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王忠诚

月刊

1001-2346

cjns65113169@sina.com

010-65113169

100050

北京市天坛西里6号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Neuro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85年创刊,中华医学会主办。本刊是我国神经外科专业领域的高级核心期刊,总编辑为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教授。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卫生和出版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工作重大进展,促进神经外科界的学术交流。该刊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显微神经外科、颅底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小儿神经外科、脊柱脊髓神经外科、立体定向与功能性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神经放射、基础研究等各个领域,有较高的学术权威性和学术导向性,内容重点报道神经外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反映我国神经外科临床与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及新技术、新经验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广大神经外科医师、基础研究人员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CT静脉成像分型研究

    董健任海燕朱广通毛贝贝...
    810-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的CT静脉成像(CTV)分型特点及不同分型患者部分临床资料的差异.方法 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基于CTV确诊43例头颈部静脉狭窄患者,患者均以脑鸣为主要症状.根据CTV表现将头颈部静脉狭窄分为颅内静脉窦型、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同时存在颅内静脉窦和颈内静脉狭窄),回顾性分析3种分型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及部分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43例患者中,颅内静脉窦型14例(32.6%),其中10例狭窄位于横窦,为蛛网膜颗粒增生压迫所致;4例为窦汇与横窦移行部的线性狭窄.颈内静脉型16例(37.2%),狭窄均位于寰椎横突节段,其中6例为寰椎横突增生压迫狭窄,10例为颈内静脉走行于寰椎横突与茎突夹角之间,导致局部管腔受压狭窄.复合型13例(30.2%),狭窄位于横窦和寰椎横突节段,其中3例为窦汇与横窦移行部狭窄,10例为蛛网膜颗粒增生压迫横窦;有3例患者单侧颅内静脉窦及颈内静脉全程细小.颅内静脉窦型的女性患者占比高于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而病程短于颈内静脉型和复合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分型患者的年龄和狭窄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基于CTV显示,以脑鸣为主要症状的头颈部静脉狭窄的3种分型构成比接近,其中蛛网膜颗粒压迫是颅内静脉窦型狭窄的常见原因;骨质增生压迫是颈内静脉型的常见原因;部分患者的静脉狭窄可能与先天发育因素有关.3种分型的头颈部静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可能存在差异.

    颈静脉颅内静脉窦CT静脉成像狭窄脑鸣分型

    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高级别胶质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王忠张晓军张瑞剑韩志桐...
    815-8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染色在高级别脑胶质瘤(HGG)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小脑幕上HGG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并制定术前导航计划,术中应用多模态神经导航和荧光素钠染色辅助切除肿瘤.纳入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传统显微镜直视下切除肿瘤的47例HGG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肿瘤切除程度、术后新发神经功能障碍、术后肌力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较术前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生存预后.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侧别、邻近的功能区、肿瘤病理学级别(世界卫生组织级别)以及术前KP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肿瘤全切除率、术后肌力改善比例以及术后3个月的KPS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后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的比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rank检验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7.2%、53.2%、21.3%)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 63.8%、27.6%、10.6%)(均 P<0.05);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4.00±1.91)个月和(2.83±1.59)个月]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2.49±5.34)个月和(9.26±5.79)个月]均大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与传统显微镜直视下的手术方式相比,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切除HGG的方法全切除率高,并发症少,患者的生存预后较好.

    神经胶质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结果神经导航荧光素钠高级别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启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的通知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820页

    成人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黄国浩刘国龙任鹏刘景鹏...
    82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较低级别胶质瘤(LGGs)患者的生存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9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6例小脑幕上成人LGGs患者的临床资料.156例患者中,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为2级109例,3级47例.比较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型与野生型LGGs患者的临床特征.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生存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LGGs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IDH突变型与野生型LGGs患者的年龄、术前存在神经功能受损症状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156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77.9%,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8.8%.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42岁、存在神经功能受损症状、WHO分级为3级、病理学结果为星形细胞瘤、肿瘤为次全切除、IDH野生型及Ki-67增殖指数>10%均为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年龄>42岁、WHO分级为3级、病理学结果为星形细胞瘤、IDH野生型及Ki-67增殖指数>10%均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WHO 分级为 2 级(HR=0.30,95%CI:0.09~0.94,P=0.040)、肿瘤全切除(HR=0.31,95%CI:0.12~0.79,P=0.015)、IDH 突变(HR=0.24,95%CI:0.10~0.59,P=0.002)为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WHO分级为2级(HR=0.39,95%CI:0.19~0.82,P=0.012)为患者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 肿瘤全切除、肿瘤分级较低(WHO 2级)的成人LGGs患者的生存预后良好,而IDH野生型LGGs患者的生存预后较差.

    神经胶质瘤疾病特征预后较低级别异柠檬酸脱氢酶影响因素分析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长期疗效观察

    夏春生游龙飞彭昶汪兰兰...
    827-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采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RFTC)治疗的长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EEG引导RFTC治疗且随访时间满36个月的23例颞叶内侧型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进行完整的Ⅰ期、Ⅱ期癫痫术前评估,依据症状学-脑电图-多模态影像等资料综合设计电极置入方案,确定为颞叶内侧型癫痫,通过SEEG电极进行适形毁损.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采用改良Engel分级评估手术疗效,以Ⅰ、Ⅱ级为RFTC治疗有效;随访期间,若患者行前颞叶切除术,记为RFTC治疗无效.根据RFTC术前可否通过电刺激诱导惯常发作将患者分为诱发出惯常发作组与未诱发出惯常发作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癫痫发作频率.结果 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RFTC手术,无明显不良事件发生.术后3个月随访时,改良Engel分级Ⅰ 级 14 例(60.9%),Ⅱ 级 8 例(34.8%),Ⅳ 级 1 例(4.3%);RFTC 治疗有效率为 95.6%(22/23);其中,14例改良Engel分级Ⅰ级患者术前电刺激均诱发出惯常发作.随访期间,9例患者行前颞叶切除术,术后的随访时间[M(Q1,Q3)]为26(18,30)个月,达到改良Engel分级Ⅰa级8例,Ⅱ级1例.至末次随访,RFTC治疗有效率为13.0%(3/23).诱发出惯常发作组(17例)与未诱发出惯常发作组(6例)患者的术前癫痫发作频率[M(Q1,Q3)]分别为6.00(5.00,10.00)次/月和8.00(5.25,17.50)次/月(P=0.804);诱发出惯常发作组较未诱发出惯常发作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癫痫发作频率更低[M(Q1,Q3)分别为0.17(0,4.00)次/月和 5.00(2.50,10.50)次/月,P=0.022].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癫痫发作频率均下降(均P<0.05).结论 SEEG引导RFTC治疗颞叶内侧型癫痫的短期有效率较高,术前电刺激可诱发出惯常发作的患者效果更佳;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有效率下降,而复发的患者再次行前颞叶切除术,仍能取得良好疗效.

    癫痫,颞叶立体定位技术治疗结果射频热凝术

    特发性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或无效的病因分析及再次手术治疗效果

    甄雪克邵旭任鸿翔许骏...
    83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特发性面肌痉挛(HFS)经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原因,以及再次行开颅手术治疗的策略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3年2月至2024年4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同一术者收治的55例MVD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HF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再次开颅手术治疗.根据术中所见分析HFS复发或无效的原因,并据此将患者分为3类:原手术垫棉与面神经及其出脑干区(REZ)存在严重粘连者为Ⅰ型;首次手术时遗漏血管[主要为小脑前下动脉(AICA)和(或)小脑后下动脉(PICA)]者为Ⅱ型;首次手术时未对责任血管进行全程有效减压,即责任血管的一部分仍压迫REZ和(或)面神经者为Ⅲ型.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再次手术策略.术后采用Cohen-Albert量表评估面肌痉挛缓解程度.所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统计手术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55例患者中,复发28例,无效27例.28例复发患者中,Ⅰ型18例(64.3%),Ⅱ型7例(25.0%),Ⅲ型3例(10.7%);27例治疗无效患者中,Ⅱ型21例(77.8%),Ⅰ型、Ⅲ型各3例(11.1%).28例Ⅱ型患者中,14例(50.0%)遗漏的责任血管为AICA,9例(32.1%)为PICA,5例(17.9%)为椎动脉复合体.6例Ⅲ型患者中,责任血管为AICA者4例,PICA者2例.55例患者进行了(7.2±2.1)个月(2~18个月)的随访.至末次随访,术后Cohen-Albert量表评分为0分者52例,1分1例,2分2例,治愈率为94.5%(52/55),有效率为96.4%(53/55).随访期间9例(16.4%)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6例(10.9%)出现听力下降.结论 对于HFS经MVD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患者,可根据再次手术的术中发现将复发或无效病因分为3种类型;根据不同病因类型采用针对性的再次手术方式是治疗该类患者有效、安全的外科手段.

    面部单侧痉挛复发再手术治疗结果显微血管减压术病因

    本刊关于稿件摘要的要求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辑部
    836页

    颈内静脉减压治疗脑鸣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毛贝贝朱广通肖智勇黄辉...
    837-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显微解剖研究颈内静脉减压手术入路中所涉及的重要解剖学结构,明确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定位关系,为行颈内静脉减压手术治疗脑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成人尸头标本3例(共6侧),在手术显微镜下以寰椎横突为参照中心对周围结构进行逐层解剖及显微观察,明确周围解剖结构的形态及相互关系.结果 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二腹肌后腹,以寰椎横突作为标志,可定位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和颈部上部的副神经.显露外侧颅底及乳突,可见寰椎横突与周围的肌肉、骨骼、血管和神经的解剖关系相对固定.结论 寰椎横突可作为颈内静脉减压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熟悉并掌握寰椎横突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准确识别并保护周围的重要组织结构.

    尸体解剖颈寰椎减压术,外科副神经颈静脉

    靶向EGFRvⅢ的CAR-NK细胞对胶质瘤细胞杀伤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陈举林依日扎提·艾力秦虎吉文玉...
    841-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Ⅲ型突变体(EGFRvⅢ)的嵌合抗原受体(CAR)修饰的人外周血来源自然杀伤(NK)细胞在脑胶质瘤细胞中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人外周血来源的NK细胞并进行体外扩增培养,并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靶向EGFRvⅢ的CAR-NK细胞及U87-EGFRvⅢ稳转细胞株.根据不同效应细胞作用于不同靶细胞而将实验组分为NK+U87 组、NK+U87-EGFRv Ⅲ 组、CAR-NK+U87 组、CAR-NK+U87-EGFRv Ⅲ 组,通过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RTCA)及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评价CAR-NK细胞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颗粒酶B(GzmB)以及穿孔蛋白1(PRF1)在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分泌情况.结果 流式细胞分析显示分离、培养得到的人外周血来源NK细胞的纯度为97.6%,存活率为98.2%;成功构建第二代靶向EGFRvⅢ的CAR分子,并成功构建靶向EGFRvⅢ的CAR-NK细胞,流式分析显示阳性细胞率为69.6%.RTCA结果显示靶细胞的生长曲线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过表达EGFRvⅢ的U87细胞增殖速率要高于U87细胞;在加入效应细胞后,细胞指数呈现下降趋势,在相同效靶比(E∶T)下,CAR-NK+U87-EGFRvⅢ组的细胞指数下降趋势快于NK+U87-EGFRvⅢ组,且快于CAR-NK+U87组.LDH释放实验进一步证明随着效靶比的增加,靶细胞的裂解率逐渐升高(FNK+U87=700.61、FCAR-NK+U87=2 063.97、FNK+U87-EGFRvⅢ=5 707.00、FCAR-NK+U87-EGFRvⅢ=28 858.57,均 P<0.05);在 E∶T=2∶1 及 E∶T=3∶1 时,NK+U87-EGFRvⅢ组、CAR-NK+U87 组的细胞裂解率均低于 CAR-NK+U87-EGFRvⅢ 组(均 P<0.05).ELISA结果显示,TNF-α、IFN-γ、GzmB及PRF1的分泌量在相同组别内均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均P<0.05);在相同效靶比下,除了在 E∶T=1∶1 时,CAR-NK+U87-EGFRv Ⅲ组较 CAR-NK+U87 组GzmB分泌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R-NK+U87-EGFRv Ⅲ组分别与NK+U87-EGFRvⅢ组、CAR-NK+U87组相比,TNF-α、IFN-γ、GzmB、PRF1的分泌量均增高(均P<0.05).结论 靶向EGFRvⅢ的CAR-NK细胞对EGFRvⅢ表达阳性的胶质瘤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其抗肿瘤能力优于NK细胞.

    神经胶质瘤受体,表皮生长因子杀伤细胞,天然体外研究

    表现为晃头木偶综合征的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2例并文献复习

    薛萍李昊施伟
    848-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表现为晃头木偶综合征的鞍上蛛网膜囊肿十分罕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外科分别于2019年10月、2021年3月各收治1例该病患儿.2例患儿均为男性,分别为13、15月龄;临床表现均为不自主的点头,均伴头围增大,其中1例早产儿存在发育落后的表现,不伴颅高压表现.2例患儿术前头颅MRI检查提示鞍上巨大蛛网膜囊肿,均行神经内镜鞍上池蛛网膜囊肿脑室开窗+第三脑室底造瘘术.2例患儿术后不自主点头运动均较前明显好转.1例患儿因脑积水未明显改善影响发育,转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患儿术后随访31~38个月,均未见点头症状复发.