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反复性轻型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其颅内早期病理改变

    卢盛华高国一徐晓健葛芊芊...
    611-6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反复性轻型颅脑损伤(rmTBI)后认知功能障碍小鼠模型,探讨其颅内早期病理改变.方法 将4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n=15,简称对照组)与rmTBI建模组(n=30,简称rmTBI组).rmTBI组使用悬重式闭合性颅脑打击装置每日打击1次,连续7 d.建模后3、30 d进行头颅磁共振波谱扫描(n=6).建模后30 d采用转棒和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两组小鼠的运动协调能力及认知功能.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建模3 d rmTBI组(n=3)、建模30 d rmTBI组(n=3)和对照组(n=3)小鼠内侧前额叶及海马CA2区域轴索外径、髓鞘厚度,并计算G-ratio[轴索外径/(轴索外径-2 ×髓鞘厚度)].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分析轴索外径与髓鞘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磁共振波谱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mTBI组建模3、30 d的皮质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NAA/Cr)值和海马NAA/Cr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棒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rmTBI组小鼠的运动协调和认知功能均下降(均P<0.05).电子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在内侧前额叶区域,建模3 d rmTBI组、建模30 d rmTBI组与对照组神经轴索外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11,P=0.347);三组间髓鞘厚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52,P=0.035),其中建模30 d rmTBI组的髓鞘厚度小于对照组[M(Q1,Q3)分别为0.11(0.09,0.13)μm、0.12(0.11,0.14)μm].在海马CA2区域,建模3 d和30 d rmTBI组均可观察到髓鞘板层结构中存在空泡样改变,同时存在包绕轴索和髓鞘剥离现象;三组间轴索外径及髓鞘厚度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建模30 d rmTBI组的轴索外径小于建模3 d rmTBI组[0.67(0.59,0.84)μm对比 0.82(0.72,0.99)μm],建模 3 d rmTBI 组的髓鞘厚度[0.12(0.11,0.14)μm]大于对照组[0.11(0.09,0.12)µm]和建模 30 d rmTBI 组[0.08(0.06,0.11)μm].与对照组比较,建模 3 d 和 30 d rmTBI组小鼠海马CA2区域G-ratio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5,P<0.001),其中建模30 d rmTBI组最高;而三组间内侧前额叶区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55,P=0.26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建模3 d和30 d rmTBI组小鼠内侧前额叶和海马CA2区域的轴索外径与髓鞘厚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其中对照组内侧前额叶区域的相关性最强(R=0.66),建模3 d rmTBI组小鼠海马CA2区域的相关性最小(R=0.33).结论 rmTBI小鼠伤后30 d运动协调能力和认知功能均明显下降,动物模型病理结果提示其内侧前额叶存在少量髓鞘的损伤,但轴索结构相对完好,而海马CA2区域轴索-髓鞘结构不稳定,有脱髓鞘和髓鞘新生表现,可能与上述功能障碍存在因果关系.

    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病理过程疾病模型,动物小鼠髓鞘

    PIK3R3在生长激素型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张港汪攀廖彬龚胜...
    618-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PIK3R3)在生长激素型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GH-PitNETs)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之间的关系.方法 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中相关的PitNETs数据集,分析PIK3R3在GH-PitNETs中的表达情况.利用来源于不同PitNETs亚型的细胞株,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B)检测PIK3R3在GH3、MMQ和AtT-20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GH3细胞,应用慢病毒感染的方法对PIK3R3进行敲低,并将细胞分为PIK3R3 敲低 2 组(Sh-PIK3R3-2)、PIK3R3 敲低 3 组(Sh-PIK3R3-3)和未转染对照组(Sh-NC),通过CCK-8、EdU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增殖速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采用WB检测上皮型钙粘蛋白(E-cadherin)、神经型钙粘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AKT和磷酸化AKT(P-AKT)的表达.结果 GEO数据库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正常垂体或瘤旁组织,PIK3R3在GH-PitNETs中表达上调(均P<0.05),而在催乳素型PitNETs、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PitNETs和促性腺激素型PitNETs中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WB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MMQ和AtT-20细胞,PIK3R3在GH3细胞中表达更高(均P<0.05).CCK-8检测结果显示,在24 h、48 h、72 h时间点,Sh-PIK3R3-2 组和 Sh-PIK3R3-3 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分别为 0.19±0.02、0.46±0.03、1.25±0.06 和0.17±0.02、0.37±0.02、1.03±0.05,均低于对照组细胞的 0.24±0.02、0.64±0.04、1.67±0.09(均P<0.05).EdU 检测结果显示,Sh-PIK3R3-2 组和 Sh-PIK3R3-3 组细胞的 EdU 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6.87±1.63)%和(13.45±1.33)%,均低于对照组的(34.51±2.76)%(均P<0.05).集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单细胞集落数分别为(84±10)个和(75±8)个,均低于对照组的(173±19)个(均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5.62±2.14)%和(27.40±2.51)%,均高于对照组的(14.12±1.48)%(均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182±15)个和(166±13)个,均低于对照组的(428±27)个(均P<0.05).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Sh-PIK3R3-2组和Sh-PIK3R3-3组细胞的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1±5)个和(22±3)个,均低于对照组的(64±9)个(均P<0.05). WB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两组PIK3R3敲低组细胞的N-cadherin、Vimentin、MMP2、MMP9和P-AKT表达均降低(均P<0.05),E-cadherin表达均增加(均P<0.05),AKT表达无明显变化(均P>0.05).结论 PIK3R在GH-PitNETs中高表达,并通过激活AKT信号传导,促进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垂体肿瘤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3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细胞侵袭体外研究

    毛蕊花糖苷对脑出血小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与Toll样受体4介导信号通路的关系

    熊雨赖雪李想明扬...
    626-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毛蕊花糖苷(VB)对脑出血(ICH)小鼠的脑保护作用及其是否与抑制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急性炎性反应有关.方法 采用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进行研究,其中野生型40只,TLR4基因敲除(TLR4-/-)20只.按照完全随机方法将野生型小鼠分为假手术组、ICH组,ICH后VB治疗组(ICH+VB15mg/kg或30mg/kg),将TLR4-/-组小鼠分为TLR4-/-+ICH组和TLR4-/-+ICH+VB(30 mg/kg)组,每组小鼠均为10只.采用右侧纹状体注射细菌胶原酶Ⅶ的方法构建ICH模型.模型建立成功(改良Garcia评分≤10分)后分别于小鼠腹腔注射VB(15 mg/kg或30 mg/kg)或等体积生理盐水,1次/d,连续3 d.采用改良Garcia评分评价脑功能损伤情况;取脑组织切片后计算脑血肿面积以评估出血量,采用干湿比法计算脑组织含水量;采用TUNEL染色法检测脑组织细胞凋亡率;采用免疫荧光染色(IF)法检测脑组织Iba-1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实验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检测TLR4及其下游炎症介质[核因子κB(NF-κB)、肿瘤坏死因子a(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及IL-6]的表达.比较野生型小鼠组间及TLR4-/-小鼠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取出生2 h内的TLR4-/-乳鼠皮质组织培养原代神经元,采用Transwell小室将神经元与小鼠小胶质细胞株(BV2细胞)共培养,并分别用红细胞裂解物及红细胞裂解物+VB(50 μmol/L)处理24 h,采用IF法观察神经元NeuN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ICH组相比,VB治疗组(尤其是ICH+VB30 mg/kg组)小鼠的致良Garcia评分均显著升高(均P<0.05);假手术组、ICH组、ICH+VB 15 mg/kg组、ICH+VB 30 mg/kg 组脑出血量分别为0 mm3、(7.33±1.99)mm3、(3.19±0.47)mm3、(1.66±0.26)mm3,脑组织含水量分别为(79.00±0.50)%、(85.00±0.75)%、(81.50±0.50)%、(80.25±0.25)%,神经元的凋亡率分别为(4.8±2.0)%、(38.7±6.8)%、(21.5±6.9)%、(9.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IF结果显示,ICH组脑组织Iba-1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VB治疗组(均P<0.05).qRT-PCR和WB结果显示,与ICH组比较,VB治疗组的TLR4、NF-κB、TNF-α、IL-1β、IL-6 的mRNA和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降低(均P<0.05). TLR4-/-+ICH+VB组与TLR4-/-+ICH组比较,改良Garcia评分、脑组织含水量、神经元凋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BV2细胞共培养的TLR4-/-乳鼠神经元加入红细胞裂解物与加入红细胞裂解物+VB处理后NeuN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2).结论 VB可改善ICH后小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ICH量、减轻脑水肿程度及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TLR4信号通路,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以及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

    脑出血毛蕊花糖苷Toll样受体4炎症小鼠

    以硬膜下积液起病原发灶不明的脑膜转移癌1例

    段梦莲王嵘张顶顶代海滨...
    634-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硬膜下积液合并脑膜转移癌的患者较为罕见,早期诊断困难、患者预后差,临床医生对其缺乏诊疗经验.2022年3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例以硬膜下积液起病、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的脑膜转移癌患者,现总结分析相关诊疗经验,以期为该病的及时诊断提供思路.

    本刊关于稿件图表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636页

    神经外科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李若男季楠刘元波
    637-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由于该病呈弥漫浸润性生长,其位置深在,早期常出现广泛播散,以往病灶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不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因此目前临床仅采取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以获取病理学诊断.其临床治疗是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为主的综合化疗方案.然而,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以及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神经导航等设备的完善,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提高,手术切除病灶并联合化疗可能使PCNSL患者受益.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神经外科手术联合化学治疗PCNSL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CNSL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外源性压迫导致颈内静脉回流障碍性脑鸣的研究进展

    毛贝贝胡志强吉训明
    641-6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业界对颅外静脉回流障碍缺乏系统的认知,其主要原因是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其中静脉流出道梗阻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病因.先前的解剖学研究表明,位于颅底的颈内静脉容易受到邻近骨质、肌肉结构的压迫.颈内静脉内部的狭窄及外源性压迫导致的狭窄等多种原因均有可能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脑鸣、颈部不适和睡眠障碍等相应症状.本文综述了外源性压迫引起颈内静脉回流障碍性脑鸣的国内外诊治方法,旨在提升临床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知.

    耳后"C"形切口在单侧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进展

    颜诗颖韩杨云李新军
    645-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顽固性颅内高压的危重患者,去骨瓣减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其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而且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传统的耳前反问号切口一直是去骨瓣减压术的常用切口,虽然期间也有学者采用不同的切口,但均会不同程度地损伤邻近血管,导致术后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皮瓣血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学者提出采用耳后"C"形切口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顽固性颅内高压,临床证实其减压效果良好,还可以降低皮瓣的感染率等.本文针对耳后"C"形切口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切口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本刊关于稿件参考文献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6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