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人烟雾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姚金彪陈平伯郑秉杰吴桥伟...
    575-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烟雾病行颞浅动脉(STA)-大脑中动脉(MCA)搭桥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CHS)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2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TA-MCA搭桥术联合颞肌贴敷或颅骨多点钻孔方法治疗的213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4 d是否出现CHS,分为CHS组和非CHS组.术后3个月根据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方法探讨烟雾病患者STA-MCA搭桥术后发生CHS的危险因素.结果 213例患者中,术后35例(16.4%)出现CHS,其中脑出血5例(14.3%),局灶性癫痫发作6例(17.1%),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 24 例(68.6%).术后 3 个月,mRS0~2 分 202 例,3~6 分 11 例.CHS 组的 mRS[M(Q1,Q3)]为1(0,1)分,其中 0~2 分者占 94.3%(33/35);非 CHS 组的 mRS[M(Q1,Q3)]为 1(0,1)分,其中 0~2分者占94.9%(169/178),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P=0.4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HS组与非CHS组患者的原发性高血压、首发症状为脑出血、术侧铃木分期为晚期(Ⅳ~Ⅵ期)以及术前血清红细胞压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原发性高血压(OR=3.69,95%CI:1.52~9.00,P=0.004)、首发症状为脑出血(OR=3.21,95%CI:1.08~9.54;P=0.036)、术前血清红细胞压积水平较高(OR=1.17,95%CI:1.06~1.29,P=0.002)均为烟雾病患者行STA-MCA搭桥术后出现CHS的危险因素.结论 成人烟雾病患者行STA-MCA搭桥术后发生的CHS多表现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与未发生CHS的患者无明显差异.合并原发性高血压、首发症状为脑出血、术前血清红细胞压积水平较高的成人烟雾病患者行STA-MCA搭桥术后更易发生CHS.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脑血管重建术疾病特征危险因素脑高灌注综合征

    本刊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580页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去骨瓣减压术中的作用

    申皓宇黄子芮梁文佳朱青云...
    581-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创伤(TBI)去骨瓣减压术(DC)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DC治疗的218例中、重度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24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9~12分为中度TBI(mTBI,117例),3~8分为重度TBI(sTBI,101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ICP监测,进一步将患者分为mTBI监测组(57例)、mTBI未监测组(60例)、sTBI监测组(50例)、sTBI未监测组(51例).分别比较mTBI和sTBI患者中监测与未监测组的手术时长,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总住院时长、甘露醇用量、机械通气时长、出院时GCS和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以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差异.术后6个月随访GOS-E,4~8分为预后良好,2~3分为预后不良,死亡为1分.结果 与mTBI未监测组比较,mTBI监测组患者出院时的GCS和GOS-E均高、入住ICU时长短、甘露醇用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TBI未监测组比较,sTBI监测组患者出院时的GCS和GOS-E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入住ICU时长和甘露醇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TBI及sTBI中的监测组与未监测组比较,手术时长、机械通气时长,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mTBI未监测组与mTBI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0.9%(29/57)、43.3%(26/60)、预后不良率分别为 26.3%(15/57)、23.3%(14/60)、病死率分别为22.8%(13/57)、33.3%(20/60);sTBI监测组与STBI未监测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50.0%(25/50)、41.2%(21/51),预后不良率分别为 4.0%(2/50)、7.8%(4/51),病死率分别为 46.0%(23/50)、51.0%(26/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DC中行ICP监测不会增加手术时长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脑损伤,创伤性去骨瓣减压术颅内压预后手术后并发症

    精准调控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李鑫程名陈姬如王凡...
    586-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置管引流术术中、术后全程采用精准调控血肿引流模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及其对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基底核-丘脑区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精准调控血肿引流组(试验组)和常规血肿引流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长、术后24 h残余血肿量、术后72 h内血肿再扩大情况,术后第5天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区及半暗带区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的差异;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肿侧别、脑实质内血肿量及Graeb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手术时长分别为(108.8±9.1)min、(92.0±5.6)min,术后 24 h 残余血肿量分别为(18.1±2.2)ml、(25.1±2.8)ml,术后6个月ADL评分分别为(72.5±22.2)分、(61.5±23.9)分,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2 h血肿增大的患者分别为0、5例(P=0.065).术后第5天PWI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血肿区、半暗带区的CBF、CBV值均增加,MTT、TTP值均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置管引流手术全程采取精准调控血肿引流模式,虽然可能延长手术时间,但更加有利于血肿的引流、改善血肿及其周边区域的血流灌注及患者的预后.

    颅内出血,高血压性引流术颅内压灌注成像预后

    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单孔与双孔钻孔引流术的疗效对比分析

    沙小松吴楚伟高杰苏高健...
    591-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单孔与双孔钻孔引流术治疗单侧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钻孔引流术治疗的118例单侧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分为单孔引流组(n=83,简称单孔组)与双孔引流组(n=35,简称双孔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头部外伤史等术前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症状和肌力改善情况、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术后3个月CSDH的复发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单孔组与双孔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96.1%(73/76)对比97.0%(32/33)]、肌力改善比例(27/41对比12/18)、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4.84±0.75)分对比(14.97±0.17)分]及术后3个月CSDH复发率[3.6%(3/83)对比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单孔组比较,双孔组患者的手术时长[(87.7±26.9)min对比(48.1±14.9)min]、术中出血量[M(Q1,Q3)∶30(20,50)ml 对比 20(10,20)ml]、术后颅内积气量[15(12,30)ml 对比5(3,5)ml]、住院时长[10(7,15)d 对比 7(4,12)d]和住院费用[33 791(29 476,37 923)元对比22 026(15 682,30 800)元]均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采用单孔与双孔钻孔引流术治疗的单侧CSDH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和短期复发率相近,但采用单孔钻孔引流术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颅内积气量更少、住院时长更短、费用更低.

    血肿,硬膜下,慢性引流术对比研究治疗结果单孔双孔

    本刊关于稿件著作权事项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595页

    寰椎横突外侧骨质磨除术治疗颈内静脉受压狭窄所致脑鸣的疗效分析

    朱广通毛贝贝周陈黄辉...
    596-6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寰椎横突外侧骨质磨除术治疗颈内静脉狭窄所致脑鸣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2例颈内静脉上段狭窄所致脑鸣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颈静脉CT和颈静脉超声检查进行评估,证实为寰椎横突压迫导致颈内静脉上段狭窄.根据临床症状特点将32例患者分为脑鸣进展期(包括脑鸣早期+中期)(23例)和脑鸣持续期患者(9例).27例患者行单侧寰椎横突外侧骨质磨除术,5例行双侧寰椎横突外侧骨质磨除术.观察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情况.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指标为术后1周、3个月的症状,颈内静脉形态和血流的改善情况.结果 32例患者中,4例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包括术中颈内静脉损伤1例,术后出现耸肩及转颈力弱1例,颈肩不适感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3个月,脑鸣及其他伴随症状的总改善率为62.5%(20/32),其中脑鸣症状的改善率为28.1%(9/32);颈内静脉狭窄的改善率为84.4%(27/32);血流速度的改善率为75.0%(24/32).脑鸣进展期较脑鸣持续期患者术后颈内静脉血流速度的改善程度更明显(Z=2.06,P=0.039)o结论 对于颈内静脉受压狭窄所致脑鸣患者,寰椎横突外侧骨质磨除术可有效减轻颈内静脉上段的受压狭窄,改善颈内静脉的形态和血流速度,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并发症较轻微.

    颈静脉减压术,外科脑鸣治疗结果并发症寰椎横突外侧骨质磨除

    本刊关于稿件统计学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601页

    寰椎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褚桐苇杨敏刘旭东董健...
    602-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鸣和(或)耳鸣患者寰椎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超声科行颈内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25例存在寰椎横突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的脑鸣和(或)耳鸣患者的临床资料.25例患者均经头颈部CT静脉成像(CTV)和手术证实为单侧寰椎横突压迫颈内静脉.对比分析其双侧颈内静脉各节段的管腔内径、面积、最高流速、最高压力梯度及平均血流量.结果 患侧颈内静脉J1、J2、J3节段的内径和面积均小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侧与健侧颈内静脉J1段最高流速和最高压力梯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健侧相比,患侧颈内静脉J2、J3段最高流速和最高压力梯度均较小,各节段的平均血流量均较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寰椎压迫致颈内静脉狭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上表现为患侧颈内静脉全段管腔内径、面积和平均血流量减小,J2、J3段最高流速减慢、最高压力梯度减小,可间接反映颈内静脉回流的通畅性.

    静脉颈寰椎超声检查血流动力学脑鸣颈内静脉外源性狭窄

    高原地区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魏林节宗希涛童燕翔赵晓龙...
    606-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3年1月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神经外科(331例)和陆军第九五六医院神经外科(22例)收治的353例高原地区颅脑创伤后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3 d内CT检查结果显示的血肿量变化情况,将其分为血肿扩大组与血肿未扩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有无颅内多发血肿、侧裂出血、颅骨骨折、中线移位、血清血红蛋白水平、入院血压、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清血小板计数、合并的基础疾病、血糖水平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可能影响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血肿扩大的因素.出院时采用改良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患者的预后,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恢复良好(GOS≥4分)比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出院时的预后.结果 353例患者中,血肿扩大组34例(9.63%),血肿未扩大组319例(90.37%).与血肿未扩大组相比,血肿扩大组存在侧裂出血和颅内多发血肿患者的比例更高、入院时GCS更低、中线移位距离更大、收缩压更高(均P<0.05);而两组性别、年龄、民族、是否合并基础疾病、有无颅骨骨折、是否合并硬膜外血肿、血清血小板计数、血糖、血红蛋白、舒张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提示,中线移位明显(OR=0.34,95%CI:0.17~0.68,P=0.002)、存在侧裂出血(OR=2.16,95%CI:1.06~4.41,P=0.035)、有颅内多发血肿(OR=4.72,95%CI:2.21~10.05,P<0.001)、入院 GCS 较低(OR=1.20,95%CI:1.09~1.33,P<0.001)和入院收缩压偏高(OR=0.99,95%CI:0.98~1.00,P=0.030)均为高原地区颅脑创伤患者术后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血肿扩大组患者的恢复良好比率明显低于血肿未扩大组[32.35%(11/34)对比 71.16%(227/319),x2=21.07,P<0.001].住院时长[M(Q1,Q3)]为17(10,24)do Log-rank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存在侧裂出血或颅内多发血肿、中线移位明显、入院GCS低和入院收缩压高的高原颅脑创伤患者术后更易出现血肿扩大,且血肿扩大患者的短期预后较差.

    脑损伤,创伤性危险因素预后高原血肿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