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积气(ICA)对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的电极植入精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2月至2022年5月接受双侧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治疗292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局部麻醉95例,全身麻醉197例;以双侧丘脑底核(STN)为靶点植入电极193例,双侧苍白球内侧部(GPi)为靶点99例.通过术后融合CT图像测量分析术后2h、1周的电极束移位、电极头端偏移情况并计算ICA体积;根据ICA体积分为<10 cm3,10~25 cm3,>25 cm3三个亚组,分析三个亚组在术后2 h、1周(分别为188、71、33例),STN靶点(分别为123、48、22例)及GPi靶点(分别为65、23、11例)电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随访12个月时统一 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不同靶点程控电压及预后的组间差异.结果 29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无颅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ICA体积为(7.3±0.6)cm3,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男性与女性、GPi与STN靶点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局部麻醉与全身麻醉患者的ICA体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12,P<0.001).电极束移位特征模型显示,电极束在术后2 h向后弯曲,术后1周恢复笔直状态.术后2 h、1周电极头端第一侧与第二侧在X、Y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 h、1周电极头端同侧在X轴偏移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Y轴偏移距离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o 292例患者的电极植入精度为(0.75±0.35)mm,术后2 h、1周,三个亚组及其在STN靶点,GPi靶点电极植入精度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ICA>25 cm3亚组中GPi靶点电极植入精度的增加幅度值(术后2 h与术后1周的差值)较STN靶点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6±0.21)mm对比(0.28±0.18)mm,t=2.56,P=0.016].292例患者术后12个月均获得临床随访,UPDRS-Ⅲ评分改善率为(59.3±17.9)%,术后STN靶点程控电压为(2.42±0.40)V,GPi靶点程控电压为(3.88±0.56)V.三个亚组的UPDRS-Ⅲ评分改善率、STN靶点程控电压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GPi靶点程控电压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7.64,P<0.001).程控过程72例患者产生头晕、异动等不良反应,其中ICA>25 cm3亚组占比最高(44.4%,32/72),经过程控调整电压参数等治疗后,症状均改善.结论 ICA会引起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DBS治疗PD后电极束变形和电极头端移位,影响电极植入精度.当ICA体积>25 cm3,选择GPi靶点的电极植入精度较难恢复,虽可使PD患者获得运动症状的改善,但程控所需的电压较高,出现的不良反应也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