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脊髓性肌萎缩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探讨

    郑宸谢宝树谭嘉裕杨毅兵...
    1270-1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杂合子基因工程鼠交配繁育及基因型鉴定筛选构建脊髓性肌萎缩(SMA)小鼠模型,并对构建的子代SMA小鼠的生物学特征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通过FVB.SMNΔ7杂合小鼠(雌性8只,雄性4只)交配繁育获得SMA模型鼠;通过子代小鼠鼠尾基因组DNA模版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得到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1(SMN1)基因的扩增产物,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基因型以筛选出SMA模型鼠;根据基因型鉴定的结果,将实验小鼠分为野生型、杂合子和SMA3组;通过翻正反射实验及肌纤维密度测定检测新生SMA小鼠的体格和肌肉发育情况(n=5);通过不同发育时间点小鼠的体质量测定、翻正反射实验和小鼠生存曲线分析评估子代小鼠的个体发育情况(n=6);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HC)、免疫荧光(IF)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B)实验检测脊髓SMN蛋白表达情况(n=3).结果 基因检测显示,FVB.SMNΔ7杂合小鼠交配繁育的子代小鼠25%(8/32)为突变型SMN1基因纯合个体,即SMA小鼠;翻正反射时间显示,SMA小鼠翻正反射时间较杂合子、野生型小鼠均延长(t值分别为7.48、16.48,均P<0.05);小鼠后肢肌纤维密度测定结果显示,SMA小鼠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单位横截面积肌纤维数量均少于野生型、杂合子小鼠(均P<0.05);小鼠的体质量连续测量结果显示,第0、1、7、10、13天,SMA小鼠的体质量较野生型、杂合子小鼠均低(均P<0.05);并且在不同时间点,子代SMA小鼠的翻正反射时间较野生型、杂合子小鼠均延长(均P<0.05);生存曲线分析显示,SMA小鼠无法正常发育至性成熟,中位生存时间为(14.80±2.60)d,均低于野生型和杂合子小鼠(均P<0.05);IHC结果显示,SMA小鼠脊髓中SMN蛋白表达水平较野生型、杂合子小鼠均降低(t值分别为41.78、15.36,均P<0.05);IF和WB结果均显示,SMA小鼠脊髓中SMN蛋白表达水平较野生型、杂合子小鼠均降低(均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 SMA小鼠模型;子代SMA小鼠表现出较差的体格和肌肉发育水平,个体发育迟缓且脊髓SM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符合SMA的病理学表现.

    肌萎缩,脊髓性模型,动物小鼠,转基因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1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2

    2024年本刊可以直接使用的常用缩略语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277页

    原发性脊髓弥漫性中线胶质瘤骨转移1例

    刘海英胡东玉赵静刘志坚...
    1278-1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脊髓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发病率极低,其侵袭性强,多致脊髓播散及颅内转移,出现骨转移者罕见.2023年11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1例原发性胸段脊髓弥漫性中线胶质瘤术后发生骨转移的患者,结合既往治疗情况,予以紫杉醇聚合物胶束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1个疗程,病情无明显改善,患者及家属放弃治疗,术后23个月患者因呼吸衰竭死亡.

    本刊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280页

    弹簧圈栓塞治疗婴儿髓周动静脉瘘1例

    谢仕刚王广宇刘新彤郭磊...
    1281-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髓周动静脉瘘(SPAVF)是位于脊髓蛛网膜下腔脊髓软膜的动静脉瘘.发病高峰为1~4岁,婴儿期发病的SPAVF罕见,婴儿期发病且被治愈的相关报道更少.本文报道1例产后57 d以脑室内积血就诊的患儿,诊断为SPAVF出血并导致脑室内积血,行脑室外引流后,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患儿颅内压力及下肢肌力改善明显.术后2个月复查脊髓MRI未见SPAVF复发.

    本刊关于稿件著作权事项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283页

    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成像诊断低颅压性脑积水1例并文献复习

    高永涛杨鑫谢逸飞
    1284-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脑损伤后低颅压性脑积水(LPH)在临床极为少见,因存在脑室扩大与颅内压降低之间的矛盾,从而较难识别和诊断.而在临床中,LPH的早期诊断、早期精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非常重要.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于2024年3月收治1例颅脑损伤后LPH患者.患者体征符合脑积水症状,腰椎穿刺显示颅压低;中脑导水管脑脊液流动成像检查考虑为低动力脑积水(非正弦流型);最终诊断为LPH.采用可调压分流器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患者意识好转,脑室缩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脑膜瘤复发的预测及新兴治疗技术的应用进展

    陈飞扬宋莱荣王亮
    1287-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膜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虽然大部分为良性,但是约有20%的脑膜瘤会表现出恶性的生物学特征,术后易复发.既往主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学分级来评判其远期预后及复发的可能性.然而,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WHO 1级脑膜瘤术后很快复发,而一些高级别脑膜瘤患者却有较好的预后,提示应用传统指标来评判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的不足.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影像学研究的进展,加深了业界对脑膜瘤的理解和认识,也有了更多的方法来提升预测脑膜瘤患者复发的准确性.此外,针对复发后的难治性脑膜瘤,更多有潜力的新兴治疗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针对脑膜瘤复发的预测方法及复发后新兴治疗技术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关于建立"快速通道"的有关规定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1291页

    嵌合抗原受体自然杀伤细胞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进展

    依日扎提·艾力付超汪永新
    1292-1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具有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征.近年来,细胞免疫治疗作为新型免疫疗法在胶质瘤中的应用前景令人瞩目.自然杀伤(NK)细胞是一类继T细胞之后具有临床应用潜能的免疫细胞,目前在抗肿瘤免疫治疗领域中引起广泛关注.嵌合抗原受体(CAR)-NK细胞治疗是一个新的癌症细胞免疫疗法,可以更加精准地杀伤癌细胞,进而起到抗肿瘤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胶质瘤基础研究中CAR-NK细胞的特色和主要治疗靶点,以及CAR-NK细胞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中所遇到的新挑战,为基于CAR-NK细胞的胶质瘤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