即刻31例脊髓脂肪瘤、8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5例脊髓脊膜膨出、17例继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tEMG阈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术前的tEMG阈值刺激术后即刻的神经根,术后即刻患儿的CMAP波幅[M(Q1,Q3)]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8.40(5.00,17.50)μV,术后即刻:17.50(8.15,26.78)μV,Z=-6.20,P<0.001];其中术后即刻 36 例脊髓脂肪瘤、6例脊髓脊膜膨出、18例继发性脊髓拴系综合征患儿的CMAP波幅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8例脂肪脊髓脊膜膨出患儿术前、术后即刻CMAP的波幅改变不明显(P=0.192).结论 术中tEMG不仅能监测保护患儿的神经功能,还可以提示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监测,手术中儿童触发肌电图脊髓拴系综合征脊髓拴系松解术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路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

    刘全亮孙滔刘树燊余梦晨...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评价采用经桡动脉入路(TRA)与经股动脉入路(TFA)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3-8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18例,其中采用TRA 51例,采用TFA 6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关疾病史、动脉瘤特征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时间、工作入路角度、指引导管到位时间、手术时间、即刻栓塞效果、患者手术时舒适度评分、手术相关并发症(穿刺点假性动脉瘤、术中血栓形成、支架内血栓形成、症状性脑梗死)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一例术中更换入路.TRA组与TFA组的工作入路角度[M(Q1,Q3)]分别为45(33,62)°、59(50,68)°,指引导管到位时间[M(Q1,Q3)]分别为 12(8,20)min、9(7,10)min,患者舒适度评分[M(Q1,Q3)]分别为93(89,98)分、73(68,7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而穿刺时间、动脉瘤栓塞效果及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TFA相比,采用TRA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可行,在患者舒适度方面更具优势.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操作经桡动脉入路经股动脉入路治疗结果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