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启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的通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81页

    放疗诱导ZBTB7A基因过表达在胶质母细胞瘤放疗抵抗中的作用

    冯瑾高德志王鹏邱晓光...
    182-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大样本临床测序数据联合体外细胞筛选放疗抵抗相关基因,探讨放疗诱导含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质7A(ZBTB7A)过表达在胶质母细胞瘤(GBM)放疗抵抗中的作用.方法 纳入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计划数据库中966例脑胶质瘤标本的测序和临床数据筛选及验证GBM放疗抵抗候选基因:(1)纳入226例原发GBM(pGBM)与134例手术+放疗后复发的GBM(rGBM)非配对肿瘤标本,以及15例首次诊断为pGBM、手术+放疗后复发再次行手术切除的配对肿瘤标本的测序数据筛选GBM放疗抵抗候选基因,并验证ZBTB7A是否为放疗抵抗相关基因;(2)比较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与突变型胶质瘤标本ZBTB7A mRNA表达量的差异(数据集1样本量分别为286、356例,数据集2分别为149、175例);(3)比较ZBTB7A高表达组(148例)与低表达组(148例)GBM患者生存期的差异.纳入2019年4月至202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手术并经病理学诊断的pGBM与rGBM肿瘤标本(各12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肿瘤组织中ZBTB7A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高能X线照射人脑GBM细胞株U87、LN229和U251(单次13 Gy,照射6.5 min),4、8 h后采用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ZBTB7A mRNA的表达量;照射U87和LN229细胞(单次5 Gy,照射2.5 min),1、2、4、8、12 h后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ZBTB7A蛋白 及DNA损伤标志物H2AX蛋白的表达量.采用小干扰RNA慢病毒(shRNA)感染法敲低U87细胞ZBTB7A的表达后,采用高能X线照射(单次照射剂量为5 Gy,照射2.5 min),1 h后行彗星实验检测细胞的DNA损伤情况;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非配对和配对肿瘤标本测序数据交叉筛选显示,rGBM组ZBTB7A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pGBM组(均P<0.05).IDH野生型ZBTB7A mRNA表达量高于IDH突变型;ZBTB7A高表达GBM患者的生存期短于低表达者;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ZBTB7A蛋白在rGBM肿瘤标本中的表达量高于pGBM,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照射组比较,照射组细胞的ZBTB7A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升高(均P<0.05);H2AX蛋白表达量在照射1 h后开始增加,4 h后逐渐降低.X线照射后,慧星实验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ZBTB7A敲低组的DNA损伤显著增加;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显示,ZBTB7A敲低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 ZBTB7A在rGBM中高表达,表达量高与患者的生存期短有关;放疗可诱导GBM细胞ZBTB7A过表达;ZBTB7A可能参与GBM的放疗抵抗.

    胶质母细胞瘤放疗抵抗过表达含锌指和BTB结构域蛋白质7A

    本刊关于稿件图表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189页

    BICD1基因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多组学研究

    胡慧敏刘博涵彭大钊陈彦坤...
    190-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空间转录组、单细胞转录组和RNA转录组测序数据探讨BICD1基因促进脑胶质瘤恶性进展的分子机制.方法 基于空间转录组公共数据集分析BICD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样本"248_C")和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样本"275_T")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R语言软件包分析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中单细胞测序数据(来源于14例患者的6 148个细胞),明确BICD1基因在胶质瘤不同细胞类型中的表达差异.基于CGGA数据库中693例脑胶质瘤患者的RNA测序数据,采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分析BICD1基因相关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结果 BICD1基因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广泛,在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特异性地表达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分界处.根据单细胞测序数据进行的细胞分群分析表明,BICD1基因主要在星形胶质细胞中高表达.在Neftel分型中,BICD1基因高表达细胞主要分布在星形胶质细胞样细胞群和神经前体样细胞群中.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差异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BICD1基因高表达与细胞衰老(P=0.003)、癌症中的蛋白聚糖(P=0.004)等癌症相关生物学功能的聚集相关,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节(P=0.010)等胞内运输过程的功能聚集相关;BICD1基因低表达与核糖体相关功能(P<0.001)及氧化磷酸化(P<0.001)等生物学过程的聚集相关.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聚类分析显示,与BICD1基因表达水平相关性较强的生物学功能有细胞质翻译(P<0.001)、核糖体亚单位装配(P=0.001)、染色体分离调控(P=0.004)及染色体分离(P=0.004)等.BICD1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多泛素修饰依赖性蛋白结合(P=0.046)、泛素-泛素连接酶活性(P=0.033)、蛋白质解聚负调控(P=0.010)、单泛素化蛋白质去泛素化(P=0.026)、肌动蛋白丝加帽(P=0.007)、肌动蛋白丝解聚(P=0.013)等生物学过程相关.结论 BICD1蛋白可能在脑胶质瘤前体肿瘤细胞中参与蛋白泛素化降解及细胞骨架相关的胞内运输,调控细胞衰老和细胞分裂等生物学过程,在这些细胞的恶性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神经胶质瘤转录组细胞骨架细胞周期BICD1基因

    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治疗鞍区脑膜瘤伴广泛钙化1例并文献复习

    聂丁李储忠桂松柏
    197-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化是脑膜瘤的共同特征之一,但肿瘤的广泛钙化临床较为罕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2022年11月采用神经内镜扩大经鼻入路手术治疗1例鞍区脑膜瘤伴广泛钙化的患者,行肿瘤次全切除,术后无相关并发症发生,随访7个月患者恢复良好.

    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许军鹏余新光毛之奇
    199-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卒中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基础实验研究表明,脑深部电刺激(DBS)是一种有潜力的理想治疗手段;多项临床研究也发现,患者接受DBS治疗后症状改善.本文针对DBS治疗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异常与颅内动脉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王露颜士卫李爱民
    203-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破裂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降低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最新数据统计,全球颅内动脉瘤的患病率约为7%,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我国居高不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异常升高被证实与颅内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其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及破裂也有关,具体机制和致病途径目前尚不明确.本文针对影响血浆Hcy不稳定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其导致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发病机制和增加破裂风险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早期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的形成并降低其破裂风险.

    胶质母细胞瘤微血管拟态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浩啸雨缪星宇
    207-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恶性程度及致死性最高的肿瘤,但目前针对其治疗效果却不尽人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存在一种被称为微血管拟态的进程,这种生物学进程保证了肿瘤发生、发展中充足的血液及营养供应,也解释了目前主流认知中针对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目前,获得广泛认同的微血管拟态形成的机制包括:上皮-间充质转化、肿瘤局部缺氧、相关细胞因子及多种信号通路介导微血管拟态的形成.本文将针对胶质母细胞瘤中微血管拟态形成的上述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对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本刊关于稿件参考文献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211页

    脊髓拴系综合征的诊疗现状

    饶显锋康正文张秋生
    212-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脊髓拴系综合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脊髓牵拉、脊髓圆锥低位、脊髓发生缺血和缺氧、神经组织变性而导致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综合征.该疾病由于起病部位为脊髓圆锥,症状多与骨科、泌尿外科、儿科等相关疾病相似,临床容易误诊.针对复发型及隐匿性等复杂脊髓拴系综合征,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等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来脊髓拴系综合征的外科治疗现状进行综述,以加强对该病诊疗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