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视轻型颅脑创伤的诊治

    孙洪涛
    973-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轻型颅脑创伤(mTBI)的长期危害常被临床医生低估,而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mTBI的诊治越来越受到重视,全面了解mTBI的致病机制及诊疗策略至关重要.特殊序列的MRI检查、血清生物学标志物、神经电生理检查、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mTBI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治疗方面,基于症状导向的个体化康复方案已逐渐成为mTBI治疗的主流.

    急性出血性高流量脑血管畸形的复合手术平台救治

    王明泽葛培聪焦玉明邓晓峰...
    97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索一站式复合手术平台治疗急性出血性高流量脑血管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筛选复合手术治疗脑血管畸形的前瞻性、多中心外科队列(NCT03209804)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科学中心2019年1月至2024年4月连续入组的急性出血性高流量脑血管畸形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复合手术平台接受诊断性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不同模式的外科治疗.对患者的功能预后(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估)进行分析,明确复合手术平台治疗急性出血性高流量脑血管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共纳入急性出血性高流量脑血管畸形患者56例,包括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患者47例(83.9%)、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8例(14.3%)、软脑膜动静脉瘘患者1例(1.8%).56例患者中,行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切除+血肿清除术33例,血管内栓塞辅助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切除+血肿清除术15例,单纯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术6例,动静脉畸形或动静脉瘘治愈性栓塞术+血肿清除术2例.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全因病死率为3.6%(2/56).出院时、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存在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患者的比率分别为46.4%(26/56)、16.1%(9/56)和8.9%(5/56).结论 基于复合手术平台的一站式诊疗模式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急性出血性高流量脑血管畸形.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颅内出血急诊处理治疗结果安全性复合手术

    欢迎微信订阅《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983页

    青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术后2年生存及预后影响因素的多中心研究

    颜荣安秀虎汪邦月张琳...
    984-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青年(年龄≤40岁)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术后2年生存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12家医院的神经外科诊治的177例青年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动脉瘤开颅夹闭治疗组(简称夹闭组,78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简称栓塞组,99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1∶1倾向性评分进行匹配,分析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住院期间并发症及术后2年预后的差异.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2分定义为预后良好.对匹配后的青年aSAH患者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及性别、年龄纳入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术后2年生存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青年aSAH患者术后2年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两组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并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夹闭组与栓塞组患者按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计匹配成功54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Hunt-Hess 分级、随访时间等基线资料,病死率,出院时及术后 2 年的 mRS,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夹闭组患者的住院时长较栓塞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及术后并发脑缺血、应激性溃疡出血、肝功能异常、尿路感染、贫血是影响青年aSAH患者术后2年生存的风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是影响青年aSAH患者术后2年生存的危险因素(HR=13.61,95%CI:3.11~59.63,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及术后并发脑缺血、肺炎是青年aSAH患者术后2年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 分级Ⅳ~Ⅴ级(OR=8.47,95%CI:1.75~41.05,P=0.008)、术后并发肺炎(OR=7.54,95%CI:1.36~41.96,P=0.021)是青年aSAH患者术后2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夹闭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与栓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6%对比85.2%,P=0.350).结论 开颅夹闭或血管内栓塞治疗青年aSAH患者术后2年的生存及预后无差异;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青年aSAH患者术后2年生存及预后常不佳,对术后患肺炎的患者需积极控制.

    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青年人血管内操作预后动脉瘤夹闭

    不稳定型烟雾病采用联合血管重建术后的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赵黎明吴瑞玉栗超跃高涛...
    991-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采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影响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联合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的1 14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入组标准分为常规烟雾病组与不稳定型烟雾病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早期(术后≤14 d)并发症的发生率.进一步将术后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 142例患者中,常规烟雾病组1 091例,不稳定型烟雾病组51例.术后不稳定型烟雾病组的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RIND)、脑梗死、脑出血及癫痫的总体发生率为41.2%(21例),高于常规烟雾病组的10.3%(112例)(P<0.001),其中脑梗死发生率增高的差异最显著[29.4%(15/51)对比1.0%(11/1 091),P<0.001].术后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中,与无并发症组(30例)比较,并发症组(21例)术前首发症状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57.1%(12/21)对比 23.3%(7/30)]、狭窄侧血管狭窄程度≤ 50%[47.6%(10/21)对比 10.0%(3/30)]、术侧为闭塞侧[90.5%(19/21)对比50.0%(15/30)]患者的占比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首发症状为TIA(OR=7.45,95%CI:1.25~44.50,P=0.028)、狭窄侧血管狭窄程度≤50%(OR=14.88,95%CI:1.56~142.07,P=0.019)、术侧为闭塞侧(OR=44.87,95%CI:3.16~636.88,P=0.005)是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脑血管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 不稳定型烟雾病患者采用联合血管重建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术前首发症状为TIA、狭窄侧血管狭窄程度≤50%、采用术侧为闭塞侧是导致并发症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重建术手术后并发症危险因素不稳定型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初步经验

    韩凯昊宫文韬陈俊凡刘烁...
    997-10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的40例患者(共4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FD置入术,毗邻的狭窄动脉予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以球囊扩张狭窄段.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即刻栓塞程度,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定期行电话随访,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通过影像学随访,采用OKM分级评估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并观察有无支架内狭窄.结果 42个动脉瘤共置入41枚FD,无一例出现操作相关并发症.动脉瘤即刻OKM分级为:A级8个(19.0%)、B级23个(54.8%)、C级8个(19.0%)、D级3个(7.2%).4例(10.0%)患者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死亡1例、脑出血1例和脑梗死2例.39例(97.5%)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围手术期出现脑出血和脑梗死并发症的患者症状减轻或消失(mRS均为0分),2例既往以脑梗死起病的患者mRS仍为1分,其余34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32例(80.0%)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2例既往以脑梗死起病的患者mRS为1分,其余30例患者的mRS均为0分.32例患者(34个动脉瘤)完成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M(Q1,Q3)]为6(6,10)个月,动脉瘤OKM 分级为:A 级 3 个(8.8%)、B 级 5 个(14.7%)、C 级 4 个(11.8%)、D 级 22 个(64.7%);存在轻、重度支架内狭窄各8例(25.0%).结论 初步研究显示,采用FD治疗颅内动脉瘤合并毗邻动脉中重度狭窄有效,安全性可接受,但随访期支架内狭窄和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仍需进一步研究.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操作血流导向装置动脉狭窄治疗结果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颈外动脉-桡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治疗血流代偿不良的大型或巨大型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丁茂华王序佟小光
    1004-10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颈外动脉(ECA)-桡动脉(RA)-大脑中动脉(MCA)M2段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对于血流代偿不佳的大型或巨大型颈内动脉(ICA)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采用ECA-RA-M2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治疗的大型(最大径为16~25 mm)或巨大型(最大径>25 mm)ICA动脉瘤患者,共10个动脉瘤(2例为串联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所有患者均通过术前评估证实球囊闭塞试验阳性和(或)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提示血流灌注分期为Ⅱ2期.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术后即刻动脉瘤的闭塞程度.观察围手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定期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观察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 8例患者中,术后6例达到完全闭塞(OKM分级D1级),1例为近全闭塞(OKM C1级).围手术期2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临床随访时间[M(Q1,Q3)]为69.9(55.0,85.3)个月.至末次随访,6/8的患者术前临床症状缓解或治愈,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8例患者末次随访的mRS[M(Q1,Q3)]为0(0,1)分,其与术前mRS[1(1,1)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9,P=0.236).末次随访,8例患者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92.5±13.9)分.影像学随访时间[M(Q1,Q3)]为35.8(5.8,68.8)个月,1例患者的动脉瘤较术前缩小,其余7例患者的动脉瘤达到完全或近全闭塞.结论 对于血流代偿不佳的大型或巨大型ICA动脉瘤,ECA-RA-M2搭桥联合动脉瘤孤立术的动脉瘤闭塞率高,患者的临床预后良好,安全性较理想.

    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结果大型或巨大型手术并发症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010页

    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季金璀郭锋赵秀豪于建军...
    1011-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学参数预测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77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患者(共19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利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UKnow®颅内动脉瘤手术计划软件,精准测量动脉瘤的17个形态学参数(长径、宽度、高度、最大直径、长宽比、体积、瘤颈面积、瘤颈直径、横径瘤颈比、动脉瘤角、波动指数、尺寸比、非球形指数、纵横比、体积瘤颈面积比、横径、入射角).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108个)和未破裂组(84个).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比两组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形态学特征,构建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绘制预测模型的列线图及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法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效益,采用校准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患者有饮酒史、动脉瘤有更大的长径、高度、最长直径、长宽比、横径瘤颈比、入射角、动脉瘤角、波动指数、尺寸比、纵横比、体积瘤颈面积比以及瘤体存在子囊、更多的子囊数量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破裂的正向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长宽比增大(OR=238.26,95%CI:6.48~8 761.90,P=0.003)、入射角增大(OR=1.08,95%CI:1.04~1.11,P<0.001)、纵横比增大(OR=8.44,95%CI:1.17~61.19,P=0.035)和瘤体存在子囊(OR=42.39,95%CI:8.68~206.92,P<0.001)是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7.根据DCA曲线和校准曲线,模型具有临床实际效益和良好的准确性.结论 基于动脉瘤的长宽比、入射角、纵横比、瘤体存在子囊构建的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破裂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以准确、方便地评估未破裂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颈内动脉动脉瘤,破裂预测人工智能列线图

    复合手术治疗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儿童颅内未破裂动静脉畸形的初步观察

    邱德智张献礼钱静祝永杰...
    1018-10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观察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儿童颅内未破裂动静脉畸形(AVM)的复合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4例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颅内未破裂AVM患儿的临床资料.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11例,异常3例.AVM位于额叶7例,颞叶5例,顶叶及枕叶各1例,影像学显示畸形血管团均为致密型.14例患儿均予复合手术治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开颅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对于3例脑电图异常的AVM患儿,术中给予皮质脑电图监测,并行射频热凝或切除致痫灶.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6~12个月复查全脑DSA;随后每年进行影像学随访,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价神经功能预后(mRS 0~1分为正常),同时采用Engel分级评估癫痫控制效果.结果 14例患儿术中均完全切除畸形血管团.11例术前脑电图正常的患儿中,2例术中发现畸形血管团旁存在含铁血黄素沉积及胶质增生,予以切除;3例术前脑电图异常的患儿中,2例行射频热凝有效,1例行射频热凝无效而给予病灶皮质切除术.术后1例患儿出现偏瘫、失语,两周后恢复正常.14例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8个月(12-48个月).至末次随访,无一例AVM复发,14例患儿的神经功能均正常,Engel分级Ⅰa级13例,Ⅱ级1例.结论 初步观察发现,采用复合手术治疗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儿童颅内未破裂AVM的全切除率高,安全性良好,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颅内动静脉畸形癫痫儿童治疗结果复合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